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名字,是文明互鉴的“回音壁”
可能是因为我语音能力比较弱,很佩服语音能力强的人,在新加坡每个人都会几种语言,特别是印度人更是语言天才,虽然有很重的口音,可敢说,本书作者是语言天才,通晓多种语言,出版的》《东言西语》《中国话》《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都很不错。西方因为文字就是拼音(语言)文字,因此对语言的研究很多,从语言的变化梳理文化的变迁,和民族迁移的轨迹,本书是汇总和分析世界其他地区对中国的称呼,分析中国和世界的交往历史,很有意思的书,值得细读。三大核心名称的深度解析 1. China:海路而来的 “瓷国” 印记 * 词源链条的补充:其根源可进一步追溯至梵语 “चीन (Cīna)”,最早见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学术界主流认为,这最初指的是东方的秦国或荆楚,通过早期陆路贸易传入古波斯,成为 “Chin”。* 波斯语的关键桥梁:波斯语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波斯商人不仅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骨干,也在印度洋贸易中极为活跃。他们为 “中国” 加上表示属地的后缀 "-i",造出 "Chini"(中国的),这个词很自然地用于指代最负盛名的中国商品 —— 瓷器。* 语言的合流:当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时,他们首先接触到的正是这套波斯语贸易术语。于是,"Chini" 既指中国,也指瓷器。进入英语后,拼写逐渐演变为 "China",最终一词两义,国家与它的标志性产品合二为一。但本书用充分证据证明 “China” 是先指代表国家的中国,之后才是代表著名产品的瓷器。2. Cathay:陆上传奇的 “契丹” 记忆 * 为何是 “契丹”? 辽朝(契丹)与北宋并立,其疆域横亘在中亚通往东方的陆路通道上。对于西域、波斯乃至更西的文明而言,“契丹” 是他们直接接触到的、最强大的东方政权。* 西辽的强化作用:您提到的西辽(喀喇契丹)的建立是关键。耶律大石西迁后,在中亚建立了强盛帝国,并在 1141 年的卡特万之战中大败塞尔柱帝国联军。这场战役使 “契丹” 的声威响彻整个伊斯兰世界和东欧,成为 “中国” 的代名词,并通过蒙古人传播至罗斯诸公国。* 语言遗存:至今,俄语、部分中亚语言中仍称中国为 “Китай (Kitay)” 或其变体,这正是 “契丹” 一词的音译。而《马可・波罗游记》将富裕的北方称为 “Cathay”,南方称为 “Manji”(蛮子,源自 “南蛮” 的贬称),精准反映了元朝统一前中国南北分治的政治现实。3. Serice:古典时代的 “丝国” 想象 * 神秘的 “赛里斯”:古希腊罗马文献中的 “Serice” 或 “Seres”,词根确与汉字 “丝” 同源。在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中,Serice 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其人民以擅长织造精美的丝绸而闻名。* 认知的模糊性:古典时代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是间接而模糊的。“Serice” 可能是一个泛称,有时指中国,有时也可能指中亚的丝路中间商。这反映了在张骞 “凿空西域” 之前,东西方文明通过层层中转的贸易所产生的朦胧印象。“名称争议的核心是‘被嵌入世界网络的深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China 是海洋贸易网络的节点,连接着瓷器、茶叶和东南亚 - 印度洋的季风航行。* Cathay 是内陆草原丝绸之路的节点,与契丹、蒙古等游牧帝国的兴衰息息相关。* Serice 是古典陆路丝绸之路的节点,承载着罗马与汉朝之间间接的奢侈品贸易。因此,一部 “中国的名字” 变迁史,就是一部中国在欧亚非世界网络中位置变化的历史。这些名字驳斥了 “中国历史孤立论”,展现了一部动态、开放、深度交互的文明史。2025 年 #340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6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中国的十个名字》是一部以语言流变为线索,深度解构中华文明多元认同的文化史著作。作者通过梳理不同文明对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多样称呼,揭示了名称背后跨越千年的文化交融与文明互鉴,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动态的文明图谱。以下从学术价值、叙事逻辑、现实启示三个维度评析这部作品。 一、语言符号中的文明密码书名中的 “十个名字” 并非确数,而是象征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身份重构。从 “华夏”“九州” 到 “震旦”“赛里斯”,每个名称都承载着特定时空的文化编码。如 “震旦”(Cīna-sthāna)源于古印度梵语,既指向地理方位,又暗含佛教东传的文化想象;而 “赛里斯”(Seres)作为希腊罗马文献中的丝绸之国,则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物质文明交流。作者通过词源学考证,还原了这些名称在贸易、宗教、外交等场景中的生成机制,展现了语言作为 “活态文化基因” 的传播规律。二、多维叙事中的文明镜像全书采用 “语言 - 历史 - 文化” 三重分析框架,打破传统国别史的线性叙事。在解析 “契丹”(Khitan)这一名称时,作者不仅追溯其源自辽代族称的词源,更揭示其在中亚突厥语中演变为 “中国” 代称的过程,反映出游牧帝国对中华文明认同的逆向建构。这种跨文明的视角,与赵运涛在《符号里的中国》中通过日常符号解码文化密码的方法论形成呼应,体现出当代学者对 “大历史观” 的实践。三、文化认同的现代启示著作的深层关怀在于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建构。作者指出,诸如 “龙的传人”“瓷器之国” 等现代文化符号,实质是传统名称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警惕李浩所批判的 “现代文化符号离散化” 困境,另一方面要避免陷入王云杉警示的 “符号消费主义” 陷阱。