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實,有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讨论的重点落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作者通过对人们行为的仔细观察,探讨了在主流价值观趋向实用功利的美国人的种种不得体或者不健康的行为,用格调和恶俗来归纳总结,讽刺挖苦之意跃然纸上。虽然作者讨论的是 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但对今天的美国、今天的中国,都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格调》这本书虽然讽刺的是上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但书中描写的内容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愈演愈烈。这本书不是装逼指南,也不是阶层跃升宝典,而是对沉迷在消费主义中的人的辛辣讽刺,尤其是刻薄地描绘了虚伪的中产阶级。各个阶层为什么会出现书中描写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社会的形成。一、社会评价体系趋于单一在工业革命以后,大规模制造带来了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精细的社会分工,原有的订单 —— 制造模式变为生产 —— 销售模式,交易从熟人间的点对点交易逐步演化为生人间的点对面交易。由于熟人社会逐步演化为生人社会,而衡量一个生人实力的最直接因素正是金钱。评价人的标准从道德、智力等质的区别变为金钱量的区别,人的评价体系逐渐变得单一。马克思在剖析 “货币” 的本质时就指出:“货币作为现存的和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了、替换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品质和人的品质的混淆和替换”。在这个以金钱评价人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努力试图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扮演更高等级的角色。二、商品的符号价值超过使用价值在生人社会里,物质的满足是一种最为明显和直接的外在装饰,它很容易成为人们最简单和最直接的选择。为了这个装饰,或者说 “面子”,人们不断投入金钱和时间,将消费变成自我表达的主要方式,逐渐落入资本所构建的符号系统中。奢侈品就是资本主义符号构建的杰作,因为奢侈品的实用价值远远低于其符号价值,而购买奢侈品的人 —— 主要是中产阶级,购买的动机也并非其实用性,而是对于成为精英、成为更高阶层的想象,即便更常见的情况是上班时间拥挤的地铁上站了好几个背着同款 LV 的女士。一个商品的符号价值越高、实用价值越低,就越能彰显拥有者的阶层。在《格调》一书里,“贫民” 阶层总是喜欢穿着各种印着大号 logo 的名牌快消,将自己和这些成功的企业联系起来;“中产” 阶层对奢侈品乐此不疲,而且在社交焦虑的驱使下总是打扮得干净整洁;“中上层” 阶层喜欢名表、豪华汽车;而到了 “上层” 阶层,他们喜欢的是毫无实用价值的艺术品。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广告的无孔不入,人的消费动机不完全是一种自发主动的理性选择,商品的符号化逐渐向下渗透,NIKEAdidas 等品牌很少以产品的科技含量为卖点,广告中宣传的永远是 “活力”“青春”“张扬” 等品牌调性,目标用户仿佛穿上了印着巨大 logo 的衣服、尤其是 “限量版” 的球鞋,自己就变成了个性的、青春的。三、人们工作的价值感缺失需要在消费中寻找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专业的细分,而对商品制造效率的追求促进了工作的细分。在大公司里,部门和人员的分工很细,每个人都被培养成为可以随时替换的螺丝钉。其后果就是一个人的工作和公司最终制造的产品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人们很难从劳动中获得意义感,也很难在制度的束缚下发挥创造性。对于效率的极致追求则出现了 “996” 等现象,劳动不再是马克思所强调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获取金钱的手段。如果说人生的意义是形而上的、难以定义的,那么符号价值则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的,赚多少钱、怎么花钱成了梦想,人们将工资用于消费,来追求所谓的价值,消费主义逐渐变为生活理念、价值理念。一个典型的公司职员的梦想就是旅游,他们通过抱团或者网上的攻略,来验证那些已经被验证的经验,用 “拍照”“打卡” 来拒绝旅行的体验。旅游变成了朋友圈里的几组照片,变成了彰显自己的一种方式,旅游作为一种消费,其目的性、符号性超越了过程性、体验性。四、突破消费主义符号系统的两个阶层虽然本书没有明显提及,但有一个阶层突破了消费社会的符号系统,那就是 “看不见的顶层”,他们生活极其低调,不喜欢被媒体、慈善基金会所打扰,总是藏匿于山里或者自己购买的小岛上。他们喜欢复古,开的车永远是乏味的和平凡的,体现出他们对车这种东西并不上心。他们的衣服用料昂贵,一对一定制,从来不会带有任何 logo,而且他们喜欢穿着看起来破旧的衣服。看不见的顶层根本不需要商品的符号价值来彰显自己的个性。本书提出有一部分人是 “另类”,很明显作者认为自己就是另类”。“另类” 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自我培养、自我雇佣的人,一般从事的是自由职业。“另类” 拥有了上层阶层所拥有的大部分自由,只是没那么有钱。“另类” 喜欢读书,把读书看作人生体验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而且认为读书比阅历和职位更重要。“另类” 的穿着很随意,说话也总是直言不讳,因为他们并不害怕别人的评论。“另类” 通过对消费社会符号系统的漠视或鄙夷,超然于阶层,构成了一个 “无阶层” 的阶层,从而享有更多的自由。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俗是俗,不过…

