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 见天地,见众生 ”——荐书📖(2)

    【一切不寻常的成就,都来自最开始的那一点点 “非分之想”。】     从小,他就立志成为大将军,他空有王孙之名,实为布衣。虽为布衣,其志却与众异。     韩信在项氏楚军中历时两年零两个月。第一阶段,项梁为主帅时,四个字足以概括韩信的境况:“无所知名”。第二阶段,项梁死后,韩信投入项羽麾下,境况同样是四个字:“屡策不用”。下一站往何处去,鸿门宴后,韩信心中已有答案,良臣择明主而侍,韩信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他的选择。      一想到,项羽每次与他交谈,都唤他 “你小子”“那高个”“那个谁”,恐怕直到现在,项羽都记不住自己这个小小执戟郎的名字。就好像卑微的韩信甚至不配拥有一个姓名,能够让高贵的项羽费神记住。一想到这儿,韩信感受到一种比胯下之辱更加刺痛的轻视,斩断了当面辞别的念头。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几经周折让他遇见改变一生命运的人 —— 萧何。萧何慧眼识英雄,月下追韩信。刘邦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连韩信的面都没见过,就任命他为全军主帅。那时候的刘邦并没有意识到,他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登坛拜将!      此时,韩信不过二十几岁,但 “汉中对” 绝不是韩信一时灵光乍现,而是来自韩信自少年时起日日夜夜地学习积累,来自他投军后从不间断地观察与思考,是由漫长时光和勤奋好思共同锤炼出来的智慧结晶。韩信多年的沉淀积累,终于厚积而薄发,“汉中对” 横空出世,震惊了汉王。 韩信能够提出 “汉中对”,三样东西缺一不可:一是兵法谋略,二是战争实践,三是将兵法谋略与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思考能力。“汉中对” 的诞生表明,一项伟大智力成果的问世,既需要理论知识,也需要社会实践,更需要将理论与现实联结打通的智慧。      对于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眼光与格局有多么重要。在登坛拜将之前,韩信一直身居下僚,郁郁不得志,但难能可贵的是,地位的卑微并没有限制住他的眼光与格局。只有进行超越自身地位处境的思考与探索,才有可能实现向上跃升。一切不寻常的成就,都来自最开始的那一点点 “非分之想”。不论如何沉沦困顿,韩信永远往高处看,往远处看,从全局看。如此,才有了 “汉中对” 的惊艳。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韩信显然准备好了。      属于韩信的时代开始了,历史正式进入 “韩信时间”。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越强大的人越懂得忍耐!韩信拒绝因循守旧、固守成规,因为他深知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实战与理论很多时候完全是两回事,唯有随机应变、与时俱进,既 “破” 又 “立”,才能将全军将士带到胜利的彼岸。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用兵如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韩信究竟是真单纯还是假单纯

