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9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勉三著.《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根据典籍,用有条理的文字,来介绍王阳明的生活,如家庭、幼年、游历、应试、政治、改过、讲学、贬谪、剿匪、平逆、晚年…… 之各种生活,均包举无遗(琐屑无关大要,与荒诞不足征信者,则从略)。至于阳明的时代背景,因与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故亦兼为述及。目的务将整个的王阳明,完全显示出来,在使读者,对于王阳明,有一个深切的了解和认识。格式引文:【王勉三著。知行合一王阳明】领读文化.2019:3.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ofkxS84v3j9vTOy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阳明心学,儒家文化另一种探索

      讲到王阳明心学,还得从儒家文化传承说起。“儒” 是中华国学 “儒释道” 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与文明核心的支撑力量。儒家思想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周公制礼是公认的儒家之源,但均是传说,一直没有实物可据。直到孔子,才构筑起完整的儒家学术体系,但当时孔子虽然提出了 “仁” 与 “德” 的政治与人文思想,但这些思想均置于 “礼” 的内核之中,孔子以周公为偶像,毕生致力于复兴周礼,认为只要 “三纲五常” 次弟有序,则天下大同,社会和谐,现在看来,孔圣人的思想虽然满怀道德主义情操,却总有些理想主义色彩。到了孟子时代,春秋的宗法封建秩序更加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更没有现实的土壤,于是孟子在传承孔子 “天命” 思想的基础上,把务虚的 “仁”“义” 从务实的 “礼” 中凸显出来,并首次提出了人有四端的 “性善论” 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主义思想,可以说,孟子的 “性善论” 把儒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哲学高度,也为后世的 “理” 学奠定了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孟子的性善论是 “人性有善” 而非 “人性本善”。关于人性是否本善,儒家学派第一个质疑者就是先秦大儒荀况了,很明显,他就是孟子的吐嘈粉,相比孔子,荀况更现实,他承认孔子的 “仁”、“德”、“礼” 的主张,但对 “天道” 的见解却和孔孟有所不同,尤其是和孟子的性善论彻底走向了反向,就是因为荀况认为人性本恶,《荀子》后来才遭到了韩愈、二程和朱熹的封杀,把他的思想长时间地排除在了儒家学术体系之外,直到清朝的《四库全书》,官方才正式为《荀子》正名。儒家从秦汉到宋有许多发展与完善,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董仲舒,他对儒学的贡献是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系统性地提出了 “天人感应”、“大一统” 学术,相比这些学术思想,可能董仲舒更重要的作用是让儒家理念更贴近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罢黩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文化从此屹立于了官方正统地位。对于性善还是性恶,宋朝的朱程理学打出了 “天理” 的概念,终于使儒家形成了完整自洽的理论体系,把人分为 “理” 和 “气” 两个部分,从人性为什么善的角度说是 “天理至善”,从人性为什么恶的角度说是 “天命之性,人欲本恶”,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修炼心灵,如何修炼,就是 “存天理,灭人欲”,从此,儒家完成了终极目标的改造,有了超越 “佛”、“道” 之回答人生根本目标的高度。实际上,在二程(程颢和程颐)和朱熹时代,朱程理学已成为儒家主流,山西理学泰斗薛瑄甚至宣布,自有朱熹后,人间大道已明,不需要有任何多余的著述,只需躬行就可以了。但南宋的陆九渊,却认为二程的思想与孔孟有许多矛盾之处,他从孟子的 “万物皆备于我”,悟出了 “人心至灵,至理至明,人皆有心,心皆是理”,陆九渊的 “心即理” 开创了儒家体系的 “心学”,是当时唯一能和朱程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但陆九渊的 “心学” 终极目标应该还是和朱程一致的,得到 “天理”,锻炼内心,只是在修养上的不同,朱熹的修养是读书和持敬,而陆九渊的修养是静坐与感悟,陆九渊 “六经注入,我注六经” 也成为了后世学者如何读经典的一个著名命题。陆九渊心学,对王阳明有较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只能说是如朱程理学一样成为了王阳明的理论背景,更形象地形容,相比儒家任何学派,王阳明的 “心学” 无疑都是一次反动,也是对朱程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一次创新性突破,他通过自己多年的 “格物”,认为人性善恶同在,朱程理学的 “存天理,灭人欲” 是对人性的禁锢,想要成圣成贤,实际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这种良知,能解决任何问题,根本不需要借助所谓天理的帮助。用入世的定力,修出世的功夫。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的开端,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又一次分水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简简单单叙述其一生

        如果有人能昧着良心说,一本书的价值取决于其作者对其付出的无差别劳动,那也许可以把它称作一本合格的书。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只是为了粗略了解下王阳明的一生,那么可以一读。但仅仅是可以一读。‌我甚至觉得它的价值还不如一本只介绍大纪年事件的表格 —— 至少不需要过度吹捧。而且这本书竟然还是民国时期的某姓编写。怪不得不感写名,还是有自知之明。大家择情选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知行合一王阳明:回到明朝学“育人”

