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难描述在踏上欧洲的旅程中翻开这本书,恰就是在讲即将踏上的这片土地的文化与故事,是怎样的一种震惊和激动。原来,懂世界更懂你的人,给你人生带来的加成是不可计量的。小学被亲戚里最有文化的姑姑一家送的书就是余秋雨系列,奈何当时的我局促在十八线小城市,连方圆几百公里外的土地都没涉足,哪里还知道什么亚洲欧洲?但十几年后的今天,当我捧起这本书,意识到原来这个人在 20 多年前就在做我现在想做的事情,而且他也曾和现在的我一样如此迷茫,又常常振奋,以及在路上有了那么多的真知灼见和深刻的体会,我只感觉一切仿佛都如同命运的安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正如余秋雨在《结语》中所言:“我们对欧洲的了解,远远超过欧洲对于中国。” 自己尽管是生长在中国,但对中华文化丝毫不敢有 “全懂了” 的想法,甚至历史比我们短暂的欧洲我也不是了解的很多,因此很有必要看一看余秋雨的这部兼俱游记特性的散文集。我有一个远大的梦想是周游欧洲(当然除了东欧),“世界” 的话太大了,所以要游历自己的最爱,而欧洲文化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化是世界如林的文化中最仰慕的,一直想去亲身体会那种强烈的文化气氛以及欧洲足俱现代感的城市气息。我除去东欧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受到的俄国的影响太大了,尤其是苏联,而苏联似乎和欧洲文明脱节 -- 即使首都也算在欧洲况且东欧国家那种像中国以前对 “苏老大” 唯唯诺诺的态度让我极度的反感。余秋雨此行十分注重考察欧洲的文化积淀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曾灿烂一时,并于唐达到极盛,为何当今世界西方文明是世界的主导,正是因为人家对文化的保护比我们有更强的意识(尤其是现代意识),还有在经济上有绝对的优势。因此,能够有朝一日踏上欧罗巴大地是我最大的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象牙塔看似高雅精致,却是一种自我囚禁。他不客气地描述道,囚禁在象牙塔里的文艺精英除了自己之外别无可谈,谈完了自己就互为观众。全部无聊、麻烦、伤害,就产生于这种小空间里的 “互为观众”。由此得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真正的文化人、艺术家要做的事,正是文化艺术界竭力要反对的事。这个事,显然就是离开。象牙塔里 “互为观众” 的囚禁者们只要看到有人离开象牙塔,就会暂时地一致对外,对付叛逃者,但科林伍德认为,正因为这样,证明除了叛逃别无选择。囚禁是叛逃的理由,但走得远了,这个理由渐渐退去,前一段路成了后一段路的理由。每一段路都能解答一些问题,却又带出了更多的新问题,因此越走越远,很难停步。远行毕竟孤独,便写下一些文字来与远近读者沟通,沟通的方式当然不会去模仿象牙塔里的 “互为观众”,长天大地不需要那些尖声厉气,或唧唧哝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人在慷慨激昂地毁损,有人在点点滴滴地追求;有人在振振有词地偷盗,有人在含辛茹苦地奋斗;有人在流言蜚语间钻营,有人在冰天雪地里行走……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