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完美关系不存在,哪怕是母女。好的关系是带着诚意真实的表达。
在大多数文学作品里,母亲的形象通常是温柔的、包容的、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可实际生活中,有毒的母爱却并不少,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也并非清一色的母慈子孝,其乐融融。因为母亲给人的刻板印象,所以在与母亲相处的过程中,即便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也会倾向于避而不谈,内化为自己的问题,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或者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但要实现个人成长,与母亲真正的和解,就必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于玲娜的《挣脱母爱的束缚》就是围绕母亲与女儿的关系这一论题开展讨论。她结合自己十余年从事咨询工作的经验,揭示了十五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女孩们回顾、反思、梳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识别其中的消极影响,实现人格独立和自我成长,从而获得更加自由幸福的生活。一、解放情感,正视母女关系中的问题关系是指向人的,人无完人,这就意味着完美关系也是不存在的,任何一段关系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母女关系亦然。于玲娜说:"好的关系,就是带着诚意真实地表达,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修复关系中的裂痕,让关系慢慢变得深厚,更值得信赖,更经得起风吹雨打。好的关系,不是某种特定的形态,而是这个过程本身。" 正视母女之间的问题,是为了让我们更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母亲,在消除母亲带给自己不良影响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问题堆积在那不会消失,反而会成为不能触碰的禁忌,总会在某一个冲突爆发的时间点雪上加霜。禁忌越来越多,双方的隔阂也会越来越深,即便想修复,也无从说起了。所以,真诚地面对问题,不仅是对自己的坦诚,也是对对方的重视。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让我们不快。于玲娜预示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涌出许多负面情绪和痛苦,因此她也从专业的角度给出了一些建议。选择一个稳定、安静、放松、私密的环境,放下手机,用半小时以上的整块时间来阅读,跟随心灵的触动去感受、回忆、表达,让情绪自由流动。就如同她要通过文字给读者进行一场心理咨询一般。我也体验了这个过程,觉得很有收获。二、理性分析,找出母女关系中的问题于玲娜提出了十五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这其中包括情感忽视、刻意打压、过度控制、内疚感控制等。针对每一种类型的母女关系,她分析了母亲的心理动机、孩子的具体感受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等,细致入微,让读者感动于自己的感受能被作者 "看到",从而消除自己心底的内疚感。正如作者所说的,"来访者真正的成长,往往是源于对自己有了更深刻、更持久的了解,而不是从咨询师那里获得什么有特效的建议。" 在阅读情感忽视那一节时,我深有感触。于玲娜说:"很多人心中的" 应该 "和" 好 "的标准,多是外界施加的,而不是从她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独特需求出发去追求的标准。她们看似走了一段安稳的捷径,但事实上绕了一个大弯路。" 这样的女孩有可能遭遇了母亲的情感忽视,她们的情感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被 "看见"。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读到这里就会产生被理解的感觉,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不顺利也有迹可循了。三、重新出发,走出不健康的母女关系既然存在着问题,当然要想办法去解决。于玲娜也给出了诚恳的建议。她说:"在关系中,认识对方不是必要的,唯一必要的是认识自己。" 正视母女关系存在的问题,不要总是去指责对方,要求对方做出改变,让对方为自己的现在买单,而是要感知和洞察自己的情绪,疗愈自己。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会会受到母亲内在意象的影响。在这个内在意象的指导下,我们可能忙忙碌碌,内心却充满了无意义感。这时,我们需要识别并忽视这个内在意象。于玲娜说:"识别出母亲的内在意向,就是让自己清晰地意识到‘那是妈妈的声音’‘那不是我的声音’。" 然后,找到自己的声音,追随和实现内心的意愿。此外,接受母亲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负面感受并表达出来。最后建立并遵守母亲和自己的人际边界,并找机会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在其他人际关系身上找到母爱的弥补。过往已成过往,接下来要好好爱自己。于玲娜的《挣脱母爱的挣脱》是一本实用的心理自助手册。作者用文字开启了一段心理咨询,帮助女孩们正视自己的感受,从母爱的限制中走出来。而处理与母亲的关系,是走向人格独立的第一步。只有这样,女性们才能有能力形成与爱人的、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对于女性成长,这将是重要的一本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挣脱束缚,才能更好地爱自己近年来,“原生家庭” 一词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影响” 也被多次肯定。母亲因为在养育中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她对子女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尤其对于女儿,影响甚至会延续到下一代。 三年前,我当上了母亲,当时的我,觉得自己一定会是一个 “完美” 的母亲。