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情绪影响决策。

    决策的本质是选择反应项,也就是说,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多个可能选项中,选择特定的非言语行为、词语、句子或者它们之间的结合。各种与惩罚和奖赏相关的躯体状态都影响了我们的决策过程。躯体标记无须是被我们所知觉的 “感受”,仍然可以隐秘地控制我们的注意,使我们更关注某些特定部分,事实上,躯体标记控制着决策的开始、停止和转向。在意识层面,躯体状态或替代物会将反应的结果标记为正性或负性,从而使有机体趋近或远离某个特定反应选择。这个过程也可以隐秘地运作,即不在意识层面进行。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不见的影响因子

      本书作者达马西奥试图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对心理是什么做探讨,他认为心理是 “具体、有形” 的。就是一种身体 (确切地说从感官到内脏的全部躯体) 通过与外部环境(自然和人文)的交互和内部环境的自身活动(神经回路)产生拓扑性质的表征,心理则是这种从表征到形成表象的过程。我们用电脑来比喻,达马西奥是在解释从集成电路到芯片、处理器到内存、硬盘、键鼠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尤其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输入、输出,这个硬件执行程序的整个过程被称为计算。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指出,生命是一种算法,而戴维多伊奇在《真实世界的脉络》中强调,计算是一个物理过程,同样,在神经生物学的拆解下,心理 (mind) 也是一个由脑至身体超复杂系统的物理过程(作者称 “心理在全部身体里”),其中身体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感官 (sensor),还是以神经回路不断反馈信号的动态环境,身体对外部事件的反应产生了情绪和感受(即便没有异常反应,也有对物理时空的 “背景感受”,类似底层噪声),注意身体的交互是双向的,比如我们专注时会皱眉,反过来皱眉也会让我们注意力水平提升,这就是脑 -> 身一体化的体现。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个体与群体新视角#每天解读一本书

        群体不是个体特征的汇聚,个体才是群体特征的展现。这是我读本书得到的最大的领悟,这源自对作者书中观念的延伸。


        久闻大名的认知著作,但因为是 95 年的老书,所以一直没有想着要去读,拿起书读完之后感觉很多观念有了基础性的改变,虽然这是一本人类认知的书籍,但是其中对于整体和部分的探索更让我受益,这或许就是 “范式转移” 的效果。
        本书虽然是对人类个体情绪意识的研究入手,但最后落脚到的是更宏大的社会文化的构成之上,秉持他谨慎的作风,给出的更多是假设,却给了我无尽的启发,所以今天的解读将从我的领悟开始,尝试讲出本书给予我的 “范式转移”。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本书简介
        先简单介绍下,全书从菲尼亚斯・盖奇因为事故大脑严重受损奇迹生还,列举了很多前额叶受损病人一步步提出证据、假设,指明了笛卡尔 “身心二元论” 的错误 - 实际上情绪、感受本身就是我们理性思考的一部分,这里作者有个非常精妙的比喻,我们人的整体就是某个场景展示的景色,心肺等是其中的景物,二情绪、意识则是光影、声音等等状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副图景。
        二、整体与个体
        从大脑功能入手,不是单个神经元决定了脑区功能,而是脑区整体决定了个体的职能,也就是说单个神经元是某个功能需求的延伸,所以随着研究的发展才会发现大脑并非严格分工的机器,它更像个大型的公司。所以大脑整体受撞击时会出现昏厥,失意,甚至一段时间的认知失调,因为在地震中公司全员都不能继续执行功能,需要一段时间恢复;而单个区域受损的人,就像楼房一角出现垮塌,失去了部分员工,但运作仍可继续,一部分员工补上其他人的职能,可惜他们毕竟是兼职,分身乏术,于是整体运转出现了问题,就像那些病人,认知正常却行水平已经下降。
        三、更宏大的延伸
        在人的层面上,我们是在情绪、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判断的,这让我看到了一种假设,情绪、意识实际上是我们感受的延伸,当感受需要从对生存的好坏判断向更精细的方向发展时,情绪、意识逐渐细化出来。
        这里也回应了个人改变中 “象与骑象人” 的假设,骑象人看似在操作大象,实际上时大象在带领骑象人,我们的认知最终服务于我们的感受,理智的骑象人是大象为了明智决策延伸出来的功能,而并非我们所想的绝对主宰,这或许也是认知行为疗法有效的原因。
        四、打破二元论的束缚
        就像书中对笛卡尔二元论的颠覆,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这样的思想。脑科学研究因为涉及道德问题,往往不能进行实验,只能通过研究已有病例,然而研究中却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假设异常的反面是正常,实际上异常的反面是另一种异常,这让我想起了《适者降临》给我的启发,对大脑、公司、市场这样的复杂系统,绝对的秩序与混乱都是有害的,它们需要的是一个中间态,信息效率最大化的平衡状态。所以下次我们看到异常时第一个该想到的不是正常,而是另一个异常时什么样,它们的平衡是如何。
        就像人的身体,盆骨前倾对应的是盆骨后倾,中立位则是两侧肌肉适当平衡的结果。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不起笛卡尔,我站作者

