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浓缩胶囊

    精准投放的浓缩胶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能越是占据内心的重要位置,越是证明昔日资源的匮乏。

      这一生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有哪几本?这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如果是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你问我,我似乎会很容易回答。虽然答案可能不同,但绝对不会犹豫迟疑,而且完全不需要思考,也会相当的笃定。为什么呢?因为看的少啊,而且思想简单,观念单一,自然笃定,甚至可以说是迷信。然而到今天再来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却无法迅速给出答案,甚至无法给出答案。因为视野拓宽了,看过的东西多了,一本书能对你的影响变的越来越小了。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体会不到,只是觉得我过于狂傲了,其实我并没有这样的意思。我举个例子吧。如果你是 90 年以前出生在大陆的同胞,那么老版的《射雕英雄传》《上海滩》《西游记》《红楼梦》《霍元甲》这些连续剧可能是你印象当中最好的连续剧。我承认,这些剧确实拍的好,但是客观的的讲,是不是真的好到了那种巅峰的地步,这个有待商榷吧。比如,直接让 00 后、10 后来评判,没有怀旧情怀的加持,单纯的去看剧情和效果,他们真的会认为这些剧集那么精彩吗?恐怕未必吧。而现如今的那些剧集,很难再有万人空巷的可能性了,但原因肯定不是说剧集的质量不行,只是我们现在的选择多了,无论是好剧的数量,还是获得娱乐的渠道,都远比三四十年前翻了几个数量级。那么说回到阅读这件事同样道理。文革刚结束,改开开始的那段时期,一方面文化已经被毁的七七八八了,即使幸存下一鳞半爪,也是分散状态的,一时半会还成不了体系。另一方面时间的文化断层,使得那一批年轻人本身的知识积累就很少,者形成了两个后果,一是求知如渴,所以无论什么书他们都趋之若鹜,看的懂的要看,看不懂的更要看,稍微看懂一些就会奉若圭臬,如果能想成体系,改变思想,突破眼界,自然会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内容。二是他们的学术水平成为一个断层,即赶不上民国时期过来的那些知识大家,又没有像后来崛起的一代人,打开了眼界,和国际知识体系接轨。所以,在吸收和消化的同时,鲜有批判,更多的是接纳。这本书是《书架上的神明》的续作,但实际上最初就是一本书,只是限于一本书的体量容纳不下,才分成两本书来出。这次阅读,已没有了前次阅读时的戾气,更能体会书里每一位前辈年轻时的不易,也能在字里行间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虽然有几位的思想可能是受时代和成长过程中的桎梏,我不敢苟同外,很多前辈的荐书理由我都是能接受的,只是受我现在的阅读能力的限制,有些书明知道自己读不懂啃不动,就不浪费时间去磨砺自己了。最后想借着书里王晓渔前辈的一段话作为结尾:“这些书籍的价值毋庸置疑,却难以成为我的入门读物。人与书的相遇,需要恰到好处的契机。再经典的书,也会读来索然无味;有些书平淡无奇,在特别的时刻读到却会受到巨大的触动。这种意外,我时常碰到。摆在 “秘密书架” 上的正是那些意外的书,它们可能并非经典,对自己却有着特别的意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架上的神明(第二部)

        棒!无法用言语描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姨伟大… 无须多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可以当做参考书来读,文中作者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推荐的书大抵以各学科的经典居多,还有对其影响深刻的书,算是推荐书目的书里很扎实的一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错,有一些推荐书目。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