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AI时代的阅读

    本书作者写的《精进》我就不是很喜欢,啰嗦和局限于传统纸质版出版业,典型的 80 后被考试训练的各种摘抄粘贴。这本书也是一样,读书如吃饭,每个人口味、习惯和爱好不同,说一套所谓 “高效” 的读书法很可笑,完全是被标准答案科举考试塑造变态了。因为书已经发生了 “质” 的变化,书可以分为现代印刷机出现前的经典、现代印刷书籍和 21 世纪电子版三阶段。 首先要明白书的本质是信息的载体,工业化印刷机出现之前,因为纸张的珍贵和印刷版的不易,书籍上的记载信息一定是重要的经典和浓缩,自然需要精读和详读,比如五千言的《道德经》和 260 多字的《心经》不但要反复精读还应该背诵。到工业时代印刷机出现以后,虽然已经比雕版印刷快捷太多,但还是很珍贵,能出本书就可以骄傲的光宗耀祖了,印刷机开机一次需要一定的印刷数量,因此书的内容需要专业的编辑校对和作者共同反复推敲,这样来说 50 年前出版的书应该值得精读。但当代完全是信息爆炸阶段,每天新出版的书籍任何人穷其一生都读不完,所以作者把古今中外的所有书籍如何读都混为一谈本身就很无聊和荒谬。当代人面对海量的信息(书籍)要学会借助 AI 工具先行筛选,首先找寻原著,除非是千字内的简介,其他非本源和独创性的信息都可以快速掠过,可以用 “得到” 听书或 AI 的内容介绍和解读,快速浏览后评估是否是自己的需要和感兴趣,找来原著可以从中间读起,如果确实能爱不释手才花时间去精读,而比如作者这本书书就不值得浪费时间。另外就是有目的的找寻答案去阅读,可以借助 AI 帮助筛选,根据自己的需要先和 AI 讨论,可以是语言文字也可以是视频影像,如同一个美食家和品酒师,快速过滤,直到确认是你的喜好,才慢慢品味。2025 年 #177

      2
      1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阅读脉络是由你自己的兴趣所主导的,就像走入一座繁花盛开的公园中,移步换景,你眼中的景色取决于你自己的脚步。兜兜转转,你最终会自然而然地打开一本不朽的经典名著 —— 因为你会发现在你读过的书里面,这部经典已被提到了很多次,你会按捺不住好奇心,鼓起勇气开始阅读这本并不好读的 “大部头”。我们要相信,如果一本书确实有无穷的魅力,那么它一定会引导一个爱读书的人渐渐地去接近它,打开它,阅读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速读 VS. 精读

        看完这本书,确实有许多的感触。书籍作为思想的棱镜,天然具有折射多元光芒的特性。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的玛德琳蛋糕,在美食家眼中是味觉的诗意,在心理学家看来是记忆的密钥,在历史学家那里则成为时代风物的标本。这种开放性正是经典著作的魔法 —— 它像一面魔镜,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照见不同的精神倒影。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真正的好书会在读者体内继续生长",这种生长性恰恰源于文本与读者生命经验的独特共振。当我们试图在 "快速阅读 1000 本" 与 "精读 2-3 本" 间抉择时,实际上是在丈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速读如同乘坐直升机俯瞰知识大陆,能快速建立认知坐标系,形成跨领域的思维连接。硅谷创业者蒂姆・费里斯通过主题式速读法,曾在三周内构建起全新的专业知识体系。但过度追求数量容易陷入 "知道分子" 的陷阱,就像在艺术馆里疾走打卡的游客,虽阅尽名作却未真正驻足凝视。精读则像考古学家清理青铜器上的绿锈,需要我们用思维的毛刷拂去文字表层的尘埃。在这个电子书当道的数字阅读时代,真正的读书之道或许在于建立 "T" 型知识结构。横轴需要保持对时代思潮的敏感触觉,通过选择性速读快速捕捉知识前沿的脉动;纵轴则要深挖专业领域的矿脉,用精读锻造专业的深度。这就好像是《单向街》中提到的 "漫游者",既要保持闲庭信步的从容,又需具备驻足凝视的专注。也许当我们既能在微博、知乎、得到的汪洋大海里冲浪,又能在《诗经》和《史记》《世说新语》的文学景区中深度旅游,方能体会博观约取的真谛。站在纸质书与电子屏的交界处,其实我们每个阅读者都在绘制属于自己的认知地图。或许重要的不是标记读过多少座知识山峰,而是记住那些让灵魂震颤的林中空地 —— 那里既有速读带来的豁然开朗,也有精读酝酿的醍醐灌顶。当知识的经纬线在思维中交织成网,我们终将明白:阅读的终极价值不在数量的陈列馆,而在那些真正照亮生命暗角的吉光片羽。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朝闻道夕死可矣

