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上一代的中苏关系
难得 “得到” 上这本独家讲演集,沈教授北京人,很能说故事,是个侃爷。演讲声情并茂很精彩,坐大狱的时候就是狱中著名的段子手,他本身的经历也是一段传奇,夫人李丹慧也是苏联研究专家。50 后都对那个年代的中苏关系和朝鲜战争充满好奇,沈先生有史学家的严谨,他的书我都读了,因为是严肃史学充满考据有些啰嗦,本书是演讲集就浓缩精彩,只是因不同场合的主题演讲,有不少重复。回看往事,地缘政治复杂,现在国家已经走出意识形态,更多的是国家利益。本书主讲上世纪中苏关系的一些秘闻和朝鲜战争的来龙去脉。强烈推荐《无奈的选择》,大国政治的复杂和无奈,都是成长过程,国家真正独立不容易。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8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既要读与学,也要独立思考开篇明义的讲,我推荐您读《沈志华演讲录》的原因有二: 一是《演讲录》思考角度独立、严谨,可以帮助我们从更高层、更战略的角度,系统思考重大历史事件目的与意义。 二是我对《演讲录》部分观点持反对意见。因此,您读了我的书评,思考 “是沈老师对,还是你对” 的过程中,锻炼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 一 沈志华老师主要研究冷战史、苏联史,加之 “抗美援朝” 是《演讲录》着重分析内容,我下面就以 “抗美援朝” 为例,讲讲推荐的第一个原因。 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引用《中国共产党简史》原文,是 “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 “何为站稳脚跟” 或 “谁不让我们站稳脚跟” 的理解,却是不那么清晰、完整。更直白的说,仅仅停留在公开表述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 “抗美” 上。 阅读《演讲录》我们可以得出这场战争背后第二个重大意义,即: “抗苏强己,完整主权”。 理解抗美援朝的意义,要从东北主权问题的历史背景说起。 简言之,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让中国最屈辱、受伤最深、损失最惨重、解决起来最麻烦的问题,就是东北主权的逐步丧失。 1904 年,日俄战争爆发,其结果却是日本获得东北的控制权,这又为 “九一八事变” 和日本全面侵华埋下伏笔。1945 年,美英苏达成了《雅尔塔协定》以及国民党政府与苏联达成《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将中国东北主权让渡、外蒙古独立变成了现实。 简直是前有狼,后有虎。 东北,作为中国头部、紧邻华北平原,旅顺港扼守渤海湾门户,与北京近在咫尺。被苏联占领,相当于整个中国的脑袋和脖子都卡在苏联手里。 说个题外话,美军第七舰队司令部驻扎的日本横须贺港,扼守东京湾 —— 离东京直线距离只有几十公里;美驻日空军的横田机场,里东京日本天皇居所也不过 40 公里路。 东北若失,难以想象。 二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2012 年 11 月 29 日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这句话当时看客观,而后看沉重,在今时今日国内外大背景、大环境下,再看是深刻。 回到 1949 年,在如此艰难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通过《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把苏联已经获得的中国东北主权全部收回,可以说是非常伟大的成就。 因此,在苏联支持下金日成发动的朝鲜战争,基本上就是一个阳谋了:朝鲜在苏联支持下统一,则能获得朝鲜境内不冻港;朝鲜顶不住,美军兵锋直指鸭绿江边,面对美军巨大压力,中国只能求助苏军驻军东北来抗衡。 中国在谈判中争取来的主权利益就全部丢了。 面对此情此景,毛泽东主席只是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害处极大。” 我们分析分析。 先说打输。中国出兵,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 “老大哥”,可能什么都不管吗?退一万步讲,如果中国打输苏联驻军东北,和什么都不做乞求苏军来东北,是不一样的。 打平,打平美国就是我们赢了。 为什么今天我要衷心感谢毛泽东主席、彭德怀司令员和志愿军指战员们,因为他们在最差、最可能打输的情况下出战,但获得了接近最佳的结果。 三 关于推荐本书的第二点,即我反对沈志华老师《演讲录》部分观点方面,先具体说下我为什么持反对意见。 比如,关于 “西安事变” 本书写到: “中共支持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本来的主张是要公审嘛,…… 结果《真理报》大篇文章的讲张学良是大汉奸,中共怎么能跟大汉奸合作,破坏统一战线嘛,最后弄得没办法,只能跟蒋介石谈判,后来张学良也给软禁了。” 再比如,关于 “皖南事变”,是这样写的 “皖南事变也是…… 毛泽东听说以后非常愤怒,召集政治局会议,说一定要大举反攻,不惜跟顽固派撕破脸……。政治局做了决定以后,苏联驻中国大使彼得罗夫紧急召见周恩来和叶剑英,…… 说不能这样,这个不合适,回去要改。毛泽东不得不又开会,说同志们,咱们这个决议错了,咱得改。为什么?苏联不同意。” 或者,对于美国的态度: “毛泽东曾对美国寄予极大希望,认为美国是学习的榜样……”“而且毛泽东还讲,说美国不但经济发达,政治也很先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将来能够帮助中国的只有美国……” 类似描述很难不然人觉得,当时中国共产党是幼稚、轻率的,而当时毛泽东主席仿佛是意气用事、见风使舵的。 事实上呢?