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部反思犹太复国运动殖民性的著作。作者以极大的勇气,挑战以色列的主流意识形态,质疑犹太复国运动的合法性。其次,以色列故事存在两个巨大的争议话题,一个是吕大大屠杀,一个是定居点运动。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上兴建定居点,表面上看,是对犹太复国运动的继承,但事实上暴露了以色列的殖民性,并将以色列和中东的地缘政治裹挟进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当中。最后,犹太复国主义存在两个质疑,阿拉伯人质疑犹太人虚构圣经故事,是为了反客为主,赶走阿拉伯人。而犹太教宗教人士质疑犹太复国主义者违背誓言,动用武力回到应许之地,甚至试图把犹太人的命运掌握在人的手中,这违背了犹太教的本质。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存的渴望伴随着杀戮和血泪

      摄影机仍在旋转。随着摄影机的摇摄和升降,它记录着我们在这片海岸汇集,在这片海岸坚守,在这片海岸生活。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就在这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的应许之地》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以色列建国史,也是百年来犹太民族的奋斗复兴史。作者阿里・沙维特以自己家族故事为引子,通过亲身经历、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个体故事,试图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历史,以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国家思考,并对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进行了历史性梳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的应许之地》

          《我的应许之地》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以色列建国史,也是百年来犹太民族的奋斗复兴史。作者阿里・沙维特以自己家族故事为引子,通过亲身经历、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个体故事,试图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历史,以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国家思考,并对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进行了历史性梳理。核心内容首先,这是一部反思犹太复国运动殖民性的著作。作者以极大的勇气,挑战以色列的主流意识形态,质疑犹太复国运动的合法性。其次,以色列故事存在两个巨大的争议话题,一个是吕大大屠杀,一个是定居点运动。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上兴建定居点,表面上看,是对犹太复国运动的继承,但事实上暴露了以色列的殖民性,并将以色列和中东的地缘政治裹挟进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当中。最后,犹太复国主义存在两个质疑,阿拉伯人质疑犹太人虚构圣经故事,是为了反客为主,赶走阿拉伯人。而犹太教宗教人士质疑犹太复国主义者违背誓言,动用武力回到应许之地,甚至试图把犹太人的命运掌握在人的手中,这违背了犹太教的本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风口浪尖以色列

            从十月七日开始,以色列的音乐节被巴勒斯坦的哈马斯袭击到现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再次上演无数人间悲剧。但对于身处亚欧板块另一侧的我们,这只不过是手机中吸引流量的一个热点,每天从各种短视频中收到自媒体们各式各样的 “真相” 解读,而评论中化身正义的和平卫士旗帜鲜明的各执一词,口水战打的也是不亦乐乎。我们家也算是开放家风,身处北京,也传承了所谓关心天下事的八卦格局,对于国际形势,总要有点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秉着这样的 “露脸” 心态,我决心 “研究” 一下以色列。后来发现,自己这野心也真大,以自己当前的知识储备,基本等同于文盲,还提什么研究。先扫盲吧。 我想起多年前出版的那部《耶路撒冷三千年》,决定把它作为我的入门教材。在十月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在灿烂金秋里,我每天坐在书桌边,一章一章的读起来。每读一章,先是通读一遍,算是了解内容,然后再回头重新梳理一下人物关系和时间轴,拿出纸笔画一个思维脑图。刚开始的时候,还凭空想象历史长河如线一般顺直,后来发现对照地图应该能更具象化。于是加上现代工具 —— 百度地图。想要在现代的巴以冲突中发声,需要扎到历史长河中去摸根须。先是解决为何是这块土地让人(犹太人,阿拉伯人)魂牵梦绕,再是为何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如此执着,然后就是两拨人为啥水火不容? 打开地图,不难看出,这是地中海东南的一片陆地,再放大,这片地向北而西就是欧洲,向东连接着亚洲,向南连接着非洲。再放大,它是一边靠海,一边陆地。