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先说深圳在 2000 年前后,我大概听得懂别人说的是什么了。就知道广东有个地方叫深圳,深圳很发达,有很多赚钱的机会。2005 年,是我第一次去深圳,还在读小学。我记得当时最高的建筑是地王大厦,而且还有地铁可以坐。2016 年,已经是大学生了。去深圳找同学。学长带我去万象城喝了一杯五十多块钱的咖啡;然后我转了三四趟车,到华南城附近有个叫做新木老村的地方,找我同学,他在那边创业,刚起步。两个人去菜市场买了一只鸡,买了一斤肉,还有一盒鸡蛋,住在城中村。那天觉得光怪陆离,下午我还人模人样的在商场里逛街,晚上就在城中村的格子间里剁鸡准备炒辣椒来了。这是深圳,都是深圳。过去八年里,时不时去。但逐渐少了。因为同学陆续待不住,回家乡了。书里讲述的故事,基本上是我还对深圳一无所知的时候发生的事。感慨的是,里面有些话,现在的政府还在提的。倒不是说经典,而是代差就是这么大。我们在避免阶级这个提法,但他似乎难以避免。直到这两年,我才逐渐明白,那句先富带后富,意味着什么。少年时觉得,这有啥的,当然是有人先有人后。但到了现在,南北差距,东西差距,城乡差距,还在拉大。不能说转移支付没有起作用,也包括现在的产业要往四川迁入。但是,能否解决。我在 2016 年的时候,有小半年住在上海。租住在一个老旧小区里。有天空调不大好使,搬了个椅子,居然没看懂写的啥个啥。后面拿手机翻译软件,才看懂,西门子原装进口,写的德文,1992 年生产。回家后,问了问我爹,咱家啥时候有电风扇的,我爹说 96 年吧,88 年通电的。我家在福建泉州,东南沿海地区。2015 年,我还去过甘肃的一位同学家。我愣是没敢信,他们村没有通自来水。世界,的确是有很多面的。我去过莲花山,也看过邓公的塑像。挤过深圳的地铁。也买过深圳的山寨货。没有在深圳长期生活过,有时候觉得有点可惜。2024 年 11 月 10 日于福建泉州 2024 年读的第 92 本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深圳市长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深圳是中国改革的试验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这是一本了解深圳、了解改革开放、了解中国市长的纪实好书。
15-19 年在中山大学读书,去深圳和香港多次,当时只感叹深圳的现代化国际化,只看到了深圳现在是什么样子。这本书很好的一点是,有许多过程性的叙述,有发展背景、决策过程、落实情况等,让人身临其境,让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体会当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探索、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激情澎湃。同时,全书涉及经济产业、城市建设、国企改革、金融业发展、社会治安、政府机关作风等,基本囊括了地方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体制内人员开阔眼界进而对照反思的重要参考。
这本书贵在细节,但是细节还不够多,我懂其原因,只觉得遗憾。
为二十届三中全会补充学习,推荐!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回顾深圳发展的那段激情岁月随意翻到的一本书,因为这个书名而被吸引,值得一读。因为我很喜欢吴晓波写的《激荡三十年》,改革发展中深圳是很多大事件以及大人物大企业的发生地,之前一直是是企业家以及观察者视角了解深圳那段历史,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就是从深圳发展的推动规划和执政者的角度重新回顾了那段历史,里面有些事情的细节,也只有这些执政者分享出来,我们才知道,也对于发展和改革的艰辛和精彩更加了解。在书中,能够很清晰的感受到作者在回忆执政深圳改革发展时的激情和怀念。本书给我的一个新的感受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就,不只是那些成为弄潮儿,被媒体新闻关注的企业家,还有为他们搭建了平台的政府,这些参与了历史但默默无闻的体制内人员,他们也有激情和理想,从我近期读到的海航重组中的两位负责人的故事,了解的越多,发现体制内里有激情有理想有抱负的大有人在,大家只是在不同的职责岗位上,但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为了更好的个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