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8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40年前的科普之作

    天文学科普书,作者 1980 年主持了同名纪录片的制作,现在看那部纪录片还是大片,场面宏大,8 季百集,推荐观看,可想而知,40 年前看时的震撼和轰动,这 40 年类似的书不少,大历史观的书也很多(从宇宙起源开始),本书偏重科学探索发展史,如果天文学,“得到” 高爽老师的 “天文学通识” 更精彩。本书作者(1934-1996)从天文学者的角度,从宇宙的视角看地球上人类战争感到可笑,书中也讲述了人类科学探索的发展史,特别记述 2 千年前辉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却毁于战火,没有留下一卷书,致使人类科学探索有千年的停滞,人类已经最少有 7 万年的历史,但现代文明只是近五百年的经验积累,纵观人类多次文明的毁灭,作者呼吁地球人应该是 “命运共同体”。可叹作者没有看到新世纪,美国一直忙于地球上的战争。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工男可能才是最浪漫的

      写这个题目可能要得罪很多人,包括很多老师。但绝无冒犯的意思,只是因为读这本书,给我很大的震撼,原来科学知识可以用如此方式进行表达。而建立在科学和理性基础上的浪漫,可能才是真的浪漫。在看到这本书之前的很多年,我已经看过了 BBC 的纪录片《宇宙》,没想到原书比纪录片是要更精彩的。万维钢解读过《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这本书,作者尼尔泰森正是本书作者卡尔萨根的学生。今年因为读到这本书,我特地找来了得到听书里的科幻系列,以及硬核的科普系列。比如《强力与弱力》、《宇宙的琴弦》等,都有助于本书的理解。没耐心看书,还是去看纪录片吧,很赞。

        3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神奇的世界

        这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萨根起做书名的 “宇宙” 并非常见的 Universe,而是 Cosmos。因为 Universe 指代天文学意义上的宇宙,而由古希腊数学家和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的 Cosmos,则意为 “万物的秩序”。中国古人以 “宇” 代表空间,用 “宙” 代表时间,合在一起便成为包容一切的 “宇宙”,却缺少对其中秩序的追寻,可算李约瑟难题的一种解读。(摘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卡尔・萨根曾担任康奈尔大学天文学和空间科学大卫・邓肯教授一职,也是行星研究实验室主任。他在水手号、海盗号、旅行者号和伽利略号系列太空航天器的深空探索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并因此两次获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颁发的杰出科学成就奖章和一次杰出公共服务奖章。他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宇宙》获得了艾美奖和皮博迪奖,创下了美国公共电视收看纪录,伴随纪录片出版的书籍《宇宙》,成为了英语出版界最畅销的科普图书之一。由于他在科学、文学、教育和环境保护上的突出贡献,萨根博士获得了普利策奖、奥斯特奖和其他许多奖项,还有美国各所高校大学颁发的二十个荣誉学位。萨根博士去世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追授他最高荣誉奖,称 “他的研究改变了行星科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文学使人谦卑

            卡尔・萨根说过,天文学使人谦卑。人类作为地球上的高等智慧生物,作为一个文明群体,比地球上的任何其他生物在智力表现上都要更加高级。但是如果把目光投向宇宙,情形就完全不是这样。人类就像是被困在地球上一样,从宇宙时空的尺度去观察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类,就好像我们在看培养皿中的细菌一样。1990 年,旅行者 1 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的时候,NASA 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并拍摄了一组照片,照片上显示的一条光带中,有一个微弱的亮点,那就是地球。所有的人类就居住在这个小点上,一粒太阳光下的微尘。道德经中说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已知的证据告诉我们,宇宙有一个开端,万物始于一锅包含能量和物质的浓汤,它浓缩于一个点,并在 137 亿年前开始了它的演化历史。宇宙并不关心人类的命运,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光从太阳飞到冥王星只需要 4 个多小时,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边缘,银河系直径大约是 20 万光年,而银河系正在被拉向室女座星系团,这个超大星系团,有 10 亿到 20 亿光年的空间尺度,相当于宇宙大小的十分之一。所有的恒星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正在发生核聚变的反应堆,它会熄灭,同时也会点燃周围那些襁褓中的恒星,太阳,就是这样的第三代恒星。科学家了解的越多,也就越关心人类的命运。卡尔・萨根还说过,超乎寻常的论断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当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除了地球之外,别的地方是否还有智慧生命。同时,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人类这种文明,不会走向自我毁灭。毕竟宇宙太大,而人类的历史,仅仅是时空尺度中极微的一个片段和一个小点。也许宇宙中的文明,出现地很快,消失地也很快,这是自然法则所决定的。而我们所能够做的,一是探索未知,二是保护和珍惜地球 —— 人类的这个蔚蓝家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宇宙》