设想一下我们平时玩的扫雷游戏,人们的探索空间,是随着生存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扩大的,三千年前的犹太人也是如此,他们也就是出没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中闪米特人的一支,幸运的找到这么一片流淌着奶与蜜的地方。那时候的人类并没有现在工具,比如卫星云图可以开启真正的上帝视角,看到这片新月沃土。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因为他们是真正的用脚投票。只要这地方能生存,他们就留下,如果不能,就离开,这逻辑就非常简单直接了。这就是为啥,犹太人在这里生活了 1000 多年,而这 1000 年里他们出现了伟大的君主,大卫,所罗门,建造了伟大的锡安城第一圣殿。找到好地方能生存,有好君主能保证财富积累,下一步就是腐败和超脱物质的精神世界了。所罗门之后再无明主,城邦分裂,冲突不断。这就好比和氏璧一样,巴勒斯坦地区越繁荣就越危险,觊觎之人都想占有这个地方。随着游牧民族的壮大,原本农耕的犹太人内部的分裂使得其抗击能力下降,这个方便沟通东西方贸易的关键地区就被各势力集团列为自己的囊中之物。犹太人又开始 1000 年的流散命运。 文明扎根在生活而不是生存,等有富余的时候,文明才被滋养,等有腐败的时候,文明才露出筋骨,以保证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犹太人能在流散之时还可以有精神寄托,就因为他们被播下的种子 —— 犹太教。它不同于佛教,它有文字记录可以传播,从摩西十诫到旧约,从希伯来语,希腊语到拉丁语,它不但传播的范围广,影响大,甚至还生出了各种分身: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圣殿所在,犹太教团结着全世界的犹太儿女,人散心不散,基督教团结着非犹太的欧洲人,而后来居上的伊斯兰教更是有教无类的团结着东方游荡的马和骆驼的主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穆罕默德虽然起于麦加,但穆斯林统治巴勒斯坦的历史却超过了犹太人和基督教,一直到以色列建国,巴勒斯坦这片土地上居住的都是他们的后人,以至于现在说巴勒斯坦人,指的就是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 回到地图,在农耕文明之后,海洋文明率先从地中海出现,这种文明不但没有抛弃耶路撒冷,更使得它声名远播。首先,是地理位置上,它正卡在通往东方的贸易通路上,从雅法港口到耶路撒冷只不过几十公里。西方如果想要到东方去,乘船进地中海,登雅法是最近的,而要去埃及,亚历山大港也非常方便。其次就是生活在这里的犹太人,就像蒲公英一样四散各方,他们带着圣经进入希腊,埃及,伊拉克,波斯,土耳其,亚美尼亚,塞浦路斯,高卢(法国),立陶宛,波兰,沙俄,西班牙,英国甚至美国,他们不但在个人生活中恪守着训诫,在宫廷社交、贸易和政治生活中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独特的民族魅力。比如取得埃及法老的支持,在官方授权下对圣经进行整理翻译。近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就要属发起犹太复国主义的西奥多赫茨尔,还有最有财力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大航海时代已经是过去时了,可是巴勒斯坦却还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为什么呢?还要回到地图去,那就是石油的发现。现在文明也独宠这块宝地,在中东勘探的石油储量,使得阿拉伯人更有底气在中东横行霸道,伊斯兰教让他们觉得拥有耶路撒冷也天经地义的合理合法。而二战对犹太人的残害,加强了犹太复国主义回归耶路撒冷的决心,在巴勒斯坦拥有主权国家是全世界欠犹太人的。于是英美是推手,联合国都成了摆设,从投票同意以色列建国开始,这片土地就再无宁日了。 时间终于走到了现代,之前书上写的各种死亡数字倒都活了过来。通过中国女记者的视角去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看看,每天报道的死亡,有家庭住址,有父母兄弟姐妹,有衣食住行,有常去的饭馆,有爱吃的特色点心,有孜孜以求的大学文凭,是家里的支柱,是家里的骄傲,是弟弟妹妹的依赖…… 可第二天,他们就变成了报告中的数字了。剩下的,确实还活着,可是他们流着泪。 这些活着的人,到底心里是怎么想的?我来看了这个以色列人的《我的应许之地》。这是一个世俗的以色列公民,他是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后代。用中国的话说算是根正苗红。他受了良好的教育,了解自己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也理解父辈的选择和努力,更明白以色列人所面临的挑战。他也深刻的察觉出国家掌舵人的失误。 犹太复国主义崛起的同时,决策者对生存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的选择性失明,是造成现今两民族冲突的伏笔。在之后虽然有过和平解决的机会,但随着建国元老们逝去,工党下台而错过。即使是拉宾和阿拉法特这两位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他们的奥斯陆协议也是带着理想主义光环的 “被自己的道德假象所迷惑” 的。 作者以自己亲身的体会,说出了几次中东战争给以色列人民带来的不同体验。1967 年的六日战争,以色列领土扩张三倍,使整个以色列民众从灭绝的恐惧中释放,进而产生了 “弥赛亚式的华美妄想”,这助长了右翼的大以色列思想,虔诚教徒集团的定居者运动由此萌发。而 1973 年的赎罪日战争,“从帝国意识变为畏缩、消沉,绝望,自我怀疑,陷入真实的恐惧”,从此,右翼积极推进定居点的合法化(虽然一直都没合法),左翼寻求土地换和平的策略,这种策略是 “天真的,但同样也是傲慢的”。 