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4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地缘政治教科书

    《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有名的名著,在 85% 文盲的传统农业社会, 真正的史书属于国家机密,是顶层精英研究的学问,普罗大众的知识传播依靠民间艺人讲述的故事和民间戏剧,本书就是这种故事的集大成,人物塑造和故事语言,经过千锤百炼,成为经典,也是主流价值观,在影视出现之前,这部书是理解中国人的必读书。我是偶然看到碧血黄沙 "战争经典三部曲" 的《三国历史辟谣指南》,没想到的很好看,也顺便把自己读过无数遍的《三国演义》再过了一遍。20 年前易中天《品三国》因百年讲坛的宣传风行一时,和《明朝那些事儿》一样,开始严肃历史的演义讲法,这也是一种必然,因为大众对正规历史已经普及,那么传统演义类的历史,从《封神演义》《三侠五义》到高阳的《慈禧全传》《曾国藩传》用人物故事讲述历史已经不能满足大众,严肃历史的现代通俗语言展现就开始了,经过 20 年各种的版本,感觉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历史太幸福了,也让我们明白历史的不同解读。作者碧血黄沙用 "七实三虚" 的创作原则,在考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基础上,对《三国演义》进行了重新编排和解读,语言通俗精彩,适合收听。秦始皇开创 “大一统”,2200 年来中华大地的亿万人民的制度模式是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化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人口的增多和地域的扩大不断进化,东汉末期隋朝再归一统经过了 400 年的磨合,碧血黄沙三部曲非常好的展现了没有 “大一统” 皇权控制下,没有 “岁月静好” 是 “腥风血雨”,因为没有 “王法” 之后,社会进入丛林法则状态。感谢技术的进步,现在 80-90 后的一代,更容易的获得更全面的信息,我前几天测试播放袁阔成讲的评书《三国演义》,10 岁以下或 70 岁以上的还兴趣听,大部分人都没有兴趣了。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传统 IP 将成为宝藏,三国人物将推向世界。古老民族的坚韧是刻在基因里,看中国历史上这 400 年分裂时期的战争的杀戮场面,就明白生命如草芥,曹孟德在华容道真实场景并没有关云长拦截的情况下,悉使 “羸兵负草填之”,前面那帮老弱残兵正撅着屁股铺路呢,曹就下令让后面骑兵出发了,直接就把正铺路的战友连同柴草踩进泥里了,成了华容道的一部分,“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拿人命铺路。前几天一位伊朗面包师马拉雅利・贝克在得知兄弟死于以色列空袭后,仍坚持继续工作。“我不会停止为人们烤面包,” 他说。“这就是我的前线。”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一般伊朗普通人很少哭天盖地的扮演受害者,这是思考 “伊朗还能撑多久” 的时候应该考虑的因素,什叶派的开宗者都是被暗杀的,对波斯人来说并不怕牺牲,波斯人曾经将西方白人按在地上摩擦了千年。另外以色列是西方嵌入中东的一颗钉子,从纯粹现实主义的角度理解,以色列反而是中国国家利益真正的同路人,只要以色列存在,中国和一个庞大的伊斯兰世界就没有 “文明的冲突”。想想一个小小的埃苏丹,在万里之外就曾经造成过多少麻烦。中美俄欧,谁愿意卧榻之侧出现一个真正的萨拉丁?每个熟读《三国》的中国人都是地缘政治的专家,中国当然希望世界和平,开战容易,息战难,安心做好自己的事,诸葛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良相,“鞠躬尽瘁” 的典型,大部分人看三国看完 “五丈原” 就不看了,可他的连年征战也是逆天,终究是个悲剧,更印证了富兰克林 “没有好的战争,也没有坏的和平”(There is no good war and no bad peace.),这几天山东舰停泊维多利亚港,看到留言 “宁愿花钱造武器,绝不把钱做赔款”,魏晋南北朝中国战乱了近 400 年。《三国演义》是部文学名作,不能当历史看,历史推荐碧血黄沙的系列三部曲。(我原本读的是毛评本,可那本不能评论了?)2025 年 #231

      6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隔二十五年,再次拜读《三国演义》,历史的天空仍历历在目,然而现实早已物是人非,思之唏嘘不已。“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借古人之诗,聊抒吾情,附属风雅也。人生不过匆匆数十载,成亦如何?败亦如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于经典的补课

