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舒适、最丰饶的夏牧场

    “夏牧场的确过于悄寂,少有盛大的相聚和庆典。但繁盛的夏牧场本身就是一场盛宴啊。餐布展开之处青草繁生,食物与安宁甜蜜地并置,哪怕是最普通的一道茶饮都能令人目眩神迷。这正是一年之中最舒适、最丰饶的时光。” 伴随着夏牧场一场真正的宴席结束,“羊道” 三部曲也落下了帷幕,从吉尔阿特到塔门尔图,从塔门尔图到冬库尔,从冬库尔到吾塞,从春天到夏天,我们跟随李娟的文字,看着扎克拜妈妈一家不停地迁徙,好像也体验了一把游牧生活,我们看到他们同我们一样的欢乐与痛苦。尽管信仰不同,但我们共享人类的悲欢。《深山夏牧场》记录的同样是牧场的人和事,在那小小的、几乎与世隔绝的空间里,有一群可爱的人和许多动人的故事。爱哭的小孩子玛尼拉,对朋友的来信视若珍宝的卡西,虽自由放荡但对家庭极其负责的大孩子斯马胡力,勤劳能干、常常忍受病痛折磨的扎克拜妈妈…… 热闹的弹唱会,令人期待的拖依(宴会),牧场领居们一起擀毡…… 他们与我们生活在迥然不同的空间里,我们通过一个参与他们生活的人窥见了游牧生活的一角,被治愈,被感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女子眼中的牧场生活

      一位不太出名的女作家李娟的作品,描写自己跟随哈萨克牧人到冬牧场度过草原上严冬的故事,属于非虚构类作品。因为作者有一个有趣且通透的灵魂,艰苦、寂寞、单调的牧场生活在她的笔下就变得栩栩如生、活色生香了。除字里行间的幽默风趣让故事充满趣味,作者精致细腻的文字也令人折服,每每有一些句子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击中读者的内心,好像你自己化身作者身临其境。      所以有时候,遇见好书和遇见好人一样全凭运气。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我读的第三本李娟的书了,故事还是之前的味道,写的还是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很真实,读起来很轻松,他们的生活仿佛和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之上,读这些故事,好像也让自己的思绪去牧民生活中玩耍了一番,多谢款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牧场系列的最后一本了。看完的时候成都晴天,中庭草木蔓发,花开得正好。突然感受到那种挣脱了时间空间束缚的连接。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会慢慢变迁。一代又一代人在地球上漫游,在牧场也好,在城市也好,哈族也好,汉人也好,天地辽阔,宇宙更是浩瀚无垠。到底什么是值得追求的?我问过自己很多次,从来没得到过唯一的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哈萨克人认为财产的一半是客人的,即使主人不在家,客人也可以自己翻食物出来享用,所以他们外出从来不锁门。这和其他民族的风俗很不一样。其他少数民族也好客,但是外出时要锁好门,做客时要客随主便、入乡随俗。每读一本李娟,就对哈萨克族更了解一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清苦路遥遥

              第三部读完了,在全球饱受热浪侵蚀的一个夏天。阿勒泰的深夏也很冷,常住的牧民习以为常忍受着鼻涕和咳嗽。牧马(🐴它们非常擅长看盘下菜,稍微露出犹豫它们就开始颠簸)放羊(每只羊都知道自己去到哪个羊圈)剪羊毛(一片一片的剪拧成绳子以减少占用空间)擀毡(大量羊毛经过拼接水洗用身体的重量压制做成毡子)。反复被拿出来阅读的信,反复被拿出来观摩的照片,反复被拿出来放到录音机里收听的磁带(笑话合集),构成了为数不多的劳动之间的娱乐。这一本看下来,格外觉得苦,牧民没有办法追求健康,很多疼痛与疾病只能靠忍耐。胃疼到无法吃东西,牙疼到喝的都不行,擀毡在手肘上留下厚厚的茧;如果年纪大关节也会变形扭曲。以上种种,只觉得视万物为刍狗。敬佩这种情况下可以乐观生活的人们,包括作者李娟,这一本专门有一篇是感谢世间万物的,谢谢作者的分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喝着青稞酒听着一位老朋友和我说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劳动与文学之间,美妙的均衡点在哪里?

                  劳动本身具有巨大的美感。环境、工具、气候、氛围不一而足,更重要的是劳动者的身体、姿态、神情、语言、力量感等等。劳动本身就是创造。而以文字再现劳动,就是在创造之上的创造。各路作家都有各自的路数去描绘劳动,但未必都是在创造。如何在扎实的描写之上,挑离出劳动的精气神,乃至人类从古至今从未停顿的劳动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如何将人类的劳动沉淀于文字之上又超越文字,抵达纯粹的原初劳动之力,并彰显出人类之力与人性之幽远,这个美妙的均衡点极难达成。初读李娟之时,极为惊艳。终于有人真正地是在用身体写作,将自己的劳动以细腻的笔法一一白描,并以幽默的情怀化解开了劳动自身的枯燥与单调,重要的是劳动者的身影在一次次劳动中得以呈现本身,并逐渐接近原初的创造之力。但是,多年来,出版的多部同质同构的作品,虽然保持了一致的身体写作、紧贴劳动、引向崇高的风格与思路,但少见创造性,也就是作者似乎并未因文字的成倍叠加而呈现出新的创见,裹足不前。最初的惊艳,正在逐渐的褪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炎炎夏日里的一袭清风

                    读过了好多关于沉重的历史,精深的科学,玄妙的经济,还有激荡的生命竞争进化的文本…… 猛然间在李娟的书中发现,文字的原初本质和最高境界:用最质朴浅白的语言,传递出人与自然中的善良、坚忍、关爱、灵动和美。所有平日看似无法言说的人间真意,在这里都像是幼儿园大字班读物一样举重若轻,信手拈来,便是一首浑然天成的长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