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平凡的岁月静好下绝望的呼救
这是我今年看到过的最好的小说。每个人对于好的小说的定义不一样,同一本书对不同人的触动也不同。于我来说,最好的作品不会是那些单纯地附和我的情绪确认我的认知,也不是那些哗众取宠毫无根据的反常识。最好的作品是那些让我审视自己,看完之后,让我觉得看自己、看世界都有了些许不同的作品。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我下意识地将自己与年纪和境遇相似的梨帆进行比较,甚至会沾沾自喜地认为,如果我处在她的职场环境中,应该能做得更好,更自信。然而,随着故事发展,当真正明白梨帆曾做出过什么样的选择,我才明白她有多么坚强和勇敢。"这是我想要的吗?难道没办法就该生孩子吗?一旦产生了这种自知,就很难忽略这个疑问,况且不必多想就有了答案。否。并不是我想要的,孩子当然也不该因为没办法就生。梨帆意识到了,那天决定要生,并不是自愿选择的。只是偶然和那个场面下的气氛,促使她不得不这么选。" 我第一次意识到,如果我处在梨帆的位置,即使她的选择也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但我未必能做出同样的选择。我不过是幸运,一直将男权、父权等保守主义者排除在我的生活圈外,不结婚,逃避了任何可能处在梨帆位置的机会,才能这样沾沾自喜地审视其他挣扎中的女性。我对多多和亚里砂从一开始就更同情一些。五十多岁的家庭妇女多多的人生在大多数人看来已经很不错了。丈夫在企业里做到管理者退休,虽然退休后脾气不好,但很多老男人不都是这样吗?自己出门跳跳广场舞,不理他就是了。多多如果提出离婚,固然邻里会说闲话,但她丈夫同样也不可能提出离婚。不理他,不给他做合口味的饭菜,也不会怎样。儿子上了名牌大学,进了大企业。婆婆也去世了,怎么说都算是一切岁月静好,再抱怨甚至会显得不知感恩。因此本书的原名 – 漫长的午后要比现在的中译本的名称更适合。但她绝望地挣扎又是那么真实。我觉得她真的很与众不同,很了不起地能自己回答自己:"我一点也不幸福。我纯粹只觉得活着好难受。/ 那又不是你的错。/ 是这样吗?这可是我选择啊?和他一起生活、生下那个儿子、被一直关在这个家里,全都是我的选择。/ 不,完全不对,你什么都没选,只是在暴力下被迫选择。" 这种暴力并不是身体上的,而是所谓家人以 "为了你好" 为名,一遍遍用言语打压你,让你自己怀疑自己,迫使你改变选择。我自己的父母也是这样,只是我很幸运地逃开了。很难想象一个受了几十年打压、没受过太多教育、没有任何反馈肯定自己能力的家庭妇女,要怎样依靠自己小心翼翼地拓宽自己的世界。到小说最后,看到梨帆对友江说 "能活着真是太好了",我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我能那么幸运地活着,真是太好了。能遇上小说中的你们,即使是虚构的,也真是太好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困境与抗争(无泄底)相对于叶真中显多年前的代表作《绝叫》,本书的故事内核要更平淡、更温和,但越是平淡温和、越是贴近生活,越能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本书行文采用了 “书中书” 的形式,交叉叙事、并在最后一章完成了交汇。在 “现实” 和书中书以现实为基础的 “虚构” 中,分别描绘了两代女性在职场、家庭、婚姻生活中的困境,描绘了女性在当今日本社会遭遇的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原版的书名,就是 “书中书” 的名称 ——《漫长的午后》,简中版改成《恶女的告白》,似是在呼应作者因代表作《绝叫》而形成的标签。我本人对 “书中书” 的形式,很是偏爱,例如《S. 忒修斯之船》,例如霍洛维茨的「庞德系列」等。全书开篇,也是一篇作为 “书中书” 的短篇小说,算是科幻类,和《漫长的午后》有关联,甚至可以当作 “书中书中书”。短篇本身的完成度就很高,里面利用了叙诡的技巧,设定和反转都很炸裂,悬念控制得也很好。既然被分类至推理小说,那毫无疑问只能是 “社会派” 推理。