          此书观点明确,旁征博引,逻辑清晰,有理论基础,有指导方法,鼓励思辩论证,是开阔视野和实用性强的一本好书。尤其是以《三国演义》中鲁智深的悟道圆寂诗句做收尾,颇有孔夫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 的味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读》——AI时代的深度阅读突围指南

            在信息爆炸与 AI 技术狂飙的当下,阅读似乎成了一场与碎片化、快餐化的对抗赛。采铜的《精读》恰逢其时地登场,不仅是对其《精进》系列的延续,更是一场关于 “如何让阅读回归本质” 的思维革命。这本书以科学方法论为骨架,以人文精神为血肉,为读者构建了一套从 “被动接收” 到 “主动思辨” 的完整阅读体系,堪称 AI 时代不可替代的深度学习指南。一、解构与重构:阅读的科学化突围采铜在书中提出,阅读的本质是 “与伟大思想的对话”,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结构化思维。他通过拆解《诗经》《史记》等经典文本的叙事逻辑,揭示了书籍内在的 “建筑美学”—— 从目录布局到章节呼应,从论点推导到案例支撑,每一处细节都暗含作者的匠心。这种解构并非冰冷的分析,而是通过视线规律、速度规律、精细度规律等科学工具,帮助读者像建筑师般透视文本的骨架,进而重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书中以莫言《超越故乡》为例,剖析地域文化如何通过意象群落的编织形成叙事张力。这种 “结构分析 + 思想激活” 的双轨模式,既避免了传统精读的琐碎,又超越了 AI 工具对文本的浅层扫描,真正实现了从 “读字” 到 “读心” 的跨越。二、文字之美:感官与理性的交响在技术至上的语境下,采铜大胆地将阅读体验回归到文字的感官维度。他提出 “文字的建筑与音乐” 概念,从《礼记》的庄重对仗到北岛诗歌的断裂节奏,从鲁迅《狂人日记》的冷峻音韵到李宗盛歌词的叙事律动,采铜用跨学科的视角证明:文字的排列组合不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是审美与逻辑的交响。这种对 “文字音乐性” 的挖掘,让阅读从脑力劳动升华为一场感官盛宴,也回应了 AI 无法复刻的人类情感共鸣。书中特别强调,深度阅读的终极目标并非知识囤积,而是通过经典文本中 “赤诚的真意” 唤醒读者的生命感知力。正如张岱《西湖梦寻》的散句之美,教会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对 “真” 的敬畏。三、AI 时代的阅读辩证法面对 ChatGPT 等工具对浅层知识的降维打击,采铜犀利指出:深度阅读是人类对抗算法异化的最后堡垒。他并未否定技术价值,而是倡导 “人机协同” 的新范式 —— 利用 AI 完成资料检索、结构梳理等机械劳动,将节省出的心智资源投入创造性思考。这种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的平衡,在书中体现为 50 余幅原创图表,它们既是视觉化思考工具,也是对抗信息碎片的锚点。书中还暗含一层哲学思辨:在算法推荐塑造的 “信息茧房” 中,深度阅读是打破认知偏见的钥匙。通过精读《庄子》《朱子》等思想经典,读者得以在 “与历史智者的对话” 中建立独立的价值坐标系,这正是 AI 无法替代的人类特质。四、局限与启示:一场未完成的对话尽管《精读》体系严谨,但仍存在可探讨的空间。例如,对数字原生代读者而言,传统经典与网络文本的阅读方法论是否需进一步分化?书中强调的结构化思维,是否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感性体验?这些疑问恰恰印证了采铜的核心观点:阅读是 “无尽的交谈”,本书只是一个起点。结语《精读》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阅读方法论,更在于它重新定义了阅读的终极意义 —— 在技术狂潮中守护人性的完整与自由。正如采铜所期许的,这本书将引领读者在 “与伟大文本的共舞” 中,找到属于个体的精神灯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能力终将成为人类区别于 AI 的核心竞争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一个有深度阅读经验的人写出来的

