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50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放任和自由的代价,可能不是人所能承受的。万老师说过:权力大,你的确有更大的选择行动的自由,但是你没有选择行动的后果的自由。古之帝王,没有权利限制,当自己不能掌控好情绪时,就能做出几乎能让自己绝后的事。身为现代的普通人,对于自己的人生、周边的人和事。我们能做出的选择更多,想要让自己少些遗憾,就得修正自己的行为,尽量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做情绪的降将,心灵的囚徒。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巫蛊之乱的精彩历史!

      这是一本很吸引人的书,作者由历史加推理回顾了那段巫蛊之乱的历史故事,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推荐给大家阅读,五星好评啦!本书起于武帝因时时警惕外戚对皇权的威胁,不惜大兴巫蛊之狱,杀太子,族卫氏,灭李氏,诛钩弋夫人,可是终章之时却是这般结局。巫蛊之祸,不仅预示着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尾声,更意味着西汉王朝权力政治结构的一次巨变。曾经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晚年就变得越来越糊涂,也越来越好骗,因为他越来越多疑,最终导致惨案发生。不知茂陵泉下的汉武帝有知,是悔还是不悔。历史总是这样,机关算尽,百般折腾,到头竟是一场空。本书后面附录灵参考文献 105 处,专著 10 本,足见作者针对史料断裂之间的推理也是有依据的,加上小心的想象去弥合,展现了历史的可能性。在此为作者点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巫蛊罗生门,究竟是谁想谋反?

        史上最严重的 “扎小人” 事件,可能是汉武帝晚年干的最糊涂的一件事儿,它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司马迁之死与巫蛊之祸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他在《史记》里向后人透露了哪些线索?中学课本里的《报任安书》,你真的读懂了吗?虎毒食子、轮台罪己,一桩悬案深解汉武帝的一生。重审巫蛊之祸来龙去脉,还原历史真相;探寻汉武帝雄才大略下的阴影,巫蛊罗生门里,扑朔迷离的人性之谜。历史写出来比悬疑小说还精彩!经历巫蛊之祸的司马迁,在《史记》里埋下了不少线索,作者比对多方史料,深挖史书里的伏笔、暗语,并根据人之常情谨慎做出部分推测,试图破解这一千古悬案。

          6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史料裂缝间的想象

          关于本书对于史料缺乏的早期历史,可以在史料的断裂之间谨慎地以推理去勾连,以小心的想象去弥合。史料的空白处,意味着历史的多种可能。关于皇权权力场没有罗曼蒂克。规矩是由权力铸就的。皇权不容任何人觊觎,即使是法定的继任者。政治与情感,清清楚楚却又彼此纠缠。关于汉家天下历史的主角总是这样,造因而不自知。陈皇后的诅咒从未破解。武帝需要的是 “儒术”,而非 “儒学”。儒学只是天子的道具。世上本无神鬼,一切不合常理之事背后都是凡人在设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杀人,给个理由,已算厚道

            这本着作以推理小说般的精妙笔触,将历史的深沉与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书名直观地揭示了其核心议题 —— 聚焦于西汉武帝时期那场震撼朝野的戾太子刘据巫蛊之案,然而,其内容的广度远不止于此,上溯至高祖刘邦开国,下延至霍光势力的最终覆灭,将大汉前期的波澜壮阔,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开篇之处,作者巧妙地铺设了西汉王朝自建立之初便潜藏的三大政治暗礁:诸侯王权势过盛、外戚势力干政以及功勋集团对官场的牢固把控。高祖刘邦通过一系列手段,消除了异姓王的威胁;随后,景帝进一步削藩,削弱了同姓王的势力。及至武帝时期,一场以 “巫蛊” 为名的风暴席卷朝野,不仅大规模清洗了功勋集团,还沉重打击了当时权势滔天的卫氏与李氏外戚家族。然而,这一系列的权力洗牌却意外地留下了年仅 8 岁的刘弗陵继承大统,为霍光后来将外戚权力推向新的高峰埋下了伏笔,这仿佛是历史对武帝精心布局的一场讽刺与戏谑。在书中,作者匠心独运地将反对 “太子 - 卫氏” 阵营的力量概括为以李广利为核心的 “赵人集团”,这一集团囊括了诸如江充、刘屈氂等关键人物,他们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不仅深入挖掘了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历史作用,还巧妙地结合了当今汉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有限的史料进行了合理的重组与解读,从而抽丝剥茧般地揭示出了一条贯穿汉武帝长达 54 年统治生涯的权力斗争脉络,让读者得以窥见那段历史背后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附文中创造性地引入了以 “宦官苏文 - 钩弋夫人” 为核心的 “黄雀” 角色,这一设定不仅富有想象力,更为整部作品增添了几分悬疑与戏剧色彩,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加推理

