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一眼廿年
🍁第一次读这本书还是二十年前 当时就惊为天人,读完借给同事,就没再还回来过。上个月闹书荒时都动了去旧书摊上淘书的心思,昨晚刷到杰克糖的小视频,提了一嘴《荆棘鸟》,然后今天就被我发现这本书居然再版了,用一句烂大街的歌词来形容,一切都是天意。🍁第一人称叙述 每个章节换一个讲述人,这么多年见过的类似的写法,也就《我的名字叫红》吧。 不过本书的讲述人们除了第一章的普里阿摩斯流量稍微少了点,其他像阿喀琉斯、帕里斯、海伦、奥德修斯等等都是顶流级别,起码看上去要比红啊黑啊狗子啊姨夫啊之类的亲切多了。🍁再版的封面上多了 “希腊众神” 实际上作者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众神只存在于书中人物的信仰、祈祷(有点类似于咱现在说的 “老天保佑”)、政治宣传以及借口当中。 那些所谓的宙斯的私生子,踩了巨人脚印生下的孩子等等,生父可能是某个侍从或者长相俊美的牧童。 马人也不是半人马,甚至连骑马的人都算不上(那个时候的马只用来拉车),仅仅是那个地区的居民被人叫做 “马人”,有点类似于凤凰男并不是半男人半凤凰吧。 说到马,其实当时也有骑马人,不过都是清一色的女骑兵,来自一个类似女儿国的地方,马鞍是半球形,整个躯干能卡在里面,很稳定。这支部队让希腊联军吃了点苦头,不过阿喀琉斯倒是抢了一匹(连人带马都抢了,谁让人长得帅呢),适应了一小会会,成了史上第一个骑马的男人。🍁战争场面 第一人称叙述,不仅可以肆无忌惮地刻画内心活动,还能肆无忌惮地描写战争场面,宏大又细腻,史诗又写实,用一个烂大街的词来形容,真的是荡气回肠。 看完小说的大约第二年,布拉德皮特主演的《Troy》就上映了,编剧也是个唯物主义者,不信鬼啊神啊的,那个时候老布的颜值很能打,老戴的海伦也耐看,战争场面似乎挺唬人,但在我看来还是很儿戏。联军漂洋过海,抢滩登陆太阳神庙过后,与特洛伊城之间就是一马平川,然后用怀化将军的话说 “没有战略,双方死守着一条线拿着刀对砍”,甚至还出现国内早期话本中的阵前武将先 PK(我说的不是阿喀琉斯单挑赫克托尔,那次 PK 说得过去)...... 本书可没这么中二,联军打过来,特军不得找几个外援啥的?许你联不许我联啊?特洛伊好歹也是个大国,周边就没几个郡县啥的?那么大一个木马杵在那,想让特洛伊人运进城,总得给个理由先...... 只能说这本书把二十年前二十啷当的我的眼睛给养肥了,以至于后来看《魔戒》三部曲战争场面,都觉得有点小尬。🍁穿越时间 以上,是我凭着二十年前的记忆写的书评,这本书居然能让一如既往阅读困难的我,记得那么多细节,这大约就叫穿越时间吧......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战争中,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这本《希腊众神》的文体是有些独特的地方,不同于诗人荷马从 “阿喀琉斯的愤怒” 开始叙事,以一个讲述人的身份将整个特洛伊战争及众多人物形象,包括各路神祇都展现出来。而考琳・麦卡洛另辟蹊径,采用 “人物自述式” 来结构整部小说,十六个主要人物进行自我陈述,由此展开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每一个人物的登场既有自我视角,又有他人视角,英雄美女们用内心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来解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把各种激烈的冲突与历史时间都淋漓尽致呈现在读者面前。暴力贪婪的特洛伊国王、狡黠聪明的奥德修斯、好战矛盾的阿喀琉斯、热情追求自由的海伦等等。每个人物都细腻生动,悲怆雄壮。结合每个人的故事,特洛伊战争的前因后果也就显露无疑。特洛伊决非一座普通之城,它是爱琴文明的最后一个标志。作家考琳・麦卡洛借用特洛伊国王普里阿莫斯、海伦与阿伽门农的视角归纳出为什么会发动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当然不可能仅仅为了一个美丽的女人海伦,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特洛伊贸易禁运,不让希腊商人进入黑海,通过收取通行费,从铜、锡国际贸易中分一勺羹。而海伦的婚礼真正目的是希腊国家的日益崛起与结盟所能拥有的各种特权。因为特洛伊城的特殊地位,希腊联盟想重新开放海勒斯旁,获得更多的锡和铜,把过剩的人口向不太远的人口稀少的疆土转移,将爱琴海周边地区变成希腊帝国,也就是贸易扩张,海勒斯旁海峡的自由通航以及小亚细亚的爱琴海岸殖民。与荷马史诗重点描写神祇不同,考琳・麦卡洛是借用神谕代指神祇的行为,而小说中大部分英雄人物、美丽女子,作者更多用现代人的观点进行描写解释,将其传奇故事进一步细化深入、挖掘出人物的本性来。比如作者重点描绘的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与奥德修斯。战争开始时,阿伽门农因着四分马的誓言寻找各个联盟国家,奥德修斯因着神谕假装疯狂被识破,之后迅速成为希腊联军中的军师,勘测特洛伊城,组建间谍,开秘密会议,设计让阿伽门农与阿喀琉斯因为女人而吵架,最终的木马计等,这个 “伊塔卡狐狸” 是联军的粘合剂与实际掌舵人;阿喀琉斯的传说与原先荷马描述的不同,不再是致命的脚踝,难产出生的他没有嘴唇,这就是阿喀琉斯的名字由来,意思是没有嘴唇的人。