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4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语言里的历史

    说到方言时,讲个故事:2010 年 6 月的一天,在吉尔吉斯斯坦乌什市大街上,到处是举着刀的男人,他们拦住路过的行人,询问 “麦子” 怎么说。如果路人回答 “buuday”,便能平安通过,但如果回答 “bugdog”,他们手里的刀就立刻砍下去,暴徒们使用语音来鉴别同族吉尔吉斯人还是异族乌兹别克人。口音,将外貌一样的人区隔成不同种族。作者郑子宁,1989 年出生于常州,在一个说普通话的家庭长大,从小在多语言环境下生活,15 岁去新西兰读高中,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在异国他乡有机会认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口音的朋友,自己业余开始了中国语言的探讨。中华文明使用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通行的非注音文字,秦大一统后,2 千年来中国幅员辽阔,千里不同音,形成众多方言,但整个知识分子精英体制以书同文,进行信息交流,口音可以不同,不妨碍用一篇锦绣文章一笔好字达到阶级跃迁和文化认同。而西方不同,口音的不同,根据《圣经》创造出不同的文字(如德语),也就形成不同的民族国家,再难统一了。当年传教士到中国,给圣经翻译了温州话版本,铜陵话版本,但都没有流行起来。国外语言学发展很繁荣,德国发达的东方语学院,也是通过梵文的研究,追溯雅利安高贵种族的发展足迹。李光耀在回忆录中回忆,他访问印度时,发现他的随员能命令印度本地的官员,就因为他随员说话的口音,对方知道他是婆罗门。本书挺有意思,通过口音的变化,探讨族群的迁徙,比如四川话和南京话的相似是缘于张献忠屠城后,四川是内地移民等等。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很多方言在消失,也是好事,毕竟语音是为了交流沟通。新加坡建国后就取消了方言广播,为了消除族群隔阂。

      4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与哀愁——方言的困境

      在普通话不断普及的当下,留给方言的空间和时间还有多少?身边的小孩子从小接触的都是普通话,越是年幼的,越是不会讲方言了,即使会的,也是普通话版的方言,大量的地方俗语俚语谚语随着时间的流淌,慢慢地滑进了历史的坟墓。是保护?是发掘?是恢复?还是其他?谁也不知道。或许,文明越发展,文化越融合,方言终成无源之水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听万千方言,见精彩世界

        丰富的语言,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多彩,能够感受到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人在生命中的重点,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性格特质。说句实话,有些场景,有些情绪用方言表达最为达意,普通话是不能恰为其当地予以表达。本书的写作方式是半专业半通俗的写法,没有一点语言学、文字学的功底,读下来会显得较为枯燥,不太通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应该是音韵学和训诂学的范畴

          我居然看完了一本学术论文类的典籍,不得不说写得好,调研得深入,研究得全面。但我读起来确实费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十里不同音 十年不同义

            作者郑子宁之前的兩本書《东言西语》《中国话》,主要从语义角度,结合语音做关联分析,考察不同地区语言的互相影响和传播痕迹,重点在语言的历史演化,以及从中反映出的深层的文化变迁。而這本新出的《南腔北调》,主要从发音、声调等角度,讨论各地方言的语音历史变化。从目录里看,主要是从清浊、卷舌音、声调、鼻音等角度来对方言的差异和演变原因做分析。单篇标题中多用常见的叫法差异提出问题做引子,再从地方语言的历史音韵变化的角度,来说明语音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出现这些变化的历史原因。 有点遗憾的是,书里讨论的语音尤其是中古音都很专业,非专业读者想象不出每个读音都是什么样的,真的很希望能有对应的有声版,让人能听听讨论到的读音之间具体的发音差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专业的人,写专业的书!

              不知道作者究竟精通几种语言,反正书中提到的,不下十几种了。不仅仅是会,而且是精通,把语言里面最精髓最本质的东西,通过对比的方式讲了出来,让我等小白读者,瞬间就对两种不同语言的差异有了一个点的精确区别与掌握,而这种强烈的对比性认知是很难忘掉的!精彩绝伦的一本专业性科普书籍,静下心,慢慢细品其中的一个章节,必有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很开视野、又有趣的一本书。

