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命运的无奈,不满的倾诉

    本书的作者茨威格在书中从他的童年写起,那时的维也纳还是一片艺术沃土,他见证了贝多芬、海顿等大师的足迹,也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自己对文学和音乐的热爱。他的描述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维也纳那浓厚的艺术氛围,以及一个年轻艺术家在其中的成长与挣扎。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作者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了欧洲的沉沦与痛苦。他在书中详细回忆了一战的爆发与残酷,以及二战中法西斯的崛起与肆虐。这些历史的片段,通过茨威格的笔触,变得鲜活而真实。读者仿佛能听到炮火的轰鸣,看到人们脸上的恐惧与绝望。作者不仅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历史事件,还穿插了许多与名人的交往轶事。他与弗洛伊德、罗曼・罗兰等大师的深厚友谊,为这本书增添了许多人文色彩。作者对他们的描述充满了敬意与温情,让我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代的真挚情谊。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战争的憎恨与对和平的向往。他流亡海外的经历,更是让他对人性、自由与尊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书中流露出的挣扎与困顿,也让人不禁为这位文学大师的命运感到惋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茨威格的自传,他的一生经历一战、二战,从作家的生活感受战争对人民的影响,是一个不错的理解历史的角度。在历史面前,个体显得多么渺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昨日世界》可能是因为以色列的问题,当看到作者大肆吹捧犹太民族时,总是有那么点不适应。好了,抛开这些。昨日世界,虽然没有那么美好,但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和平之中,而且对于他们这些有成就的上层人士还是非常的友好的。昨日已逝,繁荣昌盛,艺术崇拜,为了艺术奉献自己的才华。作者的成功,突然的消失,无比强烈的落差感,使得他在异国他乡时,总是有种出离感,除了匈牙利,德国,他的欧洲,其他的地方都不是他的家乡,一种漂泊的孤寂。在看到新加坡被占领,欧洲的国家又一次的沦陷时,或许还有精神和身体的原因,作者终于等不来所谓的胜利的那一刻了。就像有句话说的,之前笑得多灿烂,现在哭的就有多悲伤。失去的终究是回不来了,因为等待不来,也看不到希望。不过仍旧是一本伟大的作品。昨日已逝,悲伤依旧,落燕难归,往昔难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萦绕不去的悲伤和无力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