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从哪里来》…黄河几时入海流…
真是一本有趣的地史科普书。(红星时代)初生的地球是红色的,表面流淌着滚烫的岩浆。经过了大约 8 亿年的冷却,水蒸气开始冷凝成液态水,汇成湖泊和海洋(蓝星时代)。贪婪的原始生物疯狂的光合作用,吸光了二氧化碳,又让地球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冰期(雪球时代)…… 在雪球地球时代结束后的几百万年里(寒武纪)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动物。这几百万年在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上只占不到 1% 的时间,却产生了大约 99% 的动物门类,这就是古生物学上著名的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大约在 2.5 亿年前,火山群集体爆发,在接下来的 100 万年里,火山灰遮天蔽日,绝大多数的植物因为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整个生态系统陷入瘫痪,大约 96% 的地球生物都在这 100 万年里灭绝了…… 等到这些火山终于平静下来,被海水冷却的岩浆已经填平了陆地附近的海洋。中华群岛和附近的大陆连在了一起,华夏古陆总算露出了海面……10000 年前开始的一次海侵,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在接下来 5000 年左右的时间里上涨了 100 多米。(河姆渡、良诸文化在此间生而复灭)对大洪水的恐惧很可能就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地刻进了他们的集体记忆里(挪亚方舟、大禹治水等)。黄河也差不多终于有点儿象现在的样子入海流了…… 黄河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大河之一,正因为年轻,所以精力充沛,也因为年轻,所以善变。黄河的这一基本特征,影响华夏深远…。我们了解自己和环境越多,是不是不经意就觉得自己真的有点儿微不足道的了不起了……(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14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史前文明大串讲史前文明指从 46 亿年前到公元前 6 千年的地球历史。得到听书有不错的解读。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评论家和专家,这类文章如同现在到处泛滥的短视频,各类砖家,口若悬河,说的头头是道,实际只是资料编辑拼凑,迎合受众,语不惊人死不休,流畅易读,但水分很大,如果是小说文学,杂史也无所谓,当作普及,但不能认真,比如说海侵这段:“约 240 万年前智利外海的陨星撞击必然造成高达数百米的海啸,席卷整个太平洋。渤海湾正处于智利外海撞击点的对角线上,因此成为西北太平洋上数股海浪的汇集之处。当时,日本、琉球等列岛的规模不如现代,所以数百米高的海浪直接冲入渤海湾。在这个三面被陆地环绕的海湾内,海水无处可去,波浪相互撞击,进一步放大,于是漫上陆地向西北方冲去,直到冲过八达岭,进入延庆盆地,这股可怕的力量才告衰竭。北京湾确实存在过,但恐怕只存在了几天,不过也足以将大量海生生物抛上八达岭等渤海湾周边陆地了。“
讲的应该是万年的时间刻度,到这里变成天了。全书讲的是人类出现之前从开天辟地到 10 万年前的事,却把这些事和中国有历史记载时最多 5 千年的传说联系起来,原本就是荒谬的,对史前文明的认知,是近代科学考古学建立后的事,全书把科学的定论和猜想都揉在一起,当成事实结论,孔子,庄子满天飞,故事讲的挺精彩,但容易误导,因为戴个科普的帽子,让读者把故事当成科学定论了,如同各路野导,把段子当事实,看多了害人。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6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从哪里来?书摘:同直立人在中国的分布情况类似,华南的现代智人年代早于华北,显示了现代智人在中国由南向北迁徙的历史。早期中国人的方位顺序并不是 “东南西北”,而是《山海经》中多处表述的 “南西北东”,这看似并不合理的方位顺序恰好体现了现代智人在中国首先出现在华南,后由华南迁往华西,再由华西迁往华北,最后由华北迁徙到华东的路线,以往几批进入东亚的猿人走的也是这一路线。之所以东方沿海平原被发现的时间最晚,是因为这里原本遍布着湖泊和沼泽。在 15 万年前清水期事件爆发引起各大湖泊萎缩之前,人类在这一带几乎无处落脚。