我看了各种科学育儿的书籍,学习儿童心理学,我认为我一定了解孩子,一定是温柔的母亲。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理想中的亲密无间没有出现,我越想靠近孩子,孩子反而越不想跟我呆在一起。在一次孩子的爆哭中,我耐性终于耗尽,冲口而出 “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这句话一出,我顿时傻眼了。 “我不要你了。” 这句话是我小时候,母亲很喜欢对我说的一句话。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会害怕,害怕母亲会一走了之,害怕母亲真的不要我。印象中,每次的 “不听话”“叛逆”,母亲都会用 “不要你” 来征服我。因为知道这句话的伤害力,我要求自己不能对孩子说这些话,要求自己学习,想孩子避免受到同样的伤害。但是,在成为母亲后,我还是避免不了成为了我的母亲那样的人,我还在用相同的方式伤害着我的孩子。 在《挣脱母爱的束缚》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谈论母亲给女儿带来的伤害,并不是为了评判母亲,指责她、报复她,而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自身痛苦的根源,改善我们的身心状态,真正实现人格独立和自我成长。” 作者于玲娜是一个有着十多年的心理咨询从业经验,尤其擅长女性成长,创伤陪伴等方面的心理咨询专家。她在书中运用大量的例子剖析了 15 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的根源,影响,以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疗愈方法。一、根源:母职的缺失 新今社会,母亲在养育孩子方面还是担任着比较重要的角色。 嗷嗷待哺的婴儿降临到这个世界,最终能长成一个健康的成人,除了需要基本的生存条件,情感上还需要被滋养。 母亲是孩子的安全感。在母亲的陪伴下,孩子能尽情地去探索世界,她知道母亲就在她身边,她知道母亲就在那里。母亲是孩子的响应者,她哭了,母亲会走过来,会回应她的需求,会满足她,安抚她。母亲是孩子的反馈者,她最初对自己的认知,都来自母亲的反馈。从母亲的反馈中,她会认识自己的价值,会学会爱自己。母亲是孩子的榜样,如何长大,长大会成为怎样的人,母亲是她的第一任老师。母亲是孩子的情绪调节器,母亲教会她如何认识情绪,控制情绪,排解情绪。除此之外,母亲还会是鼓励者,安抚者等。母亲兼顾着各种职能,这些职能协调地促进孩子的成长,而母亲和孩子不健康关系原因的根源,就是这些职能的缺失。女儿,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原因,更加受母职缺失的影响。二、影响:不健康关系 缺乏情感反馈的母亲,养育的就是内心空虚的女儿。在母亲处得不到情感反馈的女儿,长大后会不懂得感受自己的内心,做选择的原则也只是遵照外界的 “标准”,特别在婚烟关系上,很容易因为男性某一刻的情感被照顾而误入情网。 我有个朋友,小朱,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她妈妈是一个老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对小朱的陪伴时间比较少,对于女儿的情感照顾也比较缺乏。小朱一直以来都是乖乖女的存在,努力学习,班上的好学生,仿佛没有叛逆期,平安顺遂地长大,结婚生子。身边的朋友都觉得她幸福美满,只有她自己,私下会跟相熟的朋友说:“总觉得差了点什么,好像一辈子这样子很不错,但是这好像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觉得应该是这样而已。” 小朱就像一个心如止水的人,无欲无望,看似幸福开心,实际内心空虚无助。 除此之外,《挣脱母爱的束缚》中一共描述了 15 种不健康关系,其中 9 种是常见的不健康关系,6 种是在家庭环境下存在的不健康关系。充分了解清楚这些不健康关系,能看清问题根源所在,为走出这些关系打下基础。三,疗愈:走出不健康关系 走出不健康关系,不是去评判母亲,或者乞求母亲认错,为对女儿的伤害自责。正如书中所说,“在关系中,认识对方不是必要的,唯一必要的是认识自己。” 我们对母亲的了解,对母亲对自己伤害的了解,更多地是为了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自己疗愈自己。理解自己,帮助自己从母亲的内部意象独立出来;理解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埋葬过去的痛苦伤害;理解自己,探寻自己的需求,可以选择与母亲和解,也可以选择母爱的替代,重新养育自己。四、结语 “理想的母女关系最终的结局就是分离,不是 “母亲养大了女儿”,而是 “女儿借助母亲的养育成为她自己”。” 这是《挣脱母爱的束缚》对理想母女关系的描述。愿我们都能疗愈自己,独立成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处理好与自己母亲的关系,是我们人生的一场重要修行!前几年,我与妈妈之间的关系,突然变得水火不容。要知道,从小到大,我很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直都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父母心里的贴心小棉袄,我的表现总是让他们引以为豪。如果说每个当孩子的都要经历一个叛逆期,我想,我的这个阶段来得也太晚了些!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 但是,对我来说,却不是这样。不知道为什么在自己也成为父母后,本该更懂得感恩父母,反而却开始与妈妈之间矛盾重重。我不理解自己内心的那份叛逆,究竟从何而来?直到看了《挣脱母爱的束缚: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这本书,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这本书是资深心理咨询师于玲娜,在先后翻译并出版了《母爱的羁绊》、《为何母爱会伤人》等母爱创伤领域的经典之作后,结合自身多年咨询经验写作而成。该书详细剖析了 15 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作者指出,不健康的母女关系是源于母职的缺失,并对造成这些缺失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还提出了具体的疗愈方法。正是这本书,让我与妈妈、与曾经那个叛逆的自我逐渐和解。
