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叶先生的生平坎坷,但是她对诗词的热爱和坚毅的精神力量指引她一路前行。“弱德之美”,这个词是叶先生提出来的。“弱”,不是软弱。“弱德”,指的是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和持守,在最困难的时候,仍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叶先生正是靠这种精神支撑度过很多的艰难困苦。在最痛苦的时候,要有一个 “弱德之美”,要有持守,要守住自己。人这一生什么都带不走的,唯有 “灵” 可以带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有限的寿命中,提升修炼自己内心的灵,这个灵,是在千难万劫的轮回中,唯一能够和你一起走的东西,所以,灵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叶先生不是佛教徒,但是叶先生的生活哲学已经包含了很多儒释道的理念。在叶先生的自述中有谈到 “很多东西都是生活给逼出来的”,是啊,就像这句诗:“逃禅不借隐为名”,不需要隐居到深山老林里去追求清高,我们可以身处在尘世之中做我要做的事情,内心却要永远保持我的一片清明,不被尘俗所沾染。我们得直面生活,在生活中 “修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要见天孙织锦成这篇短评的题目借用这首诗的一句话,同时也是第三章的标题。我是先看的《鞠水月在手》的电影,然后才看的书,书比电影还要精彩。电影只是浅尝辄止,而 “书” 才是真正的刻画出叶先生的风骨。第一次了解叶先生是在《感动中国》的节目里,我在研究颁奖晚会这类节目的制作方法,然后就看到了一个老学者,恰好是我喜欢的 “诗词” 领域的。对于这样的老学者,我的第一反应是 “她还活着吗”? 依稀记得当年查叶曼先生、南怀瑾先生还有尧宗颐先去的资料的时候,他们已经 “千古” 了,而且那时候网络不发达也没有多少资料留下来,作为一个年轻人也只有 “望郢都而兴叹” 实在惋惜。知道消息后,马上去查资料,“咦!没写什么时候死的”,也就是说 “还活着”,这就说明了我终于终于找到了一个硕果仅存的老学者,于是我立刻去找她的课程资料,在哔哩哔哩找到了一大串课程,让我感动的不能自已,“终于可以听到顶级大师讲课了”,从此我就爱上了 “诗”,以至于我现在的第二项爱好 “文学”(第一项是主持),按照古典在《超级个体》所说的 “什么、知识、才干”,三个小圈子,我的才干恰好是 “对艺术的敏感力”(毕竟差点被性格逼成了精神病)。接下来,只差见过叶先生,当面感受她的 “学者之风” 是不是真的如一片古文所说的那样可以 “山高水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初识叶嘉莹先生的第一本书一段时间以来,叶先生的生命状态对我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 叶先生的作息安排 —— 叶先生每天早晨 6:30 左右起床,晚上两三点钟才休息,不过先生有午休的习惯,这样晚上会精力充沛一些,每次吃完午饭后是先生最自在、轻松的时候,她可能会看看电脑,看看报纸,然后才去休息。 ・先生做家务活非常干净利落,然后把节省出来的每一分秒用于读书学习。 - 叶先生的儿时家庭滋养 —— 家里永远都很安静,可以听到蝉鸣和蟋蟀叫,再有就是人的读书声了。 - 叶先生的人格特点 —— 先生既有古典的风雅,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广泛的兴趣爱好外,还有一颗非常年轻好奇的心,看新潮电影、画展、音乐会、文艺活动,也研究很多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 - 叶先生之,[弱德之美]—— 最痛苦的时候,对内不对女儿说。因为谢东山说过,“但恐儿辈觉,损此欢乐趣耳”,不以自己的痛苦来耽误孩子的快乐心情;・对外不对亲朋好友说,要有一个弱德之美,要有[持守],你要守住自己。・[持守],先生很有儒家精神,他说孔子是一个无所依傍的人,那时还没有什么宗教,他所靠的就是一个[道],叶老师解释这个道,便是持守,是安身立命之道。・[弱德]不是软弱,而是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和持守,在最困难的时候能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持。 - 叶先生生命的精微体 —— 先生,在她当下的生命过程中,活在了自己真我的阶段。她活着的每一天都将当下的快乐感发挥的淋漓尽致。 - 叶先生之,[诗]—— 先生一生与古典诗词结下不解之缘,诗,“有诸中而后形于外,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古诗词给予她生命的精华,让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那么高的层次,她的痛苦都被诗词溶解了,她活在了自己热爱的世界里,坐赏镜中人,于是乎做什么都是举重若轻的样子。