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整本书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对佛教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透过佛法看世界》是一本介绍佛教思想的书籍,作者通过详细解释佛教中的一些概念和教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佛教的观点,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本书内容涵盖了佛教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四谛、八正道、三学、十善等,同时还探讨了佛教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哲学思想,如缘起性空、无我等。整本书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对佛教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特别是以下几点:对佛教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佛教的观点。书中涵盖了佛教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深层次的哲学思想,非常全面。语言通俗易懂,即使对佛教不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作者的思考深刻,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很多启示。将佛教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读者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受益匪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问一答,有答有问#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384 本)#2023 年精读作家(41)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大家好!今天阅读希阿荣博堪布的第四本作品《透过佛法看世界》,希阿荣博堪布解答现代人生困惑,教你如何面对短暂生命和烦恼生活。本书是一本讲述人生哲学方面的书籍。在这个浮躁喧嚣、竞争激烈的时代,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视野更广阔,然而内心的安宁和幸福感似乎反而变得遥不可及。本书收录了希阿荣博堪布对现代人的困惑和烦恼所作的开示,解读该如何对待宝贵而短暂的生命,如何面对烦恼重重的生活。本书不但涵盖了如何处理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人生问题,也包括了如何平复负面情绪、处理人际关系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任何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解决自己困惑的方法。2、精彩内容:①给寻找答案的人佛法也讲幸福快乐,但强调通过见、修、行去实现真正持久的幸福。见,指佛法对于人、事、万物的见解,比如无常、无我、苦、空、因果、缘起等。修,指依照系统的方法和次第把以上见解内化为自己的体悟,亲身去勘验、证明佛法的正见。行,指把亲自体验和证明到的应用、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帮助、分享、分担、自律,通过关爱、贡献、耐心、善巧,去进一步体会和表现生命与生命间的联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愿。“死生事大” 主要谈到修行者如何面对死亡,怎样帮助病人、临终者和逝者,往生净土的因缘,等等。无论信仰、价值观为何,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死和生。既然无可逃避,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尽量让自己做好准备,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学佛者和不学佛者同样重要。我在此处介绍了中阴修法、简单的临终引导、超度、以及净土法门。②了解自己,了解世界问:现在的社会,往往是狭隘极端的意见容易博取掌声,反倒客观、冷静的观点少人问津,好像正确的见地不再受到关心,在这个哗众取宠的时代里,学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吗?答:学佛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看待世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与周遭环境相处,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佛法中有系统完整的方法指导我们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扩大视野。学佛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看世间万象。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和胸怀都更深广,慈悲使我们通过关爱、分享和分担,通过淡化人我界分,逐渐体会无我教法的精髓,而这些都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核心,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③提问之前,先问自己问:我们究竟是从佛那里找寻到内心的力量,还是在寻求庇佑,诉求各自的欲望?答:在问 “佛法能给我什么” 之前,应该先问自己:“我想从佛法中得到什么?” 人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总不出以下三类:希望生活安稳快乐,事业发达,家庭幸福等等;希望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烦恼痛苦,实现心灵的自由解脱;希望获得圆满的智慧,以更好地帮助众生。绝大多数人都在第一类中,然而想福寿如意也绝非易事,因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是你需要诚心正意、断恶行善。问:佛是建议人生少经历,越简单越好,还是多经历,多看世态炎凉?答: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问:佛祖成佛之前历经荣华富贵、爱恨情仇,才看破一切,放下一切。可世间凡人哪有机会拥有这么多经历,没有才生起搏取的念头,搏而不得,徒添烦恼。为何不干脆让众生心愿一瞬都了,不是更多人会有拿起、放下、看破的机缘?答: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拥有不是放下的前提,同样是拥有的不多,有人能安贫乐道,有人连一根针也放不下;放下也不是拥有的必然结果,一些人有了能放下,一些人有了更放不下。佛陀的示现告诉我们,即使拥有世人追求的一切,也并不能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