—— 原来如此……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3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感激上天赐予我们生命和安定的幸福生活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 137 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经过漫长的将近 90 亿年的演化,地球在 46 亿年前形成,再经过各种地壳运动,7.3 亿年前进入 “雪球” 时代,5.4 亿年前 “雪球” 结束,迎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然后就是数次生物大灭绝,形成煤炭和石油。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大约 2 亿年前,迎来侏罗纪恐龙,走进最近的一个亿年,到 6500 万年前,白垩纪生物大灭绝,恐龙绝迹。3400 万年前,哺乳动物兴起,走进最近的一个千万年,800 万年前,人亚科动物出现。地磁反转数次,正所谓 “磁极一偏转,人类就发展”。170 万年前,元谋人,115 万年前,蓝田人,62 万年前,北京猿人。40 万年前,智人出现。7.8 万年前,智人走出非洲,7 万年前到达中国。4 万年前,北京山顶洞人。1 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中国人驯化家犬和家猪。公元前 6000,经过大洪水,新石器早期结束,迎来新石器中期大爆炸。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让这段跨越 46 亿年的历史可读性很强。当我们走进博物馆,一般在第一个展厅会陈列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物件,我们要知道,这只是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而已。因为没有文字记录,这个展厅一般很小,内容不多,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距今五千年的历史。当人类有了文字记载,才会留下更加丰富多彩的故事,也使我们发展出更先进的技术,可以去了解无字历史。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人类拥有了文字,就进化出了能够抵抗自然的力量,可是在 46 亿年的沧海桑田来面前,这个力量太渺小。这让我们不得不心生感激,感激上天赐予我们生命和安定的幸福生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在新建成的千年古镇里闲逛,积攒故事。对着地图,津津有味的看完了。作者从地球初步形成时的红色星球,谈到 BC4000 末次海侵在中国上古先民的记忆遗存,时间跨度之大,远远超出了我的关注范围。我是带着对三皇五帝的疑惑,来寻找中国上古传说起源的。这下好了,满是珍宝的东海龙宫、沉没的亚特兰蒂斯、黄金时代的诸神世界以及圣经故事,都有了可以想象的空间😄 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我只关心自己小小世界的未来变化,即便关注环境,也完全是功利主义的。这几年气候越来越反常,如果真的海平面上升,上海房子怎么办?😂 看这书很像在各地新建成的千年古镇里闲逛,并不妨碍发千古之幽思,只是别买古董就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了解中国史前史的好书这本书是描述从地球 9 亿年前到 4000 多万年前的地理变迁的故事,书中很多知识都是第一次了解:欧亚大陆虽然是当前最大的陆地,但却是最年轻的大陆板块。《山海经》讲述的很多故事可能是中国的史前文明,那个时代的地理环境,动物环境与华夏文明产生的时候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这个地方在 2.5 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中国过去都四大古湖,现存最大的只有青海湖。周口店、蓝田是在古湖边上的位置。东夷族过去是在没有被大海淹没的沿海地界,冰川结束后,海平面上升,被迫内迁和向日本,美洲转移。以上几点,在过去阅读书籍的时候没有了解和思考过,因此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扩大知识面的好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考不上北大清华,却不代表要放弃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这是清早读书群里我的好兄弟大印老师总结的一段晨间感悟,他说中了我的心。也许因为各种各样现实的原因,我们在求学阶段并没有处于最好的状态,使得我们的学习成绩既不是学霸,也谈不上学渣,仅仅是泯然众人矣。所以,很多人一辈子就丧失了斗志,产生了自卑。也许我们确实没有能力打造什么丰功伟绩,让自己青史留名,可在努力成为一个变得更好的自己,不也可以是自我激励的一个原因吗?就如标题里所说,我们虽然认清了自己考不上北大清华的现实,却不代表要放弃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啊。