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乱世那些事儿

    本书以网文风格介绍和梳理了公元 304 年(成汉建国)至 439 年(北魏灭北凉),历时 136 年的乱世图景,这段历史很乱在于期间包含了混乱的晋朝,三国归晋的故事大部分人都熟悉,可晋国司马炎死后,二世是个傻儿子 + 悍妇贾南风导致八王之乱,自己人相互砍杀,招兵买马招来了草原骑兵也引来祸水,传统胡人是掠夺性,可长期的耳濡目染,胡人上层贵族也明白定居的舒服,五胡(匈奴、鲜卑、羯、氐和羌族)分别侵入中原,先导致都成洛阳,长安陷落,西晋灭亡,中原农耕百姓被迫衣冠南渡,直到 420 年东晋灭亡,"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夏" 十六国除成都蜀国以外,主要纷争战乱都在北方。人口变迁:西晋基数(280 年)全国户籍约 245 万户,人口 1600 万,八王之乱(291-306)致北方流民超 300 万南迁,永嘉之乱(311)后北方人口降至约 1000 万。东晋后期(约 400 年)南方人口 1700 万,首次超越北方,标志衣冠南渡,从此长江流域代替黄河流域成为中华大地的经济文化中心,直到千年之后朱棣再度开始北迁(也暗含气候的变迁)这段 "道德崩坏的黑暗时代" 实为民族大熔炉:匈奴刘渊设太学、羌族姚苌仿周礼、鲜卑慕容氏推行屯田。佛教借乱世传播,敦煌莫高窟始凿于前秦时期。正如三崎良章所言,这是 "多民族共创中国" 的关键期,为隋唐多元文化奠基。本书以三国归晋后的乱世为起点,用通俗笔法勾勒出十六国政权更迭的图景。从匈奴刘渊建汉、羯人石勒崛起,到慕容鲜卑的崛起与分裂,再到苻坚淝水之战的悲壮落幕,作者以 “故事会” 式的叙事,将这段被传统史观视为 “蛮荒” 的历史,转化为充满权谋、背叛与热血的江湖战乱。这类书的通病是虽然用大白话把传统文言文历史翻译了一遍,也加了些民间传说,增强了可读性,但是对事件因果的分析多停留于表面,缺乏对民族矛盾、经济基础等深层动因的探讨。“读史最大的乐趣,在于引人深思。” 最近 “得到” 主推的讲汉武帝的《有为》,编年史的写法很好,但是依然没有写出历史的为什么,汉武帝后为何中原政权 500 年都停止了领土扩张直到隋唐,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在军事和人力上如何对比和转换,这 500 年皇权不断要削弱门阀贵族,但皇权抵御外患又需要门阀贵族的支持,这 500 年产生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和能人志士,也产生了灿烂的文化,最近吃瓜群众聊宗家后代的遗产风波影响到哇哈哈企业,日本为啥没有这种情况呢?因为日本岛国生态脆弱和中国相反,长子(单一)继承企业绝不分家,这样才有几百年的企业留存,不会如同中国很快出现众多的分号,也是从汉武帝的推恩令开始,中国就要不断削弱门阀贵族,各种地方势力,担心军阀割据,读史要读出历史的必然性,或许,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读者穿透历史迷雾、追问真相的欲望。2025 年 #250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纵横十六国,粉墨登场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593 本)#2024 年读书主题(五)历史 - 三国两晋《纵横十六国》(138)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主题、52 个细分话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主题开始,选择三国两晋的话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三本是《纵横十六国》,一段汉人与胡人对峙的历史,一个血与火交织的时代,一部号角伴钟声共鸣的诗篇,这一切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收场的呢?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脍炙人口、英雄辈出的《三国演义》,以 “三国归晋” 的雄壮篇章收场了,然而 “归晋” 之后的历史,分合大势,却少有人知。本书以历史事件为主干,以历史人物为线索,以轻松诙谐的笔触,讲述了三国之后一个半世纪壮烈的十六国纷争的历史。2、精彩内容:在实质上,中国史与西洋史不同。我们的周朝,十分灿烂,却不是昙花一现的希腊;我们的汉朝,十分雄伟,而不是一衰而不可复兴的罗马。我们中国人具有西洋人所没有的韧性,我们的朝代虽有兴亡,国势虽有盛衰,而我们的民族自从埃及、巴比伦之时便一直屹立于东亚,不曾死亡,而且继续发展。读史的最大乐趣,在于它勾起人的思考,使人不论是对过去,还是对未来,都会产生一种急切的探知究竟的欲望。这种欲望,乃是人的本性,因为这 “外界的刺激” 而爆发出来。历史本来是过去的事情,却与现实紧密相连,让读者能够与前人同呼吸共命运,随之产生内心的共鸣。司马昭这家伙在耻笑刘禅昏庸之极的时候,如果知道自己的孙子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恐怕再难笑出来了吧,刘禅比起司马衷,简直是 “小白痴见着大白痴” 了。用今天的医学术语来说,司马衷大概属于先天性的智力低下。