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场危机过后,世界将永久改变。——基辛格

    每一条冰川,每一团星云,每一次飓风,每一个人类社会,每一个生物物种,甚至每一个个人和某个有性生殖物种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受到那么多的变数的影响,而且是由那么多的可变部分构成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再次重读这本书。作者横跨了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等多个学科,阐述了军事、医疗、科技的力量,对人类社会、政治及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尽量回避战争和冲突,却叙述了人类迁徙和权力悬殊的意义。最后想感谢最后一章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梳理,人文学科虽不能直接预测未来,却不可否认其益处与重要性。

      5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是地理决定论,而是描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书

      作者以极度宏大的视角,描述了人类发展变化的历史规律,充满了细致的考据和推理,充满了朴素的智慧。可以把这本书当成小说当成八卦当成谈资看,当然这样可能会损失很多启发。作者总结了导致各个大陆最后发展完全不同的四组最重要的因素:可驯化的动植物,大陆内的交流程度,大陆间的交流情况,各大陆的面积和人口。大家从狩猎采集开始,显然那个时候非洲占优,最大的多样性,最富饶的自然资源。(或许这就是所有智人祖先发源于非洲的原因?)然后往农耕畜牧演化,谁先进入这个时代,谁就能负担更多的人口,可驯化的动植物就成了最大的制约因素,大陆内交流越多,驯化的动植物交换更多,发明交换更多,大陆间的交流更频繁,就会促进农业和技术的传播,各大陆的面积和人口决定了最后发展的上限。虽然作者说的是人类历史的宏大问题,但似乎这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演变模式,也可以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进化过程。最后作者还讨论了下中国为什么失去了领先优势。作者认为,欧洲由几十个几百个独立的相互竞争的小国组成,也就意味着有几十个几百个发明创造中心,一个技术一个发明,即使被大部分国家阻止了,也会有国家会用,而一旦这个技术领先,势必传播到所有国家,而中国完全统一,一个命令就能放弃远洋,放弃水力驱动的纺纱机,放弃机械钟,乃至所有的机械设备。这导致了一个开放的欧洲的崛起和一个封闭的中国的没落。

        3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理決定?還是人定勝天?

