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5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信自己,你的每一点努力都有意义 想一下子完成飞跃也许很难,那就每天进步一点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流过的汗,都在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专注当下,用心做好眼前的事,想要的生活,要靠自己争取。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恰恰是一种奇特的姿态:他直身躺在时代的分界线上,手和脚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指挥手脚的头脑却留在旧时代。咸丰帝奕詝他太平庸了,毫无文华武英之姿;他没有大业未竟或遭人暗算等值得让后人掉眼泪的情事。我只是可怜他。一个好端端的青年,就像绝大多数人那样平常,只因为登上了绝大多数人都梦求的皇位,结果送掉了性命。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岁,正是古人所谓 “而立” 之年,他却一头倒了下去,命归黄泉。1850 年至 1861 年,咸丰帝奕詝当了 11 年的皇帝,没有过一天安生的日子。1850 年至 1864 年爆发了太平天国战争,1856 年至 1860 年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其间天地会、捻军等造反,更是数不胜数。内忧外患,遍地硝烟,那才是真正的动乱。中国的历史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也成为后来许多历史学家关注的重点。由此可见其医头医脚实行保守疗法不肯动大手术的复杂内心。他从来小心谨慎,不冒任何风险。道光帝就是这样一位不具有长距离、宽视野的人,目光短浅。看人尤其成问题。手下的大臣们经常几上几下,其中最出名的有英和、杨芳、琦善和林则徐。道光帝虽说并无识人之才,但也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两个儿子的差别:皇四子奕詝老成持重贤慧,但才气稍逊;皇六子奕訢才气不凡且明慧冠人,但看起来不那么靠得住。两人各有所长。犹如今日的教师和家长,不明显地分成两派,一派喜欢老实听话学习成绩优良的孩子,一派却偏爱聪明好动学习成绩时好时坏的孩子。上书房是造就皇帝的地方。在中国做皇帝就一定要懂 “四书五经”。这一切,实为中国历史使然,实为中国社会使然,尽管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道光帝命诸皇子校猎南苑,按清代制度,皇子外出须向老师请假,以示尊师。当奕詝临行前向杜受田请假时,杜在他的耳边密授机宜:阿哥至围场中,但坐观他人骑射,万勿发一枪一矢,并当约束从人,不得捕一生物。复命时,上若问及,但对以时方春和,鸟兽字育,不忍伤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竞争也。阿哥第以此对,必能上契圣心。此一生荣楛关头,当切记无忽也。奕詝果然依计行事。这一天,皇六子奕訢射得禽兽最多,顾盼自喜,见奕詝只是默坐,从者亦垂手侍立,感到奇怪而问其故。奕詝只是轻描淡写地答道:“没有什么,今天不舒服,不敢驰逐”,便把奕訢打发了。到了晚上,道光帝见奕詝一无所获,询问之,奕詝按杜受田所教之言答复。道光帝大喜,“是真有君子之度也”,遂决定了立储人选。技高一筹的杜受田却在竞赛中发现了纰漏,身为裁判的道光帝同时又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于是,他指挥奕詝调整方向,以孝道来对抗才识,以仁义来反击武功。实际上,他不是让奕詝和奕訢竞争,而将进攻的方向改为道光帝 —— 直取裁判。在当时的环境中,儒家的 “仁”、“孝” 是第一位的,而事功之类等而下之。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红”、“专” 矛盾与此相似。红与专相比,往往会有微妙的优势。可以说,卓秉恬指挥奕訢战胜了奕詝,而杜受田指挥奕詝战胜了道光帝。咸丰帝这时的策略是,不与这些桀骜不驯的 “夷” 人们打交道,让善于制 “夷” 的徐广缙来办理此事。同日,他还发给徐广缙一旨,让他 “坚明约束”,“折其虚,破其要挟。” 魏源的思想也是极其有限的。他准备所 “师” 的西方长技为三个方面:造船、造炮、养兵练兵之法。从今天的角度看来,仅仅 “师” 这些长技仍是制不了 “夷” 的。“夷” 也不是那么好制的。但是,魏源指明了一个方向,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中国就能上轨道。萧朝贵主演的斩妖杀怪的剧情,与民间驱赶病魔的套路,并无二致。今人看来觉得可笑,但在山民的心中有着超乎自然的魅力。在蒙昧的社会里,迷信比科学更有力量。清朝的财政体系是一种相当落后的制度:每年的财政收入是固定的,约银四千万两,主要来源于地丁钱粮;每年的支出也是固定的,近四千万两,主要用于官俸兵饷。其基本特点就是量入为出,而由此引出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弹性。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为政者没有钱去开办新的事业,而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如水灾、旱灾、蝗虫、战争、瘟疫,政府的收入锐减,支出剧增,往往会引起财政危机。但这种制度最初推行时,似乎效果还不错,康熙、雍正两朝明主的精心管治,使户部的存银最高时达到七千万两,但经好大喜功的乾隆帝大手笔开销,到嘉庆帝时,存银已经不多了。从这段谕旨来看,在咸丰帝的心中,厘捐与当时各省的捐纳捐输并没有什么区别,并用 “想复不甚相远” 一语,对雷以諴之前之后的行为予以承认而已。至于雷氏的建议,咸丰帝下旨江苏巡抚、南河总督等各就当地情形安当商酌,若事属可行,亦可照雷氏的方法变通办理。这是咸丰帝第一次对厘金一事的表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谁“苦命”

