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朝代,两个儿时伙伴

    两个君臣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包衣制度的兴起,打造了君权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造就了康熙独一无二的治国之策。对于官员的贪腐,有能力者不管不顾,帮助了曹寅成就了曹雪芹的红楼梦。所以说,要想当大官,必须得有较好的私人关系和强大的个人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史景迁笔下的曹寅

      曹寅是何许人也?他是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爷爷,书中所描绘的贾家就有可以看见曹寅家祖孙三代的影子,不过也有人说这其中说的是纳兰明珠和纳兰容若家的故事。作为文学作品来说,其中可能融合了许多人物。如果看过《康熙王朝》的话,里面的魏东亭就可以作为了解曹寅的窗口。关于曹寅,我更喜欢《曹寅与康熙》史景迁对他的这段描述:“身为皇家精英的一员,曹寅与汉官精英、旗人精英合力办差,并在地方精英身上寻找社交的刺激。他的的生活虽然引人好奇,又常设计皇帝委派的秘密任务,或上呈密折,经手垄断行业,但是不要忘了,曹寅是统治集团的成员,稳居上层阶级。” 作为康熙皇帝的家奴,身在官场,即是汉人里的掌权派,又在不少场合代表着康熙皇帝,尤其是处理那些极为隐秘的事情。这让他和康熙的私人关系不能被忽视,甚至一定程度上彼此绑定,体现为康熙在位之时的绝对的忠诚,值得信赖,毕竟康熙皇帝把自己的小金库都交给他了。不过这也很容易变成致命伤,一朝天子一朝臣,在雍正掌权之后,曹寅及其家族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其后代拥有他那般能力和灵活的手腕,更别提遇上了把经济作为执政重点的雍正。 阅读完《曹寅与康熙》之后,我觉得想要理解曹寅可以抓住两点,一是作为康熙的小金库管理者,一个是康熙的耳目。作为前者,他可以为康熙提供源源不断的金钱以满足他的需求和欲望;而扮演后者的身份,可以让他搜集康熙想要的情报,尤其可以完成康熙交办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任务。他对康熙的绝对忠诚是其作为宠臣的基础,虽说帝王心难测,但就其一生来看,康熙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奴才的。这可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和后人在新君面前的失宠。政治上的站队很多时候比能力等更加重要,更何况新皇帝想干事手下有更称心如意的人,这样的肥差就不会再给他们曹家了。想要阅读史景迁的著作,《曹寅与康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惜这么好的作品之前都只是听说,没有完整阅读过。幸好最近看见公号《人物》里一篇有关他的推送,于是便从这本书入手,试图去了解这位大师。就目前所翻阅的几本书来看,非常上头,个人也特别喜欢这一本。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缅怀大师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作品,并将这些美好的存在分享给更多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亦真亦假石头记 如警似幻梦中人。