              本书更严谨一些,相对之前看的李开元老师的《秦谜》更为复杂,其中推理更少人物也感觉更多一些。读历史少的同学打开此书要认真看了,其中涉及人物之多,时间跨度之大,都需要同学你专心致志阅读,我囫囵吞枣看完一遍,更新的认知很多,例如卫青原来是这样的外戚,霍去病原来是武帝一手教育而成,同时也更新的我对武帝的认知,汉武大帝原来这么多欲和好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作家谭木声老师的新书,一本非常有阅读爽感的好书,讲汉武帝时期巫蛊之祸的。谭木声老师的作品,不管是之前的《太后西奔》,还是这本《巫蛊乱长安》。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 "邀请"。对,有一类书,它们就是来自平行世界的邀请。他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能够在其中,乐不思蜀,不愿归来。比如,巫蛊之祸。《史记》和《汉书》关于巫蛊之祸的记载并不多,直接记载大概也只有 2000 字左右。用 2000 字怎么还原事情的原貌?谭木声老师说,用推理。因为古代史的史料就这么多,那比的就是谁能在现有材料中看出新意,以及在史料空白的地方,提出有创见的、逻辑自洽的推理和猜想。比如,谭木声老师就在写作中,有意识地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分析古人,他通过老年心理学的诊断和判断标准,发现与武帝晚年的许多行为非常匹配。假如能通过时间机器,把武帝送到北医六院进行诊断,相信他一定会被诊断患有老年精神病。老年精神病的一些特点中,最突出的是多疑与喜怒无常。举个例子,武帝曾在甘泉宫生了一场大病,病了很长时间。病好之后,他要回长安,觉得道路颠簸不平。武帝大发脾气,他就找来了当时对道路的修缮负有责任的首都市长(京兆尹),说难道你以为我再没有机会走这条路了吗?于是以后便找了个理由处死了他。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汉武帝晚年很多的决策,你心里大概就有底了。如果用一句话来推荐这本书,那就是:很多史书太枯燥,但《巫蛊乱长安》不一样,它从人心出发,很鲜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当严谨好看的一本书。有时候看这种历史书籍,会恍然发现自己号称读过《资治通鉴》只不过读了个皮毛,只知道史实而难以探究到这些历史背后的权利交接、人事变动,还是需要此类考证历史的书籍来帮助提高认识的。比如这本书提出的西汉外戚专权的祸端其实早在武帝时期埋下,巫蛊之乱不只是废了个太子那么简单,其实也直接导致了旧军功集团被清算、权利结构巨变等,都让人耳目一新。很有意思,对理解历史,理解政治有很大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随心所欲不过是种妄念

