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人,诗意地栖居者
“人,诗意地栖居” 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被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引用,论述一切艺术作品本质上都是 “诗”,存在主义的 “存在” 是专属讨论 “人”,哲学自古认为,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拥有语言,而语言又和理性联系在一起,所以 “人是理性的动物” 和说 “人是语言的动物” 一回事。海德格尔甚至主张,人不是语言的主人;相反,语言是人的主人,而伟大的诗人把 “存在” 带入澄明,人类各个文明的源头是诗歌。所以对唐诗的书,没有多余的话,去读去背诵就对了,从唐诗中体会诗人建造的世界。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8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会意江湖 有诗而美🌸山高路远行路难但古人却有登高的情怀,让我们一路向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也喜欢思慕篇章中那些相爱,却有种种限制不能自由去爱的书写。🌸 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千年后,我们仍然可以和古人遥遥相对,彼此意会。我懂你的忧愁和愤怒因为所有的故事都延续至今。🌸 我们也有登高的豪迈也有思慕的心绪,更有退隐江湖的心情所有的诗歌,都随着熊逸老师的讲解慢慢灵动起来。🌸 诗歌背后的故事总是让人感叹,无论是待价而沽的仕途之路,或是不被理解的忧愤生活最后我们向往的,都是田园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跟熊逸一起读唐诗》【格式引文】熊逸著。跟熊逸一起读唐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4.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EcToDlU7CaTAhLdL【唐诗为什么值得你花时间】我猜想,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大概率上,你小时候会被父母逼迫在众人面前背唐诗,比如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还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之类;然后上小学、中学时会再学几首;如果念大学没进中文系,你跟唐诗的缘分基本就止步于此了。这样的人生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没有。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么过的,不读更多的唐诗,既不影响职位的晋升,也不妨碍财富的积累。毕竟我们这个时代离唐朝已经一千多年了,为应付眼前迅速变化的社会,要学的新东西铺天盖地,压力和诱惑太多,而时间和闲趣太少,那古老的唐诗还值得花工夫去学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唐诗太容易碰触我们生命中最柔软的地方今天是第二次读熊逸老师的这本书。
好像只有当我们特别高兴或者特别悲伤的时候,才更容易想起唐诗。用唐诗来抒发胸臆,用唐诗来鼓舞自己,穿越上千年的时空,我们与古代的那些文人骚客用文字的方式实现了连接。
熊逸老师说:“我们会在某个时间特别钟爱某一首诗,也许不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而是因为那首诗发生的场景和千年之后的某个场景重合在一起,诗人用我们无力做出的表达唤起了我们深刻的共鸣。”
这一点我非常认同。
读唐诗,不必刻意等待快乐或者悲伤的巅峰情绪,哪怕日常翻一翻,都会洗涤情绪,让人短暂地忘却现实的困扰。
这一本书,不要错过。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唉😓柴米油盐酱醋与我真是无缘,但剩下的都是我心向往之的生活🤓尤爱诗酒花茶琴棋书是我向往的但还没有掌握的、精通的技能其余的任何一项都是人生之乐趣,生活之真谛诗词接触的最早文艺女青年,诚不我欺红白啤酒,我之最爱从小的熏陶,酒量还行芬芳的花儿,犹如岁月茶香四溢,是近两年的爱好喝茶这种事儿,我觉得得有时间和年龄的积淀,但品诗不用尤其是赏唐诗宋词失意有失意的意境得意有得意的张狂顺遂有顺遂的平和挫折有挫折的吐槽反正,每一种心境都能在诗词中找到共鸣或许,这就是诗词的魅力吧!尤其是熊逸老师的文笔更增添了许多文化的气息很好很好好像看了读了就是我的了放置心中,时时惦念你懂的👉喝了点儿红酒的呓语这本书很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诗神不是我。今天想写的书评本不是这本,突然改了个主意,看到小朋友居然在车上背上了唐诗宋词。想起来,小时候记忆力杠杠的我,《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等自然都挨个背诵完啦,可我如果没记错的话,我背的第一本书课外书就是《唐诗三百首》。可我还是不会写诗,也没成为传说中的诗童。时间没过多久,我又在放飞自我了。小时候,心中只有一个疑问 (像被门夹了),《唐诗三百首》到底是不是 300 首诗?