评分及书评

4.6
4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论生命之短暂》。“我们真正活过的只是一小部分生命而已。” 在苏格拉底逝世后的一个世纪左右,也就是公元前 4 世纪末至 3 世纪初,西提乌姆的芝诺(Zeno of Citium)在雅典城邦创立了一个新的学派。最初,他的追随者们被称为 “芝诺学派”(Zenonians),但由于芝诺经常在雅典公民广场西北角的 “画廊”(Stoa Poikile)散步、讲学,他们后来就被称为 “画廊处的人”(men from Stoa),学派也因此被称作我们今天所熟知的 “斯多亚派” 或 “廊下派”(Stoics)。《论生命之短暂》(De Brevitate Vitae)想要告诉我们,与其抱怨生命太短,不如学会珍惜时间。因为只有庸人们才会放纵欲望,才会为了财富、权力等外在善一生处心竭虑。他们浪费时间且不自知,到头来却还要抱怨时间不够。相反,只有热爱智慧的人,“只有潜心钻研哲学的人,才是真正悠闲自在、真正活过的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曾经明确区分了闲暇(σχολη/scholē)与消遣、放松、娱乐等之间的不同。简言之,闲暇不以快乐为目的,也不是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是为了高尚和自由,它是因其自身故的。于是,只有智慧之人,才能真正享有闲暇。“我们真正活过的只是一小部分生命而已。” 的确,剩下的都不能算生命,最多只能算是时间。罪恶从四面八方涌来,对人们展开猛烈的攻击,让他们没法看清真相,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无法找回真正的自我。即便能偶然收获一丝平静,但这就像深海中的波浪在风停息后也不会真正消失一样,他们依然会在内心深处辗转反侧,欲望让他们远离了真正的安宁。对于可怜的凡人,也就是那些琐事缠身者,毫无疑问,最美好的一天总是被最先丢弃。他们虽然思维幼稚,年龄却早已不饶人,于是只能手忙脚乱、稀里糊涂地接受这一事实。他们毫无准备就和老年突然打了照面,却不知这个结果是一天一天累积而成的。他们从不考虑终将面对的死亡,从不放弃好高骛远的希望,甚至会提前将死后的事情都安排好 —— 宏大的坟墓、公众纪念仪式、葬礼上的表演、下葬时的奢侈。但事实上,这些人的葬礼只需火把和蜡烛就够了,因为他们的生命才是最短暂的。我们的判断不仅错误,还飘忽不定。那些曾经满足欲望的事物,很快就会令我们生厌。我们反复无常,一会儿要抓住这个,一会儿要抓住那个,抛弃追寻已久的东西,追寻业已抛弃的东西,在欲望和悔恨之间摇摆不定。我们总依赖别人的判断,不管应该追寻和推崇什么,只关心别人追寻和推崇什么,别人想要的总是最好的。选择人生道路时,我们不看道路本身,而是看别人留下的脚印,却不知没有一对脚印能走得回来。人最快乐的时候,往往正是快乐熄灭之时。快乐的空间很小,一下就能填满,而且容易疲倦,一轮进攻之后就会精疲力竭。本性好动的事物总是更难以沉淀。那些来去匆匆,注定要在发挥作用时消逝的东西,不可能拥有任何实质,因为站在起点就能望到终点,实现目标就预示着终结。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论生命之短暂——古罗马文学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777 本(50)#《论生命之短暂》️早期斯多亚主义者依然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很深,尤其受到小苏格拉底学派中的犬儒主义影响很深,他们的主要论敌是伊壁鸠鲁主义。因而,他们讨论问题的概念、方式与关切点依然与整个古希腊哲学十分密切。️而中期的斯多亚主义则体现出了一种折中主义,他们主要通过吸纳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等学派的哲学内容,以应对怀疑论的威胁。最后,晚期斯多亚主义的最大特色则是他们逐渐抛弃了希腊哲学式的研究方式,而是倾向于直接利用早期斯多亚学派的哲学术语进行道德劝诫。️《论生命之短暂》想要告诉我们,与其抱怨生命太短,不如学会珍惜时间。因为只有庸人们才会放纵欲望,才会为了财富、权力等外在善一生处心竭虑。他们浪费时间且不自知,到头来却还要抱怨时间不够。相反,只有热爱智慧的人,“只有潜心钻研哲学的人,才是真正悠闲自在、真正活过的人”。