                    小时候以为做皇帝是最爽的事情,毕竟那么有权,那么有钱,总该可以随心所欲了吧。可是,这本书中的汉武帝告诉我,你想多了。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阶段,汉武帝登基前,他执政时期外戚的发展,太子刘据之死。不管在哪个阶段,他都很难随心所欲。汉武帝登基前,是他的父亲,母亲,姑姑在各种斗争之后,才把他送上太子之位,只不过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人会关注他这个孩子会怎么想。汉武帝执政前期,他依然无法做主,完全活在窦太后的阴影下,他也曾挣扎过,最后还是没斗过窦太后,不得不隐忍,直到这位太后去世,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可是,放开手脚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因为这个时候,他又发现,环绕他身边的亲人想控制他,那些功臣集团的大臣也时时掣肘。于是,他开始努力挣脱这些束缚,比如找一些听话的人当丞相,便于自己的指令下达,比如培养新的外戚集团,以此为刀来对抗功臣集团。随着这刀一天天变得锋利,他又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有一天也被这刀威胁,于是,他就开始了换刀游戏,再找一把新的来替代旧的。这就是汉武帝时期,卫氏外戚和李氏外戚成长和衰落的故事。而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就可以被看作卫氏一党的核心。太子的惨剧正是随着卫氏的衰落拉开帷幕的,当太子的支持力量一个个倒下,其他有夺位可能的人都忍不住动起了心思,他们的核心目标就是打击太子刘据。这个时候,被汉武帝刻意培植的李氏外戚最显眼,看起来夺位可能最大,于是,跟李氏相关的李广利,刘屈㲠,江充联合起来,当然还有苏文,给太子设了一个局,就是著名的巫蛊之祸。刘据在又惊又怕中起兵了,可是他又并没有做好起兵的准备,最后兵败逃走,不久后被追兵找到,自缢身亡。我不知道汉武帝后来发现太子被陷害的真相后,是否有过后悔,但我觉得整个过程从来都不是他想要的,甚至最后他立的刘弗陵,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出于他的本意。我看汉武帝这一生,什么时候有过随心所欲呢?好像几乎没有,总是被各种力量掣肘。其实,我们这些渺小的个人又何尝不是呢?随心所欲大概从来都是一个妄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巫蛊乱长安》的核心是推理和猜想。虽然中国人可能是全世界最热爱记录历史的民族,但古代历史的记载仍然不足以让后人弄清楚许多事情的细节,许多真相也就由此湮灭。我的博士生导师马勇先生曾教导我,大意是:研究近代史,比的是谁掌握更多、更新的资料。因为近代的材料档案很多,总有学者们看不到的,同时,还有一些档案虽在世间,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公开。而古代史研究比的是谁能在现有材料中看出新意,以及在材料缺失的空白处提出有创见的、逻辑自洽的和当下可见材料难以推翻的推理和猜想。这方面最杰出的例子当属陈寅恪先生的一系列大作。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权力的游戏