              感觉采铜老师是自己摸索了很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才写出这本书。写阅读的书太多了,这本书的观点我大都没见过,原创性特别高。说实话,阅读这件事被讲了太多遍了,很多方法也被很多人鹦鹉学舌了太多遍,想原创是很不容易的,有原创的追求更是值得好好保护。这本书很适合那些读过一些书,入了门,但是想要深度咂摸一本书,乃至自己从事创作的朋友们。推荐!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读改变态度

                没读这本书之前,以为读书就是为了增长见识,打发时间,或者兴趣使然。反复阅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读书还有这么多技巧和学问。书里面讲解了很多以前看过的书里的精彩片段,如果没有这次作者的解刨,真的很难发现句子里面藏着的那么多妙不可言的精彩。所以读这本书真的很好玩啊,无数次反复回看,反复品读,让我真的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古人讲究抄书,认为读好一本书莫过于把它抄记一遍,还要反复拔玩里面的句子和意境。现在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太多,读一本书消耗的时间远不如看一个几分钟的短视频来的快。我觉得不读书 < 读书 < 泛读 < 精读 < 抄书,精读的秒处就是来自于书里面的一行一段的文字把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夜色越深,人就越清醒。屏幕的冷光映在脸上,像一簇不会熄灭的火,烧着那些无处安放的心事。起初熬夜,是为了等一个人的消息。后来,消息不来了,但夜却熬成了瘾。凌晨三点的世界很安静,安静到能听见自己的心跳。窗外的路灯孤独地亮着,像被遗忘的星星,无人问津,却固执地不肯熄灭。朋友圈里,别人的生活热闹非凡,而你的夜晚却像一座荒岛,连海浪都懒得来探望。你习惯了这种安静,甚至开始依赖它。毕竟,没人关心的时候,至少黑夜不会丢下你。有时候你会想,是不是自己太贪心?明明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可为什么心里总有个地方空荡荡的,连最深的夜色都填不满,后来你终于明白,熬夜不是在等谁,而是在等自己。等自己彻底死心,等自己习惯孤独,等自己不再期待谁的关心。可天亮之后,一切照旧。没人知道你昨晚又熬到几点,就像没人知道,你的心里下过一场无人知晓的雨。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收获有限

                    前 5 章感觉意义不大,后几章读起来感觉结构有点散。读完的感觉,既缺乏理工科的严谨细致,逻辑严密;也没有文科生的文字功底和真情实感。总体而言收获不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问题就是最好的知识引路人。”

