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已来,直面不确定性,迎接挑战

    《未来的冲击》出版与上世纪 70 年代,记得上世纪 80 年代初这本书在中国上市时影响巨大,那时还是学生的我也凑热闹在成都春熙路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读后似懂非懂,理解也不算深。但是,阿尔文。托夫勒书中的论断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无论个人、组织或国家都会因变革太快而无所适从,成为未来冲击的受害者。我想,这段话对于身处大时代变迁的中国人来讲,可能会依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不同程度的体会。老先生不愧是未来学泰斗,对未来发展有穿越时空般的洞见力,令人钦佩。1980 年,托夫勒推出另一部力作《第三次浪潮》,再一次风行世界,引起了雪崩般的评论,被称为是 “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杰作之一”,由此创造了充满睿智的术语 “The third wave(第三次浪潮)”,促成了许多新产品、新公司,甚至新雕塑、新交响乐的诞生,影响了文化思想的各个层面。在 80 年代国门初开的中国,《第三次浪潮》的影响力同样是空前的。托夫勒有一句名言: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明天会使我们所有人大吃一惊(The sole certainty is that tomorrow will surprise us all.)。未来已来,愿我们面向未来,直面不确定性,勇敢前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的预期

      本书侧重 “轻松层面”,探讨与未来人类有关的种种问题。本书讲述了我们迈向未来可能经历的种种过程,并探讨了日常生活的种种事务,如我们购买及丢弃的产品、进出的场所、任职的企业以及生活中永不停歇的人潮等。同时,本书旨在探索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新奇的亚文化、生活方式,政治、娱乐场所,甚至跳伞及两性关系等,都是本书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题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注变革的加速度

        选择丧失三段乱:科学技术逐渐标准化,继续变革推进标准化,人在标准化中选择。技术的自我强化,造就更多模式化的人。决策决定资源,而非资源决定决策。未来人的新技能学习、人际关系和选择。关注技术变化的加速度,应对未来的冲击。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现在的社会造成现在的人都存在短视行为,但未来已来,我们需要有一颗开放,喜欢尝试的心态去拥抱未来,并且从未来的角度审视现在的自己,提前学会试着接受或者拥抱改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构

            就像《浪潮之巅》,技术进步,推动社会 - 企业 - 人进步,文化进步,非冲击,工业革命 - 电气革命 - 信息革命 - 数字技术 - OPENAI,重构一遍,未来正在发生,未来已经发生.2023-05-07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在哪里?未来到底会什么样?除了那些大开脑洞的高端技术,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会发生啥变化?让冲击来的更猛烈些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以超工业社会为前提,在技术和知识的推动下加速世界的变革,在各行各业都加速变革的情况下我们将面面临如下问题:1、长久性的终结(生活节奏加快);2、短暂性(物品 - 用完即弃、地域 - 新的游牧民族、人类 - 模式化的人、组织 - 即将来临的特组织、信息 - 运动的形象);3、新奇性;4、多样性(选择的多样性);5、适应性的限度;6、生存的战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奇心、警觉性、终身学习、提高认知

                  为了驾驭变革以避免未来的冲击,人类必须控制进化,塑造未来,使其适合于需要。人类不应该盲目起来反抗,相反,在这样历史性的时刻,更应该冷静、沉着地去预见和设计未来。这才是社会未来主义的最高目标:不仅要求超越技术中心主义,还要以符合人性的、更具远见的、更民主的计划来取代,更要求将一切进化过程置于人类自觉的控制之下。因为此刻,人类不是征服变革的过程,便是被变革的过程所吞没;不是成为进化的牺牲品,便是成为它的主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废话文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不远

                      《未来的冲击》从短暂性、多样性、新奇性三个方向展示社会生活的新形态,而这些特性对人、社会、环境等全方位的冲击,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冲击接踵而来。看完本书后,我觉得上一本《AI 未来进行式》是应对冲击的一种方式,即相信未来 20 年的生活方式,做出预测,让人先有一些思想准备,这样应对起来更有方向一些,增加一些安全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由《信号与噪声》pXXIII,《让天赋自由》推荐。作者开创了未来社会学,很佩服一本于 1970 年写的著作中的先见之明,也很好奇 “未来三部曲” 其它两部的内容。对于未来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作者的建议是阅读科幻小说(p373)。 选择性阅读,选择性购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的学科,对未来要有想象,哪怕未来没有实现,也有可以参照的

                          各种对未来的预想,需要解决的事情很多,每一个问题都是对未来到的那一天的冲击,解决好了是应对,解决不好才会变成冲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刷新认知的书

                            从大历史观、底层逻辑层层推进,很好的阐述了未来短暂性、新奇性及多样性的特点,并提出面对未来冲击的解决方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的变革

                              短暂性,新奇性,多样性成为现在社会的主体,用后即弃的物品和感情与日俱增,我们被快速的变革裹挟在焦虑里不知所措。要踩一踩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刹车是不是给耐以生存的土地和种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完还有印象的就是用完即弃这个词。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