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7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苦难是穷人的影子

    《大地之子》这本书是偶然间看到学友们的读书笔记才去读的。读时,会时不时停下来,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暗自庆幸没有生在印度,还是一个低种姓族的人🙏🏻🙏🏻70 年代的印度,对普罗大众来说是水深火热的。本书通过一个裁缝铺,讲述了一个女人,一个男人,一对伯侄,四个主要人物的故事。四个人物的经历展现了印度重男轻女的传统,种姓制度的罪恶,印度人与穆斯林的对抗,印度人与锡克人的冲突,还有那些紧急法令对整个印度的影响。为什么书名是《大地之子》呢?自以为是这本书把人类的苦难与梦想,孤独与友情,暴力与善良,奸诈与顺从等等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读这本书有很强的代入感,因为人性中的恶,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无一例外都曾显现过,特别是计划生育的描写,让人胆寒。这本书中最让我迷惑的是伊什瓦的行为,他是愚蠢还是善良呢?明明知道紧急法令下,官员们都是一帮混蛋,为啥要无数次的去找他们讲理?被当做乞丐送去做苦力去找人讲理,集市上被送去结扎,还要找人讲理…… 后来在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中看到了一个词:正常化偏误,这个概念是说,当一个灾难已经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灾难的发生,还以为一切都正常,这样就耽误了脱身的最佳时机,结果导致自己面临巨大的危险。一般估计,当灾难发生的时候,70% 的人会有正常化偏误,15% 的人会被灾难给吓得失去行动能力,只有剩下那 15% 的人能反应过来赶紧逃离。不得不为这本书的译者张亦琦点赞👍🏻👍🏻👍🏻翻译的非常棒,虽然有 600 多页,读起来丝滑,有很多金句值得反复去读,去思考。摘录几句他们小时候我们给他们喂奶,但现在,我们没法把道理喂给他们啊。对政客来说,通过的法律就像泼出去的水,” 纳拉扬说,“到最后都流进了下水道。”“假如时间是一匹布,” 小翁说,“我就把所有不好的部分都裁掉。裁掉吓人的黑夜,然后把幸福的部分缝起来,这样日子更好挨一些。然后我就把它像大衣一样穿在身上,永远开开心心的。”……

      3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即使身处阴沟,也要仰望星空

      这本书看完了,用一个词来说就是意难平。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因果关系在这本书里是看不到的。能够看到的只有更贫穷,更虚无,更绝望。但这本《大地之上》还是值得一读。因为它是描述大地上发生的事情。而我们,都生活在大地之上。尽管书中描述的印度,地理位置离自己很遥远。可人事物很多时候是没有距离之分的,底层逻辑都是类似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大地之上也没有鲜明的地理界限。这本书有 617 页,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故事性很强,能够吸引着人继续读下去。而且,这本书的氛围感很浓郁,一旦你进入到作者描述的场景中,就很难抽离出来。就像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在路上看到乞讨的人,睡在大街上的人,路过的学生,甚至是裁缝店。我都会多看几眼。好奇在他们身上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他们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在他们之间,是否也有乞丐头儿,尚卡尔,伊什瓦,翁普拉卡什、迪娜、马内克的故事正在上演着?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时代对于人的压迫。就像小翁和伊什瓦一样。就因为他们的种族是所谓的低贱种族,从小就要受到所谓高贵种族的歧视和欺侮。不能讨价还价,不能共同生活,不能触碰与他们无关的事物。一切都由规矩和条例禁锢着。你是哪一种族的人,就得按照该种族的方式去生活。要是胆敢翻身,那等来的可能就是灭门之祸。小翁和伊什瓦就是例子。他们从事的裁缝工作在他们的种姓制度下是僭越的。因此他们为了保命,只能够流落他乡。令人叹息的是,最后伊什瓦心心念念要回去的故乡。成为了他跟小翁掉入深渊的地方。一个被阉割,一个被截肢。故乡成为了地狱之所。迪娜是另一个例子。在那个环境下,独身的女性在社会上闯荡,是特别艰难的一件事情。迪娜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她想要依靠自己的双手生活。而不是依赖哥哥努斯万的接济过活。但独立这条路太难走了。迪娜经历了丈夫的失去,反复与哥哥周旋,反复与房东周旋,反复与自己周旋。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马内克,小翁,伊什瓦。从厌恶到接受到失去到珍惜。最终,迪娜被房东赶了出去,她的裁缝生意也黄了,只能够再次回到哥哥家里,接受哥哥的接济。马内克也不例外,也被环境影响着。遭遇了校园暴力,背负着父母的超常期待,看着身边的事物一点点变成自己陌生的模样。马内克感到迷茫,费解。马内克的家庭条件比小翁要好很多。至少他还可以上学,可以出国,有遮风挡雨的地方,还有父母的爱。但马内克也一直在失去。从祖先的败落,父亲的去世,学业的停滞,事业的茫然,身边人的离去。最后,重回老地方的马内克,与成为乞丐的小翁伯侄两个的擦肩而过的场景让人感叹世事无常,不禁泪目。整本书下来,每个人的结局都是破败的,不堪的。死的死,残的残。但令我感到惊奇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居然能够出现在书中的主人公身上。比如小翁和伊什瓦沦落为乞丐的时候,你依旧能够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看到他们互相打闹的场面。比如失去双腿的乞丐尚卡尔。一直感恩乞丐头对于他的照顾,对于自己的生活也很满意。在被抓到集中营的时候,还热情地为每个人送水送饭。比如迪娜的生活几度陷入困境,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她依旧苦苦支撑着,不轻易妥协和放弃。大地之上有狂风暴雨,也有春风暖阳。有陷入黑暗的人,也有寻找阳光的人。
      大地之上没有新鲜事,但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在这里,没有公平可言,没有正义一说。
      但在阴沟里,依旧能够看到生存的勇气,看到向阳的欲望,看到洋溢在他们脸上的笑容。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存的力量和生命的韧劲。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学可以起到价值观教育