        本書是戴蒙德歷史三部曲的第二部,既然生物學家早已證明所有人類都來自共同的祖先,先天的智力、體質各方面都差不多,差距咋這麼大呢?為什麼這些先進文明和先進國家,幾乎都出現在歐亞大陸?而在近代之前其他大陸上的人類社會長期落後,當歐洲人向外殖民的時候,很輕易就征服了他們?作者就這個問題越深入的考慮,就越接近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就是歐亞大陸的人類社會一直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碾壓其他大陸,而且這種優勢越來越大。為什麼會這樣呢?作者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他這本書的書名:槍炮、病菌與鋼鐵。這三種因素讓歐亞大陸與其他大陸的對決中占盡優勢。而之所以這些優勢都出現在歐亞大陸文明這一邊,是因為只有歐亞大陸具備全面發展文明社會的自然資源庫,其他大陸都先天不足。當地土著再聰明也無法獨自發展到能與歐亞大陸抗衡的科技和文化水準。這下世界各國學術界都炸開鍋了,因為按他這麼說,各個文明的發展路徑先天就註定了,竟然只取決於你在哪塊大陸上?!這個結論真的讓人有點難接受,所以關於這本書一直伴隨著很大的爭議,也正是這種爭議成就了本書的經典地位。看得出來作者把地理條件作為左右人類社會命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從地理環境的角度來解釋歷史打破了那些從所謂 “人種” 角度解釋歷史的偏見。戴蒙德在本書以及演講中多次明確表明他的觀點,造成不同民族發展的路徑和程度不同的,是環境原因,而不是生物學上的差異。但這種把地理環境作為核心原理的觀點,也並不是戴蒙德首創的,從地理角度來解釋歷史,這種思路往根源上說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歷史之父希羅多德。這種理論後來被概括命名為 “地理決定論”,然而作者本人卻是否定 “地理決定論” 的。他強調地理因素導致了世界上各個民族的差異,但並不能說地理因素決定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歷史的發展要複雜得多,並不能簡單歸因於某一種因素。而地理決定論是從已然的事實出發來倒推,從地理和環境的角度來尋找一個必然性的解釋,可以說更是一種後見之明,起不到歷史研究的前瞻性作用,這也是這種理論的局限。作者指出傳統的歷史學通常不被當作一門科學,反而更接近文學和哲學,很少提供可靠的統計資料。而且大部分 “歷史理論” 僅僅是政治宣傳,完全無法像科學原理那樣證偽。但是未來的歷史學不能再這樣了,跟自然科學結合是歷史學必須要走的道路,如果我們想更準確地瞭解、領悟歷史,那戴蒙德這種獨特的、把自然因素納入歷史的研究方法,或許是有益的新思路。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细菌和钢铁》,提供了东西方文明发展差异的独特视角。以下:️驯化 vs. 驯服和细菌驯化动物定义为,使某种动物在圈养中通过有选择的交配,使其与野生祖先有所不同,以便为控制其繁殖与饲养的人类所利用。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包括鸡、鸭、鹅、狗、羊、猪、牛、马、驴、水牛、骆驼等。许多动物虽然被驯服了,但在圈养过程中不交配,最终是未被驯化。驯服的对象都是动物,驯化的对象可能是动物、也可能是植物。最早被驯化的作物包括水稻、黍、小麦、豌豆、玉米、马铃薯、木薯、高粱、橄榄等。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基于动物不可驯化的不同原因,归纳了动物驯化的几个充分条件:食物摄取与动物蛋白的转化率高(例如,要花费 10000 磅的玉米才能养出一头 1000 磅的牛;而养一只 1000 磅的食肉动物,就得用 10000 磅中的食草动物去喂它,这意味着要用掉 100000 磅的玉米!)、生长速度快、圈养中是否愿意交配、不凶险、不易受惊(斑马就是反例)、群居性。驯化的动植物,提高人们的耕种的效率、使得储存食物成为可能,也使得人口开始密集。牲畜和人们的排泄物开始堆集一起,上面聚集了大量病菌和寄生虫的幼虫,人们生活在自己排放出来的污水之中,病菌从饮用水等传入人体并在人群中传播。️新月沃地与古丝绸之路新月沃地,两河流域间、地中海和波斯湾之间的新月形大陆带,拥有世界上最早的世界文明之一,包括作物、畜牧、文字、数学、天文、地理、学校等,即古希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古丝绸之路,从中国汉朝出发途经印度孔雀王朝(Maurya)和大夏的贵霜帝国(Kushan)、波斯安息帝国(Parthian),最后来到古罗马帝国(Roman);新月沃地刚好处在古丝绸之路欧亚大陆的接壤处。古丝绸之路把丝绸从中国传递到了欧洲,把欧洲的基督教、印度的佛教带入了中国,同时把病菌从湿热的亚洲带到古罗马,导致了两大天花瘟疫。️辽阔的天空和偏斜的轴线农作物的扩散速度在东西走向的欧亚大陆比南北走向的非洲及美洲大陆快,因纬度的高低决定植物适应性差异;欧亚大陆驯化(非驯服)的动物为作物种植和运输提供了便利,加之农耕文明使得粮食能够存储,这样吃饱喝足后的人们有多余的时间做其他事情,使得文字得以在欧亚大陆发展,进而进一步控制着农、奴,进而中央集权也是必然的产物;而枪炮是控制和入侵的必要工具,非洲、美洲土著的弓和箭在外族的枪炮入侵面前不堪一击。正如原书所说:和在非洲一样,美洲本地的作物和牲畜的传播速度由于狭窄的天空和环境的障碍而变得缓慢了。从北美大西洋岸到太平洋岸,从加拿大到巴塔哥尼亚高原,或者从埃及到南非,看不见本地绵延不断的谷浪,而琥珀色的麦浪倒是在欧亚大陆辽阔的天空下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同美洲本地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农业传播速度相比,欧亚大陆农业的更快的传播速度在对欧亚大陆的文字、冶金、技术和帝国的更快传播方面发挥了作用。提出所有这些差异,并不就是说分布很广的作物是值得赞美的,也不是说这些差异证明了欧亚大陆早期农民具有过人的智慧。这些差异只是反映了欧亚大陆轴线走向与美洲或非洲大陆轴线相比较的结果。历史的命运就是围绕这些轴线旋转的。️中国的长期统一、欧洲的长期分裂欧洲海岸线犬牙交错,它有 5 大半岛,每个半岛都近似孤悬海中的海岛,在所有这些半岛上形成了独立的语言、种族和政府:希腊、意大利、伊比利亚半岛、丹麦和挪威 / 瑞典。中国的海岸线则平直得多,只有附近的朝鲜半岛才获得了作为单独岛屿的重要性。欧洲有两个岛(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它们的面积都相当大,足以维护自己的政治独立和保持自己的语言和种族特点,其中的一个岛(大不列颠岛)因为面积大,离欧洲大陆又近,所以成了一个重要的欧洲独立强国。但即使是中国的两个最大的岛 —— 台湾岛和海南岛,面积都不到爱尔兰岛的一半,这两个岛都不是重要独立的政体;而日本在地理上的孤立地位使它在现代以前一直处于与亚洲大陆的政治隔绝状态,其程度远远超过了大不列颠与欧洲大陆的政治隔绝状态。欧洲被一些高山(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和挪威边界山脉)分隔成一些独立的语言、种族和政治单位,而中国在西藏高原以东的山脉则不是那样难以克服的障碍。中国的中心地带从东到西被肥沃的冲积河谷中两条可通航的水系(长江和黄河)连接了起来,从南到北又由于这两大水系(最后有运河连接)之间比较方便的车船联运而成为一体。因此,中国很早就受到了地域广阔的两个高生产力核心地区的决定性影响,而这两个地区本来彼此只有微不足道的阻隔,最终又合并为一个中心。欧洲的两条最大的河流 —— 莱茵河与多瑙河则比较小,在欧洲流经的地方也少得多。与中国不同,欧洲有许多分散的小的核心地区,没有一个大到足以对其他核心地区产生长期的决定性影响,而每一个地区又都是历史上一些独立国家的中心。因此,地理上的四通八达和非常一般的内部障碍,使中国获得了一种初始的有利条件。华北、华南、沿海地区和内陆的不同作物、牲畜、技术和文化特点,为中国的最后统一作出了贡献。例如,黍的栽培、青铜技术和文字出现在华北,而水稻的栽培和铸铁技术则出现在华南。但中国在地理上的四通八达最后却成了一个不利条件,某个专制君主的一个决定就能使改革创新半途而废,而且不止一次地这样做了。相比之下,欧洲在地理上的分割形成了几十个或几百个独立的、相互竞争的小国和发明创造的中心。如果某个国家没有去追求某种改革创新,另一个国家会去那样做的,从而迫使邻国也这样去做,否则就会被征服或在经济上处于落后地位。欧洲的地理障碍足以妨碍政治上的统一,但还不足以使技术和思想的传播停止下来。欧洲还从来没有哪一个专制君王能够像在中国那样切断整个欧洲的创造源泉。这些比较表明,地理上的四通八达对技术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从长远来看,在地理便利程度不太高也不太低而是中等适度的地区,技术可能发展得最快。作者以上看亚洲尤其是中国以及欧洲的发展视角,谈到了七大文明中最奇异的日本(参考阅读川端康成是一种什么体验)、澳大利亚 / 澳洲。然而,切换到历史只有 300 年不到的美国,是否会有类似的结果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498