              科学揭示出的宇宙如此古老,如此浩瀚,以至于人类在其中的戏份乍看之下无足轻重,我们和宇宙的距离反倒显得更远,甚至变得遥不可及,星空不再与日常事务有什么相干。然而科学同样揭示出,宇宙不但有着令人头晕目眩的宏伟尺度,也可以为人类所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识宇宙

                哲学所指宇宙,即所有的空间、时间、物质等及其所产生的一切事物的统称,是物质的整体,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最大研究对象,哲学上又叫世界。宇宙因存在而存在,因存在而为物,故宇宙表现为存在,体现为物。宇宙这一真实的存在表明它必然存在自身的组织成份以及基本面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浩瀚无垠的宇宙,脆弱渺小的人类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一直在思索,作为人类的我们,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从何处来,要去向何处?也始终无法想通宇宙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地球仅是一个点,而我们人类仅是一粒微尘。人类所有伟大的工程、史诗般的战争和远航都是微不足道的。那些王侯将相为了他们的野心,不惜牺牲众人的生命,不过只是想成为一粒微尘上的一个小角落的主人。人类文明都太过脆弱而渺小,所以才更要时刻仰望星空。就像卡尔。萨根所说,了解更大的宇宙,才会更加珍视我们这颗小小的,不起眼的蓝色星球。仰望天空星辰,思索人生意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何处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宇宙是抚慰心灵的好地方

                    宇宙之浩瀚的出乎人们想象。银河系大约有 2000 亿~6000 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预计有 10000 亿颗以上类似地球这样的行星,大约有 3000 亿颗行星可能存在生命形态。据推测,宇宙中大约有 1000 亿至 2000 亿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如果银河系的恒星数量以最低的 2000 亿颗计算,由可预估宇宙中的恒星数量为 20 万亿亿~40 万亿亿颗。另外,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施韡推测,如果宇宙有 10 万亿个(10 的 13 次方)星系,而保守估算,平均每个星系有 1000 亿 —2000 亿颗(10 的 11 次方)恒星,那么宇宙中的恒星数量高达 2 亿亿亿颗(10 的 24 次方)。由此可见,宇宙是多么浩瀚无垠!迄今我们可以测量到的可观测宇宙的直径大概是 930 亿光年。宇宙之简单同样超出人们想象。普遍认为宇宙形成于大爆炸,初生的宇宙物质只有氢原子云团,随着最初的核子火焰在气态云团中点燃,第一代恒星诞生,它们点亮了宇宙。这些恒星熔炉深处,核聚变炼金术使氢元素化作更多的元素,它们燃烧后的灰烬成了未来行星和生命的原材料。组成宇宙的物质最终都能够归属到氢原子等几个基本粒子。以宇宙的尺度来看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你会豁然开朗。以宇宙物质的基本构成来看待 “纷繁复杂” 的人类社会,你会化繁为简。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多仰望头顶这片星光灿烂的宇宙,这是我们人类的最后归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棒!

                      需要再看一遍……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宇宙啊!宇宙!🍀

                        关于宇宙,我们需要问一些问题?需要与它高质量互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人凝望星空,有人低头打工