        恭喜六一小伙伴们,又又又读完一本书了。我们历经 16 天共读印度文学小说,回顾我自己阅读史,这也是我第一次阅读印度文学作品。感谢六一读书社的陪伴共读,没有大家一起共读,我读不完这本书,没有六一读书社我也不会去读这本书。共读意义在于打破自身信息茧房,一起共读输出笔记,去阅读大家的笔记,更是一种突破自身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境地里。给这部作品打四颗星,那一颗星星扣掉,是因为这部作品远远没有红楼梦好。出版社营销有点趁热点,有点下线。就里面女性角色就少的可怜,呈现女性丰富程度细腻上远不及红楼梦。阅读完这部印度文学小说,就为什么要读文学作品,我找到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写的好的文学作品小说,可以起到教育在价值观这方面严重缺失。什么是价值观?核心就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生动细腻去感受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的各种价值观,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呈现出来的人生。《大地之上》就带着我穿越国界穿越时空,去知道印度文化下的各阶层人的价值观,去知道大概是父母那代计划生育制度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印度那边是什么情况,又会产生怎样的价值观冲突,会看到什么样价值观是更好。我现在知道,中国秉持的价值观就比印度好,生活在中国的个体,就远远比印度离平等、安全更近。印度真的需要好好抄中国作业。我知道,迪娜的价值观是更好的。始终追求独立自主,始终与哥哥代表的男权做斗争不妥协。秉持着结婚跟死亡一样,只能有一次。自身勇气坚持的争取的那个自我,会留下很多美好回忆,很珍贵的情感体验。与丈夫的爱情,与小翁、伊什瓦、马内克的友情,这些曾经美好体验就可以支撑着活下去。我看见,印度人那精神层次得坚韧与乐观价值观。小翁即使遭遇如此残酷对待,依然有勇气的活下去。再如今各种抑郁症各种精神疾病导致的自杀上升得时代,小翁身上的呈现的价值观就是更好的。比人间失格里总想自杀的价值观更好。当读者吸收了小翁活下去的价值观,那还有什么可以打败我们,未来还有什么可怕。我们作为读者,也可以看到小说里面各种不好的价值观,不好的也会起对自我价值观的教育作用。比如印度种姓制度、男女极其不平等的价值观,就会深刻知道一个不平等价值观带给个体会有怎样的伤害,以及命运会充满着苦难。我们就得更要坚定加深追求平等。再读这本书,第一次使用 Ai 去辅助阅读。一块是作思维导图,一块是根据内容去 ai 绘画。思维导图下,就呈现了很多逻辑理性框架,更细节了解创作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多么不容易,多么讲究逻辑性,讲究各种细节,会发现做到真的很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变换不变的“大地之上”

          如果《大地之上》被拍成了电影,那主角的视角一定是马内克。读到最后一章时,马内克已从迪拜回来,见到早已物是人非的故国,还有面目全非的伊什瓦、小翁。岁月的痕迹,也爬满了迪娜阿姨,这个曾经与他和睦相处的合租伙伴,但她还是内心充满了温情。从镜头看,倒述回伊什瓦的父亲,两兄弟的成长,再到小翁跟着大伯出门学艺的故事,我们也不难猜测尽管百般忍耐、万般讲究的伯侄俩,在这动荡的大背景下,怎能轻易全身而退呢?太难了。这世道,有疯了的 “前理发师”,有承受丧猴之痛的 “耍猴人”,还有喜极而悲的 “虫子”,他们只是彼时社会的一份子,却以足够让我印象深刻,情绪满溢了。幸好,迪娜还是那个公寓里的迪娜阿姨,外表冷漠却内存温情,伊什瓦和小翁,还是被折磨蜕变了外表,当年之性情却不减几分。这也给多年未见的马内克心存一点悬念,结局仍带憾中欢笑的喜剧色彩。大地之上。人能变,会变,但也可以不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大地之上》想到了《活着》,人到底能承受多大的苦难。无论是福贵还是迪娜四人,生活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个不停旋转的磨盘,他们的命运就车这不断的旋转中,被碾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时隔多年他们都彻底认输,接受自己悲剧但又无法改变的命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救命,这难以抑制的悲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在命运、社会、政策、世俗里像张皮革一样被反复揉搓、浆洗后,会留下什么样的生命底色,而选择又能看出我们是怎样的人,最在乎什么。写成人的一生和心底的密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印度版活着