因为书中没有推理和明显的诡计,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尤其是阅读 “书中书” 的时候,一直在提防作者的叙诡,最后也果不其然。包括叙诡带来的反转,书中有多处反转,因此阅读体验是很好的。加之行文流畅,文笔、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都很不错,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很强。书中书《漫长的午后》中的女主人公志村多惠,是上一代背负枷锁的日本女性的代表。她从年轻起就被男权的世俗裹挟,束缚在家庭之中,与社会和时代脱节,默默承受着不公与悲哀,不得自由,终于在晚年想要发起抗争。而社会和家庭中,物化女性的卑劣态度,可悲地传递到了下一代。阅读《漫长的午后》时,很是不适,就像前段时间阅读凑佳苗的《母性》一样。和志村多惠同一时代的女性,如果选择职场、而不是家庭,追求独立、平等、自由 ——“不断拓宽自己世界”,是否会拥有全然不同的人生?书中有了一种可能的答案。书中 “现实” 世界的葛城梨帆,是这一代日本女性的缩影。儿时和学生时代认为自己是 “被上天眷顾的”,随着渐渐长大,世界从 “丰富” 转为 “过剩”,让自己疲于应付 —— 这也不局限于性别与国家,这一代人似乎都有近似的境地。葛城梨帆拥有和男性看似同等的学习、工作的机会,但在涉及到追逐自由和理想的方面,也遇到了属于她的束缚和困境。面对困境,两位女性都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抗争,书中的这种抗争,也带有悲剧的底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困境 —— 对于书中描写的女性如此,对于不同时代的全体人类亦是如此。认清困境,并与之抗争,对于很多人将是终其一生的事情。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区区爱而已,别输给它故事并不只存在于纸上。不论是谁,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之中。小说的最开始看似平淡,但是总是在你以为会如何发展的时候转折到而是其他的景象,给人无限想要阅读下去的吸引力,不停的反转以及几位女性故事的交叉,会让你有种交错时空的感觉,相同的是这几位女生都曾经想过去死,但是都活了下来。志村多惠与亚里砂的友谊像是一条主线,是那种不论多少次,都会再次邂逅,再次成为挚友的友谊,尽管故事的发展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却又是那么的真实,以至于志村多惠描写的杀死两个人的场景也让忍不住想是不是真的呢,而虚构的故事若是能够触动到 “真实” 的你,那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最终让梨帆愿意成为 “共犯” 的大约也是如此。有种我知道你有一个伟大的计划,也愿意一起加入其中,出一份力。梨帆并不相信命运,她觉得一切发生都是偶然,不断地询问自己的内心:这是我想要的吗?即便是自己做的选择,也仍旧会有内疚,会有负罪,也曾想过死亡,终究还是有偶然的力量将她留下,那是她存在的价值,她知道她还有其他可以做的,小说有结束,生活没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女主不被正确性强迫着做出选择,而是要凭自己的意志来行动。婚姻里,虽然意外怀孕,但自己并不想生,最后打掉孩子,非常觉醒。职场上,及时终止偏离初心被一手捧红的作家。基于自己的选择做出的决定非常难得。女二与之相反,被迫结婚,当家庭主妇,觉得自己别无他选,每天浑浑噩噩度日,某天被儿子刺激开始写小说,最终打碎伦理教化下 “爱” 的枷锁,57 岁重拾选择的勇气,非常励志。这让我想起了《出走的女人》,都是被禁锢在婚姻里夹缝求生,忍辱负重。没想到作者叶真中显是男性,听说还有一本很出名的作品《绝叫》,想看。希望不要为了吸睛畅销而胡乱改名,虽然《漫长的午后》很像《漫长的告别》、《漫长的季节》,但是《恶女的告白》听起来一点想看的欲望都没有,如果不是詹青云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