                          一本出版逾 40 年的科普书籍,还能在信息迭代如此快速的今天出现且存活下来,肯定有其值得被我们关注铭记的原因。例如我,就是因为想完成首页中的挑战赛,才翻到这本书。也是因为如此,我才有缘能跟这么一本好书有近 10 个小时的亲密接触。 作者卡尔萨根认为:在宇宙其他地方的生命形式的构成元素应该与地球上的相同,甚至有可能基本的分子 —— 例如蛋白质和核酸 —— 也是一模一样。但是,这些元素极有可能是以我们所不知道的方式进行着排列组合。也许,那些在行星大气层中漂浮的生物体在原子构成方面与地球的生物体非常相似,但是它们有可能没有骨骼,因此不需要很多钙。也许,它们的身体含有其他溶剂,而不是水。尽管宇宙中的氟含量不高,但是氢氟酸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尽管氢氟酸会对地球上的生物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但是其他有机分子,例如固体石蜡,可以在其中保持稳定。液氨可能会成为更好的溶剂系统,因为氨在宇宙中大量存在,但它仅在温度比地球或火星还要低的世界才表现为液态。氨在地球上通常是气体,正如水在金星上也是以气态存在一样。甚至更有可能,生物根本不需要溶剂系统,可以完全以固态的形式存在,它们以电信号进行繁殖,而不是靠分子漂浮。生命,并不是地球所独有的,生命的形式也不可能只有地球上的一种。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性注定生命这种随机的排列组合,其结果应该也是丰富多彩的。关于宇宙的未来,科学家们有两种比较主流的看法。一种是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物质最终也会衰减,宇宙到最后将是只有稀薄粒子存在的永恒荒芜。而另一种认为宇宙如同钟摆一样,在膨胀后又收缩,然后诞生新的宇宙,而这一循环周而复始。不管是哪一种,宇宙演变的时间尺度是极其漫长的,需要几百亿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人类,或者宇宙中的其他智慧生物,在这段时间里还是能有所作为的。正是因为确信宇宙中一定存在着生命乃至文明,卡尔萨根一直主张我们不仅要探索宇宙,更要寻找它们。人类与其把资源耗费在军备上,不如用于宇航。而为何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外星文明,最大的原因是恒星系统乃至星系之间的距离都实在太远,且宇宙中生命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又是刚刚开始进行寻找。《宇宙》不仅令我们感慨宇宙的浩瀚,更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还是非常粗浅,且人类中的大多数,其实还处于愚昧之中。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宇宙的规律,但是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的问题也就越多。科学并不能回答人类的终极问题。但随着科学揭示越来越多的自然法则,我们离终极问题的答案也就越近一步。科学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其作用和意义,要远远超过哲学。同时,生命是宇宙必然的产物,其对于宇宙的意义,也许就是感知乃至理解宇宙。组成宇宙的同样元素也组成了生命。生命在宇宙中生活,离不开宇宙。宇宙和生命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卡尔萨根的思想,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这是他的宇宙观。而每一个读者,由于本身的基因、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对于宇宙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宇宙,每个人的认识也会不一样。宇宙与感知它的生命,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被这句话点亮了!

                            这本书深奥奇妙,随意翻翻,任何一段文字都能给予我全新的宇宙和进化的新视角!这种 “久旱逢甘霖” 的知识汲取太有感觉了,说真的,我都感到从嘴巴通到胸腔的那份突如其来的清凉感!这句话着实真的启发到我了:当基因无法储存生存所需的所有信息后,我们逐渐演化出了大脑。可能仅仅一万年前,我们又发现连大脑也无法轻易容纳更多的知识了,所以学会了在体外储存大量的信息。据目前所知,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一种发明了把记忆公共化,既不储存在基因里,也不记在大脑中的物种。这种放置记忆的仓库,叫作图书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致敬罗老师