一、女性成长,从反思母爱的束缚开始那几年,每当谈及与妈妈之间的矛盾,我内心的情感就会变得非常复杂。总是一边在心里埋怨母亲,一边又为此感到深深自责。就像作者指出的那样,“对很多女性来说,谈论母亲对自己的伤害,本身就是个禁忌。” 因为这会让我们感到非常不安,想着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自己反倒还去谈论她的不是,就好像是对母亲的一种情感背叛。直到看了《挣脱母爱的束缚: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这本书,我才明白,我们谈论母亲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并不是为了评判她,也不是为了指责她。我们之所以要思考母亲养育过程中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了解内心痛苦的根源,从而去打破母爱羁绊造成的困境,改善自己的身心状态,完善我们自身的人格,实现自我的成长。而那几年,我并不敢直面与妈妈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二、陷入关系困境,源于母职的缺失 30 岁那年,作为父母唯一的孩子,我执意放弃了外地稳定的国企工作,选择回到父母身边。然而之后,生活却陷入了各种混乱,不仅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而且还迷失在与家人之间各种各样交织的矛盾冲突中。那段时间,我与妈妈之间矛盾不断;与爱人之间,也常常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不停;而陪伴孩子时,也是经常失去耐心…… 从一个自信的职场女性变成了一个什么事情都干不好的人,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好像处处在漏水。这些矛盾,这些痛苦,这些挫败感,我分不清究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而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 15 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和妈妈的影子,看到了妈妈常年用内疚感控制我,也看到了自己同样用内疚感来反抗妈妈的控制;看到了自己活得像个 “提线木偶”,一直被动的跟着妈妈的喜好去做决定;看到自己活在妈妈的各种 “应该”、“不应该” 里;看到做 “完美女儿” 的背后,也渴望有个 “完美母亲”……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原来我与妈妈之间竟然有这么多的问题,也不明白正是这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导致了我这几年处处漏水的人生状态。作者指出,不健康的母女关系,源于母职的缺失。所谓 “母职”,是一种养育能力。作为养育者,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作为 “生命之源”、“养育者”“第一响应者”、“依恋对象”、“保护人”、“情绪调节器”、“啦啦队长”、“镜子”、“导师”“大本营” 以及 “性别身份榜样” 这样 11 种情感支持。直到那一刻我才理解,与妈妈之间矛盾不断,是因为自己对父母的在意与依恋,没有得到他们言语上的理解与认同,妈妈情感支持能力不足,我却退行到小孩子状态,渴望她的那份情感支持,渴望得到情感的弥补。此时也才明白,自己不能很好地陪伴孩子,同样也是源于自身养育能力的缺失;而与伴侣之间争吵不断,其实是渴望对方为我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三、关系的改变,从自我转变开始看了这本书,我逐渐理解妈妈对我的控制,是源于她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同时也理解自己晚到的这份叛逆,是因为自己自我意识的觉醒。虽然关系是两个人的,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必须自己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就像书中给出的建议:“了解对方,当然有利于认清你们之间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认清你自己,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我不再去期待妈妈对我的理解和包容,而是学会自我认同和接纳,学会寻求其他更有效的情感支持。当我的心态发生转变,我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慢慢开始缓和,我们反而都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对彼此的关爱。这些年,我用自己的叛逆,打破了这份加诸于彼此身上的 “完美亲子关系” 牢笼。如果说,有一种英雄主义是:“看清真相后,依然热爱。” 我觉得,这几年生活状态的停滞,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看清了自己与父母的不完美后,依然深爱!” 处理好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后,我发现原来一切又变得豁然开朗。写在最后:走过那段人生低谷,我终于明白: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地与自我的痛苦和解。人生,它其实是一场修行,那些磕磕绊绊的成长过程,就像西天取经路上必经的劫难,是为了助力我们真正的心智成长。但是,当我们面对亲子关系迷茫无助时,去看看《挣脱母爱的束缚: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本通关秘籍为我们指点迷津,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化解亲子关系困境。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养育是每一个成人的责任,并非女人的责任做母亲很难其实根源在于做女人很难,母亲这一职责其实只是养育的职责而已,这本来应该是社会中每一个有能力的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却被不约而同的被推脱给了母亲,而人们又那么会给 “母亲” 戴高帽,让这份职责如此困难而危机重重,在每一个行业里,遇到不喜欢的工作可以辞退,可是当母亲却是一份不能辞退的工作,母亲们出现倦怠、乏力、无法担当重任的现象是应该被我们看到和理解的,读完这本书,理解你的母亲,但要搞清楚恩和怨是两回事,理解不代表原谅,正视自己心中的委屈和愤怒才能穿过这种痛苦,获得真正的新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