《全是误会》 今天太阳可真大啊我举起手 太阳热情地转了一圈又一圈连声说你好可我举手只觉得这太阳太过刺眼试图将太阳光给挡住《全是你啊》 今天太阳可真大啊我举起手还没来得及放在眼前太阳以为我在和它打招呼更加热情了转了一圈又一圈我也忍不住举起手跟着挥舞趁着太阳眨眼不注意我急忙转身用纸巾抚摸那早已忍不住滴落的汗珠小手一握,收!唐诗宋词读过,但熊逸老师中间有一段深深戳我:最好的审美距离不但要 “远”,还要 “高”。即便没有出门旅行,只要登上你所在城市的制高点 —— 也许是一座山,也许是一栋高楼,你就和现实生活拉开了审美距离。在俯瞰的视角下,一切熟悉的东西都变得陌生了。我自然是不喜欢走回头路,也不喜欢走重复的路,可后来我发觉自己的逻辑错了,因为我还是平视这个世界,这条路,如果我换个摄像头的角度,去观察这条路,或许又有了不同的感觉。每位诗人都有他们的风格,我们学不来一样,加上熊逸老师给他们特别的爱,特别的描述,真心喜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跟熊逸一起读唐诗》是一部以现代视角重述唐诗价值的作品,作者熊逸以 “用唐诗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困境” 为出发点,将古典诗词与今人的情感、场景深度融合,试图在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为读者提供一份诗意栖居的指南。以下从内容特色、阅读体验、争议与局限三个维度展开书评。一、内容特色:唐诗的 “实用性” 与美学启蒙 1. 场景化分类,让唐诗成为生活表达的 “工具箱” 书中打破传统按诗人或年代分类的模式,将唐诗分为 “登高”“聚散”“思慕”“羁旅” 等十大情绪与场景单元,例如用李白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诠释现代人的离别之情,或以戴叔伦的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映射都市漂泊者的孤独感。这种编排让唐诗从 “博物馆展品” 转化为可随时调用的情感语言,契合当代人追求高效与实用性的需求。2. 多维解读:历史、美学与心理疗愈的结合 熊逸的解析不仅停留在字面赏析,而是通过还原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诗人际遇,甚至结合社会风俗与典章制度,揭示诗句背后的文化密码。例如,在解读王维的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时,作者不仅描绘了隐逸生活的意境,还探讨了唐代文人在仕隐之间的精神挣扎。这种 “知识考古学” 式的剖析,既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细节的好奇,也深化了对诗意的理解。3. 美育功能的再发掘 书中强调唐诗对 “感受力” 的激活作用,认为现代人被工具理性驯化的麻木神经,可通过唐诗中的山川风物、四季流转重新唤醒。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解读为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追问,而李商隐的朦胧诗则被赋予现代心理学的隐喻。这种将古典美学与当代生活联结的尝试,呼应了社会对 “诗意栖居” 的潜在渴望。 二、阅读体验:轻学术性与大众化的平衡 1. 门槛友好,但深度有限 书中语言通俗易懂,旁征博引却不过度堆砌学术术语,适合唐诗入门者快速建立兴趣。例如,对 “登高诗” 的解读从杜甫的 “会当凌绝顶” 延展到现代人登顶城市高楼的普遍心境,引发共鸣。然而,部分读者认为其分析缺乏学术深度,对诗歌的文学批评与形式研究涉猎较少,更像 “高级版金句集锦”。2. 思维平衡:意会与言传的交织 熊逸提出学习唐诗可平衡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 古汉语的模糊性(如 “言外之意”)与精确的现代逻辑形成互补。这一观点在书中贯穿始终,例如对比李白的浪漫主义与杜甫的现实主义,暗示两种思维模式的并存价值。这种跨学科视角虽具启发性,但部分论证稍显简略,未能充分展开。 三、争议与局限:理想化与现实的落差 1. 实用主义的悖论 作者试图将唐诗包装为 “语言奢侈品” 与 “社交谈资”,例如称引用冷门诗句可彰显 “高级感”。这一观点虽迎合中产阶级的文化焦虑,却也引发质疑:若读诗沦为功利性表演,是否背离了诗的本质?有读者批评其过度强调 “用”,忽略了 “无用之美” 的纯粹性。2. 选诗标准的单一性 书中选诗偏重情感共鸣强烈的作品(如离别、怀古),对政治讽喻、社会批判类诗篇涉及较少。例如,杜甫的 “三吏三别” 仅作为 “忧愤” 主题的注脚,未深入探讨其历史批判价值。这种取舍虽降低了阅读难度,但也窄化了唐诗的多元面貌。四、总结:谁适合读这本书?《跟熊逸一起读唐诗》适合两类读者: - 文化实用主义者:希望从唐诗中获取表达灵感或提升审美品味的都市人群; - 古典美学入门者:对唐诗感兴趣但畏惧学术门槛的普通读者。 然而,若追求严谨的学术考据或深度的文学批评,本书或许难以满足需求。总体而言,它更像一扇窗,为现代人推开了一条重返诗意世界的路径,至于能否真正走进这片天地,还需读者自行探索。(注:书中部分观点可对比参考《六神磊磊读唐诗》的通俗化解读,或蒙曼《人生五味:品最美唐诗》的情感细腻度,以更全面理解唐诗大众化书写的多样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287 如果把唐诗比作秦岭如果把唐诗比做秦岭,那么太白为主峰实至名归,与诗仙齐名的诗圣杜甫,当为西岳华山!