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用书荐书
之前读《小小巴黎书店》时被种草的书,这两日读来,总觉得主人公勒妮过着一种很拧巴的生活,明明有能力改变现有生活,却毫不做为,甚至在自己头脑中设置阶层分割的鸿沟。像是在自我惩罚,又像是孤芳自赏。小说读到最后终于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在《小小巴黎书店里》书店主佩尔杜对读这本书的建议是:“你需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不要太亮,有只小猫陪着你,还有这本书,请慢慢读,这样你可以中间休息一下。你会思绪万千,或许会哭那么一小会儿,为你自己,为这些年。但之后你会感觉好很多。” 有兴趣可以试试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死亡的最后一刻,我们准备做什么?她正准备爱了。法国哲学女教授的文字,读起来比较拧巴,想探讨艺术和美,爱和死亡,强行创作了一个看门人和一个日本富商,然后未能免俗,加了约会、爱情和死亡。不过书中小女孩的视角,部分读起来还不错,虽然也套上了作者的哲学思想。梳理一下情节吧:这本书,是以少女帕洛玛的日记,和看门人勒妮自叙的形式展开的。帕洛玛是个 12 岁半的小女孩,她天资聪颖,有着超越年龄的深刻思想。她厌恶家庭环境,喜欢品茶和漫画。她似乎看破红尘,打算在年满 13 岁那天吞食安眠药离开人世。54 岁的看门人勒妮,内心深处却有一片广袤的森林。她每一分钟都在读书,看电影和听音乐。帕洛玛认为勒妮从外表看,满身都是刺,好像坚不可摧的堡垒。从内在看,她有着和刺猬一样的细腻。她喜欢封闭在自己的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同凡人的优雅。一位日本人小津格朗的到来,帕洛玛和勒妮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他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与帕洛玛成为忘年交,与勒妮心有灵犀。小津格郎送了勒妮礼服和鞋子,勒妮开始和小津格郎交往。一起品尝巴黎最好的日本菜,一起讨论艺术和文学。他们都喜欢《安娜・卡列尼娜》和《阴翳礼赞》。可是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清晨,勒妮为了救一个在马路中央的流浪汉,却惨遭车祸当场离世。帕洛玛在和勒妮和小津格郎的交往中,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万分,到底如何定义生命与艺术,短暂与永恒?在死亡的那一刻我们会做什么呢?她正准备爱了…… 最后推荐这部同名电影,看起来比书顺畅细腻,然后再读文字。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妥妥的琼瑶剧风格,灰姑娘上位。各种吐槽和鄙视浅薄空虚的富人生活,然后以过上富人生活沾沾自喜,衣服、首饰、吃食、居所;不知道到底打了谁的脸。鄙视势利眼的社会,却也不知自己身在其中。戛然而止的结尾,也许是考虑到非故事书的定位,作者在抒发胸臆之后,匆匆甩个结尾草草收场;没有余音绕梁的琢磨空间,只有中途停电的莫名其妙。虎头蛇尾,无法描述、不好的感觉。书中名词和人名翻译,译者喜欢自造词。结果就是如果去网上搜索,就会发现引用的网页都是这本书的内容…… 留下懵逼的读者…… 至于译者这么做的原因是他不清楚词源随意乱造,还是借机伸张自以为宜的翻译方法,就不得而知了。阅读本书,可以了解一种人生态度,了解一种译者风格;却不想再看到的那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刺猬的优雅》刺猬,一种全身长满尖刺的动物。就像主人公一样,一个不让人注意的门房,这个身份就是那满身的 “尖刺”。故事很平淡,就是自己的生活,也不平淡,因为太像所有人的生活。生活中有很多的哲学思考,正因为如此才觉得生活原来也挺美好。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生活。门房可以有春天吗?就像刺猬可以优雅吗一样。慢慢的读下去才知道,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生活,关键是您的选择。您要是带刺的玫瑰,那么谁也不会忽视您的 “刺”,不过也让人退避三舍。您就算是个刺猬。只要您想,选择优雅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淡,有真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原来死亡也可以是圆满看了《优雅的刺猬》电影,还没看小说。所以这些感谢,都是基于电影的剧情 1. 