        三代历数,借假修真。大梦一场,直如棋局。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

          《曹寅与康熙》是史景迁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本书以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的生活为着眼点,描述和探究了统治者与江南富庶地区及该地区代表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刻画出在康熙盛世这个表象之下的种族矛盾和社会冲突。史景迁用细致的笔法,勾画出盛世中 “主人” 与 “奴才” 之间相互依存的政治样态。本书核心内容:一、康熙为何会将身为异族的曹寅视作心腹?我们能由此窥视到当时怎样的政治背景?二、透过曹寅仕途顺畅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康熙的人情,还是权术?三、康熙为何要让曹寅成为政治密探?这将对此后的政治与曹家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任皇帝,康熙面对朝野内外都不稳定的政治格局,选择重用包衣集团,来增强自己对局势的掌控力,而曹寅身上的诸多特征,能够代表皇家包衣这个群体。皇家包衣直接隶属于皇帝,作为从未在政治上出现过的角色,他们与皇帝间的互动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官僚模式。曹寅的一生可以作为范式,来展现康熙朝的这种政治特色。第一,包衣虽然在血统上说是汉人,但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却是满人,正是这种特质,使他们在康熙朝获得了信任与重用。因为对开国不久的清政府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舒缓民族矛盾。包衣们对满汉文化的融通,让他们可以在满汉之间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政务与琐事,帮助统治者维持社会的稳定。第二,康熙在性格上有着近乎偏执的控制欲,这让他在处理政务时喜欢面面俱到,所以织造这个独立于传统官僚体系之外的职位,才一直被上三旗包衣占据,并成为康熙的耳目。对康熙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力与忠心,所以他对贪污腐败的态度一直很宽容,从不严格区分责任与利益。也正是因此,在曹寅死后,当曹家后人的办事能力无法再达到康熙的预期时,曹家就开始失宠了。第三,最后一次南巡后,因为年龄和身体问题,康熙无法再去南方实地考察社会形势,所以才让很多派驻在外的上三旗包衣成为政治密探,用以维持皇权对南方的控制力。这种政治手段在后来的雍正朝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集权专制的重要工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小书真的是太好看了,史景迁的文笔了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康熙,通过他和曹寅李煦往来的密折,一方面将他的私人耳目包衣呈现了出来,而他作为皇帝关心米价雨水、关心退休大臣、周旋于满汉矛盾、试种新稻,这些历史细节真的太生动有趣了;同时,我们也看到包衣因皇帝的赏识而起起伏伏,通过织造盐使来帮助皇帝把控钱袋子,完全被拿捏在皇帝手中;最后,作者以对红楼梦的猜想作为总结 “既允了…… 须与他了这愿心才是哩,为人为彻,一定等那大王来吃了,才是全始全终,不然…… 反而不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曹寅与康熙》是史景迁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本书以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的生活为着眼点,描述和探究了统治者与江南富庶地区及该地区代表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刻画出在康熙盛世这个表象之下的种族矛盾和社会冲突。史景迁用细致的笔法,勾画出盛世中 “主人” 与 “奴才” 之间相互依存的政治样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古典式君王与宠臣的关系和互动

                关于一段盛世,一个家族和一本巨著的历史小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皇帝和大臣,是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但是从专业信息的角度看,他们存在专业上的范围关系。这也是嘉靖和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明朝的国家机器依然运转良好的原因,皇帝之于大明朝是一种形式上的首领,有皇帝在明朝就不会解体,这也是南明小朝廷运行的逻辑。文官集团才是大明这台国家机器真正得以运转的力量,六部所代表的各执司衙门,按照过往社会的运转经验,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情况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皇帝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只是盖章确认的作用,换句话说,皇帝所确认的政策必须是符合儒家的伦常的对策。清朝入关以后,在政治上承明朝的制度,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满洲的八旗制度随着清朝人入关,被深入的融合到国家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康熙和曹寅的关系,于皇帝私人,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于政治执行,依然是明朝的君臣关系。究竟哪一种关系发生主要作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皇帝个人的判断。这就是在康熙死后,曹寅后人难以在政治上继续飞黄腾达的底层逻辑。在雍正继位以后,曹家彻底失势,因为雍正有自己的私人班底。你没法不尽全力,不尽全力你就过不好这一生;你没法拼尽全力,拼尽全力去忠于一个主子,就没有心力去忠于另外一个主子。所以密探这种制度,也体现了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的原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康熙感兴趣,翻开这本书完全是冲着他老人家来的。但是书里有关他的叙述我没有看到太多新的东西,加上我没有通读过《红楼梦》,对曹家的相关内容无感,故整本书对我来说感受一般。不过对于喜欢《红楼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补充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若是官场,见山是山

                      这是读的史景迁先生的第二本书,与康熙自述截然不同。本书更多是对史料的分析尽量保持客观。但叙事脉络仍清晰可见。而且仍持有自己的历史观点,如对四类人的划分,将曹寅等包衣身份归入皇族阶层。文末对曹寅与曹雪芹关系的探讨,饶是有趣,留下纵观全书生出的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树倒猢狲散。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