                              罗辑思维 10 年期满,结束语就来自这本书。“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里,能和你共享同一颗行星上的同一段时间,是我莫大的荣幸。” 于是来看一看这本书。春节看了《流浪地球 2》,深感震撼。想来了解一些天文知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宇宙既不仁慈,也不恶毒,只是对我们这些虫子漠不关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了生存(《宇宙》读书笔记)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宇宙?或许最初只是好奇,只是想知道那些星星到底是什么。只是随着我们对宇宙的了解越深,我们越会发现,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只是,“我们就像蝴蝶,飞翔在日光下,以为白昼是永恒”。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总需要建立一些时间感和空间感。当我们开始仰望星空,开始理解这个宇宙的时候,就会知道,人类无论有多么伟大的文明,总是这个宇宙中极其渺小的一瞬间。作者说:“与群星相比,我们就像朝生暮死的蜉蝣。在真正的蜉蝣眼里,人类恐怕也是迟钝缓慢,甚至不怎么动弹的物体。从恒星的角度来看,人类,这种数量多达几十亿,生命转瞬即逝的生物,都挤在一个异常寒冷、坚固,而且遥远的硅酸盐铁球体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我们没有意识到大,就不会知道自己并不是这个宇宙的中心,就不会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个唯一的重要。对于这个宇宙来说,我们不过是一粒飞扬的尘埃。也或许,连尘埃都算不上。人类的文明确实足够伟大。一个机缘巧合之下,在这个偏远的小星球上,演化出了一个能够仰望星空并且思考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的物种。所谓的智慧,或许从另一个层面理解,就是并不涉及生存本身的知识。“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先祖以千万年光阴为代价,终于积累起了足够的智慧。生活在当下是一种幸运,我们身边有那么多才华横溢、求知若渴的同族,与此同时,对知识的探求又得到了普罗大众的尊重。” 当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知识,才发现从这个宇宙产生第一个原子开始,需要多少种几乎不可能的巧合,才能让我们成为现在的一群自以为是的自大狂。在最初智慧启蒙的饿时候,我们认为自己那个渺小的行星和微不足道的太阳就是一切。现在我们发现,我们所理解的一切,不过是千万种可能性的一种,所有呈现的一切,也不过是千万种可能性的一种当下。或许,我们本来会成为一种完全不同的样态,也可能会对世界也呈现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理解,所有的一切都是一种机缘巧合。“如果宇宙允许分子机器演化成你我这样复杂而精妙的生物,其实是莫大的荣光。” 我们一直在探究地球生命的本质和寻找外星生命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是什么?探索宇宙的本源,或许给了我们一个虚无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确定的答案。“许多人迫切地想要一个答案...... 重要的是他们不愿意让大脑同时容纳两个相反的可能。” 没错,这个世界实在有无数个可能,它们之间有可能互相冲突,只是这本来就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当我们理解了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的时候,就会懂得许多庸庸碌碌之人关注的只是鸡毛蒜皮之事。在众多世界里,地球实在微不足道,可能只在我们眼里,它才显得无比重要。或许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所在意的痛苦和不安,只不过是庸人自扰,只是因为关心,我们才对身边的事情有了热情和不安。恐惧来源于未知,可怜的是,未来本身就意味着未知。我们去看宇宙的时候,会发现宇宙出发的时候或许都是同样的开始,后来出现了那么多无限的可能。人类的历史也是一样,“无数微小的随机事件不断发生,大部分不会带来什么影响,但有一些则恰好位于关键节点,可能会改变历史的进程。某些情况下,一点点最细小的不同,就会导致天翻地覆”。只是,这个世界不是被神创造的,它就像时间一样,既没有开始,也不会终结。也许就是如此,我们才没有必要纠结所谓的未知,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是总结。过去可能是原因,也可能只是巧合,未来只是未来,总会成为唯一那一个。发生就发生了,然后继续出发,也就足够好了。我喜欢宇宙的视角,“许多世界从未诞生生命,还有许多世界被宇宙灾难毁灭。我们很幸运:我们活着,充满力量;我们文明和物种的福祉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我们不为地球代言,又有谁能?如果我们不愿负起生存的重担,又有谁愿意?”“当今流行的全球文化只是骄傲自大的新事物,它不过几千年的基础,却胆敢宣称拥有了永恒的真理。”“我们是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从宇宙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宝贵。即使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也与他和平共处吧。因为就算踏遍千亿星系,你也找不出另一种人类来。” 放下自己那一点点小小的自大,那对于宇宙来说,或许毫无意义。“我们会意识到,要深入太空探索,我们必须代表全地球的人类。我们不应致力于自我毁灭,而是要为生存奋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观《宇宙》,大格局

                                    《宇宙》为我们讲述了我们生活的更为广袤的空间。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处于食物链顶端,但在宇宙中非常渺小,当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目前的问题,会发现纠结我们的种种都变成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把地球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才能更好、更长久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宇宙即一切。