以 “皖南事变” 为例,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轻易动武的鲜明立场,得到国民党左派宋庆龄、何香凝,以及爱国华侨陈嘉庚大力支持。迫于巨大舆论压力,1941 年 3 月,蒋介石公开 “保证” 决不再有 “剿共” 军事行动。 让一个 “元首” 公开做如此表态,这难道不是政治上的巨大胜利吗? 同时,党中央在军事上做了必要部署,使得胡宗南大规模像陕甘宁边区进攻被制止了。敌强我弱态势下,这难道不是军事上巨大胜利吗? 既不在突发事件前惊慌失措、一味让步妥协,也不采取冒险行动,给破坏团结抗日的势力以借口,那时候的党,已经有能驾驭复杂局面的成熟领导集体了。 四 再说我党对美国的态度,毛泽东主席在《论新民主主义》“驳资产阶级专政” 已由很明确表述: “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首先是国际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不容许。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 中国共产党人非常清楚,中国走资本主义至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国际上不可能让你独立、自主还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同样,中国发展水平在高,也不能退回资本主义,只能退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 2022 年俄乌战争的大背景下,相信更容易理解毛泽东主席的远见卓识。 再如对苏联的态度,我们也没有避讳: “中国要独立,决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这就是说,不能离开苏联的援助…… 拒绝苏联的援助,革命就要失败,一九二七年以后反苏运动的教训,不是异常明显的吗?” 但是,正如《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以及《两个中国的命运》“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一个强大的解放区,全国人民的援助,国际人民的援助,在这些条件下,我们的希望能不能实现呢?我们认为是能够实现的。” 所说,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同时积极团结一切革命力量是不变的。 所以,我认为,沈志华老师可以写,苏联在革命中给与中国共产党予以指导,但长征后中国共产党已成熟独立,能够妥善处理与共产国际复杂关系,但不要给人一种印象,似乎苏联 “圣旨” 一到我党就要跪扣听宣。 沈志华老师可以写,国民党蒋介石对我解放区 “围剿”“反共” 等引起我方极大愤慨,但不要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我们被 “逼上梁山” 了,只有武装盲动、奋起一击才是出路。 沈志华老师可以写,苏联等国际支援给与我们巨大帮助,但不要给人一种印象,似乎苏联的支持、美国的军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是占据了举足轻重、了不起的重要性,似乎我中国人民对他们负了债,强调独立自主是忘恩负义,必须用大的代价来伺候他们。 参考书目:沈志华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汪 涛 《抗美援朝目的与战略深度解析》宁南山 《国家的心态:对美国和朝鲜的一些想法》《从三张图看日本现在的处境,以及一些联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一个纯历史研究者眼中的中苏关系当历史被淹没在故纸堆里,消散于人们记忆当中,我们庆幸还有一帮人秉持着尊重和挖掘历史真相的人,与我们同行,为我们还原模糊的,错位的历史记忆。苏联模式为什么走不通。沈志华教授带我们,从来之不易的苏俄档案文献中,抽丝剥茧,让我们认清了一个庞然大物如何轰然倒塌,在看似令人惊愕的历史片羽中,看到了他的必然之处。反观中国,我们庆幸有一帮伟大的领袖。在种种历史偶然中,与陷阱擦肩而过,终于走出我们自己的路。但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第三者叙述,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种情绪。一种略带戏谑的情绪,不断冲击着我们心目中伟人的样子。这或许是任何一个纯粹历史研究者是无法避免的。不论怎样。我们总算看到了大部分的样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补中国1945-1964之间的故事这是我在整理书架时不知道演讲录内容,打开一看是说冷战,想起最近看的《为什么毛泽东》写到 1949 年结束了,对于后面的发展尚未启蒙;随机挑选了一页读了文章两页是我喜欢的故事风格,又是演讲的文字版绘声绘色的语言甚是喜欢。花了七天畅快的读完。书本收入了作者 2008 到 2013 年的十次演讲。基本是 1945 年的解放战争、1949 年新中国成立、1950 年朝鲜战争,同步苏联领导人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其 1964 年下台。从国际形势里看中美苏三国的关系,每一场战斗的开始和结束都是互相之间的博弈,当时世界各地在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思想的博弈,也是两个代表国家之间的斗争,当时弱小的中国身处其中战斗着同时也是博弈中的一枚棋子。作者的人生也是一段传奇。从校府走上商界的多,从商界成功后又回到校府少之又少,作者就是其一。作者从俄罗斯、美国、中国等解密资料中互相校对,加入自己的逻辑推导,为我们推开了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一扇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