终南七十二峪各有险峰,可以分给那些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伟大诗人们,白居易、王维、小李杜…… 秦岭是 “神州南北界,华夏分水岭”,唐诗之后再无盛唐,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道 “分水岭”。唐诗像浓香馥郁的高度酒,简洁的文字里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而后的文字,从宋词到元曲,从小说到白话文,文化一再下沉,诗意一再稀释,全盛的唐诗,已成为永远的丰碑。熊逸版的唐诗解读,可能是这个诗意寡淡的年代里,最可读的通俗版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跟熊逸一起读唐诗一千个人眼中有一个哈姆雷特,一个人心中也有一千种唐诗的读法。跟着熊逸读,能领略意会的极致,更有一种独特体验。 古人和今人,哪怕相隔几千年,情感却是相通的,发达了会狂喜、失意了会落寞、朋友相逢有美酒高歌、亲人离世一样痛不欲生。 我们觉得文言文隔阂,觉得唐诗的意境很难领略,既有文字上的不通,也有典故上的生疏,却绝无情感上的不懂。 在熊逸的书里,有生僻处的详尽讲解,有背景资料的娓娓道来,有古今相交的融会贯通,让我们细细体悟古人在相同情境和际遇下的情感抒发,哪还能不懂?哪还能不爱?哪还能不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表达?哪还能不多一些情感宣泄的方式和出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走进唐诗的时代背景唐诗,是盛唐气象下众多诗人创造的精神瑰宝。诗人精神富足,背后也是盛世的滋养。人充满自信和进取,坚韧的心也是不惧怕挫折磨难的。并且国运蒸蒸日上,国泰民安,这是大时代赋予的创作灵感。学唐诗,既是读唐诗背后的故事和时代背景,也是体会鉴赏韵律和用词的美感。我看到了登高诗的意境辽阔,体会到旅行的轻松舒适,多少真情实感凝炼成一首诗,以诗言志。真正的美感,不是如实呈现的累砌,而是抓住了众多意象里的 “樱桃”,引起共鸣。开元盛世时杜甫还年轻,胸中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豪迈,科考失利仍然满怀壮志。但是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是四处漂泊,穷困潦倒,看到的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恐惧和悲哀。截然相反的情感基调,背后是一波三折的人生和急转直下的国运。说到咏史诗,多半是诗人失意或是针砭时弊。读历史的奇妙在于,让人在宏大的视角里定位当下的短暂一刻,与现实当中无法企及的璀璨群星为友,产生微妙的永恒体验。唐诗怀古,与失意的古人产生共鸣,把贾谊、昭君这些文化符号变成了失意的代名词,浇心中块垒。汉武帝虽然打出了大汉雄风,但是在诗里变成一个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反面形象。虽然不免偏见,但是借以批评时政,说明诗人心系天下,关心国家兴衰。盛唐气象伴随尚武精神,从军报国志向远大,边塞诗篇风景辽阔。但是,好的艺术作品不一定来自亲身经历,失落情绪下的强烈渴望也能形成语言张力。在杨炯的笔下,战争是浪漫的,并不残酷和苍凉,虽与现实不符,但也说明这份职业受到足够尊崇,突出尚武精神。唐诗不单调,诗人个性凸显,情感纯粹,感情自然流露,是各种人生场景的最佳表达方案。唐诗之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当我们读唐诗时,我们读些什么?《跟熊逸一起读唐诗》看完了。全书分登高、怀古、壮心、羁旅、田园、聚散、思慕、感时、忧愤、隐逸这十个篇章,精选了 19 位诗人的 48 首作品,带你进入浩大的唐诗读本徜徉。此本书在手,确是具有实用性、审美性。唐诗是一座辉煌灿烂的高峰,为我们所自豪与景仰。当我们翻开唐诗文本时,常常惊叹不已。这些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们的天才、沉郁、雄浑、精巧等让我们叹服。当然,更有李白、杜甫这样的双子星。李白是葆有赤子之心的天才,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是古体诗和格律诗的集大成者,而杜甫则以仁爱之心一颗,把格律诗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诗歌的发展,至五四后,传统诗词与新诗成为两条平行线。两者之间,传承了不同的源头,各自有不同的创作走向、规律和特质。而中国传统诗词,以唐为界。唐之前,称古体,其对押韵、平仄、对仗等并未有体系化的严格的要求,而唐,则呈现了格律诗词的第一个高峰,唐完善的格律诗词称旧体诗,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我们现在看唐诗,觉得押韵、平仄、对仗似乎没有规律,那是因为唐音与我们现代汉语发音的差异。现在公认的能反映唐人诗词用韵的书,是由佩文韵府而来的平水韵。因此,读唐诗时,用现代汉语的读音有时会少了一些感觉。但写律诗、绝句、词等近体诗词时,却需注重格律,当然,在当代的语境下,格律有两种方向,一种是用古韵,即诗循平水韵,词循词林正韵。一种是用新韵,如中华新韵、中华通韵。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我们品读唐诗宋词,往往既流连于音韵和谐之美,又沉醉于意蕴想像之美,有时还会以自己的经历与古人产生共鸣促成情绪交融之美。当然,在品读中,文本背后的故事也是我们关注的,了解得越多越深,越能更好体会诗词从形式到内容到神蕴的妙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