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风行草偃,细思极恐

    岐山,坐落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这片土地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曾是《诗经》中记载的都邑 “周原”,并且是西周时期全球最大的人口聚集地之一,被誉为 “世界之都”。岐山不仅见证了西周王朝的历史变迁,更是西周都城的重要所在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本《州县之民》是作者依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重新编纂的《岐山县志》及其他明清文献档案整理而成。该县志最早的纪录时间是明朝万历年间,具体为万历十九年(书中提及的纪录最早溯源至 1591 年),作者由州县之中的典型人物入手,尝试从其中还原这将近 200 年间普通州县平民的生存状态。说也奇怪,在两倍速播放的情况下,这部相对冷门的书能够引起我的兴趣,确实令人意外。在进一步查询后得知,该志书的作者正是岐山县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整理和分析故乡的历史,无疑能倾注更多的心力和情感。这种源自乡土的深厚情感,使得这部县志在记录和传承岐山历史文化方面,具有了更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想这也可能是打动我的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小民犹如野草,整体虽顽强,但个体却极为脆弱。他们的命运往往容易因大政局的动荡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时,他们可能会遭遇灭顶之灾,而有时又可能迎来重生的机会。然而,最悲哀的是,许多时候,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自己的命运为何会突然发生如此剧烈的变故。这种无奈和困惑,不仅反映了小民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也揭示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怎样碾碎基层凝结核

      书末引用了乾隆的话,处理刁民抗上,即便真是地方官的错。两者也不能一起处理,以免助长了刁民的志气。要先处理领头的刁民,比如把脑袋砍下来挂在村里展览之类的。然后才是惹祸的地方官。真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啊。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岐山县本身是一个陕西小县,它经历过明清之变,作者通过岐山县志,告诉我们这个县经历过李自成的屠城,顺治的重税,康熙和乾隆的温饱。岐山县的百姓也经历过康熙的温和,乾隆的严厉。乾隆对岐山县百姓抗税的严惩,表明他要维持一种百姓对君主的忠诚,尽管是知县的贪婪,导致百姓的反抗,乾隆也要对百姓严厉惩罚。乾隆对岐山县知县李庄打死人的严惩,也表明乾隆对百姓的保护。陕西在唐朝灭亡后处于没落,但在清朝时期得到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中百姓苦难史

          毫无疑问是一本用心的书。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饥荒时易子而食的岐山县人,因为被官府无缘打而罢考受到斩立决的学生们,还有因为相告官贪污而被枭首示众的村民们。哪个朝代都一样。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