                        巫蛊之祸,在作者的笔触下像是一出电视连续剧,画面感极强,自古太子就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身份,所有人都知道他是未来的皇帝,但是他又不能表现出对于权力的渴望。所以太子往往是被猜忌的,作为最高权力的皇帝要担心太子是不是有提早夺权的想法,而外戚、宦官、官僚集团又各有自己的阵营和想法,太子本人必然处于权力争夺的漩涡之中。历史上既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也有康熙九王夺嫡的废太子,事实上,权力有自己的运行逻辑,它很难被分享,而且十分危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两天一鼓作气,读完谭木声老师巫蛊祸長安一书,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比太后西奔一书,更为惊心动魄,令人不忍释手。中国漫长历史,出现过数百位帝王,但数功业,则常以秦皇汉武並列。而这两位皇帝的个性行事,的确出奇的相似。才智上,二人皆属雄才大略之君,但也都崇尚武力軍功,秦皇灭了六国,结束了战国群雄争战局面,统一天下,改周室封建法统,为中央集权,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 制订秦法及吏治的典章制度,而这专制政体及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末,竟长达 2000 馀年,影响可谓既深且远。而汉初乃承秦制,为了使人民在长期战乱中得以休养生息,因此在治国理念上,倾向黄老治术,在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几朝之后,即为社会繁荣富裕积累了财富民力,社会也在稳定中发展。武帝因缘际会,恰在此承平时期,承继汉家天子之皇位。在此基础上,更易激发了他向四方扩张国土,征伐蛮夷的野心。北伐匈奴,南征南越,灭夜郎国,在其为皇帝的五十多年岁月里,频繁对外举兵,軍费浩繁,虽有战绩,但也耗光数代积累的财富,为争取边境蛮夷的归顺,不惜再三遣人马车队,携大量珍宝,在榛莽丛林中,荜路褴褛,以作日后争伐的准备。征战多而致国库空虚,甚至朝廷自定卖官鬻爵之价码,以向富户筹措軍费,对穷民百姓,则不断将沉重税赋徭役加诸肩上,致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后世儒生,推重武帝尊崇儒术。近代学者朱维铮解释儒学及儒术之别,认为 “学”“术” 应看作两个不同的概念,“术重实用,学贵探索”。武帝以儒术戢止黄老之争,看不出有弘扬儒学仁民爱物的精神,而只是取利于其政治抱负实现的术。武帝纳察举荐进用儒生为官,形成以士为主体的文官体制,有别于汉初多任用軍功及宗室子弟的旧例,並选用许多儒者为宰相,树立了素质相对优秀的士人官僚体制,在后世儒生的评价中,咸认为他对后世施政,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武帝虽重用儒生,但由于其刚愎自负且多疑之个性,在皇权无限上纲的情形下,不可能尊重意见相左的儒生,从武帝一朝启用的十馀位宰相下场,可见一斑。其中有被迫自杀的,有系狱而死的,有被斩杀的,也有被罢免或死于任上的,少有人能得善终。如此任用人才,本书中引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盖汉武一朝,其先多用文学浮夸之士,其后则言财利、峻刑酷法者当事。” 而少数儒生,俯仰取容,迎合上意,只为苟全性命而已。武帝晚年,沉迷于神鬼及追求长生不死之术,以致长安发生巫蛊之祸,他 “刻意” 启用好峻刑酷法之官吏,授权审理承办,而渠等皆各有其主,故正可借势构陷入罪,以消灭对方,从而致巫蛊之祸,如病毒蔓延,使举国动荡,无论朝野,百官庶民,个个自危,除了武帝一人之外,可谓人人都可能是蝉、或螳螂、或黄雀、或黄雀之后还有伺机而上的黄雀... 此祸连绵甚长甚大,纵使曾倍受宠爱的皇后及储君,皆不能免于辗转成为这條食物链上的被食者或食人者。今天我们评价秦始皇,赞他因启用商鞅变法,得以强化了君主权力及国力,但也认为其好大喜功,征匈奴,修长城,建阿房宫、修皇陵,等等大型工程而令人民不堪过重的苛税劳役,严刑峻法交相迫害,最后发展成亡秦的主力,而亡秦之內因则来自赢政自身。而回看武帝,与秦皇所作所为相距甚微,为了求仙求长生,泰山封禅、大建神庙及祭台,牲牺人民血汗无数,而为了避免外戚坐大的想法,在内心种种算计,故予奸人罅隙之机,以巫蛊之祸蒙蔽其视听,引起宫廷内的动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奸佞小人得逞,构陷内外朝之重臣名将及后妃,甚至皇帝之亲生儿女等等,因一案而连坐亲族故旧,往往达数万人,或被斩杀,或被下狱,或施以重刑,无一悻免。刀光血影,人皆惶然。后世称赞武帝扩大了中国版图,且尊崇儒家,然而其无视宗法制度,不畏天理的滥权,杀伐暴烈,至晚年尚不知止,陷生民于水火之中,纵有广袤版图,于人民又有何喜乐及幸福可言?孟子一书梁惠王篇中,有一段记载:梁惠王问,那种君主能统一天下?孟子说:「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又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猶水之就下,沛然誰之能御」我想不嗜杀,才是帝王建立事功,最需要存于心中的理念。谢谢谭木声老师此书带来的啟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天空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有很多种可能,等待着后世的挖掘与探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書推薦

                              見證權力場的生死博弈,在皇權時代裡,和平交權是少數,多半是無數人的算計而擁立新君上,但君主是否有實權,還是被人操弄的傀儡,又必須看後面發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挺有趣的

                                小說三十六計中有一計是寫這段故事的,那就是無中生有,栽贓太子利用巫蠱毒害武帝,想要奪權,這招要成功,被騙的人本身對事件有先入為主的看法,也就是說,必須要被騙的人自己想中計才有可能施計,以漢武帝如此英明的帝王都無法看破這個計謀,可見成見對一個人的危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秦始皇到夺嫡之争