        作为皇帝,他九五至尊,富有四海,生活奢靡,享尽人间富贵,他有什么资格称 “苦命”,反而是他治下的亿万民众,饥寒交迫,生灵涂炭,苦不堪言,他们才是真正的 “命苦”,他们面对洪杨的屠戮,面对官僚的压榨剥削,上天无路,下地无门,那才是真正的 “命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咸丰传记

          平庸皇帝,却偏偏遇到动乱时代如果没当上皇帝,也许不会这么年轻就死去当然,历史是客观发生了的事实,无法去实验,咸丰一生也就这样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落后不自省继续挨打

            晚清完全不了世界局势,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落后世界强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自以东亚中亚无敌。咸丰皇帝在各地起义情况下,没有处理好英法的关系,内外受敌,不知道自己是弱者,更何况弱者一味强硬有何用?结果二亿两白银建造的中西合璧圆明园瑰宝付之一炬,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早期英法所求,沙俄乘机调停欺骗奕䜣一仗没打抢夺外东北,从此中国无日本海港口,即便弱该丢失可以丢,不该丢的不必丢,不是稀里糊涂什么都丢。中国历来王朝末期起义不断,太平天国回乱捻军,造成清政府财政亏空,无数人丧失生命,清军为了平叛,东北军队全部入关内,这些空前的起义对丢失领土的责任也是客观存在的。今天中国人站起来了,历史是门镜子,一股脑百年耻辱是表面,融入世界,自强不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咸丰——清朝最后一位握有实权的皇帝

              一直以来,提起清朝皇帝,我们往往将目光更多的聚焦于康雍乾几位帝王身上。一方面,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天然的就带有话题性;另一方面,九子夺嫡等皇宫秘闻也足以勾起所有历史爱好者的八卦之心。然而,清朝中晚期的几位帝王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当封建王朝机器运转两百年后逐渐开始老化凝滞时,当内忧未平、外患又起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临之际,嘉道咸同几位皇帝在继位后采取怎样的努力来挽救日薄西山的大清帝国?咸丰帝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真正握有实权的皇帝,面对西方侵略者以及横扫大半个中国十余年之久的太平天国,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应对?通过这本《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我们得以了解咸丰帝短暂又不平静的一生。即位之初,咸丰帝还是颇为励精图治,试图有所作为。但一来受限于自己并不出众的个人禀赋,二来封建王朝的种种弊端此时已愈演愈烈,换作历史上的其他明君来治理此时的清朝恐怕也未必能力挽狂澜。因此,大清的国运无法抑制地持续下滑。而随着太平天国在南方的势力愈发稳固,咸丰帝渐渐开始懈怠,他开始用美色和酒精来麻痹自己,希望能够给自己营造一个没有硝烟没有尘务的温柔乡。与此同时,他也渐渐沉浸于各位封疆大吏报喜不报忧的奏折之中,难以了解到各地的实际情况。当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手足无措的他为了坚决避免同 “夷人” 当面交涉,选择出逃热河,将京师扔给了自己的六弟 —— 恭亲王奕䜣。在经历了同英法俄三国长达一个多月的斡旋后,奕䜣被迫同中法俄签订了新的条约。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将中国东北和西北共计 140 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了俄国。对此,我们很难苛责奕䜣。彼时的大清处于弱国无外交的卑微境地,哪怕换任何人来同西方国家和谈都不会取得更好的结果。但奕䜣主持此事更有意义的地方在于,这位年仅 27 岁的亲王借此机会真正睁眼看到西方的强大,也激发了他之后开启洋务运动的决心。或许我们可以说,奕䜣是按下中国近代化按钮的那个人。从此,总理衙门设立了,京师同文馆开始招生了,大清这台沉重的封建机器终于开始运转,虽然节奏是那么的缓慢。祺祥政变后,以肃顺为首的 “肃党” 倒台了,奕䜣和那拉氏共同把持了朝政。虽然之后清朝短暂的出现了 “同光中兴” 的局面,但晚清那位恐怖的女人 —— 慈禧太后也逐渐站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进而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苦难历程。咸丰帝奕詝在不长不短的十一年执政历程中,没有留下任何彪炳史册的功绩。但他也有着自己的优点,一度也勤于政事。在严峻的内忧外患之际,我相信历史上 99% 的帝王都不会比他表现得更好。只能说,他以相对平庸的资质被安放在了皇帝的龙椅之上,以偏于守成的执政特点被置于大厦将倾、波涛最为汹涌的历史洪流之中。茅海建老师在本书结尾有一句对咸丰皇帝的描述我认为极为贴切:“他直身躺在时代的分界线上,手和脚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指挥手脚的头脑却留在了旧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苦也命也

