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那个历史时段内,日本人的家庭关系和亲族观念相对松散,一家人只是在一个屋檐下暂时共生,随时可以散伙跑路。因此,天皇仿照唐朝在日本实施户籍管理,难度非常大。当户籍制难以为继,国家税收也就不再稳定,这样的话,律令制还如何实施呢?这是日本律令制无法存续的根源。你看,由于唐朝和日本国情不同,同样的制度无法生搬硬套。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天道如此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不足;天之道,熵而无序,人之道,逆熵而有序。人的努力,就是在熵的无序中,寻找那暂时的有序,人的努力就是逆天而行,而修行就是逆天而行,人们一代代努力建立秩序,却被天之道的熵一毁再毁,但是作为人,不能放弃努力,生而为人,其意义之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日本的格局是被规模限制的。

        平安京时代,人鬼和谐共存的年代。天皇和将军要的是咒力。阴阳师,咒术,和尚得以大力发展,毕竟和尚也是靠咒力才能得到天皇的赏识,靠降妖伏魔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高贵和尚惹人爱,什么 “和尚爱上我” 啦、《源氏物语》啦,也就有了生存环境🤣。天皇总有一颗 “大日本” 的心,日本老想搞 “大帝国”,无奈格局小,“百鬼夜行” 就是极限了,不像咱们动不动就 “十万天兵天将”。格局被规模锁定了,大帝国搞不成,搞成了 “小日本帝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刷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粗枝大叶,唯心主义

            7 世纪中叶,日本天皇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制,愿意交租服役的百姓还能得到土地。但百姓不愿意种地,很多人跑到贵族那边去了。到了 9 世纪,天皇直接控制的土地、人口还变少了,贵族反而壮大了。问题来了,百姓为啥愿意给贵族种地?是去种地吗?作者没说清楚。如果天皇的税负重,为什么不减负?# 游牧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全面但有些乏味

              本书分了几个结构来写,但里面有太多关于各家论述的引证,还有编史的文献记载,逻辑很清晰,只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是太有趣,只能硬着头皮来读,我也是先看目录,挑些框架里感兴趣的部分来读,还有里面历史人物不熟悉,所以里面提到的前情对比时,时常有种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的感觉。       所以整体来说如果不是认真严肃态度来读这书,恐怕是很难一字不差地读完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讲谈社日本史3

                本册讲述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前期的日本史,对应我国隋唐时期。从本册内容可以看出,东亚地区的中华文化影响范围波及岛国,至此三国关系在巨大的文化向心力下,随着历史洪流继续向前演绎。孤悬海上的岛国,在获取中华文化后,开启了扩张的步伐,将手伸向朝鲜半岛。大陆王朝不会坐视不理,从此开启了一千多年的东北亚明暗纷争的历史。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分道扬镳

                  1. 就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本也要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是正知正见。奈良平安时代的文明进程大致能相当于中国的汉朝,而同时期中国处于唐朝五代之间,文明差距从数千年缩小到了数百年。2. 反复上演的历史一再说明,什么东西在哪被最早发明其实并不重要,在哪里获得了最大的利用和发展更重要,而引领下一步的革新方向则最重要。3. 日本一路学习唐朝的方方面面,包括山寨的中华天下观,但最后还是进化成另一个物种:中国也有权臣当道甚至篡权,但终究能拨乱反正最多改朝换代重新再来,皇权在这轮回中不断被加强,而日本天皇很快就 [一直被架空,从未被推翻],都是有得有失吧。4. 不知是何原因,书中没有提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即日本之所以没能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而发展成为类似欧洲封建的体质,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日本学了唐朝的几乎所有制度,却没有学习科举。这么看来,就算一再被诟病,科举仍然是一个极为伟大的发明创造。5. 读到第三本终于发现,无论写哪个时代,这个系列的可读性或者说故事性都很糟糕。大概都是职业历史学家执笔而不是作家的缘故罢。这么说起来好,如果说中国网络小说破译了人类的爽嗨密码,那得到听书就是集成了知识萃取的精要。突然很期待听书版本对照一下,裴老师加油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情有点复杂,日本当时几乎处处学着中国,可以说至今仍是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上和方面最接近中国的。看着它就像看着中国的镜像一样,一言难尽,五味杂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后感

                      终于看上去有点接近我熟悉的历史写法了。几点感受。1、摆脱了上两本考古式的述事,让我看到了日本历史精彩的一面。世事都是一样的,无论中日、中西。2、本书的结构还是同前两本存在一样的问题,不统一。特别是后面的部分,分别讲税收、官员、内务管理、歌合等,像是专题、专业史而不是通史。丛书的组织者没有提出要求?3、税收、官员、内务管理、歌合等都写了,单独没有诗词。为什么?在后面?4、没有看到百家争鸣的思想,希望后面看到。5、玄武门事变、外戚当权、兄弟相争、人口迁移、租庸调,这些中国历史上有的,日本历史也有。但,起义、统制思想、除佛教只外其他宗教、小说等基本没有。希望后面看到。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