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在自己的荒原上披荆斩棘
这本《单身女性》读完了,不由得叹息一声。为了书中的女性们,也为了现实中的女性们。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泥沙俱下的历史洪流中,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貌似女性更加艰难。她们不仅要紧跟时代的脚步,调整自己的步伐。还要面对生育年龄,结婚年龄,以及社会对于性别的一系列看法。想一想。在 30 到 40 岁这十年的黄金年龄中。两个不同性别的人在职场里边厮杀拼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最后回归到婚姻生活中。社会对于男性是钻石王老五的艳羡,对于女性则是过了最佳生育年龄的评价。为什么。就因为她们是女性?而且在职场中。因为你是女性,迟早要结婚生子的,那么福利少一点也无所谓,做多一点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是女性,就不要在意能不能够转正了,把机会让给更加稳定的男性。但是,这本书让我感动的是书中的每一个女性。尽管被职场环境和生活环境逼到了墙角。还是不妥协,不放弃。努力在自己的荒原上披荆斩棘着。时代弥漫着黑暗,但她们努力的身影闪着光。身为女性,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社会对于我们的看法,也是很难改变的。但是,你可以做出自己的行动,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女性的声音在,你并不孤独。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被歪曲的儒家思想影响这本《单身女性》作者雨宫处凛采访的对象多为 40 岁单身女性非正式员工,这一代人踏入社会时 正处于就业冰河期,35 岁又恰逢金融危机 已经无心顾及结婚生子。身体状态的下降、很少的积蓄、年迈父母看护问题,还有对自己身心各个问题的担忧,都让 40 岁的单身女性处在危机当中。在正式员工与临时工之间还有一个派遣制,就是和正式员工干一样的活,但待遇薪水完全不在一个档次。雨宫处凛采访的 36 岁昌美就是在许多公司做过非正式员工,她一心想当编辑,最终在近两年一直边服药边工作。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昌美目前工作状态就是一直属于契约员工,十多年来,工资或者日薪极低,就算工资涨上去,但公司内部的等级差别依旧存在,大量的工作,不能享受 “不加班日” 的待遇,领导说着两年就转正的豪言壮语但根本就是画大饼不能实现。除了物质金钱上的区别,最伤人的就是会有各种不公平对待,比如社保问题,上司回答是 “女孩子嘛,反正都是要结婚的,不投也罢”。单身女性派遣期间生病怎么办?43 岁的明美体检查出乳房恶性肿瘤,结果被公司 “终止续约”。在如今的中国,这公司真是会被告到死的。昌美对婚姻没有想法,但希望能有一个男朋友能够倾诉。晚年住房双亲养老金不发愁,担心的是父母养老与自己养老死亡能由自己决定。“不想再受到伤害了。” 在采访中,作者发现昌美情绪低沉,愤懑与醒悟并存。面对这样独立思考的女性,她渴望梦想,又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所以她不赞同 “合租屋”,也就是现在网络上盛行的组团养老。昌美的经历实际上就是国内某些行业女性现在所过的人生。在领导画大饼与超多工作量中被压榨挣扎,若是不会长袖善舞,就只能老实本分的工作。然而既使如此努力,最终可能超过了 35 岁这个现在所谓的就业年龄线而随时处在被辞退的边缘上,内心所承受的煎熬与压力,真的是让我们无法想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同地点、相同时代、类似的经历就像其他未在得到系统推介书籍之列的书籍一样,我是在逛淘宝虚拟书店中,认识这本书的,后来才尝试在得到搜寻,而开始阅读…… 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除了因为书名之外,还有它的广告简介里提及的事情,有不少也是自己亲身经历过,因为我刚好就是这个年代的人!即使人家讲的是日本,而自己却是身处香港…… 对于这些 “入心入肺的痛楚”,我常常感到一直被忽视,而且非常抑压,所以我非常关心还有没有人愿意为有类似经历的人发声…… 就算是其他国家的人也没关係,因为我即使想说现在也已经有心无力,只可以间中涂鸦一下。在开始阅读不久,就看见作者雨宫处凛的自我介绍,意外地发现原来我和作者同龄…… 所以会经历过相同环球经济大事,亦会有相似的职场见闻,因为香港和日本受到的影响也大同小异。