以色列国家内部也有很多派系。作者把这些挑战分类进行分析,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他们的社会构成。前边说的立下建国之功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属于西方犹太人,与之相对的是东方犹太人。这个东西方的划分,是指他们的祖辈是被流散到东西方国家。比如犹太复国主义的提出者,西奥多・・赫茨尔他是奥地利人,以色列第一位总统威茨曼是俄犹太人,同样来自俄国的还有以色列第一位总理本・古里安。而相对的,就是东方犹太人,他们在以色列建国后从北非,伊拉克,伊朗等地移民过来加入以色列大家庭。对于西方犹太人来说,这些东方犹太人就跟阿拉伯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已经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生活了很多年,现在他们虽然移民到以色列,但其地位较低。以沙斯党创始人阿里耶・马克鲁夫・德里为代表,他是来自摩洛哥的犹太家庭,他的拥趸们说他 “是东方犹太人的英雄。当拉宾和德里站在一起时,我们所有人都站在了一起;当拉宾和德里四目相对时,我们所有人都直视着彼此。现在,有了相互认可。现在,有了一种方式可以将政治稳定和民族自尊结合起来。现在,东方犹太人要证明自己,可以不通过仇恨阿拉伯的方式,而是成为沟通阿拉伯人的桥梁。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与阿拉伯人达成和平的希望,不论是国外的阿拉伯人还是国内的阿拉伯人”。 以色列的犹太人中,除了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还有两批人,算是被动反抗着的犹太人。一类是极端正统派犹太人和个人享乐主义。这两类人的存在使得以色列更加的光怪陆离,甚至腐蚀着以色列的国家信念。极端正统派不承认以色列,不交税,不工作,不服兵役,就从这几个不上就可以推测了,这绝对是国家负担。而个人享乐主义,更是怪胎,特拉维夫有世界上最多的音乐会,也有最开放的夜总会,白天士兵,晚上同志,同异性恋,毒品都来者不拒。是 “跳舞、毒品、约炮的新圣地 “。””“以色列是一个幸存者的社会,他们渴望着生活”。 在以色列,这个国家在不到 30 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七轮不同的国内反抗:定居点反抗,和平的反抗,自由司法的反抗,东方犹太人的反抗,极端正统派犹太人的反抗,个人享受主义的反抗以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人的反抗。 作者指出 “在 21 世纪,以色列面临的挑战不是意识形态的,也不是在和平或战争之间做出选择,它面临的挑战应当是如何恢复国家效能。一个无力的以色列不能实现和平,发动战争,或者结束占领。” 说实话,这本书读下来,对以色列的复杂体会很深。它在 1848 年建国,在 1967 年拥有了核武器,这两个事件和时间点是不是有点熟悉?我们是 1949 年建国,我们在 1964 年搞出了原子弹。在我们大搞建设的时候,亚欧大陆的那一边也有这么一个国家,尝试过乌托邦,实验过共产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布兹,但在民族问题上,他们跟我们走了两个方向。我们的先辈曾经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游击队,我们的电影里放映着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来表彰纪念我们的英雄。现在哈马斯在加沙修地道,以平民当人盾,训练童子军,筛选精英女性做人体炸弹,亚辛说:“我们巴勒斯坦人没有 F–16 战斗机,没有 “阿帕奇” 武装直升机,只能用有限的、简单的手段自卫…… 不应该要求我们停止自卫,而是要求以色列停止侵略,无论我们是否进行自杀爆炸,都会遭到以色列的杀戮,是以色列的杀戮激起了我们的复仇行动。” 世界上的事没有绝对对错,是以战止战的正义还是法西斯,历史将由胜利者书写。但对于个人来讲,投胎确实需要技术。躺在床上刷刷手机,百度一段乌德琴听听,难道不应该是每个现代人最平常的生活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巴以冲突是叔本华的“第三种悲剧”—由于人物位置及关系不得不然

              以色列的建国是依托于全球霸权国家(先是大英帝国后是美国)的强力扶持,并未与当地阿拉伯人达成共识,而且双方都认为自己是 “受害者”,“有权利” 获得补偿,并且基于此做出的 “任何行为” 都是 “正当” 的 —— 这当然是错误的,但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也许只有付出足够多的鲜血代价之后,人们才会认清现实,愿意妥协与和解,接受不完美,但更可持续的和平方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政治问题归根结底是个生存问题,而人想生存必须依附于群体,现代世界就是民族国家之间的角力,凝聚力是民族国家致胜的根本,而民族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又会带来国民思想的解放和对个性的追求,这会从内部瓦解集体主义,将社会撕裂成不同的群体,消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同化了这个世界,又悄无声息地在族群的层面上抹杀了很多群体的文化和个性,世界整体在趋同,社会内部在撕裂,这个世界变得更宽容也更苛刻,以色列的发展史也印证了同样的历史潮流,世界将走向何方,也只能且行且看,从过去和未来汲取力量最终都是为了当下的生存。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