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还有这样的人生——孔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最近会阅读一些自传、他传等,感受了一下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生,涉及到历史人物的时候,会发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感觉,就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翻开《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传》《去圣乃得真孔子》《孔子这一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等等,会发现对于孔子的同一句话各家有不同的解读,抛开观点看事实,难...... 毕竟我们已然相隔几千年,有些话语在不同时代不同情景下的含义是会有差别的,虽然要还原事实难,但是我很愿意与你分享我眼中的孔子,管中窥豹般地看到孔子的某一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本文就以孔子自述的这段话作为引子进入那个时代与孔子见个面吧~01— 三十而立公元前 551 年,孔子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了,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母亲颜徽在去世了,孔子将父母合葬在防山这个地方。孔子好学。在二十七岁的时候,曾向郯国的国君郯子请教。当时是鲁国国君鲁昭公和执政大臣叔孙昭子设宴招待郯子,郯子是很有学问的人,在宴会上,叔孙昭子问了郯子一个问题,问他们的祖先少皞氏官名为什么都是以鸟来命名的。郯子就给他做了解释。孔子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赶紧跑到国宾馆,当面请教郯子,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当孔子三十岁的时候齐国国君齐景公和大臣晏婴访问鲁国,孔子这次参与了接见,齐景公询问孔子:“秦穆公的国土小且偏僻,为什么能够称霸呢?” 孔子答:“秦国虽小,但是志向大,虽地处偏僻,但是施政得当,能够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的百里奚,授予他大夫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和他深谈三天,随后让他执掌国政。用这种精神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于天下也能做得到,他称霸还小了点。” 齐景公听了很高兴。孔子提到了秦穆公志向大,思贤若渴,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其实也表明了他自己的从政之心。孔子在三十而立的时候,创办了私学。官学教的,是 “礼、乐、射、御、书、数” 的 “小六艺”,而孔子教的,除了 “小六艺” 的学习,更重视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的 “大六艺”。其中《易》《春秋》是孔子晚年的时候教授的。孔子的私学学生有穷居陋巷的颜渊、卞野之人的子路、贵族子弟孟懿子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我想是孔子的教学理念的一部分。三十而立,孔子知礼而立,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获得了国君的认可,创办私学也开启了孔子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生涯。02— 四十不惑孔子在鲁昭公的资助下前往周地的洛邑问礼于老子。史记记载如下: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当孔子离开的时候,老子送给孔子两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第一句的意思是聪明且明察秋毫的人容易招来灾祸,这是因为喜欢议论他人。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的人容易有危险,这是因为喜欢揭发别人的罪恶。聪明不是智慧,大智若愚也是有道理的。第二句的意思是作为子女要忘掉自己一心想着父母,作为臣子要忘掉自己一心想着君主。这句话未知当时情境如何,核心理解是忘我,但是我们常常执着于我,还是取之于中道,行之于中道吧。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鲁昭公祭祀祖先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乐队只剩下十六人,而其他人被鲁国三大夫之一的季平子调走了,季平子祭祀用的是天子的规格,而鲁昭公只剩下士的规格,季平子无礼僭越,结果鲁昭公就与鲁国的三个大夫也称作 “三桓” 闹翻了,鲁昭公被打败后流亡国外了。注:礼乐中祭祀乐队的规模天子是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士两佾(十六人)。孔子对于这件事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鲁国乱了,孔子去齐国,在泰山脚下遇见一个妇人哭泣,询问后得知一家三代人都被老虎吃了,但是不愿离开,因为 “无苛政”。因此孔子感慨到 “苛政猛于虎”。四十不惑,不惑于人生的方向,内心精神世界足够强大,有自己一以贯之的道,也就是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已经比较完备,面对林林总总的选择能够不迷惑,也能看透一些事情了吧。03— 五十知天命孔子 47 岁的时候开始学习《易经》,花四年的工夫读《易》,读到 50 岁了,才知道是时候了,该出来当官了。51 岁的时候孔子出仕。54 岁的时候,帮助国君削弱大夫的势力,也就是 “堕三都” 要拆掉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封邑的城墙,最终只有孟氏的城墙并未拆毁成功。后来齐国担忧鲁国有孔子会强大起来,于是在鲁城南外安置女乐,要给当时的鲁君季桓子,季桓子身穿便服再三前去偷看,打算接受,整天在城南观赏齐国的美女、纹马,连国家的政事都懒得管了,三日不理朝政。55 岁的时候孔子离开了鲁国,开启了周游列国的篇章。五十知天命,知道了自己的使命、理想后,抱着敬畏心勇于履行天命。生而为人是天命,孔子能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更是实践了知天命,事不可为是天命,而不可为而为之也是天命,既然天命需要承担,那么就义无反顾地不可为而为之。04— 六十耳顺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郑国的时候,与弟子们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东门。有郑国人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处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矮了三寸,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活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描述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是对的!是对的!” 后来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与弟子在荒野中被困七日。史记记载: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简要地说,孔子询问我们的学说有错吗?