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其实我看了很多版本的《道德经》解读,一读一新,越看越晕。这本书还是比较细致的,每次的感悟不一样,当然,看这书的人始终是在向道学习,积累篇可作为学经和做事的方法,大道篇和演化篇是解悟 “无” 和 “无为” 的基础,修身篇、无为篇、天下篇等都是方法,需要在背诵、静坐、交流等实践中慢慢领悟。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都可以反思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解决。我也经常会反省自己,修行之中的阻力在于不甘心,就是一种习气,用经典去点醒就容易从中走出,这就是背经的好处。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是常犯的毛病。现在领导批评我,我会把心态往下放了放,哗 —— 感觉立马改变,领导说话也缓和了不少,自己也找到了不足。以前的话就像只暴跳的猴子,也是各种不服,总是有些盲目。当我不再局限于自身的时侯,从修之于家起,就是在用我充余的精气神回报社会,以致于回报天地,如此才不愧为人,才能得到天地和大道的加持。我一直希望,也一直努力做一个有修为的凡人。
1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25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重读《道德经》有感为了上吴伯凡老师的《道德经》精读研修班,花一周时间提前预习了中华书局的版本。有的书,你在不同的年龄段读,有了不同的人生阅历后,会有不同的感悟。有的书,注定会等在你生命的某个时刻。也有的书,注定会出现在你生命中的每个时刻,《道德经》就是这样的经典,极度安静,默默陪伴,在你需要它的时刻。简单用五句话,推荐下阅读《道德经》的理由:第一,2500 年前,孔子前往洛邑见老子,回到鲁国后,“三日不语”。孔子说,老子像一条龙,行于地,游于水,飞于天。第二,全篇五千字,涵盖哲学、军事、教育、武术、社会交往等广泛领域,对中华民族、世界文明有重大影响。这是怎样的五千字。第三,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盛况空间,但儒家、道家、兵家、法家、道教等,都受了《道德经》影响。众派之祖,不为过。第四,被译成 73 种语言,英语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薄伽梵歌》。划重点,比《论语》多。第五,这是一部极度安静的经典。如果只能带一本书进山,不妨带上《道德经》。尼采说,“每个人都会陷入到自己思想的监狱里,这座监狱的围墙就是目光的尽头”。只有少数幸运者,能感受到这堵 “隐墙”,并且借助某种强大的思想外力,成功 “越狱”。老子,无疑就是这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走在成为幸运者的路上。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8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做个复杂的现代人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话比小说本身还要广为人知,那就是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万维钢老师在《智识分子》一书中曾经引用这句话,并提醒读者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这也是我这次重读《道德经》的深刻感受。试想一下,如果老子读到美国作家的这句话,会有怎样的所思所想呢?这两位智者相隔数千年,确有着不可言说的默契;老子说 “知其白,守其黑”,这不正是菲茨杰拉德所提倡的 “两种相反的想法,正常行事的能力”,都是在世界的复杂性,分辨黑白善恶固然重要,矛盾统一的艺术才是立身之本。🌈 简单与复杂《道德经》传递的是一种 “复杂认知” 理念,与之相对的是 “简单认知”。后者倾向于认为,世界由孤立的事实构成,各个部分一旦被就不再改变,期待清楚且统一的答案;而前者认为,世界是个复杂的有机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结和影响甚至转化,作为个人,在清晰的观念指引下要保持审时度势和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物极必反,顺境不要盲目乐观,逆境也要守望希望;黑夜之后就是白天,太阳升起还会落下。在复杂性之外,还要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体,我们在世界和宇宙中太微不足道。另一面,人又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人的一生终究是与自己相处的旅程;意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进一步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是多么可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无为与治理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是简单的躺平不作为,而是洞悉了世间大道的一种通透和自信,“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要经常去扰动,但是火候、时机、调味无一不是经验的沉淀,决定了小鲜的味道;表面上 “白毛浮绿水” 看似简单,实质上 “红掌拨清波” 并不轻松。就如同自行车可以长骑而不倒,不是源于紧张地扭动车把,而是人车融为一体的自然而然。无为,是无所为、不对立,以治国为例,君王和百姓是一个整体,利益统一的前提下各司其职,才能呈现面带微笑而井井有条的治理、润物无声的发展、岁月静好的时光。🌈 千里与跬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心怀远大理想的同时,又要肯于脚踏实地;成大事者,必甘于寂寞。做人也如此,夸夸其谈不可,胸无大志也不行,不能躺平也不能内卷。千人千面,彼此之间相似的是日复一日的劳作,不同的是心中的目标和理想。树苗成长不难,难的是知道长成什么模样;搬砖砌墙不难,难的是心中有九层台的蓝图;行路不难,难的是始终对齐千里之外的方向。积跬步,终能至千里。老子的智慧博大精深,“道可道,非常道”;从春秋战国流传至今,《道德经》中的名句,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但是现代人是否比古人更加通透,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其实不然,君不见,老子早已预言到了这个局面。