                苦命天子咸丰怎生个苦法,书中说道,他当了 11 年皇帝,没有一天安生日子,而且面临的都是古今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有天地会、捻军造反,这些战争的端倪岂是咸丰一人所能造就,又岂是他一人可以扑灭。最让我长叹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端居然是 “爱国”,咸丰朝认为洋人还是应该对他们行三拜九叩大礼,如果没有这样的礼仪才是真正地败坏纲常,而广州战事正酣时,洋人们居然可以在上海、天津等地照样做生意,一个国家沦落到皇帝要出逃的前夕,居然还有这样战不战、降不降的咄咄怪事。这样的朝廷不亡,实在没天理,而这笔账却要算到这位苦命天子头上,也折实有点冤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既专业,又不失通俗。我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给咸丰帝奕詝作传,决非出于对他的景仰,因为他太平庸了,毫无文华武英之姿;也非是对他的同情,因为他没有大业未竟或遭人暗算等值得让后人掉眼泪的情事。我只是可怜他。一个好端端的青年,就像绝大多数人那样平常,只因为登上了绝大多数人都梦求的皇位,结果送掉了性命。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岁,正是古人所谓 “而立” 之年,他却一头倒了下去,命归黄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保存至今的道光皇帝的秘密立储诏书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第一行写着 “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另一行写着 “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2. 朝中的守旧派看不惯奕䜣的做法,因为他热衷于洋务,因此暗地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鬼子六”。3. 辛酉政变:咸丰皇帝临终前精心安排的八大臣辅政格局被彻底击碎,两宫太后任命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并且垂帘听政,与奕䜣分享了朝政大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适合有一定文化素养读者的历史读物

                        了解咸丰朝很好的历史读物。茅在后记中提到这本书的读者群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普通读者,以我之见这书可以说很好地达到了最初当的设想。一方面,书本身对材料的使用是很可靠的,这不必多提。另一方面,这书读起来非常轻松,故事性很强,中间又兼有适当的历史议论,打游戏的间隙都能翻上几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挺啰嗦

                          如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一定会有一个最适合他的位子。如果能够找到它,占有它,那是人生的最幸。与此相反,一个人占有的位子,若不能充分发挥他的全部才能,那是一种痛苦。具有同样痛苦的是,一个人坐在其才力不逮却又下不来的位子上,除非他每日只是混日子过。若他有强烈的责任感,结果事事与愿望相违,那几乎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折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可怜的人

                              这是一本近 30 年前的书籍,在清朝的历史中我对于咸丰帝的了解更多的兴趣在与慈禧太后身上,毕竟与他相比,慈禧对于我的吸引力更多。今天读到这本书,感觉很难受,因为他去世的时候只有 30 岁,比现在的我还年轻了 10 岁。而和他相比,19 岁至 30 岁的我在干什么?我问自己。其实仅仅这样对比,我挺佩服他,也挺可怜他的。19 岁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估计也就是刚刚上大学,而很多人 30 岁之前也没有成家,更别说立业了。但是他呢?只是因为生在帝王家,20 多岁的年龄就要承担起家国大事。他不是一个无能之才,刚继承大业时也曾日理万机,为了打仗变卖祖宗家业,也是一个热血青年。但是当时的国家、时代不是一个 20 多岁年轻人能够力挽波澜的,何况他又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小皇帝。他出生的时候,嘉庆帝已经近 50 岁,又是老年得子又是当时唯一的皇位继承人,他不可能经历什么太可怕的艰苦事件。他也不想祖宗的家业在自己手中败落,因此才会登基以后处决大臣,但是他就是普通人,无力更改什么,但是内心的压力又在,因此也就只能酗酒、沉迷女色、留恋戏曲,逃避现实,因为他不是一个坚强的人,以为的生活环境也没有机会让他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他短短的 30 年中,估计也只有没有登基之前算是幸福的,但是我在想,会不会那个时候的他处心竭虑的就是想当皇帝,因为这是没得选的,生在帝王家,当皇帝就是成为皇帝之前的目标。实现不了当皇帝的目标,其实很多时候结局会很惨,但是当上皇帝呢?这些压力下,如果直接躺平,无所畏惧其实也会好过一些,最害怕的就是脱离不了又无能为力,唉,估计在这些压力之下,早早的离世对于他也是一种解脱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