️他们认为自然或宇宙体现了一种完美的理性与智慧(这种观点的继承者则是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等),并且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必然性(这与他们的论敌 —— 强调偶然性的伊壁鸠鲁学派针锋相对),因而 “以恶报善” 似乎违背了这种宇宙观。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是要安慰那些遭遇厄运的人,而且还有助于他们维系其自然学理论的正确性。️相信我,如果一个人能确保不浪费时间,那他毫无疑问是伟大、超越人类局限的智者。他将所有可支配的时间都留给了自己,做到这一点才能算真正的长寿。他不浪费任何转瞬即逝的时刻,也不允许别人霸占自己的时间。作为时间小心翼翼的守护者,在他看来,世间一切都不值得用时间交换,他也因此拥有了足够多的时间。相比之下,允许他人掌控自己生活的人,显然不会有太多时间。️世上最愚蠢的行为莫过于吹嘘自己的远见卓识。那些自认为目光长远的人,总在为改善生活拼命工作。他们一直在试图管理自己的生活,目光总定位在遥远的未来。然而,拖延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浪费。它总能在一天刚到来时就将其夺走,未来的承诺剥夺了享受当下的权利。期待是生活最大的阻力,因为期待依赖于未来,却丢掉了当下。试图安排那些本应由命运决定的东西,就放弃了本应由自己决定的东西。你在眺望什么,又在为什么而努力?既然未来不可知,那不妨活在当下。️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转瞬即逝,未来飘忽不定,只有过去业已定型。命运无力改变过去,任何人都不能,但这也正是琐事缠身者丢弃的:他们总是没有时间回头看。即便想要回顾过往,重温不堪的往事也不令人愉快,因此,他们不愿意回想被虚度的时光。更何况,当初那些被短暂的快乐掩盖的恶习,在回顾中却变得清晰,于是他们更没有胆量去重温过往。️事实上,人类最辉煌的成就往往都是在隐退后取得的。但是,选择隐退的前提是,无论这个人在何处赋闲,他都能随时准备用自己的智慧、言语和忠告去为他人甚至是整个人类服务。并不是只有竞选公职的候选人、法庭上的辩护者或是投票决定战争与和平的执政者才有资格为国家服务,那些教会年轻人美德,让他们不被财富和奢华冲昏头脑的人 —— 即使无法制止,至少可以延缓他们的步伐(我们太缺少优秀的老师了),他们虽然归隐,但无疑也在为公共事务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自己的心不动,那便没有风

        人生大多苦痛,不过是自寻烦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果然,记得这本书读过。但是根本记不清了里面讲了什么了。搜了一下,发现只留下了评分。特此留一段文字记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生活

            读的断断续续,后来发现断断续续的读书法似乎比一口气读完更能回忆起一些观点。整理一下:1)什么是真正的闲暇?2)我们真正活过的时间片段累加起来有多少?3)现实价值和生命价值相比我们为一些小事纠结犹豫浪费的时间值得么?4)如果每一刻都在做我内心之所想,还会害怕死亡么?5)一生一帆风顺的人存在么?6)受得苦难真的就是运气不好么?7)怎样活的更有意义?8)如何对待挫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命之短暂,我们真正活过的只是一小部分生命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命并非短暂,而是我们荒废了太多,如能善加利用,人就有足够多的时间创造丰功伟绩。但是,如果将时间浪费在漫不经心的奢靡和毫无意义的活动上,那么,恐怕只有在死亡降临时,我们才会意识到它早已在不经意间溜走了。因此,生命并非短暂,而是我们把它变得短暂;自然并非吝啬,而是我们浪费了太多。这就好像落入败家子手中的巨额财富,可以被顷刻之间挥霍殆尽。但如果托付给理性的管理者,即便只是微薄的资产,也一定会逐渐增长。生命也同理,管理得当,就会得到充分的延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命并非短暂,是我们荒废了太多

