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有种走火入魔的感觉
存在主义,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自然绕不开 “哲学” 这一关键词。诸多思想家,如克尔凯郭尔笔下的 “群众”、尼采口中的 “民众”、海德格尔论述的 “常人”,以及萨特提及的 “有人”,常将哲学与 “非正常人” 相联系(但本书意在探讨的,正是如何以独特视角审视世界),视哲学为遥不可及的形而上学,认为其过于抽象和缥缈。然而,“哲学” 一词源于拉丁语 philosophia,意为 “爱智慧”(philo 意为 “爱”,sophia 意为 “智慧”)。哲学的本质,不过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因此,思考人生的起源与归宿,与在淘宝上寻找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在本质上并无二致 —— 只要你去思考,你便是哲学家。思考的目的,在于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尽管历史上确有如笛卡尔、尼采等为哲学献身之人,但这样的例子毕竟少数,无需因恐惧哲学而却步。相较于其他哲学流派,存在主义对现代社会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即便我们未曾察觉,我们的生活已然深受其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中都不乏存在主义的痕迹。一战后,面对物质充裕而精神空虚的现代社会,存在主义应运而生,它以个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迅速成为众多人的精神寄托。这正如企业需精准把握市场需求,适时推出产品一样,存在主义的出现正是对时代需求的精准回应。存在主义强调 “存在先于本质”,即人的存在是首要的,而人的本质则是通过选择逐渐形成的。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是因为你选择了成为这样的自己。因此,珍惜当下,多体验生活,去爱这个世界,是存在主义赋予我们的启示。意向性,即意识指向世界中的对象。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紧密相连,认为任何意识都是对外部世界的指向。对于 “我” 而言,其他一切皆是意识的产物。无论是认识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都是一个意识的指向性过程。“我” 是意识的主体,而指向的客体则是 “物”。甚至在认识自己时,我们也需要通过感知 “他人” 来反思 “自己”,此时的自己便成为了客体 “物”。这一理论虽看似复杂,却是存在主义的思想根基。“他人即地狱”,意味着在人际关系中,他人与我们一样,都是意识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往往源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将他人视为石头,自己也会被他人视为石头,这种相互的物化是可怕的。同样,爱情中也不应过分束缚对方,而应给予彼此足够的空间与自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也突然开始思考 “存在”,总有点儿越想越迷茫的感觉,恐怕钻进牛角尖整不好自己就不存在了。哈哈。读萨特,海德格尔,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最近似乎突然,有一点点感悟。刨除那些概念,感受当下这个时刻所见,所听,所感,自己先给他们找一个意义,然后再试着从另一个反向再找个意义,似乎发现存在也许本就不是客观的,或者说虽然客观,但主观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一切的认识和意义。因此,我真的看不懂存在主义,但我收获是,当焦虑和不满时,我完全能去换个视角。人生气苦短,装不下太多的忐忑焦虑,更装不下没用的勾心斗角。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看看就好我们都知道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凡是能被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和触摸到的都是现象,比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不同性格和体貌特征的人、公园里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花草和树木、餐桌上各式各样口味迥异的菜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现象是杂乱无章、变动不居的,一个人即便穷其一生也很难列举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现象,而本质就是各种纷繁芜杂现象背后那个恒常不变的东西,人类只有掌握了现象背后的那个本质才能使各式各样的现象为我们人类所用,为了探究本质,人类分门别类地针对各种现象创立了不同的学科,比如气象学就是研究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规律的学科;心理学就是研究遗传了不同基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心理发展和活动规律的学科;植物学就是研究花花草草形态、分类、分布、生态、遗传和进化的学科;烹饪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