          01 踏上三尺讲台的第十个年头,从当初的懵懂无知,到今天理念初成。这中间,便是十年来的摸索探索。自己的心态也从一开始的 “教好学生,管理好学生”,渐渐地转变为 “教好学生,让学生成为更有用的人”。这既是心态的转变,也是思想的成熟。十年的摸索,很多理念的形成都是来自于一点一点的实践,总结,成形,多少是走了弯路的。这其中,有跟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摸索出来的,有自己的渐渐形成的结果的,还有便是通过相关培训形成的。而唯一的遗憾便是,若是有一位导师的存在,是不是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快一些呢?后来想想,确实也是自己功利了些。所做之事,只要是为了天下大义,又何必在乎走得远还是进近,走得慢还是快呢?就像明朝的阳明一样,他曾经问他的私塾老师说:“什么是人生第一等的事?” 私塾老师的内心充满功利,他回答阳明说:“读了书,登了第,做了官,这就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 当时十一岁的阳明却志不在此,回答道:“读书希望等登第做官,恐怕不是第一等事罢!读书希望学圣贤,才是第一等事呢!” 这个回答令他的私塾老师也不得不佩服。是啊,很多时候,其实做好一件事的动机其实没那么复杂,只是我们的心复杂了,所以所思所想所做也就不单纯了。而越是复杂的动机,越让我们没办法专心,反而做不好一件事了。我们都曾见过几岁的孩子可以靠着一套积木在一个地方玩好几个小时不分心,其实就是在那样的时刻,孩子的心里只有积木,他的专注力都在积木上面,他也无暇分心去关顾身旁的事情。而随着年岁渐长,我们接受的身边的刺激物太多,让我们眼花缭乱,故而分了心,丢失了专注力。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越是追求着快速得到,而却忘了循序积累。早慧的王阳明,在十一岁的时候便已经明白了自己勤学圣贤书的价值所在,也明了了自己内心最终的追求,故而在往后的人生中遇见了更多的挑战,他也渐渐的学会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在不断折腾的岁月里,找到了自己一直寻求的大道,最终成为了一名影响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等。02 “王学”,近年来渐渐来到大家的视觉之中,后来人中的很多人开始去关注明代的思想潮流,即我们现在所说的 “阳明心学”。作为儒家学说在明朝的演变结果,阳明心学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他的思想,包含了很多个层面,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都有各个领域的学习意义。而作为学说的创始人,王阳明的学说观点在一开始提出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后来他也是通过讲学的方式让大家有了更详细的认识,渐渐地,他的思潮便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推崇了。其中,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自己的几个观点主张:(一)为学第一在立志,志圣则圣,志贤则贤;不立志,就似舟无舵,似马无衔,其危险不堪设想。(二)读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提倡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三)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过而能改。(四)责善朋友,须忠告善道。师虽尊严,亦可谏之,但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乍看之下,这四个主张,简明扼要,却是包含了对教书育人的所有要求。而其中的某些观点,更是我摸索多年之后才明白的。就拿第二个观点来说吧,“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在我们读书的年代,应试教育是第一要求,所以我们会遇到的一个场景是,老师总是特别偏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其他的学生有时是不闻不问的。曾经读书的时候遇见过这样子的老师,所以把我小时候想当老师的愿望给打破了。后来阴差阳错的成为一名老师,却依旧记得这桩旧事。所以,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开始,我便要求自己,不要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一类老师。而当我开始接触学生之后,却发现,原来过了这么多年,这种情况依旧存在。曾经遇见成绩好的学生犯错了,却认为他在我这里会有 “特赦权”,因为他说他以前的老师便是这样子的,把错误归结到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当时第一次面对这种场景,心中十分的气愤,也十分的失望。冷静下来之后想了想,此时此刻我应该做的便是改变现状。我并没有像他们之前的老师那样处理事情,而是给了双方陈述事实的机会,把事情从头到尾双方都说清楚,同时要求自己不带成见来看待问题,最终的处理方式是讲明白道理,分清楚对错,最终给双方一个有理的结果。不管成绩好坏,做错事便要承担责任。一开始有一定的阻力,渐渐地,你会发现,学生也会接受你的处理方式。而当时的自己,坚持的观点是,越是成绩好的同学,我们越要把好道德观,思想观,价值观。教育这件事,最先教会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03 而关于教育的第一个观点,“为学第一在立志,志圣则圣,志贤则贤;不立志,就似舟无舵,似马无衔,其危险不堪设想”,这也是我们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事情。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今我们把它演变成了 “理想教育”。在战争年代,周总理曾经提出 “为中国崛起而读书”。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努力读书,拼命读书,为了什么?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崛起,为了整个民族的独立,为了整个民族的生存。所以先人们摒弃各种磨难,信念坚定,最终我们胜利了。和平年代,我们需要立志吗?需要。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而今的社会是物质社会,很多人在做选择的时候,考虑的不是大义,而是个人的利益。而这样的价值取向,会引导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利益而做事,而不是为了心中大义而做应该做的事。所以,关于立志,它永远不会落伍。莎士比亚说:“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这句话恰巧说明当一个人心中有志向的时候,不管遇到多难的事情,他都可以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另辟蹊径,最终做成功了。毕竟,很多时候,就像韩非子所说的那般,“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当一个人可以抛开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坚守住自己心中的信念,勇敢的战胜自己身上的不足,那么它才能在外界中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进步。去年我开始教授毕业班,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发现那些最终在中考能够突破自我的人,他们心中的信念比一般的同学更坚定。我曾经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们对未来的看法,结果发现,那些明确自己奋斗目标的同学,他的专注力更加强大,同样的时间里,他的进步比那些心思不定的同学要大得多的。看完了《知行合一王阳明》,发现原来古代先贤已经把我们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概述出来了。阳明先生作为一代先哲,对我们教育界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后来人的我们自当立志多读书,从先哲的思想中吸收他们思想的精华,这便是带领我们走得更远的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精要,略有些生晦

            聊聊字数,写的非常的精妙。但有些词语有点古文穿插,所以读起来有些生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