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此书虽字数不多,但却全面具体简述了台湾四百多年的生存史、发展史、斗争史,分析了台湾在经济、政治、环境、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作者对台湾未来的担忧,以及一些改变建议。通过此书的确让我们更深入全面立体的了解了台湾。由于此书写作于 2016 年 ,距离近 10 年了,10 年中台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让作者担心的一些社会弊端有些可能解决了,有些可能部分解决了,有些可能仍然存在,有些可能更加恶化了,也可能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 “台独” 势力更加猖狂,“倚外谋独” 出卖台湾,“哈日、媚日” 言行更加肆无忌惮。挑畔中国大陆,视中国大陆为 “敌对势力”,数典忘祖的台湾民进党已将台湾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未来的台湾很危险,台湾人要早日觉醒,坚决反对 “台独”,坚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与大陆同胞一道共同守护好美丽宝岛台湾,共同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多了解一点台湾2012 年有一部讲述台湾历史的电影《赛德克 - 巴莱》风靡中国,很多看过这部说着台湾土语的历史片的人不免一头雾水。记得《看历史》杂志还为此特意推出了一期关于台湾历史的专辑特刊。事实上,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台湾历史的了解甚至不如对美国历史的熟悉程度。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熟悉中国和台湾的当代历史泰斗,许倬云的《台湾四百年》无疑是一本关于台湾历史的最好的普及本。虽然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 “台湾情结”,但这种政治语境下的台湾情结却往往是建立的历史无知的前提下。从这一点来说,了解真正的历史真相,是消除政治愚昧和无知的唯一方法。这本书基本都是根据许老口述进行记录整理的,因此语言比较浅显易懂,编辑为本书下了很大功夫,很多历史图片带给读者极大的信息量。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台湾仍是一个敏感话题,甚至说,连台湾这个名字都存在表达上的困难,常常必须在前面加上 “中国” 二字才可以。因此这本书在中国出版,不仅面临着许多政治审查障碍,也存在不少特殊背景下的技术障碍。对中国来说,不仅存在台湾历史的遮蔽,目前又越来越增加了政治制度的强烈反差。这种现实尴尬自然会牵连到历史层面。反过来,对困境中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台湾无疑代表了一个历史可能,或者说是一个方向和希望。没有历史就没有真实,没有历史也就没有当下和未来,台湾既是中国的过去,也是中国的将来。正如许倬云现实在书里的一句话:无论历史怎么发展,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距离并没有改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台湾近代400年也是部移民史疏离记录下台湾近代 400 年的人口变迁:1. 宋元以前的大陆移民融入期。大陆移民大概几千到几万人,台湾人口约十几万,原住民占多数。2. 明郑时期(1662 到 1683)。荷兰殖民台湾 38 年后,郑王收复台湾,鼓励移民,人口总数大约二十几万,汉族人口与原住民已经相当。3. 清朝 200 年(1684 到 1895)。纳入清朝规范管理的台湾,迎来了移民潮,彼时人口总数到了二三百万,汉人已经占绝大多数了。4. 日本殖民(1895 到 1945)日本有计划的移民了几十万日本人。5. 光复至今。49 年国民党撤台大约带去了百万人口,而目前台湾大约 2000 多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简单地描述了宏大的台湾历史框架,非常受用我在台湾公司工作这么多年,若不是台湾同事点点滴滴地交流,可能不会有兴趣关注台湾历史这些不同同仁讲述的,断断续续的片段,让我发现自己对于历史的无知台湾进入大陆的视野和欧洲地理大发现是同一时期第一次大建设是郑成功三代搬来了一半的人口,建设了南部优渥的地区清代后中期人口到达了现在的规模清朝对于台湾的定位,想让台湾融入又怕它发展(成一个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独立政权)第二次大建设是日占时期,被日本定义为粮仓和劳动力产出地各种新技术 新农业 化肥 工业 ,不管技术成不成熟,都给台湾安排上从而一跃有了现代工业的底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