                  No.55 《论生命之短暂》️这是一本哲理书,让我对人生的追求,想达到的状态等都有了全新的思考。像是一把钥匙,之后我还想读更多相关类型的书。作者塞涅卡生于公元前 1 年,他是古希腊四大哲学学派之一斯多亚学派的代表哲学家。斯多亚学派的理论其实影响非常的深远,像蒙田、康德等等都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晚期斯多亚主义的作品相对其实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因为他们逐渐抛弃了希腊哲学式的那种研究方式,而更像是那种劝人向善的道德家,所以其实你不需要一些哲学背景和知识,大众就可以从他们的作品里了解到各种关于人生,关于如何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思想和内容。而塞涅卡其实就是斯多亚学派晚期的代表,所以这本书也是我觉得非常接地气、非常好读、非常好理解,又让人很有启发可以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本书一共分为五篇内容:《论生命之短暂》、《论生命之安宁》、《论天意》、《论闲暇》、《论幸福生活》。(我最喜欢的是前面两篇)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涉及的其实就是与我们生活以及身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一些内容,书中讲了很多关于我们怎么对待工作、生活、命运然后怎么获得快乐幸福的方法,还有道理。如何对待金钱、地位等等。我看的时候就会觉得几千年前的作品却没有任何的时差感,甚至连他举的例子也和现代生活社会特别的契合,你就会觉得原来世世代代的人类的烦恼、困惑、欲望、向往,其实都是一样的。《论生命之短暂》先分享一段人们总是抱怨生命太短暂的内容他说:生命并非短暂,是我们荒废了太多。我们平时有多少时间是花费在依恋物欲,然后抱怨生活缺乏目标,浑浑噩噩中。还有就是应付没有必要的人际关系中,整天琐事缠身,每天忙忙叨叨的,但是其实你到了晚上的时候回想一天,却觉得好像自己什么事都没干成,就算真的给你时间,你真的知道如何真正的放松吗?然后你有自己愿意钻研的爱好吗?没有人关注自身的需求,大家都在为别人的利益而活。他说:人们不允许他人觊觎自己的土地,不惜动用武力去解决微小的边界纠纷,但却允许他人剥夺自己的生活 —— 不可思议,他们甚至会主动邀请他人来掌控自己的人生;人们不愿意分享自己的金钱,却能让别人来瓜分自己的生命;人们吝惜个人财产,但对挥霍时间却毫不在乎,即使时间才是唯一值得珍惜的财富。你经常会听到人们说:“到了五十岁我就开始过悠闲的生活,六十岁便会放弃一切公职。” 可是,你凭什么保证自己能活到那一天?你以为凡事都会按你的心意运转吗?你难道不觉得惭愧吗,只把余下的残羹冷炙的时间留给自己,把那些不能再用于他处的时间用来思考人生?生命终结时才想要开始真正地生活,这未免也太晚了。忘记人必有一死,把合理的计划推迟到五六十岁,这是多么愚蠢啊!你以为那个时候就可以真正生活了,却忘了很少有人能活到那个时候!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那种感觉啊,hhhhh,想想这些话是几千年前的人说出来的,现在听来是不是又格外的熟悉呢。我当时读的时候就觉得,别骂了,别骂了。还有一段,他说的也特别好:的确,被琐事填满人生很可怜,但更可怜的是被别人的琐事填满人生。他们要按别人的作息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根据别人的步伐调整自己的脚步,甚至在爱与恨这些本应自由的事情上,都要服从别人的命令。有的人读来可能会觉得有一点鸡汤哦,但是这个就算是鸡汤的爸爸吧。就是因为这些道理太经典了,所以才会在后面被后世的鸡汤文所引用,只能这么说。其实很多事情我们没想明白, 是因为我们太被现在社会世俗的观念所影响。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很多问题其实就已经解决一大半了。最后再分享两段也十分精彩的:我们总依赖别人的判断,不管应该追寻和推崇什么,只关心别人追寻和推崇什么,别人想要的总是最好的。选择人生道路时,我们不看道路本身,而是看别人留下的脚印,却不知没有一对脚印能走得回来。我们不应像绵羊那样,只顾跟着前面的羊群走,否则我们就只会走别人在走的路,而不是本应走的路。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总倾向于相信他人的说法,觉得大众认可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既然有那么多人走在前面,我们便也不妨按通用的规则生活。