            这本书在许多课程里都被反复提及,甚至是详细解读,亲自把这本书看了一遍,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精彩惊艳。不过这本书里面的思想和思维模式还是非常深刻的,习惯了这种思维模式后,你会发现自己对很多问题的认知会与身边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发生冲突。这或许是好事,或许不是好事……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枪炮、病菌与钢铁》

              为什么新月沃地和中国把它们几千年的巨大的领先优势最后让给了起步晚的欧洲?当然,人们可以指出促使欧洲兴起的一些直接因素:它的商人阶级、资本主义和对发明的专利保护的逐步形成,它未能产生的专制独裁君主和使人不堪重负的税收,以及它的希腊 —— 犹太教 —— 基督教的批判经验主义调查研究的传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学可以是科学?或者故事历史人类学科学都是我们的认知工具

                现在是 2021 年,作者是在二十多年前的完成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深深启发了我,我们以前学过近代史古代史世界史,但那些历史都像是与我无关且枯燥无味的故事。不是为了贬低教材而是当时的我读起来确实感受不到任何历史的真实性。哲学让我们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我也知道个体的脆弱和卑微,但是这部书提到的那些事实还是震撼到了我:原来就连人类社会其实都是脆弱不堪的。我们的的确确预测不了未来,也不能完全得到所有过去的细节,但是我们可以从已知的历史痕迹里发现那些决定人类命运走向的关键,至少也可以帮助我们自己认清现实的世界。读书越多,越没那么脆弱,越能心平气和地继续走进自己的生活。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历史研读角度的经典转变