“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读老子,重要的不是评价,而是独立思考和理解,再就是 “勤而行之”;做个复杂的现代人,才能应对这复杂的世界。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4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上善若水之道!读完了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道德经》,感觉很是精彩。🌹这本书适合初学者,因为每句原文几乎都有注释,有 “译文” 有 “讲解”,基本都能看懂。👍我最喜欢《道德经》中的两句话:“天长地久” 和 “上善若水”。“天长地久” 意思是:天地在运行中不去强求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是成就万物的生发和繁衍,因此能够长生。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为一时的得失而烦恼和焦虑。“上善若水” 意思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关于水《道德经》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带来的启示是:做人要厚道,要心态平和,活出水一样的生命。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如果你也在学习《道德经》的课程,建议结合这本书来学习效果会更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识人善任人是根本。春节到了,争奖金,谈好话,稳队伍,聚人心很重要。读中华书局版《道德经》。书中关于识人用人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田饶对鲁哀公说 “我将离开大王、像鸿雁样高飞了 “鲁哀公说:“什么意思。” 田饶说:“大王难道没有见过雄鸡吗?头戴着红冠,是文德;脚上长傅距,是武德,敌人出现在面前而敢战斗,是勇德;得到食物而招呼其他鸡来吃,是仁德;守夜不错过时间报时,是诚德。 鸡虽然有这五种优点,大王还说煮了它来吃,为什么?因为它离的地方近呀。鸿鹄飞千里停在大王的花园鱼池。吃大王的鱼鳖啄大王的豆类谷子,没有鸡的五种好表现,大王还是看重它,因为它来的地方远呀。请让我像鸿鹄样高飞远去吧。” 鲁哀公说:“停!让我写下你的话。” 田饶说:“我听说吃食物的人,不损坏盛食物的器具;用树木造房的人,不折断它的树枝。有贤士不任用,还要写下他的话干什么呢?” 于是田饶离开鲁哀公往燕国, 燕国立刻封他为宰相。三年之后燕国政治太平 ,国内没有盗贼, 哀公听到这些情况,感慨地长叹并为此而独居三个月降低衣物标准自责说:“做事情先是不慎重。过后才后悔怎么能够再得到他呢?” 这个故事是提醒我们,一定要关注身边那些默默工作的老实人,因为他们就像是 “雄鸡”,如果你非要看着鸿雁,那么雄鸡也会远走高飞。当然,这个故事也不是告诉我们只要雄鸡不要鸿雁,而是提醒我们每个人管理人员既要引得来鸿雁,也要用得好雄鸡。用人之前最重要的识人。而识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从 “纵向” 和 “横向” 来考察。纵向是时间线,横向是全方位。纵向很容易理解,那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而横向,我们的先辈也给出了他们的智慧和建议。孔子关于识人的观点比较宏观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大致意思如下:考察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观察他为达到这一目的所使用的方法,了解他办事的最后结果。庄子关于识人的方法更加具体,大致意思如下:有时让他到远方办事,来考察他对自己是否忠诚,有时让他在自己身边办事,来考察他时间久了对自己是否恭敬,有时给他安排许多任务,来考察他是否有能力,有时突然提问,来考察他是否有智慧,有时交给他期限紧迫的工作,来考察他是否能够守信用按时完成,有时把财产托付给他管理,来考察他是否廉洁,有时把危难处境告诉他,来考察他是否能够坚守节操,有时把他灌醉,来考察他醉后能否坚持正确原则,有时让他与女人杂处,来观察他是否好色。此外,我觉得 “眼缘” 其实很重要,这不是玄学,而是我们在接触一个人的内心感觉。优秀的人和优秀的人未必能够组队,形成更大的合力。所以,内心的感受也很重要,方法解决的是 “貌”,而人和人相处最重要的是 “神”。祝有缘的读者和家人新春愉快,万事胜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道德经被称为中国哲学文化的总纲,始于春秋时期,但影响力浸染历朝历代并一直穿透到现在,其中众多思考及洞见被人们奉为至理。除了 “道可道,非常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等这类闻名于世的思辨之外,道德经还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观点,例如 “和其光,同其尘”,“以德报怨”,“功成身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治国方面,“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治大国若烹小鲜” 的观点影响了中国历朝历代数千年的政治思想。在老子关于治国的众多观点中,其倡导愚民的主张存在一定争议,虽然其出发点是基于人性本善的角度期许实现无为而善治,和法家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倡导愚民的性质并不相同,但在我看来,在实际上以丛林法则为内部框架的人类社会中,这一思想毫无疑问无法落地。在市场治理方面,老子主张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市场,而应该让市场进行自我调控,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这一观点与市场经济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除此之外,老子还对空间、物质的存在及辩证关系提出了犀利而精准的洞察。道德经寥寥五千字,却凝聚了老子在哲学、政治、社会、军事、教育、经济等诸多领域的智慧。老庄孔孟虽然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思想家,然而后三者或得其传承、或受其影响。因此在近现代诸多学者的观点中,老子被尊为诸子之首,道德经也被称为诸学之源。难以揣测在那个信息闭塞、言路不通的时代,老子是怎样通过自身的感悟,形成如此高屋建瓴的认知和浩瀚如海的智慧。