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50年前的名著,依然正确,依然无用
苏格兰的亚当・斯密,以其著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而广为人知;而提及《金钱游戏》与《超级金钱》的作者 “亚当・斯密”,则主要在金融领域内享有名声。需澄清的是,这两位并非同一人。后者实则是美国财经作家古德曼的笔名,尽管英文名字相同,但为便于区分,常译作 “亚当・斯密斯”。这两部作品均成为了畅销书,尤其是 1972 年问世的《超级金钱》,其中一章对巴菲特的赞誉有加,首次将这位股神推向了公众视野。而 1967 年出版的《金钱游戏》同样是一部经典之作,它在当时出版的财经书籍中,对股市本质的剖析尤为深刻,甚至在次年巴菲特的致股东信中得到了高度推荐。时至今日,华尔街的面貌与《金钱游戏》中 50 年前所描绘的相比,并无本质变化。诸如 “炒股无疑是对普通投资者心理的一场试炼”、“市场中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便是贪婪与恐惧”、“回顾投资历史,群体行为往往导向错误”、“股票从不认主人”、“真正赚大钱的是内部持股者”、“散户常被视为反向指标,多数时候判断错误” 等观点,在当今市场(无论是美股还是 A 股)依然适用,毫不过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第一,时势造英雄,这在改革开放初期尤其如此,有着海外扎实学识经验,又愿意在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投身投行和投资公司,自然会面对大把的机会。第二,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无论是在戈壁、在大学,还是在 PE 股权公司,单伟建都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既是学识上的准备 —— 他是热爱阅读的终身学习者 —— 也需要不断建立人脉网络的努力。第三,勇于突破。单伟建可以成为名校的终身教授,也可以成为一名不错的投资银行家,但他最终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 一名全球闻名的投资人。这样的职业生涯并不是规划的结果,而是勇于改变,努力突破的结果。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