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终于等到葛亮的新长篇,没想到得到这么快就上新电子书。他那种低声絮叨的写法很有特点,总觉得读者、作者和书中主角保持着一种清冷得距离感,不过分热烈。葛亮很擅长人物关系网的处理,先定好两个中心人物,然后像涟漪一样散开,两代人的故事,各自发散、溯源,延展出一段 “他 / 她何以至此” 的故事。小说反复出现的 “若不是因为段河,连思睿不知香港也有座灵隐寺” 一句,开始觉得莫名其妙,但其实也是两人相遇建立新知、展开段河家世故事的必要连结。还是更喜欢《燕食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灵隐

      灵性之隐入,世人之不解,先生写得妙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

        此灵隐非彼灵隐又是灵隐每个云淡风轻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对被生活暴击后的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灵隐》隐入尘埃,是否就是尘埃?故事总是从一开始的普通,简单,不起眼,不经意间慢慢展开。可是有故事的人,总是有故事的人,他就算隐忍、懦弱、胆小,可是到了讲他故事的时候,怎么可能还是灵隐。我们是否真的看不到那个真实的灵隐,可是心中的灵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时时悬挂高空的艳阳。佛家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切是否可以说放就放呢?好像不能。人生就是一个隐在世间的小溪,看不到的时候它在地心,看的到的时候它在地上,蒸发掉的时候它又在天上。一个看不到的地方,郁郁葱葱,一旦看过就会觉得人生足矣。心落禅院钟声起,青灯黄卷功课急。历经千辛万苦难,回首无晴亦无啼。人生百载短长恨,难敌清风春草根。总念溪流愁东去,层楼愈高鲜人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五味和合

            灵隐的一个个小故事,像阿嬷做的膶饼,薄薄的饼皮,包着各种味道的馅料,和合成一个统一的韵味,一个丰富而均衡的口感,如同人生百味、世间百态,都在这一口中,微微流动、翻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小宇宙大壹的播客听到一期节目,才知道这位作家。小小的一本书,居然讲述了这么多人,这么长久的故事。看完感觉自己看了好大一本巨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因为有许多粤语,看不流畅,不过能懂。苦难遍布众生,没有幸福,但有信仰,终喜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繁华都市里的乡村故事,茫茫人世间的幻影婆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连粤名自认是个老饕。按常理,这刁钻的口味,多半是出自训练,而他却是浑然天成。他自幼在北角住着,那里先住着上海人,后来是闽南人排闼而来,便称为 “小福建”。他们住过的地方,叫作 “春秧街”。据说是因为一个姓郭的福建籍富商命名。这富商是印尼华侨,以制糖起家,致富后想在香港拓展业务。本来是打算兴建炼糖厂。不料填海造地后,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劳工不足,经济萧条,郭氏唯有改作住宅发展,建成四十幢相连的楼房,人们就以 “四十间” 指称该地,后来政府将四十间所在的街道命名为 “春秧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灵隐》或是个极其入世的故事。当其时的事件,不好写。何况有原型。只因瞬息而变,变动而不居。当代人又格外地热衷于做结论,哪怕这结论下得十分草率。这让我警惕。所以曾经粤港引起震动的事件,因其凛冽,我是隔开了五年才来写。一是大约因为沉淀。主人公的职业与背景,于我易共情。在热切中的复刻,本质上更似海市蜃楼,是缺乏根基的。二是因为我总想观察事件的发展、嬗变,或在舆情中的后续。但事实证明,当代人是善忘的。“苟日新,日日新”,可多一种理解。在信息的跌宕中,人太饕餮,是不满足于反刍的。我却并非失望,甚至庆幸有了这种忘却。因为有了忘却,记得才更能水落石出。这种记得,往往是属于那些相关者的,且多半是来自亲爱者与挚敌。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