                      这本书从结构开始,从最基础的文字分析讲解,如游览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先从一场景开始,接着移步移景,同样还要上高度,从局部再到整体,带着你游览了一圈,最后从无人机的角度俯瞰自己走过的路线。这样的布局让人舒服,又能在读的时候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惊叹于作者博览群书的能力,古文知识更是硬朗。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若以求取知识为目的,那么在书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 体系型(层递型、总分型)图书优先于文集型图书。2. 名家大师的图书优先于普通学者或非学者的图书。把上面这两个原则结合起来看的话,那就是我们可以优先选择名家大师的成体系的图书。美国散文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愚蠢的附和乃庸众之心魔(A foolish consistency is the hobgoblin of little minds)。一个人读书的好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健全我们的理性,涵容自身的情感,不人云亦云,敢于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又不得不与那个 “我” 周旋。读书就是为了训练我们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理解自己。我们努力去 “溶解” 自己心中专横的偏见,战胜自负或自卑,以宽容、敏锐、厚重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其中,主题阅读被视为阅读的最高层次,其方法是先选定一个要研究的主题,然后找与此主题相关的若干本书阅读 —— 并不需要整本书与那个主题相关,只要其中部分内容与之相关即可,即 “要记得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是找出这本书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而这可能与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相去甚远”。主题阅读的意思是,我们可以从同一种角度切入阅读多本书,而 “八面受敌” 读书法强调的是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切入阅读一本书。它们看似不同,但却有内在的一致性,即强调读者要明确自身的阅读目的和阅读角度是什么。“素材库” 和 “读书笔记” 在称呼上的区别是,我们在素材库中所存储的素材是有某种一致性的,它们都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功用存在的。对读书笔记来说,它并不一定有特定的功用,可能仅仅是为了记录和保存一些内容而已。山丘(节选)词 / 曲:李宗盛原唱:李宗盛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个山丘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还未如愿见着不朽 就把自己先搞丢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喋喋不休 再也唤不回温柔为何记不得上一次是谁给的拥抱在什么时候这里选了李宗盛《山丘》的一部分歌词,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分都押了 “ou” 韵,而且韵脚出现次数很多,里面的句子几乎是句句押韵的。古诗词的押韵通常会分平仄,要么统一押平声韵,要么统一押仄声韵,其中大部分情况是押平声韵的。但是,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在押韵方面则会更宽松、灵活,像这首《山丘》是平仄通押的。另外,《山丘》并非一韵到底,就全歌来说,其中的一部分歌词是押了 “an” 韵的。所以说,换韵也是流行歌曲在押韵方面比较灵活的体现。押韵的作用是通过音素的复现构成回环往复的美感,这种感觉是很主观的,因而哪些音应该属于同一音部,也很难获得所有人都认可的定论。格律诗一般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其中,以律诗为更正式的诗体。律诗一般由八句组成,更长的也有,称为排律。绝句由四句组成,原本叫 “截句”—— 把律诗拦腰一截,取其一半,就是绝句了。律诗和绝句按照每个句子的字数,都可分五言和七言两种。律诗和绝句的押韵规则是一致的,一般如下:1. 偶数句必须押韵。2.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3. 除第一句外的单数句不能押韵。按照这个规则,绝句中的第三句绝对不能押韵,律诗中的第三、五、七句绝对不能押韵,这个是格律诗里面最基本的规则。格律诗的用韵还有三条规则:1. 必须一韵到底,只用一种韵,不能换韵。2. 通常情况下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但也有少数押仄声韵的作品,多见于五言绝句,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即押仄声韵。)3. 同一首诗中,押韵的字不能重复使用。宋词是歌词,即每一首词都要按照特定的词牌来写,词牌规定了韵律格式。所以,词的格律更为复杂,有多少种词牌就有多少种格律。相较于近体诗,词的押韵方式更多样、更灵活,再加上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更接近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句式,因而宋词对现代文的阅读和写作也颇有借鉴价值。在押韵方式上,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但是宋词中很多词牌是可以押仄声韵的;格律诗要求一韵到底,而宋词中很多词牌是可以换韵的;格律诗为隔句押韵为主,即两句押一个韵,但是宋词中既有隔句押韵,也有句句押韵,也有三句押一个韵,方式很多样。普通话中的四声指的是四种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但是古代的四声与此不同。古代的四声为 “平”“上”“去”“入”。其中,现代四声中的 “阴平” 和 “阳平” 都归属于古代四声中的 “平”。而古代四声中的 “入声”,指的是一种短而急促的音调,并以 [-k]、[-t]、[-p] 等音收尾,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但是仍旧保存在许多方言(主要是长江以南地区)的发音中。“双声” 指的是双字词中的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 “仿佛” 这个词,“仿” 和 “佛” 的声母都是 “f”,这个词即为双声词。“叠韵” 指的是双字词中的两个字的韵母相同,但韵头不论,如 “彷徨” 这个词,“彷” 和 “徨” 的韵母是 “ang” 和 “uang”,去掉韵头,则都是 “ang”,所以 “彷徨” 是叠韵词。联绵词是不可拆分的双字词,如果这个词的两个字被拆开来,那么独立出来的字要么无法表达任何意思,要么表达的意思与原来的词义无关。如 “仿佛” 就是联绵词。叠韵的效果是 “荡漾”,可增加回环之美,让人回味、琢磨,而双声的效果是 “促节”,促进节奏感,有增强文势的效果。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问所有的闲愁加起来总共有多少,而词人给我们的回答竟然是三个并列的答案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中,“烟草” 指的草丛上雾气缭绕之态,“风絮” 指的是风吹后柳絮乱飞,“梅子黄时雨” 指的是江南地区梅雨季节连日下雨、细雨绵绵的景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烈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应该是我读到的非常系统、硬核的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操方法论。这是一本不能消遣阅读的书,不静下来,不细品,不能有收获。读这本书,不断让我想到罗振宇老师的《阅读的方法》,和采铜老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同一个对象。这本书是系统严谨,罗老师的是超然灵动。另,@采铜老师。电子书中有一处编排错误。在引用北岛《波兰来客》那段话里面。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值得一读(三星给了阅读体验)

