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盐》

    1. 关于牺牲


    《祛魅》中的李林燕,为了帮助比自己小 15 岁的丈夫解除枷锁,拿斧头砍向了第三者董萍。
    《以父之名》中的田叶军,为了帮助被情感 “绑架” 10 年的女儿,拿镰刀砍向了老光棍儿。
    《乩身》中的盲女常勇,为了帮助即将被强拆的老街上的乡邻,点燃了浑身浇满汽油的自己。
    2. 关于尸骨(尸骸)
    《以父之名》中的田小会,持续给失踪 10 年的父亲写信。10 年后,她重新读起这些信,感觉 “眼前这些写满字的纸其实只是时间留下的尸骨”。
    《我看过草叶葳蕤》中,放浪又孤独的小画家李天星,“他孤独地站在游廊里,旁边摆着他的画板…… 天气渐凉,荷花已残了不少,残荷如尸骨一般遍布湖面。”
    《无相》中的 “于国琴从不和任何人提起自己的大学…… 它们对于她来说,是被她抛在路上的一段时间的尸骸。”
    作者孙频把芸芸众生,称为 “世间的盐”,“我们不过都是这世间的一粒调味品。”
    好多次,对我的冲击太过于强大,不得不停下来,缓一缓。
    正如作者所言,“我写的每一个人物,不管他丑陋猥琐还是让人怜惜,我都对他付出了绝大的深情还有真正的同情。”
    而我呢,对 “那些最卑微、最真实、最有韧性的人”,我内心的态度是什么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到快四百页的时候,真的快看不下去了,看的人真的内心很压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无奈、冷漠,以及欲望的侵蚀。人就是个矛盾体,想要逃脱却被内心牢牢束缚,想要改变,却总是无能为力,迫于现实的压力。可能,真的人性如此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来感受压抑和痛苦吧

        写得太过悲观了,读着太过压抑了。慢慢了解到作者的秉性风格,小说许多地方其实已经能够猜到作者将写的过程结局:最可能的让人心生压抑的结局。而书中不时表现出来的善良仁慈,就像是茫茫夜空中淡淡的星,映照出世界无尽的荒凉,让人更感压抑甚至悲愤。显然,作者不单是想记录故事,而是想警示世人。也许让读者感到痛苦,便能记忆更深吧。可是那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没那么悲观,我想即使在强大的环境里面之下,个体也能做点什么帮到自己。个体受困于恶劣糟糕的环境,受困于道德败环的人类,也深深受困于自己的不作为。不过我没有想要批评故事里的任何一个人。这些故事带给我的 “情绪价值” 就是感受痛苦与压抑。显然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不是 M 更不是受略狂。那除此之外,故事带给我的价值便是学习和思考了吧。我不愿意成为故事里的任何一个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疼痛的众生

          看完了,只觉得疼,众生被凌辱,欺压,只有疼痛真实存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比《疼》更加刻骨铭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四星

              这个四星完全是个人喜好。总体而言,本书所要表达的东东蛮深刻的。但整体的阅读感受较为压抑。虽然人生貌似有很多的无奈于伤痛,但个人还是喜欢快乐的表达。无论生活还是投资,个人也都秉承快乐这一基本原则。因此保留一分,还请体谅。感谢!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