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伦敦万花筒
很精彩的书,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的剪辑和编排,作者用 5 年时间采访了两百多人,好像没有章法的访谈笔记,但通篇看下来,读者自然对伦敦有了立体生动的概念,伦敦是个金融之都,现在也是移民之都,如同北京上海,传统的本地人(祖父二,三辈出生在本地)已经是少数,伦敦的北漂们通过作者的笔触,反映出万花筒般的方方面面,通过采访者的只言片语,勾画出一幅幅伦敦图景,全世界的淘金者都涌向伦敦(如小学生新生来自 63 个国家),带来活力,也带来种族问题,贫富差距的拉大也不断有社会问题产生,英美是移民国家,经济不好可以淘汰驱离弱势群体,中国是原住民国家,现在用户口控制城市人口,伦敦不到千万的人口,中国的帝都和魔都应该有更精彩的口述历史。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7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是伦敦人,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你有对某个城市的渴望吗?那里交织着你所有的梦想与爱恨,你置身事外却也身在其中,那里塑造着你,改变着你。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那句:总像初次见面那样,慷慨许诺你全世界的美丽与神奇。是的,我们都有。于张爱玲,她的生命之城是那个永不落幕的上海,于老舍,是那个充满味道的北平,于安徒生,是那个总是漫漫长夜的哥本哈根。于我们,它也许是伦敦。它大,它繁华,它无与伦比,它绚烂至极。在那里,有欢笑,有辛酸,有回忆,有故事。看这本书的前言,你就无法再放下:我们对于城市的感知竟然如此相似,遇见又重逢,恨过也爱过。就像书里前言所写的那样:属于我的伦敦,是多么简单而短暂。我们来过,见过,努力生活过,也无限热爱过。我们没有一刻真正属于过 ta,却也无时无刻不想念 ta。如果你心中有一座城,如果你想了解最真实的伦敦故事,翻开它吧,那些平凡而不简单的生命,是我们奋力挣扎的证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名言:“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那他肯定也厌倦了生活;因为在伦敦,有生活可以给人的一切。” 那时候我不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画里的伦敦塔桥看起来灰暗又令人生畏。这样一个问题浮现出来:“什么样的人到头来会在伦敦落 脚?” 几年后,这个人是我。我在 2000 年秋季搬到伦敦,那个时候,正好遇上汽油涨价罢工 —— 那是一个被恐慌购买、政治指摘和对食物分配的忧虑交相充盈的时期。我搭乘从多伦多起飞的跨大西洋夜航班机抵达伦敦,并且于下午时分出现在克拉珀姆枢纽站。交通畅通。阳光暖和。报纸上刊登着对即将到来的灾难、骚乱还有 20 世纪 70 年代可能回归的警告,好像这个城市可以时光倒流一 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部英国版的“全民故事计划”。“伦敦人就是你目之所及的那些平常人。” 和我们一样,他们在大城市寻找、失去,在大城市祈祷、迷惘,在大城市里获得回报,也被大城市伤害。作家克莱格・泰勒,历时 5 年,不分昼夜,穿梭在伦敦的各个角落,从 200 多次的访谈中选取 85 位普通人。在他们之中,有实现职业理想的货币交易员、见惯世间百态的失物招领处职员、曾当过演员的水管工,也有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厨师、飞行员等。这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悲喜交集,构成了伦敦这座城市的众生浮世绘。每一个字都敲打着我们的心,引发我们的共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