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一章都可以看视频

    读到第三卷,依旧让人沉迷其中。马未都先生将 20 余件的国宝的来龙去脉做了比较相详尽的解说,而以他在收藏圈里的地位,对于每一件文物的认知与评价都颇有过人之处,尤其是他对于文物流传的过程,几乎每一件都是烂熟于胸,而恰恰就是这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也成为了本书最大的吸引之处。其间无论是来自本土发掘,抑或是几经流传孤悬海外,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也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是人拥有了古物,而是古物见证了人,人才是古物的过客。当然,每一件文物所蕴含的丰富历史讯息也是马未都先生所重点展示的对象。而且在几乎阅遍天下古物的基础上,马先生对于文物的超然心态更值得敬佩……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残缺的美

      此事古难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结晶

        马先生的这部书用幽默通俗北京味十足的语言为我打开了文物认知的大门,让我知道了原来文物收藏的世界如此奇妙有趣,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相互映衬,是这些国宝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并认知我们的历史,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历史不止在书卷里,也在博物馆里在每个艺术品里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虚度的光阴

          看完这本书,我就想起了前几天看的德龄公主写的自己陪同慈禧生活的日常,但是我就很纳闷,慈禧为什么那么闲?怎么有那么多的时间用于化妆、研究衣服、穿戴、自己怎么有精力搞什么衣服花样、自己种桑养蚕等等。看完这本书,我真是感觉,在古代,只有是非战乱时期,估计那些贵族真的没什么事情,但是人生漫漫,他们总要给自己找个兴趣爱好吧?于是就有了这么多精美绝伦的物件吧。     比如烛台的样子,就有那么多种,人物模样的、动物模样的、还分射灯和普照灯,还有烟道… 再比如石枕,幼儿模样、侍女模样、老虎模样的,还能镂空雕花~再比如各种各样的瓶子,什么梅瓶、大口的、小口的、挂在墙上的… 真是佩服这些贵族的想象力和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这是不是就是普通人和贵族之间的差别?是不是也是一种应证了另一种说法,只有不用劳作之人才有时间思考宇宙、哲学、文化之类的博雅之才?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