后来天下饥荒,他听说有很多百姓饿死,觉得很怪,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让他们吃肉粥呢?” 晋朝出了这么个傻皇帝,于是天下政纲大乱,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所谓 “内忧”,就是长达十几年之久的 “八王之乱”,司马衷的叔伯兄弟们围绕着皇上的宝座,开始自相残杀,使得晋室内部已是奄奄一息;而所谓 “外患”,那就是南匈奴刘渊部的兴起。司马家的 “八王之乱” 开始,天下大乱,匈奴部族也自然有些想法了。刘渊的从祖,原北部都尉、左贤王刘宣等人凑在了一起,议论说:“从前,我们的先人与汉室约为兄弟,忧泰与共。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们的‘单于’虽有个有名无权的名号,却没有寸土之业,从王侯降为编户(与普通老百姓无异了吧)。现如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看来天赐良机,该是我们兴邦复业的时候了。” 刘渊这样的人,没有野心是不可能的,他只是一直在静候天下之变。如今时机成熟,他便借故说要安葬先人,向司马颖请求回归匈奴本部。司马颖毕竟心有疑虑,并未放行。刘渊只好让呼延攸先回去捎上口信,命刘宣等人召集匈奴五部人马及其他的胡人,明里以响应司马颖为名,暗中准备起事。于是晋室江山在风雨之中,已是摇摇欲坠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对于以后 300 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十六国的分裂局面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由于三国的存在,从秦汉时期开始建立起来的所谓皇族正统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们开始对其提出质疑。原本统一全国的晋朝是有条件重新建立起一套正统的体系,但又因为皇族自身的原因,这个新统一起来的新王朝却没有重新确立正统。尽管后世大多数历史学者都承认晋朝的正统地位,但这种威信是值得怀疑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前面曾有网友问我的参考资料,其实并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不过是正史加《通鉴》,别人用过的,我照用罢了。参考最多的正史,当然是《晋书》,除此之外,向前参考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向后参考的主要是《北史》、《魏书》、《南史》、《宋书》及《旧唐书》。《通鉴》叙事有时因其体裁所限略显凌乱,但从其较强的时间性上看仍是一本相当好的参考资料,因此在事件方面,以《通鉴》为参考最多,而人物的对白,因为正史诸书成书早于《通鉴》,应该较贴近原话,故多参考正史。今人的文章,受黄仁宇的影响挺大,虽然现在批判他的观点也不少,其他参考的文章,多在文中有所提及,如《参合陂?慕容垂》、《元嘉三十年》、黎东方的细说系列等。网络资源方面,也参考了不少历史网站的文章,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每个人一生都会有很多梦想,梦想则往往是源于兴趣,实现梦想,也常常是靠着兴趣。我在英语角和人聊天,别人告诉我: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我想不如改改:Interest is the best guider. 这兴趣能够指引人去做很多事,直至实现梦想。历史,便是我的兴趣之一,我因此而有的梦想,也很简单,便是可以忘记一切,遨游于历史海洋之中。有人说:读过历史,总让人生出各种感慨,因而陷入苦闷 —— 王侯将相,百年之后亦不过尔尔。然而,我却以为王侯将相或许尔尔,而人的追求则始终无限;历史能使人振奋,能让人沉思,从自己曾经经历或无法经历的相似之中,去寻求人生的解答,去追求人生的希望。能写完这篇东西,对我而言,已是一个成功。能吸引自己去反复重读的东西,对我来说这是为数不多的一篇,而能长到这个程度的,虽然不免又长又臭的嫌疑,对我来说也是空前的一篇。我想,把这作为一个终点,莫如把它作为另一个起点,以激励自己走好今后的每一步。以前凑过一首歪诗,最近身陷 “纵横”,对之稍作改动,自以为还勉强读得通,就把它放在所有话的后面,做个收场吧。江水滔滔入海流,生生灭灭似孤舟。斜阳草树今犹在,煮酒英雄莫论愁。2001 年 3 月于求是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史的最大乐趣,在于它勾起人的思考,使人不论是对过去,还是对未来,都会产生一种急切的探知究竟的欲望。这种欲望,乃是人的本性,因为这 “外界的刺激” 而爆发出来。历史本来是过去的事情,却与现实紧密相连,让读者能够与前人同呼吸共命运,随之产生内心的共鸣。读《纵横十六国》,风物向秋潇洒,今古一凭览,尽入渔樵闲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科普类读物,了解五胡十六国大致情况不错,但是深度不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