                                  一件事的重要性往往取决于你怎么去看待。有些事情在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其重要性。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起到了举重轻重的作用,就像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却带来了一场风暴。《巫蛊乱长安:汉武帝晚年的夺嫡暗战》以巫蛊之祸为切入点,用历史推理的手法让我们更加明白了政治残酷无情的一面。在有限史料的基础上为读者想象出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1. 历史推理本书的一大看点在于其所谓的历史推理。你可以在不具备相关历史知识的情况下将其视为推理小说。在作者的笔下,曾经的历史现场就像罪案故事一样引人注意。在有限史料的基础上为读者想象出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此种做法可能也是无奈之举。毕竟不管是巫蛊之祸还是秦汉历史所能依据的信史还是有限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就是很多人进行秦汉历史研究的主要基础,本书自然也不例外。作者的本事除了对于史料的解读,更在于对其的想象力。有限历史材料并不能告诉人们事实的全部真相,往往需要人们自己去发现蛛丝马迹。发现之后又需要以此解读出可能发生的事实。本书的面世自然就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说白了,作者以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用推理的方式来展现出一个他认为可信的版本。这是对历史可能性的一种合理猜想,但未必就是历史的真相。或许离真相更近一点,或许只是目前比较有说服力。作者用有限的材料讲述出不一样的精彩故事是他的能力,可我们如何去面对却往往见仁见智。简单的是是非判断是必要的,可正确与否答案可能在每个人的心中。2. 巫蛊之祸本书讲述了一段本身就比较隐晦的历史。在《史记》里因为离得太近而语焉不详,甚至可以删减了不少。就事件本身来说,确实重要,但也足够敏感,导致我们只能在只言片语里猜测司马迁的深意以及言外之意。《汉书》按道理说离得不远可以更好展现,可却因为其和官方较为密切的关系而更加隐晦。为尊者讳,更是让原本就残缺的故事变得更加不完整。《资治通鉴》距离事发之时足够遥远,可以客观中立一些,可受限于史料而未能呈现更多。在对汉武帝以及帝王教学的影响下,离事情真相更远了一些。总体来说,对于巫蛊之祸都有涉及,但都没能勾勒出一副清晰的画卷,不免为读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本书源于此,也以作者的精彩想象填补了其中一些空白。巫蛊之祸在当时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可是所牵引出来的夺嫡暗战,不光改写了汉武帝晚年的历史发展,更让西汉和东汉的历史走向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身处当时血雨腥风,可风雨过后整个格局和历史走向也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变化。它就像是蝴蝶效应的现实版本,一次意外的风波搅乱了一池春水,带来了许多难以改变的事件。3. 夺嫡之争巫蛊之祸表面上看似很简单,不过就是一场后宫闹剧,可由此牵出的夺嫡之争,不光影响了汉武帝一朝,更深深影响到了此后的汉朝历史。理解秦汉历史和以后的历史可能都需要从中寻找到答案。它就像是一把看似不起眼的钥匙,却为后来者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故此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加以了解。从一出闹剧演变到一场政变,政变失败之后出现的政治大清洗,让本书得以呈现其冷血无情的一面。本书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将其含情脉脉的面纱一并摘下,露出其丑陋不堪的面孔。夺嫡本身就凶险无比,政治也常常肮脏嗜血。本书在讲述和推理的过程中让我们了解到了历史事件的一种可能性,但也看到了其极为理性冷血的一面。表面上的深情厚谊,背后全都是精心算计。看似寻常的举动之中暗藏着各种套路。每一步之下都可能是陷阱重重。你死我活,不死不休,永无止境。4. 秦汉历史想要理解巫蛊之祸以及其背后的夺嫡暗战,自然要了解西汉的历史,可若进一步了解就不得不熟悉相对短暂的秦朝。在秦始皇以及其先祖的努力之下,全国各地更像是被打散的原子化社会,从皇帝直接管理到黎民百姓,皇权一家独大。可惜好景不长,秦朝二世而亡。秦末农民起义,汉高祖刘邦战胜西楚霸王项羽,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以平民之身成为九五之尊,这个过程中自然就需要依靠各种力量的联合。诸侯、军功贵族、外戚势力,在这中间寻找平衡,是每一位汉朝皇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都需要玩好的平衡游戏。几方力量的博弈在重大的事件里自然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似高高在上的皇位被扯掉了神秘的面纱,成为了每个人都可以触及的宝座,至少展现了其在现实中的可能性。各方力量的参与让这场变故充满了更多的意外,甚至让人看到了此前和此后都不可小视的宦官势力。5. 宦官势力秦始皇死后,公子扶苏被害身亡,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支持下成为接班人。巫蛊之祸发生时太子兵变的一个动机就是对这段历史的借鉴。在叙述了事件的发现和走向之后,作者又给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苏文为代表的宦官势力推动了这场政治运动,却未曾因此而获得胜利,却埋下了此后的祸根。结合到此后汉朝政治里外戚势力的异常活跃来看,虽然说汉武帝晚年在巫蛊之祸里的举动在主观上没有这个意图,但是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巫蛊之祸里政治路线的分歧所引发的两派斗争,牵扯进了太多的力量。有的为求自保,有的谋求富贵,有的浑水摸鱼。残缺不全的记录之中我们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却可以模模糊糊看到一些问题和改变。作者给出了他的猜测和答案,至于接受与否则看读者。6. 写在最后就事件本身来说,可能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有限的史料限制了人们所能讲述的内容,却也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放置在不同的历史时段里,所呈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作者将其放在了汉初以及西汉历史里,我们不妨再进一步放在秦汉历史里去理解。作者在一些细节和解读方面比较符合普遍的共识,可有些地方难免会引发争议。比如关于汉武帝晚年的罪己诏以及霍光的登台。作者给出了他眼中合理的答案,却不是唯一的,更很难说就是正确的。作者在专业上的扎实显而易见,对于历史常识和细节的科普可见一斑。在其专业水平之外则是让人惊艳的想象力。说实话,打开这本书之前我没有太高的预期,可翻开之后却收获了不少的惊喜。在没有新意的题材里写出新意,考验的不光是讲故事的能力,更取决于其是否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解读能力。作者虽说是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可能性,却也让人觉得更具有说服力。以一己之力填补了一些历史的空白,却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束缚。读者可能会受限于作者的视野,从而忽视了事情可能存在的其他可能性。这一点对于初次接触此段的读者尤为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苏文这个解读有意思