          首先这本书不是特别好读,除了有趣的几个大脑缺失者的案例,书中有大量的大脑解剖、脑神经科学,以及很多哲学跟认知心理学的大量概念。不过给予我的启发完全跟难度成正比。 有趣的几点:一、缺一块大脑不会影响智力,却还是让你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书中的研究从被铁棍穿过大脑,脑肿瘤切除等等不通脑区缺失的人入手,这些人的智力、推理力、情商都于常人无异,可是却都在某些方面丧失了融入社会的能力。比如无法坚持完成工作,无法感受情绪,无法控制不良癖好等等。Ps:这部分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我想到以前我的一些中风手术后的患者,出现在身体偏瘫的同时,拒绝相信现实,他们会找各种理由解释自己的手脚自己不想动,会用健康的手帮助瘫痪那边活动,说他们在动。这其实是大脑的损伤带来的意志力的缺失,都严重耽误了他们的康复。如果我早点能够看到这本书,相信能更好的帮到他们。 二、为什么 “我思故我在” 是错误的。思想可以高于身体?本书会告诉你,身体、神经系统、一些激素再加上我们的大脑,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才有可能维持一个思想深刻的你。比如你看到风景、感受冷热。不是你大脑在思考、在感觉,而是身体感受到视觉触觉的信号,大脑再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然后才有可能有 “思想”。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断什么是自我,什么是人,都有了不一样的解释。 三、理智(理性)与情感(情绪)我们一直认为情绪是我们理性思考的障碍,可是本书对于大脑缺失者的研究说明,负责决策的脑区的损伤同样会让你的情绪受到意想不到不可逆的伤害。各种情绪恰恰是让你成为一个理智的人的重要基础。比如《头脑特工队》里的负面情绪就对于自己可以有规避风险、保护自己、促进成长的正面作用。所以很多例子证明理解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帮助我们的理性的成长,只有学会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才能更好的做一个理性的社会人。 四、环境人的记忆一定不像计算机那样简单的 “输入 - 存储 - 输出”,我们的记忆永远是有偏差的,所以会出现罗生门那样,每个当事人都会现实又自己的记忆,因为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就是带着情绪进行了加工,以后还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不断的修改。所以在内身体与大脑,在外人与人,人与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中。从这个角度,所谓自由意志有可能真的不存在,不过选择人与人的交流、选择融入环境却是很好的理解自己的方式。 最后,关于什么是情绪?什么是自我? 人为什么是人?如果对以上问题想要有个不一样的答案,请精读这本书!最后送给大家一个书里特别重要的观点:对于我们的大脑,没有收到奖赏就是没有收获。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身心二元论?笛卡尔错了

            在我们的日常讨论中,我们常常会自然地用一种 “对立” 的眼光来看待世间的万物。例如,在笛卡尔看来,我们喜怒哀乐的情绪、认知推理、道德和社会认知等等都仅仅是 “心理” 的感受,它们存在于我们躯体的 “生理” 之外。又或者,我们会说一个人的行为 “理性、逻辑化” 或者 “感性、情绪化”。这些看法是正确的吗?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大量的实验事实,打破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迷思,他在这本书中指出,我们的心智和躯体是不可分割的。此外,他还向我们指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我们自以为 “理性” 的各种决策,并不仅仅是严格依照逻辑思维的产物,还需要情绪与感受的支持,我们理性的逻辑推理系统跟看似非理性的情绪系统不应被当成分离的两套系统,它们其实是在一个共同的机制下对发生作用,正是我们的情绪,让我们的身体和意识之间形成了有效的联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本书由《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心智》pXVII,《幸福的要素》p61,《掌控谈话》p117 推荐。作者在 p235 解释了 “为什么要抓着笛卡尔不放”:考虑到心智、大脑和躯体的问题时,笛卡尔的错误极具影响力。 选择性阅读,不建议购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别漠视形象化思维,别忽视自己的情绪

                直至今日,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的。借助现代化设备,人类对大脑有了更多的认识,开始了与认知有关的各项研究。作者以自己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质疑。沿着前人的道路继续向前,但并不迷信前人的观点,这是后人该有的反思。       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了形象化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的重要性,还特别拉出了爱因斯坦、费曼这样的顶尖人物来佐证。我们可能以为这些科学大佬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远远超出我们这些俗人,殊不知他们运用最多的却是形象化思维。也许是我们的大脑在处理视觉信息方面更驾轻就熟吧。       书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情绪是我们做决策时不可或缺的要素。无论是与生存直接相关的本能决策,还是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决策,哪怕是确定约会日期这样一件小事,如果没有情绪参与,仅靠理性的分析,我们都很难完成。我们的情绪是我们最直接的感受,它总是在试图告诉我们什么,但忙碌的现代人、坚信理性是文明标志的我们,却已经越来越不懂情绪的表达,而且还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绪,让我们的身心出现很多症状。       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下那个本真的自我,她(他)可能会告诉我们更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身心合一

                  我们是以自我的完整体,在与世界对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传统理论认为身心是分离的,甚至出现《骇客帝国》里缸中之脑的设想,但作者通过现代神经生理心理研究认为神经系统想发挥作用必须依托于肉身,意识是高级中枢大脑通过生物电和化学物质不断与低级神经系统和肉体乃至外界环境交互的过程中产生的,其中既有自我意识这种 “手动挡”,更是充斥了我们觉察不到的各种情绪和感受组成的 “自动挡”,而 “自我” 正是这样一个过程中产生的不断变动的状态,只是我们的意识以时间和自传的形式产生了一个稳定的自我,人类意识的脆弱和复杂远超我们自以为的认知。不得不承认人类对于自我、生命和群体的认识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还原论的思路,只能在某一方面深入研究,各个层次却无法有效勾连,未来随着人类对自身的理解的加深,那时 “人” 将成为我们如今完全辨认不出的存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追逐苏格拉底之必读书单

                      读后使你更聪明的书,人何以为人,“我” 何以为 “我”!有一定的门槛,需具备一定的神经学和生物学的阅读量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洞见!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