如果这位智者生活在信息知识高度萃取的现在,无法想象他的思想理论会为人类社会的认知和视野带来怎样的突破和扩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求智者不急(《道德经》读书笔记)老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探究本就不多,老子则是其中给传统中国赋予一种解释的非常重要的思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两句基本上就是传统中国哲学的缩影。和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追求是一定要把它讲明白,理型、第一推动者、上帝、原子,不管怎么样都要找到一个所谓的终极解释才算数。所以西方哲学看来看去,都是建立在一种有终极解释的前提下进行的推论,问题就在于这种前提如果不成立,所有的一切可能都需要重新解释。中国传统哲学则是一种自然哲学的出发点,这种自然哲学的出发点在于,人和这个世界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个整体,要把人放到整个世界中一起去考虑,人和自然都是在不断的互动的,人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正是因为如此,自然的终极玄妙也都会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所以才能说出来的道理都不是恒常的道理,能叫出来的名字都不是恒常的名字,换句话说,说出来就已经有了分别,有了分别就已经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了,都是从整个大系统里面切割了一部分出来。所谓 “常无欲以观其妙”,不分别才能真正理解自然这个整体。中国传统哲学最厉害的一点是,相比较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是必须从 “有” 推导出 “有”,也就是得先有所谓的 “存在”,有和无是相对的。而在老子这里,用一个词来理解就是 “无中生有”,有和无不是相对的,“有” 是在 “无” 之中的,无是天地之始,这个非常厉害。所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如果非要用西方哲学的精神、物质的二分法来解释,好像无论怎么解释都说不太清楚,这种微妙的感觉需要去体会理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这点再出发,就可以明白,为什么 “美之为美斯恶已”。因为人和自然都是一体的,所以本就没什么分别,那要定义一件事情,就要通过与它相对的事物来互相定义。所以从这个角度再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总有一种混混乎乎、扯不开理不尽的文化了,所以差序格局,也不过是亲疏远近形成的不同定义。而由此推论得出来的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自然也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异乡,给了我们一种可以随时退隐的精神家园。上善若水,这几个字儿几乎出现在各大景区、各大电视剧、各大签名里。但说实在的,读道德经之前,我还真不知道为啥。小时候以为是能适应各种容器的形状?能洗脏东西?后来才知道后面的字儿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后面几个字更重要:故几于道。都已经这样了,还只是接近,所以对道的追求只能是无穷无尽。后面这几个行为规范,能同时做到三个就很了不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对着这些行为,自己反思,真的很难很难。心能宽广,言能有信,做事能成,这些都太难了。但是如果能做到,接着后面的那句就绝对是真理:夫唯不争,故无尤。上面那些是都做到了,还有什么可争的,还有什么可忧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所以,别求做满,别求锋芒,做到差不多就行,知道藏锋,这都是老人家给我们留下的智慧。人家都告诉你了,而且流传了几千年还被认为是好东西,这还有啥非要去质疑和反驳的呢,就照着做就好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想想红楼一梦;“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想想持续深化。功遂身退,功成而弗居,都是一个意思。咱就是把事干成就行,至于是不是我的,无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前面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应该是说握有契约而不向人索债,这应该是正经的德行,而相对其应该有的基本设定是主动履行契约应该也是自然而然的。但这样就应该能看出我们和西方商业社会发展出来的文明为什么有所不同,毕竟契约这件事效率要比德行高。德行是对人有内在的修炼要求,而契约则是要求了底线,这在效率上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也应该发现这个是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要看情况才能成立。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可能德行的效率确实比契约要高。所以春秋晚期各国开始公布法令的时候,虽有人说不合礼,但仍然是社会的需要。至于小国寡民这一段,应该是被讨论的很多了。不说是否合理,只说一种愿望,或者用流行的话说提供一种情绪价值。这种小国寡民确实不太能够适应现代的社会,但是给了我们一个精神家园,在这种小国寡民的想象下,我们至少能够理解一点陶渊明式的精神家园,那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超然独处于世外的自得。当下的我们可能不需要从制度设置这个角度去理解,毕竟社会已经演化成了太多不一样的形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获取太多精神上的支撑。最后一章,说到信言不美、善者不辩、知者不博,仍然说的还是那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和智慧其实是两件事情,知识应该是获取智慧的一种工具,但并不等同。智慧也可能不是一种能学到的东西,而更可能是一种需要用全部身心(包括身体和心灵,而不仅仅是所谓的理智或者逻辑)。“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能真正做到的,可能还真是需要一些历练才行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