而成年后的学习与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为经济的方式了。而今天读的这本《我们从哪里来:史前环境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就是践行这一准则最好得例证。说实话,无论是书名还是封面设计,我个人觉得都设计的不好。这里说的不好,不是说起本身有什么问题。其实都是非常贴切的选择,但是就因为太过贴切了,就给人过于学术的感觉,使得很多人会因为这个名称和这素雅的封面产生误判,觉得会不会太高深了,太无趣了,从而放弃阅读,甚至连翻开的意愿都没有。这才是我说的不好的原因。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得到】推荐的年度书单,又是里面为数不多可听读的书籍,我猜我大概率会错过这本书。原因就是我都把小马宋的《营销笔记》和刘润老师的《底层逻辑 2》读了两遍了,连杨苡先生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都读完了,才轮到这本《我们从哪里来》,要不是这个挑战是连续 30 天,我在第 28 天时,把这本书打开了,我真的就错过了。可既然读了,那就逃不开被他吸引的命运了。这本书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从小就会被 “史前” 这两个字诱惑,而无法自拔。史前巨兽,史前文明,史前时代,史前神话。。。。无论什么只要加上史前两个字我就会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总要一窥究竟。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上映前,我们这一代人就在《恐龙特急克塞号》的教育下,知道了侏罗纪、白垩纪、二叠纪、三叠纪、泥盆纪等时代名称,而各种恐龙的形象更是我们那个时期小怪兽的存在。等稍微大一些了,上学时开始知道三叶虫、鹦鹉螺这些更早的活化石生物,然后像《地心游记》《金刚》这样充满史前生物的贴小电影,更是我的最爱。可能是孩童般的天真使然,天然对这些史前动物超级感兴趣。而且不清楚有多少人知道,目前我们的所谓的五大洲,这些分散的大陆,最初其实是拼合在一起的,被称作盘古大陆。而且,在地球的早期,大陆表面的山体是出现过远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耸的山峰的。而我们现在的世界屋脊,其实当时则是一片汪洋大海,里面甚至生成过长达十米的鱼龙。这些有趣的知识,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详实的地球演变过程,每一次陆地与海洋受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和小行星撞击后,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有哪些生物陨灭,又有哪些生物幸存,他们又是如何演化出新物种,又是如何因为大陆形态的不同,散布全球。作者都进行了完整的成体系的讲解。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是我们从哪里来,还特意加了中华文化的字样,可整本书是从动植物走出海洋,历经从节肢动物到爬行类,再到恐龙,再到哺乳动物,再到古猿,再到直立人,再到智人的过程详尽表述的。即使到了中华地界,也详细的描述了什么是 “北京人”“山顶洞人” 的由来,你知道吗,我们发现的那片 “北京人头盖骨” 很有可能并不是我们想的人类的聚集区留下的遗骨。而是人类当年的脆弱能力,无法和鬣狗这样的群体食肉动物抗衡,其他地方都被吃了,然后只留下一个头颅,拿回来喂食小鬣狗的一份食物呢。我猜你会觉得不舒服,但我却非常相信这个结论,因为逻辑上说的通。还有一些问题,为啥史前可以产生巨兽,而约到现今社会,特别巨大的动物就看不到了呢。也许是空气环境不支持,也许是人类为了食物过度的猎杀。但书里面还给出了一个解释,就是和史前的地质环境相比,我们现在所处的地表过于松软了。当巨兽长到史前那么大时,他们走在我们现在的土地上就如同陷入沼泽、沙池一样,无法移动寸步。总之,这本书太有趣了。如果你认真研读,并把书里的逻辑搞清楚,那么在谈论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的这个领域,你也算是半个专家了。最起码谈资的丰富度、自洽度和准确性就无需置疑了。因为我也不是只读过这个孤本的知识,很多内容,在卓克老师的课程、万维钢老师的课程、吴军老师的课程里都横向印证过,甚至本书作者的某些结论更为前卫一些呢。看到了吗。仅仅是一本书的阅读,在这个领域,和大多数人比,你已经算是 “学识渊博” 了。当然,未来究竟是名不副实、虚有其表,还是实至名归、秀外慧中,就看你持续的输入和吸收了。不过,阅读是最为经济的提升自我的方式,没人质疑了吧。最后说一句,我举双手双脚强力推荐这本书给大家,真的有趣好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