书中对 “China” 词源争议的辨析(瓷器说与 “秦” 音译说),正是这种文化自觉的体现。四、学术方法的突破与局限作者创新性地融合了文化语言学与全球史方法,如通过比较波斯文献中的 “桃花石”(Taugast)与拜占庭史料中的 “陶格司”,重构了中世纪欧亚大陆的认知网络。但相较于李浩《流声 —— 中国姓名文化》对人工智能时代姓名符号新功能的探讨,本书对数字时代文化符号传播的论述稍显薄弱。此外,如能借鉴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的 “模件化” 理论,或可更深入解析名称系统的生成逻辑。结语:作为方法论的 “名称考古” 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谱系的梳理,更在于提供了一种 “名称考古学” 的研究范式。它启示我们:每个承载中华文明的名称,都是罗兰・巴特所言 “神话修辞术” 的当代演绎,既是对他者想象的回应,也是自我认同的重构。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加剧的今天,这种对文化符号的深度解码,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语言学维度的思考路径。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精彩,但不易理解说在前面,这本书光是编排那些奇奇怪怪的字符,并要完美的镶嵌入正文之中,那是相当不容易。我试了几个版本的计算机跟平板、手机,都能正确地显示出来。但除了截图之外,又无法复制,这本书的编辑确实厉害。 回到主题。这本书的立意很有意思,作者从 “中国” 这个称呼出发,把其他文明对这片土地的叫法翻了个底朝天。比如印度人管大唐叫 “摩诃至那”(意为 “伟大的中国”),叙利亚古语里冒出的 “Ṣinistan”,还有突厥人说的 “桃花石”—— 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门派或是类似翡翠之类的石头,哪知这却是他们对 “古老而伟大的造物者” 的敬称。书中那些关于名字背后的 “跨国八卦”,也让我开了眼界。回鹘人用藏文写报告,景教如何在中国扎根,“妙香国的胞波” 到底指谁…… 这些故事像拼图,拼出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连接网。比如 “轻吕剑” 这名字,作者揪着突厥语的线索一路追查,愣是把周武王伐纣的兵器扯进了欧亚草原的语言迁徙史里。读着读着会突然发现,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响,驼背上驮着的不仅是货物,还有语言的残缺密码。本书的作者郑子宁也是个实打实的 “语言天才了”。常州人,墨尔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白天写代码,晚上研究上古音,能说英语、法语、土耳其语,还精通常州话、西安话、粤语等方言。据说在初中时在新华书店翻到郑张尚芳的《上古音系》,从此走上 “语言考古” 的不归路。他给《封神榜》配过上古音,把 “蓝瘦香菇” 写进语言学演讲,硬是把《中国话》《东言西语》这类学术书籍,卖出了畅销书的销量。这本书延续了他一贯的 “接地气学术” 风格。比如解释 “江”“河” 南北分布时,他搬出越南语和巴哈语作证,说这是上古语言活化石;讲到 “摩诃至那”,又扯到玄奘取经路上和印度僧人的唠嗑。最妙的是每章结尾留个钩子 —— 历史上对中国的称呼何止十个?这 “十” 就是个引子,勾着人自己往下挖。至于真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大概就是书里有些名字的考证详细得像在办案,听书速度稍微快一点就很容易懵。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语言的魅力?书中提到的每个称谓,就像一枚枚文明的指纹,看似随机但又有规律的按在历史长卷上的印记,横竖撇捺都淌着故事。这必须回头再刷一次。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何以中国” 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书以 “中国” 之名为切入点,以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为该问题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观察视角。甫一开篇,本书便引出了迄今发现最早的带有 “中国” 字样的重磅文物 —— 何尊,随即指出铭文中的中国并非如今我们的祖国,而是指代中原之地、中央之国。其实,在比何尊铸成时的西周更为久远的史前时代,仰韶时期的中原先民们已经掌握了制作彩陶的技艺,其中一类彩陶会在器物的中部绘制花朵状的纹饰。而 “花” 与 “华” 二字古义相通,若是身处牡丹花盛放时节的洛阳,今人也许会产生一些浪漫的联想:所谓 “中华”,是否源自中央花美之国?彩陶中央绘制的花朵,是不是先民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对这片繁衍生息之土地的一种艺术化描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不同文明对中国的多样称呼,以十篇主题故事为脉络,详细剖析了这些称呼背后的深厚意蕴与演变轨迹,而语言作为文化交流桥梁,从语言、历史、文化三维度《中国的十个名字》展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多样称呼。印度称中国为 "Sina",源于梵语中的 "Chin"。日本古代称中国为 "倭国",意为东方之国。韩国称中国为 "大唐",起源于唐朝。蒙古称中国为 "神龙",表现对中国龙的崇拜。波斯称中国为 "赤县",可能来源于波斯语中的 "Chin"。罗马称中国为 "赤星",可能也来源于罗马语中的 "Chin"。阿拉伯称中国为 "سنار",源于阿拉伯语的 "Chin"。英国称中国为 "Cathay",可能来源于波斯语中的 "Khitan"。