        五个半小时大概读完了这本书,第一次看完一本关于韩信的书籍,对韩信的认知都是片面化,一知半解的。从未真正去了解过这个家家户户人尽皆知的兵仙。首先本书题不达意,我个人感觉并未凸显出 “忍耐” 这个词,只有在少年韩信遭受 “胯下之辱”、乡邻嘲讽,项军中刘军中以及在两军对战时所遭受的别人有意,无意的 “胯夫” 的谩骂时,有表现出 “忍耐”。我看到的更多是韩信用兵如神的战术,有足够远大的目标,有俯瞰全图的格局以及秦末割据四方的群雄混战间韩信刘邦项羽等人的一众故事。本书书名用 “忍耐力” 个人感觉不太合适。其次,本书还是写的不错的,没有传统历史的枯燥,作者用小说的写法去引用正史当中的一系列事情做了加工,评说,直叙,构建了一本让人一口读完的酣畅之作。(当然,既然是小说,自然受众群体不同,喜欢读正史的,不喜欢有野史,虚构的可以去读《史记》《资治通鉴》等书,如果抱着正史的完美心态去读这本书的话,会有很多诟病之处,例如每一个人人物的内心所想,以及动机等等,很多都是猜测,一家之言。然而历史不就是这样吗?几百几千年之前的事情,通过一些有限的记载去构建完美的历史自然不可能。所以如果接受不了这一点的,可以看到本书评之后弃书)由于对秦史汉史知之甚少,本书评只写感想。文笔拙劣,正在努力。🌈少年韩信出身楚国之后,但却没有一天享受过那本应有的贵族子弟生活,而是普通市井小民为了生存而生存的生活。但幸运的是,他继承了良好的贵族基因,有远大的格局,有贵族的高傲自大之气,有聪明的头脑,有儿时母亲常常教导的话语。正是这些,让他远超同龄人同阶层,有不一样的眼光和战略。非常人所不能。幼时母亲的教导时刻在韩信一生耳边回荡 “遇事能忍则忍,能让则让” 幼时街坊邻里的嘲讽谩骂屈辱,让小韩信更加肯定 “志当存高远”“尔等杀猪屠狗,贩夫走卒之辈,安之韩信之志”。这两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信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熟读兵书,了然于胸,奉行 “兵者,诡道也”,“尽信书不如无书”,懂得战法,懂得变通,能领百万雄师,却无统帅之才。关于刘邦以及韩信,只能说是韩信太单纯,当年无数人劝他,为他点拨迷津,指导局势。他相信 “我待大王如此,大王岂能弃我乎?” 可他却不知这是一个囚徒困境,当年灭楚三人最后结局都是谋反,诛杀而收场。如果囚徒困境在早一些普及给韩信的话,韩信要是能够少读一本兵书,换一本史书来看看呢?可能结局不一样了?也可能还是如此。每个人的最优决策都是采用压倒性策略。臣子:“大王怕我反,必然会对我动手,我只能先动手,必反” 皇帝:“他要反怎么办,必然会动手,我只能先动手 必杀” 双方皆无后路可走,只能选择反,杀这个对双方自己都是最优策略的策略。最后形成一个纳什均衡。韩信低估了当年他看不起的刘邦,低估了他所不屑与之为伍的市井小民,他没想到这一生他所看得起的人看不起他,他看不起的人却看得起他,并与之纠缠了一辈子,最后还是死于他所看不起的那一群体当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当中,最终还是现实成了胜者,韩信太过理想化 他把所有人都想做了他所想做的样子,却没想到现实的残酷和狠毒是如此这般…… 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是世人对韩信的普遍认知,韩信一生的评价。成于萧何慧眼识珠,向刘邦给出了 “国士无双” 的举荐,让他崭露头角 用自己的真本事向大家证明了他的能力实力,然而太厉害了,功高盖主了,他所碰到的君王还是一个生性多疑,城府极深,世故老道的刘邦,与这样的人为伍,败只是迟早的事情。而萧何与韩信不相同,萧何有极强的政治敏锐,有对现实的理解以及人性的理解。他只能那样,也别无他法,为了保全自己,为了利益,为了权势,都是人性使然。如果韩信听信他人之言,用了蒯通之计,与项,刘三分天下。历史会改写吗?韩信会是那样的结局吗?刘邦还能一统天下吗?我认为会也不会,我认为三人之中刘邦概率最大,其次项羽,韩信。为什么呢?因为正如韩信所言,他二人善于统领兵士,而刘邦运用帝王术,市井术炉火纯青。“时也命也运也”,天下英才万千,军士万千。刘邦本身有独特的能力,手下谋士众多,军士略逊,但刘邦运用他那一身心机城府一一避险。而项羽才能出众,也有一些政治能力,但为人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优柔寡断,还有一些江湖义气,讲义,讲名声,讲面子,讲的贵族之气,却没有很强的统帅才能。韩信相比项羽军事才能比他更出众,但离了军事,韩信就好像一个待宰的羔羊,对于一切都像是一个 “三岁孩童” 一般。刘邦相对于这二人,是一个泼皮无赖,心狠手辣,城府极深的老无赖,但正是他的这番与众不同,奠定了他的西汉开国皇帝只为。(以上仅为个人想法,如有不同,请指教,但别骂人谢谢)书轨新邦,英雄旧里。海雾朝翻,山烟暮起。宅临旧楚,庙枕清准。枯松折柏,废井荒台。我停单车,思人忘故。淮阴少年,有目共睹。不知将军,用之如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忠义

          历史都是惊人的相似,从古至今都一样,所有的选择都是最后的命运,韩信自立为王,或许能多活几年,重情重义一定会选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立为王或许后人也不会记得他,也是刘邦史记里的一个过客,忠孝的太多了,权谋的人一定会丢下忠孝,来完成自己的目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结尾的千古任人评说,已经把所有观点,想法都说的很清楚了。可能这就是命,走着走着就这样了。真的无需多言,反观自己,只要认认真真去活,勇敢去追,管它结局如何,无愧此生就好。说这说那,纯属浪费时间。有这功夫,还不如多干点实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特像成功学

                当小说看呗,还能咋看,用手机看。“越能忍耐”,坚持即是煎熬。能忍耐的都是心怀仇恨的傅红雪。忍耐完全是情绪,儒释道的老师都有方法对付情绪,成功学教我们 “硬抗”。海豹突击队员最难的不是什么时候开枪,而是知道什么时候不开枪。这能力难培养,要筛选,这是认知,而不是硬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不伐时,时不我待

                  1, 现代的视角看过去是韩信自己的性格问题。历史视角,贵族自有贵族的处事活法,所以不与屠狗之类为伍,不能低下头颅,包括韩信少年时与母的对话。就像印度的不同种族人只能干自己该干的,你不能干别的活,过让人看清也不符合身份。2. 仁信礼智信,美德,那么当韩信在高位时的坚守问什么会如此,坚守的不对吗?何为是非?无是非尔,是为变则通,通则变。处高位而没有高位的思想,制度是人创作,应该为人之用。正与奇没有提现在他的政治战略里。3. 年少时的韩信就是成年的韩信的写照。故 3 岁看老 6 岁看大有其意义。一生波澜壮阔,终不肯低头,欺侮于执着。正可谓成为萧何败也萧何,不若说成为执念败也执念。4. 人作为高等动物,都成于自己的才干,死于自己的才干。韩信也不例外,所以孔子说的中庸,不知是藏拙还是真的庸。可能当年的韩信也曾问自己,这一生就这样吗,这一生可快乐,可无悔?每每想起那些侮辱,那些吞咽委屈,咬金牙关隐忍的日子,是否痛苦不堪又随风而逝。韩信啊韩信。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