                我在抖音上关注了一个专门用吴语唱歌的小姑娘,开始我还以为是黄梅戏,后来发现吴语也是一个单独的类别。吴语唱的歌特有一种温柔婉转,听着特别的舒服,是一种 “你听我慢慢讲” 娓娓道来的感觉。这本书里介绍了各地有趣的方言,中国历史文化也在这些方言文化里得到很好的诠释。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还真是这样,我们常德这不大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调调~安乡的口音和汉寿的就不太一样。“南腔北调” 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维系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比如吸引我关注的吴语,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我们常德的花鼓戏…… 铺陈出一幅幅民族历史文化的画卷。是很开视野、又有趣的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之前好奇为什么如此不一样的中文与英文,为什么中文发音居然可以用拼音来表示,原来,人来可以发的音只有那么些,所以用有限的声母韵母就可以表示。2、了解的中国语言的变化与演进规律,也知道语言仍然一直在变化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南腔北调

                    这简直就是一场汉语语言发音的考古之旅。南方,北方,匈奴,西藏,福建,温州,云南,越南,缅甸,泰国,日本,朝鲜,不管是大城市的方言,还是哪个犄角旮旯的方言,甚至是汉文化圈里的外语发音。作者无不娓娓道来,信手拈来。要写成这样一部书,不禁为作者的游历和花费的功夫而惊叹。唯一不足的,就是如果这本书如果带点字发音的功能就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很有趣,知识点很多。每章节充分发展的话,都可以独立成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挺有意思的书

                        梳理了天朝东西南北的方言语调,以及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不过吧,有些过于 “学术” 了。如果简要拎出那些逗趣的,可能会更吸引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相当的精彩!阅读期间,时不时开怀大笑,时不时会心一笑。再听有人轻描淡写讲上街丢了 “孩子”,你就知道她只是丢了鞋子,不用着急。再看到有人拉了买菜清单,根据地域,也能八九不离十的猜出她要买什么菜。最后,大家一起做个小游戏,很好玩。普通话 转关中话,可以 1341,2 声保持不变; 转四川话,可以 2342,1 声保持不变; 转河南话,可以 12431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助于消除歧视

                            这本书告诉我们:1、历史可能会开玩笑。即便是《新华字典》里的汉字读音,也不一定是正宗的。2、语言是动态变化的。如同生物一样,语言也会演化、去中心化。3、不要嘲笑别人口音。继承老祖宗的发音,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4、面向未来看待方言。语言学影响绝不仅限于语言本身。现代科学和技术进步让我们有更多探索机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来饶有兴味、颇有收获。

                              1. 感慨于作者对这么多地方方言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是一本可以时不时拿起翻读都有收获的书。2. 在 “支 / 脂 / 之” 韵脚里以福州和温州话为例做了注脚,对上古时代三字不同韵有了深入体会,这样的例子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实证体会闽越方言无愧为 “古汉语活化石”。3. 今日普通话发音的确少,不论是辅音还是元音,包括音调都偏少。细想福州话,各种组合和音调就多很多,包括普通话没有的辅音组合,也阐述了与日语发音的一些渊源,无怪乎外人听福州话和日语,觉得某种相似。4. 今天普通话的卷舌和儿化可能是深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的结果,反观大量南方语系里没有,基本都是平舌音。5. 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一个值得不断深入学习的领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学毕业后离开了从小生活的城市,能够听到五湖四海各处的方言。特别是来到广东后,讲粤语,客家话,潮汕话的同事不一定语言相通,让我产生了疑惑和不理解。这本书对我好奇的那些问题或多或少地给出了答案,特别有趣,让我从语言这个视角又 “重走” 了一遍中华大地,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南腔北调流韵奇声

                                  本书借由字韵变化,解读古汉语的发音。对于闲散读者来说,稍微专业了一些。特别是对国际音标了解不多的人,可能很难体会词韵变化的精髓。而就中文这种象形文字,以字形为主意,音韵为辅辨的文字系统来说,字音发法确实很难一两句话讲清楚。如果本书的故事,能够重新按照历史或第一视角的小说来讲,我想会更容易被理解,也能激发读者去实地考察一番的兴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浩瀚的太空里应该有中国人的诗话浪漫

                                    中国大部分方言 “全清”“次清” 声母的读音比较一致,但是 “全浊” 栏里的则各地大不相同,可说千奇百怪。今天中华大地上各类方言的形成,就和浊音的变化有着绝大的干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将方言的流变和脉络进行梳理并且写成书,标注读音,何其难成的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太枯燥,随便翻翻,翻完了,史料堆砌太多,阅读体验不太好。但是这个领域很好很详尽的学术著作,当工具书查阅比较合适。阅读体验类似读字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语言专业书

                                          看了个开头就被震撼了!赶紧来评论一下表达我敬佩的心情!作者对语言的研究真是让我惊为天人,虽然很多地方看的很吃力,不过也激发了我对语言研究的兴趣,准备慢慢把这本书啃完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