                                      从本质上来说,人类诞生在宇宙一隅,命运早已注定与之紧密相连。我们最寻常、最琐碎的事务,都可以追溯到宇宙及其起源 —— 这正是本书所致力于呈现的视角。宇宙即一切。过去是,将来亦如是。对宇宙的遐思即便再卑微渺小,也能撼动人心 —— 那是脊柱上传来的刺痛、嗓子里的哽咽,或者某种模模糊糊、从高处坠落的久远记忆。如此,我们知道,那最伟大的谜团近了。太初之时,宇宙大爆炸。物质和能量四溢横流,一切混沌无形。没有星系,没有星球,也没有生命。到处是浓稠到无法穿透的黑暗,空间里密布氢原子。随后,气体逐渐凝聚成团,它们是体积比恒星还要大的氢云团。随着最初的核子火焰在气态云团中点燃,第一代恒星诞生,它们点亮了宇宙。不过那时候还没有任何行星受到阳光的照耀,也没有任何生物欣赏天空的光辉。恒星熔炉深处,核聚变炼金术使氢元素化作更重的元素,它们燃烧后的灰烬成了未来行星和生命的原材料。那些大质量的恒星很快就把储存的核燃料挥霍殆尽,在天崩地裂的爆炸中把大部分物质抛回曾经凝结出它们的虚空。恒星间稠密的暗云里,多种元素汇成新云团,成为后几代恒星的温床。它们附近还有更小的云团,这些团块的体积不足以点燃核子火焰,于是逐渐变成了行星。一个由石头和铁组成的不起眼世界也在其中,那就是原始的地球。地球凝结和暖化的过程释放了它体内的甲烷、氨、水和氢,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和海洋。来自太阳的星辰之光沐浴着原始的地球,提升了它的地表温度,并引发雷暴。雷暴与火山喷发的熔岩破坏了原始大气中的分子,它们的碎片落入原始的海洋不断溶解重组,形态越来越复杂。随着时间流逝,原始的海洋逐渐成为一锅温热的稀汤。分子在泥土表面不断聚合,驱动复杂的化学反应。有天偶然出现了一种分子,它能利用有机稀汤中的其他材料来实现自我复制。由于自然选择青睐那些更适合自我复制的结构,它们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复杂,复制时越来越精确。原始汤在这些复杂有机分子的消耗和转化下,越来越稀薄。不知不觉间,生命诞生了。按时间顺序,接下来单细胞植物出现,生命开始产生自己的养料;它们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成分;两性分化;曾经的自由生物组合到一起,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复杂细胞;化学感官出现,地球生物第一次尝到、闻到了宇宙;单细胞生物演化成多细胞生物,身体的各个器官有了专门的作用;眼和耳出现,现在宇宙可以被看见、听见了;植物和动物发现陆地也可以生存;许多生物离开大海,它们或蠕动,或匍匐,或奔跑,或滑翔,或振翅飞行,或驭风翱翔;隆隆的脚步声中,巨兽穿过蒸汽升腾的雨林;一些小巧的动物出现,它们没有坚硬的外壳,血脉里流淌着早期海洋似的液体。它们以其机敏和狡猾生存了下来;片刻之前,一些小树栖动物从树上跳下,直立行走、使用工具、驯养其他动植物和火,还发明了语言。恒星炼金术的灰烬如今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明文字、建造城市、研究艺术和科学,还向其他行星和恒星发射航天器。这一切,都是氢原子历经 150 亿年演化的产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宇宙的视角看世界

                                        地球是个可爱的,至少还算比较平静的地方。这里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但速度缓慢。我们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其间遭遇的最大灾难也不过一场风暴。正因如此,我们变得自大、怠惰,忘了居安思危。但大自然的历史记录清晰地显示,世界曾经遭到过毁灭。其实,就算没有自然灾难,新发展出的技术可能也会让人类有意无意地迈向自我毁灭。而那些更古老的去,都完好地记录在其他星球饱经摧残的地貌里。灾难只是个时间问题,这并非危言耸听。百年难得一见的劫难,放在千年里可能难以避免。实际上,哪怕只看地球,哪怕只看这个世纪,我们也能观察到一些非常独特的自然事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动敬畏心,怀疑探索意。因当初朋友的一句祝福语提到的 “宇宙” 而翻开此书,刚刚终于以逐字阅读的方式在复工当日完成了阅读。(大概是近两年阅读用时最久的一本书了)此书信息丰富,阅感跌宕起伏,真的是一本会让人读得自毁心痛又满怀希望并渴望为之探索努力的巨著。与作者这一场穿越千万亿年的同行,着实丰实了我对生命的理解。感谢朋友为我开启的新宇宙。🌙🌙🌙

                                            转发
                                            1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