                  书评:这是本很有名的书,但是在学术上不太高明,我看有名在于欧美的角度,作者提出国家先进并不是由于人的种族,而是由于环境造就,这个提法满足了欧美自由派的平等理论。但作者还是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历史文化缺乏研究,包括印度和伊斯兰文化。西方史学家包括西方知识分子,大多数从种族出发来讲述历史,而没有从文明的角度。而中国人越来越明白要从文明的发展看问题。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就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文明融合过程。还有在文字的认识上,文字使得文明留存有了载体,象形文字不会由于语言的变迁而流失。纸张的发明加强了传播力,使得中华文明发展为帝国。包括伊斯兰文明。欧洲拼音文字只有在印刷机发明之后适应了工业文明,经院教育因拼音文字做到教育普及,为工业化做了准备,参考日本和韩国都是在脱离中华文明后进入工业文明,文字也拼音化。包括近代的中国。至于对种族的灭绝和侵占,美洲印第安人的消灭,并不是先进文明消灭落后,而是野蛮游牧消灭农耕,古埃及文明的消亡,蒙古人的横扫世界都是如此。2020 年疫情期间读此书,深有感触,中华文明的伟大韧性,将预示再次复兴。当然此书经典在于用地理环境决定论,不再坚持西方传统人种论,在西方是个突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环境缔造的文明史

                    戴蒙德的这本书在中国非常有名,起初以为这本书会比较晦涩、枯燥,以至于在书架上放了几年才读。其实这是误解,这本书非常有趣。    作者从全球的视角研究人类文明进程在各个大陆的差异。全书旨在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欧洲人带着枪炮、病菌与钢铁去征服美洲大陆,而不是相反?当然作者从诸多因素中找到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即环境造成了现在各个大陆的格局。并且发现正是最初的一个小优势,让欧亚大陆在往后的历史中不断扩大和强化最初的优势,最终从科技水平、社会组织形态、文化发展等方面对美洲乃至其他大陆形成碾压式的优势。        书中提供了大量考古学、分子生物学、环境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坚实证据,颇有说服力。实际上书中的观点已经为学界普遍接受。     戴蒙德是个学识渊博的跨界学者,读他的书会有将各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的畅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大历史观的视角重新解读人类发展的历史。作者戴蒙德我非常喜欢,特别其以小见大的大历史观,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风格极像。这本是戴历史系列三部曲的第二部,从气候、环境、物产、科技等视角研究人类的历史模式,他像查案一样抽丝剥茧,解释了为什么世界各大洲的人类社会发展各有不同,通过亚欧文明崛起的轨迹探寻了未来走势。也许历史的发展,在冥冥之中早已有了注定的结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理承载历史 历史融入地理

                        分享《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心得: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作者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我的收获有五点:      一是从独特的切口了解了 "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上人类以不同的速度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大事件也好小事件也罢,你只有放长历史周期看,站在更宏观的时空下,去俯视这段历史,有时还要让自己走进那个时代,才能感悟更深。      二是不同民族相互作用的历史,就是通过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来形成现代世界的,虽然对于我们而言不管从时空上还是地理上都很遥远,但它无疑是真实存在。      三是本书是作者和新几内亚人在他们的未受外界影响的社会里一起工作了 33 年的结果,写这本书也前后花了 25 年时间,单凭这两点,这样的书买来看一定错不了。      四是历史上到底发生过什么,其实越是遥远的历史越是像一团迷雾,像一个谜,一个永远可能没有答案的谜,历史也一直在进程中,这不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吗?      五是慢慢认识到地理和历史是一体的,大象曰:地理承载着历史,历史融入了地理。      写下这段感悟时,我的背后是一幅世界地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明的蝴蝶效应

                          无论相信科学或是宗教,至少人们能达成一个共识:人类来源于共同的祖先。


                          那么问题来了,不同国地区智力水平差不多的人类之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文明差异?难道人类移居到不同的大陆,智商在某些地区会急剧下线吗?
                          这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给出了答案。
                          差异很可能从一开始很小的地方开始发生:有的地区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还存在着可供驯化的野生动植物,这为农业产生带来了可能,而剩余粮食促使专门人员的出现,社会制度和一系列技术便在此基础上得以萌芽和发展。
                          相反不巧的是,另一个地方的大型动物在文明开化之前就被猎杀一空,那后面的一系列可能性就随之结束,他们只能永远生活在狩猎文明中。
                          动物的驯化带来了疾病的大范围传播,对钢铁资源的开采又促使了武器的进步,于是,携带病菌和枪炮的亚欧大陆民族就走向了征服世界的道路。
                          枪炮、病菌与钢铁,它们是人类文明差异化的基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关于你死我活的人类史