本身十分好战,而这样骁勇之人打猎时闻到死亡的气息也会焦虑害怕,全身颤抖,需要自己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的轻声安慰。争权夺利的战争后面,必然是人物命运的百般生死拉扯。本书更多关注点是女性的追求与悲剧命运,尤其是当时新教代替旧教的更替之中,祭神的传统依旧存在。这种残忍的制度在书中多次出现,在第一章中就出现了六名特洛伊少女 “白布捆” 献祭等待狮子吞食,连特洛伊的赫西俄涅公主也不能避免。王中王阿伽门农的女儿伊菲革涅亚被动走上祭坛成为活祭,被祭司直接割喉焚烧。英雄阿喀琉斯留下了热泪,因着自己的骄傲和野心没有救助这个无辜喜欢自己的少女,而这个少女火祭的日子她原以为是自己的婚礼,要嫁给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阿喀琉斯。这样美丽女子在愚昧的制度之下只能香消玉殒,沦为战争权谋的牺牲品。胜利者因着神谕要献祭自己的子女,那些战败被俘的女子也难逃战争的魔爪。特洛伊战争持续了十年,希腊联军的军粮如何而来,都是靠抢劫爱琴海附近的那些小国家,很多都是屠城,而那些女子的结局就是成为战利品掳到军营,包括阿波罗高级祭司的女儿克里塞,以及王族少女布里塞伊斯。他们都是带着镣铐被分配,地位低的女子就成为了营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宙斯、波塞冬、雅典娜、阿瑞斯、阿波罗…… 奥林匹斯诸神高坐云端、各怀心思,他们以凡人的命运为棋子,酝酿着一场狂风骤雨的权力博弈。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掳走了希腊美女海伦,希腊大国王阿伽门农终于等来了向特洛伊开战的借口。阿喀琉斯、奥德修斯、埃阿斯…… 希腊的英雄们纷纷应召来到特洛伊这座宏伟坚固的城池跟前,挥舞火神长矛和美杜莎盾牌,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展开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残酷大战,同时上演了一幕幕战争背后的爱欲纠葛和权力游戏。间谍、卧底、游击、情报学、心理战…… 为了胜利,双方用尽了各种手段,这场诸神主宰、英雄角逐的战争,谁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唯美的英雄史诗这是一本一旦拿起就难以放下的书,作者用视点人物写作方法,把人物、场景、故事刻画得非常饱满。书中在战争方面的描写特别吸引我。首先,战略战术方针和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契合度。比如 “围点打援”,希腊联军兵分两路,一路与特洛伊对峙,另一路不断袭击和掠夺其它小亚细亚地区国家。又比如 “以正合以奇胜”,阿喀琉斯的部队直到希腊联军几乎败亡的时候出击,扭转战局。再比如,“敌则分之”,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希腊联军把特洛伊的部队一分为二,以地形优势大破特洛伊部队。其次,奥德修斯的间谍计划,始终让希腊联军掌握主动。最后,奥德修斯的 “木马计划” 彻底摧毁了特洛伊。译者林玉鹏老师把内容翻译得非常的美,无论是描写人物、动作、景色、场景,总能在我脑海中刻画出非常形象和生动的画面。就比如 “皮利翁山上有许多白蜡树,…… 每年这个时候,哪怕只有一缕清风拂过,片片鲜亮或枯萎的叶子也会飒飒抖动,远看是一片叶海泛着粼粼的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本书是在上希腊神话的时候就在读,每天读一点点,有时候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读,所以现在才读完,而且是全部笔记做完。也是机缘巧合在挑战赛里有这本书,我一看正好是关于希腊神话的,也许可以帮助我了解更加详细的希腊神话,所以我开始读了这本书。其实他跟荷马写的《伊利亚特》有很大的区别,这本书里面的阿基琉斯竟然是被帕里斯的箭所射死的,可是并不排除阿基琉斯,帕特洛克罗斯还有赫克托耳他们三个人间的英雄惜英雄的场面。赫和阿他们两人在作战时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了欣赏的眼光,这种斗争其实是很欢畅淋漓的,因为水平实力相当,要想打赢,只能是从心理上战胜。总之其他的不多说,我就很喜欢阿基琉斯,赫克托耳,帕特洛克罗斯他们之间的英雄惜英雄这个氛围。更多的感受无以言表,已了然于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优秀的改写神话小说没想到这个作者也改写过这个神话小说,特洛伊战争就是东方人也耳熟能详,这场战争有关西方信仰的起源,其中的人物与神比肩,至今熠熠生辉,作者的改写并不是融入现实的魔幻现实主义,也不是完全神话的飘渺不食人间烟火,更侧重描写人性的复杂和性格的变化,这一点就比之前神话中的人物刻板性格高明得多。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的争执,其实是在奥德修斯计划下的诱敌之计,争执的双方其实心知肚明,为了战争的大局放下那个时代战士最为看重的荣辱,两人都有深沉的谋略,一个不仅有英雄的无畏勇敢更有城府韬略,一个有领导者的乾纲独断更有包容胸襟,都是为了全局利益而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真英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