        四大名著之前没有看过,但是不代表陌生,还是来自于朋友的一个提醒,没有看过《三国演义》绝对是种遗憾。而解决这种遗憾的方式对于我来说又特别的简单把《三国》放在床头每每入睡之前翻看几回,一月有余品读完毕。我知道了这个遗憾是值得去弥补的。     我最喜欢三个桥段,刘备三顾茅庐如妙境寻仙,曹孙刘群英赤壁会战波澜雄壮,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酣畅淋漓。至于千里走单骑,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子龙血战长坂坡,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一声叹。这些桥段都也叫人拍案叫绝,每每梦回三国金戈铁马声,军师联盟智计斗法轮番来。      三国的故事托央视轮播演义的福,三岁孩童尽知。其中典故倒背如流,成为历史第一 IP. 直追汉唐盛世。很显然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已经成为我们的底层文化语码。    我们会说放马后炮的人事后诸葛亮,在等待机会时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惩罚亲信来一个挥泪斩马谡,再来形容人阴谋外露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诸此不胜枚举。跟三国有关的书更是汗牛充栋如浩海星辰,有人从管理上分析,有人从兵法上解构,有人说谋略深研,有人谈仁德,有人报忠义。这就应证那句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你带着所有的经历在映射书中的情节,看到的只是自己的镜像。每个人不同,同一个人不同阶段也不一样。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恰恰就是能穿越时空能给不同的人不同阶段的人以启迪和感想。     我想从文化的传承流转来看它,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看到刘备败走就忧心忡忡,听说曹操得胜则咬牙切齿的小朋友了。有理由可以从善恶中奸二元论的角度跳脱出来审视一二。    有人说,《红楼梦》是大人物在大人物的地方做大人物的事情。《金瓶梅》是小人物在小人物的地方做小人物的事情。而《三国演义》是大人物在大人物的地方做小人物的事情。一想还真是如此。刘备宗室贵胄虽然没落怎么会跟一个是亡命之徒的关羽,一个是卖猪肉的张飞结拜呀!武将打仗最常出现的画面就是单挑无疑市井单挑现场既视感,,而群雄逐鹿天下,看起来更像是一群黑社会地盘带着小弟打群架。对于刘备伐东吴也是全然不提地缘政治,直接说成大哥为小弟报仇。诸葛亮骂王朗,一个是蜀中丞相一个是魏国太尉,塑造成了泼妇骂街。为什么?     《三国志》并不是这样的!但是《三国演义》就这样了,他们本质的不同在于用小人物的人情世故,取代了大人物的韬略智谋,用君臣大义名分取代了群雄逐鹿公平竞争。     这样的流变一方面经过两个世纪大分裂,汉过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唐过后的五代十国。国家分裂,下陵上替,皇帝横死的多,善终的少,朝代短命。人总结了一下,相比于多元化还是一元化的声音尊卑有序得好,人心思定,宣传先行。另一方面说书人从宋代开始就为三国的故事添砖加瓦。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成为房子的支柱。最后程朱理学的意识形态给三国故事加上一个漂亮的屋顶。到了元末明《三国演义》基本上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了。     曹操作为作为汉末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但又是擅权的始作俑者,全社会对于尊刘贬曹的思路形成共识。这波脏水大家说被泼的不亏。水货皇叔命途多舛,持续创业,称霸一方必须表扬。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赵云的勇,关羽的义,张飞的真,曹操的奸。都是过目不忘的,其实看文本明显觉得行文节奏很快,人物特别鲜明,这是当时说书人一遍一遍在舞台表演上实践的结果,同时还要面对市井之民的想象力天花板,打仗的形式转化成市井斗殴形式方便理解。。一声炮响,一伙彪军杀到,领头的谁谁谁,简直深入我骨髓。每一部作品是文化的结果更是时代的产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英雄故事。透露给我们历史的智慧和文化的有趣,始终现在电子书架的置顶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千年前的历史人物,重新栩栩如生的活在我们面前,给我们启发,给我们感动,告诉我们人性,这就是名著的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初阅

            三国演义的故事已融入中华文明之血脉,不识无以知今。观之、赞之、哀之、思之命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华历史五千年,大家最熟悉也误解最多的就是三国这不足一百年

              据说在以前三国演义是中国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其实我从很小的时候就读了三国,当时只觉得这是一本故事书啊,也没有觉得有多少的感觉,但是每每看到一些三国的电影电视游戏,还有各种创作,总还是会觉得三国这段历史始终还是在我们身边 ,是中国人对历史最直观的印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唯有顺天应人之治,方可图良久。首次北伐若无街亭之失,末次出师若无上方谷一场大雨,进击中原、恢复汉室期可成矣,何来后世八王乱天下,五胡戮中华?然历史没有如果,时也、命也、运也。后人读前史,吸精去粕,以史为鉴,顺天应人,方可今世不为后人耻寒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人的浪漫

                  数不清多少次读的,但是每次读都还是会让我热血沸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亲看不懂三国

                    看三国 识典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史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