          《格调》和《恶俗》是两本相当有意思的书,老爷子骂得太难听了🤣,甚至让我在阅读时感到生理不适。然而,这正是作者早已预料到的效果。在某些观点上,我并不完全认同,甚至觉得某些写法过于刻薄,但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学识之广,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野之窗。关于我不太认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恶俗》一书中。 书中分析了各行各业的 “恶俗” 现象及其形成过程,确实充满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案例。但在阅读过程中,我更多地看到了不同阶层的人对 “更美好生活” 的向往。这让我想到几个问题:首先,“更美好” 究竟意味着什么? 贫穷的确会限制人的想象力,一个农民或许会幻想 “有钱人是用金锄头干活的”,但这种想象依旧反映了他对更高物质生活的憧憬。其次,在大城市,或者更广泛地说,在人口高度集中的现代社会,生活已经变得极为复杂和艰难,以至于人们不得不通过模仿来适应环境。跟风和模仿,往往是认知能力有限的人试图掌控复杂现实的一种方式。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失焦、误读与误传成为 “恶俗” 扩散的重要机制。作者以极为辛辣的语言讽刺这些现象,这让我感到有些不适。此外,作者对 “恶俗语言” 的批判也让我存疑。书中提到,恶俗的语言往往倾向于在词汇上 “加料”,使其音节越来越多。然而,语言的变化往往并非仅仅出于浮夸或堆砌,而是因为原有的词汇已无法精准表达当下的语境,或者出于对特定群体的尊重而进行调整。比如,许多网站在性别选项中增加了多种类别,这正是由于人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愈发多元,并希望获得语言上的承认。所以 Again,恶俗的产生实际是在这个很多人得生活在一起的社会的一种妥协,我觉得它值得被提出来,让我们看见自己多么愚蠢,但不至于被讥讽。至于书中精彩的部分,自然无需赘述。阅读过程还是很爽的,在 “4 分还是 5 分” 的纠结中,我最终还是郑重地给了这本书 5 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扯下人类文明最后一块遮羞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冷眼见真心

              责备总是来源于热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挺好的 其实是有一些内在的底层逻辑值得学习和探讨的,作者骂人嘴太损了 hhh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保罗.福塞尔

                  两本书让我弄清楚了什么是格调、什么是恶俗,可以正确的看待很多社会现象,不被诱惑、阴谋、虚假、欺诈所摆布。我学习到社会位阶的具体形式,当今社会人们阶级分层的特征。那句 “看不见的顶层,看不见的底层”,确实惊讶到了我,对自己社会地位身处环境有了新的认识。书中希望新阶级的出现对原有社会层级的冲击,迫使社会进步。也让我对改变社会固化有了新想法。两本书中文版易读易懂,说明翻译水准很高,很推荐读一下。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