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问外祖母,“掬水月在手” 是什么意思?她当时没有回答,而是等到那天晚上,带着我和妹妹来到了后院。那天的月亮正好又大又圆,特别明亮。她让我们把手捧起来,再往我们手里面倒了一点水,领我们到月亮下,然后问我们:“手里看到了什么?” 我们两个争着回答:“我看到月亮了,月亮在我手里!” 那个时候我们就明白了 “掬水月在手” 原来是这个意思。我又想到 “弄花香满衣”,难道也是这个意思吗?我们家里当时正好开着花,我就摘了几朵花瓣放在衣服上,衣服果然是香的。“一世多艰,寸心如水”,叶老师一辈子遇到各种艰难,她被关过监狱,经历过失业、流离,然后甚至要带着小小的女儿寄人篱下,怕吵了人家午睡,白天只能到外面去,这些事情她都经历过。但外在环境无论怎么样,心就像水一样,虽然只有一寸,虽然也曾经被困在深杯里动也不能动,但始终存在。然后她接下来说,“炎天流火劫烧余”,天地间突然起了大火。佛教中有 “劫烧” 一说,到了世界要毁灭的时候,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把世间的一切通通烧毁,重新再来。接下来,“藐姑初识真仙子”, “藐姑” 就是 “藐姑射” 的简称,这是《庄子》中最高境界的神人所居住的地方。神人不需要把自己钉在十字架,神人存在的本身就能影响到周边的人,然后就恢复原来的宇宙的和谐。在动乱的时候,大家都昏头了,而那个不昏头的人,她的静、她的安、她的定就会影响周边的人。老子说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就是 “镇之以静”,这是真仙子。为什么有这样的能量?因为 “寸心如水”。心如止水,就能够把漫天的火焰平息下来。“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山谷虽然很深很低,松树还是会从谷底长出来,而且四季常青。“历尽冰霜偏未死”,严寒霜雪都不会影响青松的苍翠,就像孔子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代表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这当然是形而上的比喻,生机、天机永远在那里。最后落在 “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又回到庄子典故。叶老师的诗词创作受到庄子的很多影响。《庄子・逍遥游》的第一句话就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个很有意思,为什么鱼可以变成鸟?鱼代表了潜藏最深的东西,也可以用潜意识来理解,或者说是最内在的本性,从这最内在的本性,你就可以获得力量,打开一个没有限制的外在世界,天高任鸟飞,这时候就变成鹏。鹏的翅膀若垂天之云,飞起来后,水击三百里,由北冥飞到南冥,跨越整个宇宙,引得天风吹动,水狂波起。同样是水,可以是寸心如水,永远保持那一点永恒不灭的宇宙精神,一旦遇到适当的时机,这一点精神,会对世间产生无限的影响。我想,这就是叶老师对于诗词的信仰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诗者人生,润物绵长红楼黛玉是作诗,宝钗是做人。黛玉有灵性,宝钗有美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会做人,光是作诗的性格,不见容于世,这一点没有疑问。但是,世界上不能缺少黛玉这样以生命作诗的人,否则一个社会是庸俗的社会,一个家是庸俗的国家。林黛玉虽然年纪轻轻就死了,但是她这种以生命作诗的精神在一代代年轻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我们的生活中才有了浪漫二字。- 吴军叶先生是当世作诗的女子,最早接触她是 2008 年读书时间,汤老师在课余给我们分享,也在我的心里种下一颗诗词的萌芽,能够体会品味创造那种美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时,总有一些焦虑感,但是读诗品词时可以带来一种穿越时间的宁静,获得一种绵远流长的滋养。叶嘉莹先生在诗词和古典文化教育上成果卓著,如果要教小孩子学习古诗词,作为家长自己不妨多读一读叶先生的作品,学习她的传授之道。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不懂诗,但读来也油然敬佩叶老其德、其贤、其坚忍不拔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叶嘉莹是哪位高能大德。坦白说,我即便读文言文的书,也多是看史记、资治通鉴之类,很少涉猎诗词歌赋领域。很偶然的机会下见到这本书,翻开最大的感受是宁静,可以静心。越读到后面,就越能感受到这种宁静是一个伟大高洁的灵魂带给我的。如果你喜欢诗词,我想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如果你和我一样不通诗文,也大可不必担心看不懂,因为这本书不说这些,讲述的是一颗为了弘扬诗词文化而奉献终身的杰出人物。她的经历和德行,一样值得一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