这么做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模仿。结果就是,大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迈向毁灭。这种情况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一群人挤作一团时,你推我搡,谁跌倒了都免不了要拉上别人,前面的人总会伤及后面的。《论生命之安宁》分享一段关于他讲的怎么追求平和平静的生活。我们所追求的,是让心灵在一条平稳和安详的道路上行走。我们能够正确地面对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保持快乐的心境。我们能够始终处在平和的状态中,没有大起大落 —— 这就是我想说的安宁。我们必须明白,困境来源于自身,而不是周围的环境。因为自身软弱,我们才没有办法长久忍受任何事,无论是劳苦、欢乐还是我们自己。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根据实际尽可能选择高性价比的方式来满足自然的需求;我们要遏制对期望的过分放纵以及对未来的过分痴迷;要学着依靠自身而不是命运的眷顾来获取财富。不要轻易浪费精力,或是将精力花费在毫无意义的活动上,也就是说,不要渴望无法得到的,也不要追求那些一旦获得又觉得徒劳无益的。换而言之,不要让我们的付出毫无意义、劳而无功,也不要追求那些本不值得努力的目标,因为一旦没有成功,或是认为成功也不值得高兴,痛苦就会随之而来。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沉浸在忙碌感中。我觉得不要被世俗和大众观点所捆绑,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点,就是万事不要匮乏,但是也不要太满,其实关键不是世界是什么样子,关键是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在境遇相同的情况下,因为角度和心态的不同,我们也会获得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言语朴实,启迪至深。

                    斯多亚学派的作品,秉持着他们将伦理学为第一哲学的原则。论述了生活的美德,灵魂的修行。关于如何面对人生的快乐和美德的选择问题提出了他的思考。我从中得到的最为深刻的便是,即使要面对陡峭的山峰,最终面对极大的失败,也应该保持微笑,光荣得活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论生命之短暂》想要告诉我们,与其抱怨生命太短,不如学会珍惜时间。因为只有庸人们才会放纵欲望,才会为了财富、权力等外在善一生处心竭虑。他们浪费时间且不自知,到头来却还要抱怨时间不够。相反,只有热爱智慧的人,“只有潜心钻研哲学的人,才是真正悠闲自在、真正活过的人”。几千年前的道理,流传到今天,依然是真理,只是践行太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错的小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俗易懂,哲理性极强。虽然作者是古罗马人,整体还是大白话的篇幅,不像其它哲理性的文章需要特别咬文嚼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必须要出门散步,晴朗的天空和新鲜的空气可以让大脑重新充满活力。有时,乘车出游、换个环境,或是从事社交活动和自由畅饮,这些都能让心灵获得全新的能量。有时我们甚至需要迷醉的状态,沉浸在酒精中但又不被它彻底掌控。酒精可以冲散忧虑,让思想更为深邃,还可以像治疗一些疾病那样治愈伤痛。幸福是与内在本性和谐一致的生活方式,只有一种途径能够实现。首先,我们必须拥有健全理性的头脑。其次,要保持足够的勇气和充沛的精力,遇事百折不挠,能随时应对各种紧急情况。注意身体及影响身体的原因,但又不为此过于焦虑。最后,关注能改善生活的东西,但又不过度沉迷其中。面对命运的馈赠,做它们的主人而非奴隶。

                              转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