                                    无数波澜不惊其实暗流涌动波涛汹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蝴蝶效应里看不见的手

                                      汉武帝晚年那场巫蛊之祸,留下的史料太少而谜团太多,受巫蛊牵连的人数之众,引发的余波影响又太大,这是这场历史事件在后世,吸引史学研究与文学创作者不断为之折腰,想努力拨开迷雾的原因。《巫蛊乱长安》的可读与可贵之处在于,谭木声先生并非仅仅是在力证自己个人的观察或猜测,而是通过反复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之间来回横跳,努力挖掘那些仅存的数语、曲笔里的话外音、言外意。对过于简洁、冷静,又或过于细致、饱满的描述,谭先生都一一提出质疑。将三本典籍里相近、相佐又或是相悖的记载,和收集到的其他史料记录,统统平摊在读者面前。比起证明自己的结论,谭先生更在意让读者在这些材料搭建起的场景里,形成自己的判断。现代心理学上,对于一个人成年以后的性格及行为处事,常常会从他的早年经历,尤其是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着手分析。为了增强读者对巫蛊之祸的主要当事人,一代雄主汉武帝多面性格的了解,谭先生不仅展开了武帝的少年及成长,走上帝位的前后,更是细致铺陈了改变武帝命运的父、祖辈 --- 文帝、景帝,以及影响他的那些重要的后宫女人们 --- 窦太后,太长公主,王太后,阿娇,卫子夫、李夫人、钩弋夫人等。一骨脑把这些围绕在他身边人身上发生的事,也都捧在了我们面前,目的只有一个:只有多维视角,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人的养成与改变,看清那些可能曾经被我们忽略了的真相。巫蛊之祸导致的骨肉相残,似乎只是武帝晚年发生的一起历史偶然事件。祸起萧墙,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蝴蝶效应,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绣衣使者江充、黄门苏文与李氏外戚一族共同引发。但从武帝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继承人制度,官吏行政体系,用人原则来看,巫蛊之祸又何尝不带着某种必然?差别只是爆发的形式和激烈程度。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帝王的理性与悲情