说到我们这个世代的困境,的确是五花八门,而且所有事情也刚刚遇着…… 如果以我的个人经历而言,书里的内容简直就是 “加强版”…… 首先,提到校园欺凌,我相信不论在那个角落也会遇到,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 我非常庆幸自己没有经历过那种可怕的校园欺凌,可能是我的同学始终不敢太过分…… 不过,这样也不代表自己的青春期一㠶风顺,因为我其实不太适合过正规学校生活,即使自己享受学习和阅读的乐趣,却只限于自发活动,很多时候我的兴趣,也跟学校课程无关,因为我常常感到学校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要,以至不能跟上学习进度,最终因为不堪功课压力,而患上抑郁症,经过两年的 “摇摆” 状态,我才尝试和学校互相妥协的情况下,勉强取得相当于高中的学历。因为公开试成绩只是较为平庸,而且出身基层,最后还是投身职场…… 说到这里,就一言难尽了…… 所以已经不想提起太多…… 不如讲一下其他内容…… 首先香港的 “派遣” 形式和日本不一样,香港的 “派遣” 职位,主要就是所谓的基层低端工作,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就不会去做,因为待遇和工作环境,也比一般的非正式员工差一截,可以说是职场的三等公民!当然就我所见,虽然工作单位同样会歧视派遣员工,但是还未至于像访问所说那么严重…… 另外,除了派遣工作之外,非正式聘用也是当时开始流行的趋势,大量的临时职位出现,形象化一点就是 “今天仍在上班,明天就要丢掉工作,而且可以毫无征兆”…… 没有人会知道自己的工作可以做多久。我其实有点羡慕作者可以成为自由工作者…… 因为我常常感到在香港的社会,是不知道如何开始去做这类创意工作,然而即使开始找到工作,也不知道怎样安全地收到酬金,所以除了不知道如何入行之外,也同样是不敢入行…… 在人生没有前景的世度里,有谁还有心情去理会什么婚恋呢?即使不是像我这样 “厌婚”,恐怕也会无心恋爱…… 我看到作者访问她从事网站设计的朋友,参加 “婚活” 的事情,除了有时会忍不住笑之外,也会感受到 40 岁该是婚恋的退休年龄了…… 其次,就是母亲的照护工作,我目前已经身陷其中,而且勉强找到较为适合的方法…… 至于谈到晚年的计划…… 我个人当然希望有一个单身女性的互助网络,甚至提供一个共同的安身之所 —— 这样当然最好不过!不过如果真是要建构互助网络,互相交流找出寻求进步的方向,我就较为喜欢除了在聚会中即时对话之外,最好预留一些空间作书面交流,因为除了听力和语言障碍之外,也要顾及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因为不是每个人也喜欢说话,除非自己在某些话题上,已经有较为深刻的思考,否则规限在聚会中,也未必可以听到真知灼见。不过无论怎样,虽然书里说的内容,和自己的现实环境有不少差别,但是它最少可以作为一种启发、一种安慰,让我知道在世界上另一个地方,还有人会提及类似的人们…… 现在距离成书的时已有 10 年,不知道书里的受访者和作者本人现在怎样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单身时代一位单身的自由职业者,作家雨宫处凛的作品,虽然书名是《单身女性》,不过我的感触是其实单身男性这个是群体也是一个和单身女性差不多的境遇,只不过相对来说女性单身群体的平均收入要低于男性,而且受很多传统观念的影响,单身女性的中年生活要低于男性,但是看了这本书我不得不佩服女性的韧性要远强于大部分男性,书中记录了很多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单身女性的生活状态,她们面对很多困难,却都在努力的克服,她们的生活都很艰辛,甚至可以说是贫困,有些人还疾病缠身,前半段我还以为是一个诉苦的,阐述单身女性生活艰辛的作品,看到后半段峰回路转,原来这些坚韧的单身女性们面对着经济困难和社会压力之下居然找到了很多智慧的解决方案,比如练就了一身技能,成为派遣员工达人,还有巧妙运用政府的福利制度解决了老母亲护理问题,另外还有参与社会福祉工作寻找到人生意义的栗田等等,她们都是平凡而伟大的人。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伴侣就运用自己的智慧生活的更惬意些吧。单身生活似乎是一个未来逐渐壮大的群体,这个趋势完全势不可挡,就如同上世纪全球的婴儿潮一般,人口的突然暴增也是一个迷,各大专家都能从自己擅长的领域说出个四五六来,但是谁又都说服不了谁,正如现在的单身潮,老龄化,少子化,不婚主义,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年轻人都不喜欢结婚生育的时代,而且这个潮流还在上升趋势,未来人口大幅下降的峰值还远远未到,原因是什么,似乎有很多,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药方却谁也抓不出来,那么与其在这里瞎猜原因,乱用药,苦口婆心的劝不想结婚的人们结婚,不如想办法解决单身群体的生活和养老等一系列问题来得实在,复杂系统总是靠人类智慧无法解读的,也许有一天就像突然消失的婴儿潮一样,突然单身人群也会消失,大家都爱结婚爱生娃爱到不行呢?权力越来越大的利维坦就是喜欢把手伸得越来越长,越是专制手越长,却又臭又长,严格说来它从来没解决过什么问题,至少它自身制造的问题远超过它解决的问题,这只无处不在的触手实在是让人厌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