                            其实本来想打二分,可惜没有这个选项。


                            低分原因主要是期望值和实际阅读体验之间的差值过大。
                            如果你看过其他 8.5 分以上的人类史书籍,就不用再看这本了。(我觉《人类简史》写的真的不错,可读性比本书高一大截)
                            因为观点上并不新颖,洞察不够深刻。
                            还有一个问题是,谢延光译的这个版本,很多地方读起来别扭。
                            但还有更多问题,不能完全推给翻译背锅。
                            比如作者反复提到新几内亚岛的土著和生态环境举例,显得论据狭隘而不够丰富,又啰里啰嗦。不同大陆的文明发展命运为何相差悬殊、你死我活,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就只想论证:跟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关。
                            因为亚欧大陆可被驯服的大型哺乳动物和粮食作物种类上具有明显优势(为啥其他大陆上没有这么多呢,多半是因为被人类更早的祖先猎杀而灭绝了,所以算是某种 “有其因必有其果”)
                            而人类接触病菌而产生抵抗力的自适应能力多来自于和家畜的接触,所以从免疫力上,亚欧大陆的居民又占有优势。
                            农作物的产量限制了人口规模,而人口较少、流动性较差的社会,产生新技术,获得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就较低。
                            技术传播(包括驯化的动植物)又跟大陆地形相关,欧亚大陆是横轴走向,传播遇到的气候性障碍相对较小。
                            所以概括来说,就是上帝在创始之处掷了个骰子,决定了各个大陆的形状和都分别生长啥动植物,在后续漫长的几万年、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发展历程中,各个大陆上的人类种族道路就已经定型了,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是不是听起来很不共产主义。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穿过历史的迷雾,流动性的一点启发

                              穿透历史的迷雾 - 流动性的启发历史是流动的,戴蒙德找到了历史差异 “大致” 的起点。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历史事实的社会网络,从小分流到大分流的模式。在后真相时代,戴蒙德的这本书提出了各种 “另类事实”,让我们反思常识,敬佩的是作者用渊博的学识,把似是而非的事实,用更宏大的视野来叙述,得出近似原因,然后寻找到最好的答案 - 流动性的发展规律作者的 “粗” 才是真功夫,用宏大的解释框架,涵盖了各种细节和事实。从地理、物种、民族、社会、技术等各种限制,发现了一条流动性产生的历史脉络。从限制流动的农业开始,被驯化的动植物,技术的传播,都在受限制的地理环境中,加速流动性。贸易和战争更是大幅提升了流动性,把病菌作为致命性武器传播到全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能驯化的都相似,无法驯化的,各🈶️各的原因,

                                1. 环境差异是造成不平等的根源。 出生在内蒙古和出生在广东。2. 含着金钥匙出生,实力碾压对手。广东的金钥匙,老天赏饭吃, 3. 不自我迭代,死路一条。 广东在自我迭代的路上一路狂奔,内蒙古在持续的被甩下,更远;但杭州的崛起,成都的崛起,已经是: 老天不赏饭,我在时代的红利下,自己赏饭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枪炮、病菌与钢铁

                                  题目新颖独特,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观点。长知识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人类学的视角看历史

                                    本书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是演化生物与人类学家, 打破历史学家们的固有认知。我个人觉得从领土,迁移,生产的角度,看待人类历史比较好,门外汉读起来棒。哪怕翻译不好,不妨阅读它的热情,让我意识到,人类学是未来很有潜力的科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原来如此

                                      王东岳的很多理论可能来源于此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开放和创新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本书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国家和民族有强弱和贫富差距?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各地区人类的演化方向和速度,而并非人类的生物种族差异。拉开这一差异的方式就是本书的书名,枪炮病菌与钢铁。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欧洲人带着枪炮钢铁还有一身的病菌,席卷了几乎全部的新大陆,而不是亚洲大陆的中国呢?欧洲大陆的狭隘山脉和地中海崎岖的海岸线,导致了部落之间长期的分裂和独立,各部落为了存活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当出现枪炮和钢铁后,对新大陆实现了碾压。相比,中国有广阔无垠和平坦的土地,拥有大量的农作物和牲畜催生了大一统的政权,缺少竞争也就缺少了创新的动力,之后的闭关锁国,导致了清政府的落败。这么看来改革开放是一个非常伟大和正确的战略,避免重蹈覆辙。而中美贸易战和科技卡脖子,让我们意识到只有不断的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的渺小与无助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文明差异是由地理环境差异决定的,而非由人种差异决定;衍生推论 1:谁掌握了量产农业技术,谁就掌握了文明进步的优先权;衍生推论 2:粮食生产水平相近者,谁有大牲口,谁农牧业发展快,从而导致其它各方面都快... 衍生推论 3:地理环境只决定了文明的起步速度,如果某个文明成为了先进文明,但之后又被其它文明超越,那么其中的原因多半和地理环境关系不大(政治原因或其它)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