为什么我们会落到如此田地呢?子路说我们的仁德和智慧不足吧?孔子举了例子比干和伯夷反驳了。子贡说孔子的学说博大艰深,所以不能被天下的国家所接受,所以可以降低标准。孔子说有经验的农民种庄稼不能保证有收获,能工巧匠不能保证人人满意他的作品,君子研修自己的学说,但不一定会被社会所接受的。颜回说孔子的学说博大,所以不能被天下的国家所接受,但是君子的学说不被接受依然推行正是君子的本色,不研修学说才是耻辱,而研修学说不被接受,是国家当权者的耻辱。不被采纳没什么关系,不被采纳然后显现出了君子的本色!非常有意思的对话,当君子所坚持的道不符合环境所需或者不被理解,并且自己也受挫了该如何呢?会自我怀疑吧!有的人会适应环境所需,有的人会坚守自己的道,就算无人接受也无妨。并无对错,只在选择。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提到恕,实际上应该还有忠,“忠” 的含义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二字,实际上说明了不给对方所不想要的,也要给对方所想要的。六十耳顺,一方面对于好话坏话能够坦然处之,另一方面不被外境所影响内心的选择,世事如此,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意不如意一部分客观另一部分主观,耳顺了,也就心安了吧。05—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提到了四个层次,能够一起学习的人,不一定可以一起达到 “道” 的境界;一起达到 “道” 的境界,不一定能够立于 “道” 中;能够一起立于 “道” 中,不一定能够灵活运用 “道”。也就是能够一起学习 - 一起达到 “道” 的境界 - 一起立于 “道”- 一起灵活运用 “道”。灵活运用于道,从心所欲不逾矩,心里想做的与道德规范的矩一致,对于初学者就像是戴着枷锁跳舞的感觉,而对于深入的人或许会觉得自由与道德已经融为一体了吧。从心所欲不逾矩,所思所想所行已然是道了。七十左右的孔子经历了妻、子、颜回、子路的去世。后来孔子病了,子贡请求探望他。孔子说:“赐,你为什么来这么晚啊?” 孔子因而叹息,随即唱道:“泰山要倒塌了!梁柱要折断了!哲人要凋谢了!” 因而落下了眼泪。孔子对子贡说:“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遵循我的主张。夏人死了棺木停放在东台阶,周人死了棺木停放在西台阶,殷人死了棺木停放在厅堂的两柱中间。昨晚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中间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人啊。” 过了七天,孔子就死了。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孔子的一生,其实很宏大也很微小,宏大在于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璀璨明星,微小在于孔子也是一个人,在他的时代吃了很多苦,困厄穷通,人生不易,但是内心富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三岁丧父,17 岁丧母,19 岁孤身一人去往异国他乡,没有临行密密缝,没有意恐迟迟归,一个高大身影此刻却显的形单影只,是那么的微小,此去经年,生死未卜,前路漫漫不知等待着的是什么,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父亲没了,母亲没了,连自己的尊严也没了,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了,他去了,留下一个坚毅的背影。孔子的升级打怪之旅就此开启了。鲍鹏山老师用他广博的知识,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鲜活无比的孔子,普通人有的情感他都有,甚至他的知识放到现在还不如一个初中生,但是让人伟大的从来都不是知识,而是判断力,一以贯之的价值观。一个通过学习变得渊博的人无疑是聪明的,而伟大的人是一次次翻过苦难山丘的人,而翻过的次数越多这人就越伟大。10 个小时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30 多岁读来真的是感慨颇多,年少的时随便开的枪,此刻正中眉心。五星⭐⭐⭐⭐⭐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今天刚学完视频课,讲到了《论语》第一章的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一生的写照。孔子一生坎坷,周游列国,不被重用,却不怨天,不尤人,他是真正的 “说乐君子”。孔子就是我们人生的导师,不论你处在人生的什么阶段,遇到什么困惑和磨难,都能从他的言行中找到答案。最后一章,读得心酸,孔子和颜回、子路、子贡的师生情谊,让人潸然泪下,特别是看到子贡为孔子守孝六年,更是感动不已,现在还有这样深厚的师生情谊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山一河一圣人因父亲是语文老师,自小就被父亲时常挂在嘴边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人生信条所熏陶,不知不觉中步入天命之年,对这段话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思考,除了反思之外,想的最多的就是,人生已经过半,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走进曲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终于有机会与圣人来了一次面对面的跨时空对话,拜谒了 “三孔” 和孔子博物馆,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孔子,以他的力量提升了我们民族,做为一个当代人,我们如何在工作、生活中传承和践行圣人的思想,安贫乐道,坚守梦梦,不忘初心,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全世界只有一个孔子,曲阜是孔子思想的发源地,而益宝集团又身处曲阜,具天时、地理、人和之优势,如何用一条纽带将孔子和益宝联系起来,在传承儒学仁、礼思想的同时,又凸显益宝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而应承载的历史使命,“文化搭台,益宝唱戏”,与文旅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我认为益宝大有可为,我也努力在做这方面的思考,希望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如果要选一个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孔夫子绝对是榜首。儒学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读孔子历史以前,总觉得他是圣人,离我们很远。了解了孔夫子的生平后,拉进了和他的距离。夫子也是出生平凡,自幼丧父,家庭境遇也谈不上优越。孔夫子十五志于学,越到人生的后半段,越能明白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想法就是讲学。只可惜世道艰难,他那克己复礼的美好愿望,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是无法实现的。但他的教育理念,一代代地传了下来,影响至今。有教无类、温故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何一条放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去学习。感谢孔夫子,在那个时代,还能坚持自己的初心,为知识分子踏出了一条追求自身的道路。尽管路上荆棘丛生,但只要不畏艰难,愿意前往,便终可抵达彼岸。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