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看不见的城市》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中的 55 个城市故事,显示了城市的秘密,城市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是柔软的,它吸纳众多,无所不包,始终是希望的体现,又是郁积负罪感的源泉。《看不见的城市》小说的历史背景带出真实存在过的两座城市:忽必烈帝国的都城和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这两座城市的对峙显示了城市作为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不同的价值。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用古代使者的口吻对城市进行了现代性的描述。连绵的城市无限地扩张,城市规模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感受能力,这样的城市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控制的怪物了。这就是后工业社会中异化了的城市状态,而这种状况会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征服者和旅行者的对话01 虚构的城市 读过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作品的人,一定会惊异于他诡异的想象力,不论是《树上的男爵》还是这本《看不见的城市》,其作品的风格迥异,唯一的相同之处是不同寻常的想象力。 卡尔维诺创作本书的过程颇有些独特,先是陆陆续续写下了一些虚构的城市,并冠以一个女人的名字。当这些城市积攒到一定数量时,他开始用一些诸如 “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贸易” 之类的词将他描绘的城市进行分类。最后,用两个人物 —— 忽必烈和马可。波罗的对话串起这些城市。 如此构思引人遐想,作为帝王的忽必烈征服了许多城市,而作为旅行者的马可。波罗去过许多城市,他们两人最适合聊聊这个世界不同时空的城市。02 征服者和旅行者的城市 开始是由马可波罗讲述他见过的城市,后来忽必烈厌倦了这种只听别人陈述的方式,他想像一个他心目中的城市,然后让马可。波罗从他见过的城市中去搜寻最接近的城市讲述给他听,在每一个小节末尾他们会谈论对这些千奇百怪城市的感受。 忽必烈的城市和马可。波罗的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故乡的差异,忽必烈的想像基于他自己的都城,而马可。波罗讲述的每一个城市都有威尼斯的影子。此外还有征服者和旅行者的不同,忽必烈征服的城市终将像他搜刮的珍宝一样消失殆尽,这位帝王 “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在黄昏时分袭来”。马可波罗讲述的每一个城市似乎都包含着某种猜不透的隐喻,那些说出来的城市都是不复存在的故我,每个陌生的新城市都有未曾经历的过去。 城市以过去、现在、未来混合而成的形态呈现,从一个城市出发可以谈论的话题无穷无尽,比如霸权的虚无、比如时间的永恒、比如现实的虚幻。 他们两人在一起,道尽了所有可能的城市。03 城市与我们同在 在这里,所有的城市都存在于幻想之中,存在于文字的描述之中,也可以说所有的城市都是语言的城市。阅读的开始,我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定义读到的每一个城市,比如 “吃喝玩乐的烟火城市”“将历史凝固的静止城市”“悬挂在陡壁之间的网上城市”,后来,我发现所有的城市虽然形态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城市的面貌取决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人建造了城市并决定城市是天堂还是地狱。 旧的城市死去,新的城市诞生。每一个城市都经历着兴旺、繁盛、没落、毁灭以及重生的循环。 我们与居住的城市、到过的城市、惊鸿一瞥的城市、听人谈论的城市、向往的城市以及梦中想象的城市保持着动态的关系,我们不是住在这个就是住在那个城市,我们与城市在时空上密不可分。 同时,你可以在城市漫游、迷失,也可以径自离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阅读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三个维度阅读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三个维度作者:区海明《看不见的城市》作为卡尔维诺后期的作品,有一种关于城市哲思和人性探索的完整性美感。刚完成第二轮阅读的我,推荐三个阅读的维度。1️⃣【城市的主题】这本书总共描绘了 55 座城市,像一枚有 55 个切面的钻石,把不同文明,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可能性汇聚在一起。其中每一面都包含独特的城市发展的主题,而这些主题又彼此相连,共同构成一个互相交织渗透的多面体。于是我们在阅读时,一方面可以关注每一座城市探讨的主题,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多主题交叠,进入卡尔维诺系统而具体的城市交响曲。2️⃣【文字的哲思】就本书文本特点而言,每一个城市的文本都短小精悍,但大都哲思绵密。于是我们作为读者,不应囫囵吞枣,而应基于文本慢读细思,深度理解(这是深度参与的前提)。这本书真的特别适合读者在其绵密精确的文字界限和其中的开放性里充分享受那理解和想象的空间。3️⃣【人性的探索】不难发觉,卡尔维诺对每座城市的描绘都少不了对人的描述。人的内在品格,外在欲望,青春,衰老,交流,封闭,争斗,合作,记忆,遗忘,意义,死亡,理性,感性,理想,现实,开阔,局限,幸福,不幸,权力,反抗,自由,监控,繁荣,劫难,慷慨,自私⋯⋯ 在这个群像之中,我们如何理解人性,如何思考自己?这可以是我们阅读的一个维度。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看不见的城市》黄昏的御花园,暮年的蒙古大帝忽必烈凝神倾听来自威尼斯的青年旅者马可・波罗讲述他旅途中的城市。五十五座城市,十一个萦绕在每座城市上的主题,事关人类生存的所有命题。城市汲取着记忆,奴役着欲望,承载着梦境,凝聚着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故事。卡尔维诺给每座城市都取了一个女性的名字,赋予她柔软的骨骼和灵动的气血,她充满了真实感,却又趋于无形。她是世界之缩影,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一同生长、变化,却又隐身于虚幻之中,遥不可及,无法触碰…… 我们借由住在城市中,我们谈论她,倾听她,试图书写她。她是奇想的诞生与实现之地。本书核心内容:《看不见的城市》是 “作家中的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集大成的巅峰之作,介于小说和诗歌之间,是晶体小说的典范。这是一部脑洞大开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卡尔维诺借这位著名的意大利先人之口,向元朝大汗忽必烈,讲述了从威尼斯到大都一路所见的五十五座城市,它们是诗意想象和哲学思考的结晶。整部作品可以视为送给城市 - 现代文明的情书与劝诫。第一部分,用想象来消解城市的沉重感。第二部分,用符号来分析城市的虚无感。第三部分,用耐心来面对城市的矛盾感。《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的巅峰之作,以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汇报的形式,讲述了五十五座想象中的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结晶,因此可以说此书是献给现代文明的情书和劝谏。整部作品短小精悍,是卡尔维诺轻盈美学的典范。而轻盈的奥秘在于生命,生命的特征在于创造秩序。卡尔维诺借想象中的城市描写了现代社会的三种秩序,即想象秩序、符号秩序和真实秩序,它们能带来轻盈、充实和快乐。但每种秩序都在竭力抵抗无序,而终极的无序就是地狱。城市生活,乃至人类文明本身,便是在在地狱和非地狱之间拉锯,我们每个都要出力,“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