                            第一次读采铜老师的书,能够感受到作者博大的阅读量,非常佩服。给三星的原因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值得读,我的收获还是挺多的,比如有关音韵学的知识是我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作者对阅读的理解和视角也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最喜欢的是第六章冰山理论,和第八章八面受敌阅读法。但是在阅读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劝退的部分,比如第三章,感觉在上语法课,有些枯燥,我很想跳过不读,但是又怕错过有用的信息,这部分体验不是很好吧。读完全书后我回顾了一下,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觉得作者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想要放进去的东西略多,比如很多涉及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方法,我觉得可以单独成册。再比如一些内容是从作者本人作为写作者的视角来写的,这个视角是很宝贵的,但是对于纯读者来说也许就显得不那么必要。诚惶诚恐地表达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纯纯地从读者的角度,也许说得不好,毕竟关于阅读方法类的书我读得不多,缺乏比较。不过我还是要向采铜老师学习的,后续会继续阅读老师的其他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像一面无形的墙,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筑起一道边界。哪怕外面世界风吹雨打,只要在这道边界的庇佑下,你就会是平静的、专注的、从容的。你焦躁的心会因此安静下来,你可以获得一段难得的喘息时间。思考会伴随自在的节拍,让你可以躲开令你焦头烂额的琐事;让你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驰骋;让你可以在知识的园地里做一回园丁,助力你想象力的萌芽生长;让你可以品尝人间百态,体验种种复杂的情愫,与书中人物同悲喜、共命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精读一的一本好书

                                采铜老师 博览群书,精心编制了这本书,值得我们广大热爱文学作品的读者一读、二读、再读、深读! 深度阅读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作者本书提供几种深度阅读的途径和方式,提供一些多角度的阅读示范和探讨。本书虽然提供给我们一种学习的速成秘诀和终极答案,同时也需要我们阅读本书读者自身的阅读操练,进行独立思考、潜心探索及在形式与观念间游弋。通过阅读本书,开启一个阅读的崭新的开始,不断总结,取得丰硕成果。强烈推荐认真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开卷有益

                                  「即便是阅读三流作品,一个会读书的人也可以从中受益,并且这些益处是无法从好的作品中得到的。」采铜老师的《精读》就是这样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好的写作指导书

                                    带着写作兴趣来读这本书,获益良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人读书的好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健全我们的理性,涵容自身的情感,不人云亦云,敢于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又不得不与那个 “我” 周旋。读书就是为了训练我们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理解自己。我们努力去 “溶解” 自己心中专横的偏见,战胜自负或自卑,以宽容、敏锐、厚重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图书当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读书也不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但其始终是一束不灭的光,可以在任何时刻把我们照亮。只要有了图书,人类在寻求智慧、探索自我的道路上便永远不会止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评,采铜老师的阅读方法论确实很有启发,主题阅读法也需要自己的不断实践,更好的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体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结构清晰表述简洁,书中大量例子,如同牵着孩子的手引你入门。受益匪浅。

                                            1
                                            1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