称呼反映不同文明对中国的认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语言流变背后引人入胜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书中通过这些称呼,展开了一场横跨三千年的 “语言考古”,让读者在领略中国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世界的多元与精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本书通过考古材料,语言学等探索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不同文明称呼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历史深度。以下是书中提到的十个代表性的名字:秦尼 - 来自波斯商队驼铃中的称谓,象征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桃花石 - 源自粟特文书,反映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互动。摩诃至那 - 出现在阿拉伯航海图中,显示了中国在伊斯兰世界中的地理认知。契丹 - 在斯拉夫史诗中的描述,揭示了辽代在中亚的文明影响力。赛里斯 - 在叙利亚景教文献中的称呼,体现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宗教联系。震旦 - 出现在梵文典籍中,渗透着佛教东传的文化影响。赵家 - 波斯史诗中的称呼,反映了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图景。lao zhua - 在老挝语中的合成词根,展示了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in 与 han - 在土耳其语中的语义分层,揭示了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文化联系。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文化融合交汇的历史,古老中华文明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表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本书通过语言流变的视角,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其他文明对中国的多样化称谓。书中重点分析的十个代表性名称包括:中国(源于西周何尊铭文,最初指中原地区);摩诃至那(唐代印度对中国的尊称,意为 “伟大中国”);Sinistan(叙利亚语中对中国的称呼);桃花石(突厥语中象征古老而伟大的华夏别称);Seres(古希腊罗马文献中的 “丝国”);Cathay(欧洲中古时期对北中国的称谓,源自契丹);Kitai(俄语等斯拉夫语言中的中国名称,同源契丹);汉土(基于汉朝影响力的地域称谓);支那(Chin/China 的词源,与秦朝相关);妙香国(部分东南亚文化中对中国的诗意称呼),本书通过考据名称的演变溯源文化、建构认同感,揭示 “中国” 概念从地理中心到国家认同的扩展过程;通过跨文明交流证实“语言称谓” 是中西互动证据,如叙利亚语 “Sinistan” 反映丝路贸易影响,景教碑文体现宗教传播轨迹。特别是书中结合了多语种进行的比较(如突厥语、梵语、叙利亚语)与音韵学,解密称谓迁移路径,例如 “桃花石” 的词源解析。本书还突破了单一史料局限,整合文物(如何尊)、典籍(《永乐大典》)、宗教文献等多维度证据,还原古代中国与世界交织的图景。这本书就是通过了微观语言符号的解剖,串联起三千年宏观文明史,既是一部跨学科的 “语言考古” 著作,也为当代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历史纵深参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命有穷时道不穷,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全部注意力投向会腐朽的事物时,你就已经开始腐朽了。我们应该做的是,把有限的生命,用到更高维度的事情上去。论语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命有穷尽,不应该浪费虚度光阴。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一个人的生命终将结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无限的探索,认识,追求,遵循,实践,传承 “道”。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人生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陷入绝望,很多时候看似无尽的荒凉,都只是通往春天的必经之路。就像一个人所谓的 “低谷期”、"瓶颈期" 或 "迷茫期",都是人生成长的必需品。很多人以为可以避开荒原就能直达春天,殊不知绕过荒原的路径根本不存在。那些想要走捷径的人,往往会发现捷径是最远的路,你只能继续行走在单调之路。当你停留在舒适区不愿出来,停留在过去不愿放下,停留在幻想中不愿面对现实。一味的停留,又怎么能找到自己的春天呢?荒原再大,也大不过一颗坚持的心。绝望再深,也深不过一份不息的希望。请走下去,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中国的十个名字》历史的演化就是如此,您根本就不知道,它是如何发生的,可是一旦捋出一个脉络感觉它也是蛮有道理的。这本书主要是外边人对于中国的理解,再加上很多的现实故事,也许只是巧合,也许只是杜撰,也许只是表皮。不管怎么,也算是看待中国的一个角度。学到的,原来对于西方对于中国也是充满向往,像极了之前我们对于西方的向往;原来中国的名字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祥瑞。虽然很多的学术性的文字,基本属于不知所云,不过 chin 这个原来可以表达中国的名字算是学到了。还学到一个桃花石原来也是指中国,多么浪漫和美丽的名字,桃花盛开的地方,有位佳人,魂牵梦绕的思念,在何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石,又有坚如磐石,刚强之意,也许也是中国的一种精神体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