                                        看历史,有时会在不经意间陷入一种相对狭隘的视角,即以 "一时之要事" 去评判一段历史进程或是一个个体生命的功过成败。我想,这或许不是我自身的问题,是身处在一个绵延 3000 年历史文化的灿烂文明里,即便是像《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煌煌巨著,也只能以一种记录方式,将其中的梗要显著汇入汪洋。片面,才是我们认识历史的常态。就说公元 9 年,王莽以外戚之身篡夺汉家天下,彻底改变了汉朝的政治走向。我们很容易孤立的视作,当时幼主上位,外戚一家坐大,王莽身逢时机能力超群等等因素,而真实事件的端倪,或可追溯到武帝刘彻易储之时,也就是本书详细描写的巫蛊之祸。其背后政治关系的复杂度以及政治决策延续的影响力,都远超我们的想象。我记得,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过一段论述,"我们讲历史上一切制度,都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和理论。以当时人之处境,理解其决策背后的目的和意义"。说到这里,我想回到主题,试着感受一下如果身在帝王 —— 这个权利最核心的位置上,将要面对的是什么?常言道,"王者无情","皇家无骨肉",在我们的印象里,一国之君就应该是冷血无情纯理性地去操纵国家机器,方能免去世俗纷扰。然而,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似乎总能感觉到,在政治决策的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运作,在关系的远近亲疏背后又有着深远无尽的政治目的在酝酿。我们所能达成的共识是,帝王绝不是一个权利在手就可以轻松享乐的职业,相反,"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从登基临朝的那一刻起,一根隐形的弦就得紧崩着直至生命的尽头。他们要遵从 “黄老母系遗风”、“儒家君权神授” 等文化意识形态,来保障权利的合法性。开国之君,群雄逐鹿,浴血厮杀,守国之君,安民养息,坐困愁城。还得面对功臣集团(包括世袭后裔),同姓宗室集团,外戚集团,内朝宫斗,外朝结党以及后世的宦官专权等等。其中的任何一方坐大,都有可能撼动皇权的根基,埋下祸因延及后世。这是每一位帝王,都不得不去面对的课题。所以,我们客观的直觉 —— 皇权是隐秘的,而隐秘的背后是权利顶端独享的庞大的信息量,这些信息会彼此交错形成一张张不同层面的信息网,权利的拥有者就是要在这些交错的网中,寻找最有利于维护权利本身的结点。而普通人或者权利系统中占得一席之位的人,只能趋利避害的窥得一斑而已。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历史的车轮在颠簸中不断前进。与人性中不可磨灭的感性需求相比,皇权是一个更高纬度的堡垒。翦除功臣,屠戮诸侯,弑兄弑父,骨肉相残,真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终究荒冢孤坟,净土一抔,一场空。不知道贵为帝王的他们,有朝一日面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是会为自己一生的伟业无怨无悔呢?还是会为那些被自己亲手扼杀的温情愧对那个原来的自己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巫蛊乱长安》的副标题是《汉武帝晚年的夺嫡暗战》,讲的是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一事件对西汉历史的重大影响。巫蛊之祸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疑案。所谓巫蛊,就是一种巫术,用桐木做成小人,作为想诅咒之人的象征或者替身,以针扎它的胸腹部位,诅咒对方患上疾病,折损寿命。汉武帝晚年,太子刘据被诬陷用巫蛊之术诅咒父亲,谋夺帝位,最终酿成父子在长安刀兵相见,血战九日,浮尸数万的惨剧。这还不算完,这件事之后不断发酵,牵扯进很多人,因为它而死的人高达数十万。这么惊心动魄、扑朔迷离的宫闱血案,其参与者、推动者都有谁?他们为什么以命相搏?到底谁是最后的胜利者?这本书就是尝试穿破历史的重重迷雾,努力还原真相。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