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梁永安老师限时返场: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360 本)#2023 年精读作家(33)梁永安《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大家好!今天阅读梁永安老师的第六本作品《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和梁永安一起行走在路上。去旅行,去发现,去打开。去延展生命的广度,探索思维的深度,诗意地行走在山重水复的路上,将隐藏在视觉深处的万千气象告诉四面八方。当你走过这个世界,你就会活过,爱过。梁永安 2023 年行走随笔集。做深切幸福的旅行者,身体走过阴晴风雨,灵魂阅遍人间悲欣。从云南到上海,从江南到塞北,从繁华都市到贫瘠山村,梁永安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从历史到未来,从现实到畅想,从漫步到思索,一台相机、一身行囊,风尘仆仆的梁永安以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为人生格言,践行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件幸福的事情。这些足迹都如实地记录在本书里,以城市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梁永安书写城市的变迁、生命的体验、人生的思索、历史的回顾、生活的可爱、青年的未来...... 每一页都灌注着人类生活观察者的思索,诠释着当下年轻人的灵魂。梁永安从十万张摄影作品中甄选世界的侧影和生活的剪影,每一张都是梁永安的精挑细选,以呼应写作时的心境和感受,文字与画面若即若离的交融,走进思索的更深处。既在其中,又在其外,在陌生的远方追寻类似的情绪,送给风雨兼程的人们。“因为不用走远,换一种旅行者的眼光,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就会有无穷的发现。”2、精彩内容:①人生最好的风景在路上旅行者不是旅游者,不是游山玩水的旁观者。旅行者是人类的观察者,走过阴晴风雨,遍阅人间悲欣,既在其中,又在其外。从不纠结于现世得失,将生命当作一次山重水复的旅程,将隐藏在视觉深处的万千气象告诉四面八方。当一个旅行者实在不容易,其中最难的是 “行”。行是发现,行是阅读,行是实践,行是创造,正如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董其昌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跑到一个网红的地方,吃一顿,拍一通,跳一阵,这当然很欢畅,但这只是旅游,却没有旅行的纵深感。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面临着两个选择:是做一个简单快乐的旅游者,还是深切幸福的旅行者?选择因人而异,但我还是宁愿做一个艰辛跋涉的旅行者。瞬间回到知青岁月。芒合寨散在一片小坡上,背后是一道清冽的河流。河水来自蜿蜒而下的高谷,山涧两岸是枝叶葳蕤的热带杂木林,林子里散布着数不尽的野果、山花。最常见的是橄榄,绿的黄的大的小的,林林总总,一树又一树。沿山涧向上望,几十里树木茂密,隐约一道瀑布遥挂高崖。再往上看,绿色犹如被一支巨笔匆匆抹去,只留下灰茫茫的松柏,点缀在峻峭的高寒地带,亮闪闪地浮着冰雪。白雪之上,千丈古岩赫然耸立,青光闪闪,那是高黎贡山的巅峰,本色、凛冽又单纯。②物我两忘读书、写作、旅行、摄影 —— 最美好的生活莫过于此。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言:“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赛里木湖,晶莹闪亮的波纹下,一块块石头写满古老的神秘,讲述着千年万年的沧桑。约一千五百年前,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曾经万分喜欢这一句,无限情怀。但日积月累,渐渐远离了这份仰慕,更喜爱山就是山、海就是海的纯净。人是大自然中的后来者,栖息在自然的智慧中。物我两忘,才能看到自然的本来面貌,看到人类自身。红尘万丈,抵不过花开花落,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孩子。星星的光芒奔跑了千千万万年,落入多少生灵的眼中?撩起多少古老的梦?在这净澈的高山上,所有的生命打通了记忆,人与万物无间无隔,焕发出复活的诗意。而那远方的大城市,隔着晶亮的银河,正随着宇宙的膨胀遥遥漂流。③人生的意义人生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还有文化内质的不断生长。人与人的区别,归根结底是成长的差异。现代人面临的是阔大而复杂的社会,油盐柴米的小思维,根本不足以认识世界、投入时代、表达自我、实现价值。二百万年前,人类在起步阶段就呈现出进化的基本要素:工具、技术、语言。转化到现代社会,是知识、专业、交流。尤其是交流,需要大量吸收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知识,需要丰富的阅历和开阔的人类视野。波德莱尔写过什么?也许让芥川龙之介感怀的是这一段: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不要把一个阶段幻想得很好而又去幻想等待后的结果那样的生活只会充满依赖我的心思不为谁而停留而心总要为谁而跳动来自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它写出了时光终将逝去,但并不追惜;它写出了爱情的迷幻,又无比清醒;它过滤了生命所有的期许,却仍然手抚胸口深情地等待。人生不需要过多地去谈论,最重要的是行动。他说在我的课上读的第一本书,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这本书里的故事,都在透视小市民的 “精神瘫痪”。这是我最想讲的一本书,因为复旦是个培养人的地方,警惕 “瘫痪”,是复旦文化的第一要义。“爱她就像爱自由”,津韬的心意,正如复旦人炙热的灵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