金鱼是帕洛玛的象征她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服用安眠药死去(灵魂意义上的),但在勒妮家获得了重生。勒妮去世后,帕洛玛把金鱼带回家,预示着她将以新生重回家庭所以,芭洛玛在 16 号,不会自杀 2. 刺猬是勒妮(之后也是帕洛玛),那优雅是什么呢?我想是帕洛玛在勒妮这里学会的人生哲学【自洽地活在并不如意的生活里】有一点点自卑,但并不自哀。勒妮没有怨天尤人的情绪,她更像是个生活的观察者、体验者。平静地接受一切降临在她的身上:平凡的自己、丈夫的去世、作为看门人不被业主们重视的事实。她就这么看着事情发生,然后去感受这些经历我说勒妮有一点点自卑,因为她并不沉溺在自卑里。当小津先生对她做出邀请,甚至比较明显地表达爱意时,她犹豫一番之后,依然会勇敢地接受、甚至去享受。这份自卑可以说并不彻底,或者说,她的骨子里,其实不自卑。大量的阅读,让她能看到自己的美好和值得,这样的品德,配上那一点点的自卑,反而有了谦虚、恭敬的美感 3. 勒妮在电影终结时车祸去世,但我并不觉得悲伤会感到可惜,但并不遗憾,更不觉得难过。这是我第一次对一个人的去世,有这样的感受,很神奇以往面对死亡,无论现实中的、还是影视里的,如果是穷凶极恶的人,我会觉得痛快;如果是可怜身世的人,会感到心痛地遗憾;如果是良善的人,会万般难过但勒妮似乎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她当然不是恶人,相反,她很温柔,不伤害任何人;也非身世可怜,因为当事人自己并没有自哀,旁人更无权替她哀愁;亦不是完完全全的良善之人,至少剧情更多是展现她像刺猬般包裹着自己,防御外界的形象,她并不是个会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 那我为什么会觉得勒妮的去世,没有遗憾呢?就像帕洛玛在电影开篇时说的【重要的不是一个人什么时候死,而是她死时在做什么】勒妮死时,正在尝试好好去爱一个人这是多美的一个时刻啊,能在这样美好的时刻离开人间,想必是带着幸福和满足走的。何况,在被车撞到的那一刻,她第一次在影片里主动帮助了一个人,她在提醒一位邻居离开马路中间,小心被车撞小津真的改变了勒妮很多。她让勒妮学会了爱自己,也开始尝试爱别人、爱这个世界 / 再者,为什么不觉得勒妮的死让人难过呢?因为她的死亡,让她赎清了在这世间欠下的最后一份因果为了赴约小津先生,她偷借了邻居的衣服,还不幸把衣服弄脏了。最终,她被洗衣房的车撞死,缘起因,果终结,一切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所以,勒妮去世,在我看来是个既美好,又完满的结束。唯一的一点点可惜,是倘若她活着,应该能感受到更多世界的温情:小津给的、帕洛玛给的、她会给予周围人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都是这样的现代人:外表让人望而却步,内心缺细腻而丰富刺猬的优雅其实并不是一部好读的小说,内容有很多充满哲学思辨的思考,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书中有两只优雅的刺猬:勒妮和帕洛玛,一个是又老又丑的门房,一个是十二岁的天才冷漠少女,两个人都是会让人退避三舍的人,而她们恰恰是内心充满澎湃生命的刺猬。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吗?想想你身边的同事:戴着眼镜,每天双眼专注而呆滞的工作着,午休的时候你们偶尔会聊聊新闻,下班以后就各奔东西。终于有一天,ta 要离职了,你才发现他会自弹自唱,而且都是你也喜欢的歌曲。这个第一次的认识也可能是你最后一次认识 ta。离职以后的同事很难再次相聚了,随后是一个又一个。也许一个又一个惊喜之后是你一个又一个的遗忘。以上的内容这就是我看完这本书想到的。我们身边那么多熟悉的陌生人,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映射。我们既渴望被了解又害怕被了解,就像我们害怕孤独又害怕相遇一样,我们都太矛盾了。书中的勒妮,帕洛玛和小津都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周边刺猬中的优雅之人,并且成了挚友。小说的人最后勒妮为了救人死了,帕洛玛却因为勒妮的死放弃了自杀,这也许也是一种生命的传承。看小说的同时我也看了同名电影。说实话电影非常忠于原著,大致情节和书上是差不多的,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小帕洛玛把一个十二岁孩子那种不相称的成熟演绎得很到位。演勒妮的演员也跟书中的描述很相似,演技也很到位。不过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勒妮和书里太像了,让人失去了对于内心美外表也要美的憧憬,这么看我们都是俗人。最后,如果需要打分的话书是大于电影,二选一的话推荐看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