                  1. 生活从来都是不容易的。作为一个平凡甚至平凡到卑微的人活着都是不容易的。人又是如此的坚韧,即使生活已经这么难了也会充满幸福、充满感恩,得到一点点来自社会的温暖就很满足 2. 孤独是一种物理的状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有时候以为自己已经可以忍受孤独了但可能只是习惯了物理的孤独,而不是精神的孤独。人终究是社会动物,我们需要其他人为伴,我们需要来自人的关怀 3. 记忆就像死亡一样,无法摆脱,魔幻的是苦涩的回忆往往更多。记忆不依附于物质,物质是记忆的触发开关,作为开关的物质连成线就构成了记忆的时间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希望总是有的——足以平衡我们的绝望,否则我们就会迷失

                    这本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人生是没办法抄袭的,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一个阶层,它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书中的叔侄让人很心疼,他们背负着太多的压力,来自于他们文化的束缚和婆罗门种姓制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非常让人伤心的小说

                      这是我读过的第三本关于印度生活的小说,这一本极其的震撼。这个故事中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的四个主人公,因偶然的际遇相遇,从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展开了一幅印度社会的历史画卷。那一年印度颁布了紧急状态法,在法案颁布之前,人的生活是不幸的,颁布之后,不幸之外再加上了不确定性。作者非常细致入微的描写,小人物,也很具体和生动。很久没有读这么长的小说了,很抓人,忍不住一直往下看,往下看下面主人公会发生什么。只是有时候读得太过压抑,难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苦难,为什么如此接二连三的发生。怎么就不能善待一下善良的人呢?在混乱的国家机器面前,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渺小,那么无助。印度的混乱来自上面一套下面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事让我也想想到了复杂系统。社会太复杂了,一个政策,有可能好的初心会变成坏的结果。只有在执行层面的保障,才能让一个好的开始产生一个好的结果。故事中每个人物都心底善良,在内心深处都蕴含着美,对幸福的追求。但是每个人都无奈,厌倦自己的生活。故事里让我最感动的人是那拉扬和他的儿子小翁,纳拉扬座位小翁主线中背景人物出场,但非常亮眼,因为在故事中,所有的人都接受现状,唯有他选择了反抗,"没有尊严的生活,不是生活,没有尊严的活着,不如不活"。小翁对待强权有天生的一种抗拒和不接受。但结果其实都非常悲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都有机会,机会和机会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烦恼,但烦恼和烦恼也是不一样的,没有什么奇迹,也没有什么幸运,命运将人们连在一起,却终将会分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初生在大地之上最后却被大地吞噬

                          卑微的生命挣扎活着,失望希望再失望再希望最终走向灭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出生就决定了一生,毫无改变命运的机会。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苦痛的人生,暗世界

                              她像海绵一样照单全收,独处时,把自己拧干,准备接受更多的东西。挣扎了一生失去了丈夫,工作的她最后失去了希望。失去,再失去,我们就是在不断的失去,最后剩下最本质的人性。两个裁缝因为是低种族,家人被杀害,最后因为国家的计划生育计划强制结扎,一个感染截肢,一个被阉割,最后成了乞丐。如果时间是一匹布,把不好的时间裁剪下来,用好的时间做一件衣服,穿在身上会很幸福。他们的本性是,两个乞丐在没人的时候来和她见面,还是和过去一样说说笑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苦旅

                                看完这本书我甚至抑郁到不想写书评,但又深知这本书我一定要写书评。并不了解那个时代印度的背景,出于对低种姓人生活的好奇看了这本书。书里的人物很多,线索庞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织密切,构成一个又一个因果轮回。书中有三件没有关联的事说了同一个道理,也许是作者想要的呼应的效果 —— 迪娜没有阻止爸爸去落后的疫区,爸爸病死在了那里;迪娜留宿无家可归的裁缝伯侄,他们被警察抓走卖给政府工地做免费劳力;伊什瓦执意回从前生活的镇上给侄子小翁物色娶妻,他们被计划生育中心抓走,小翁在家族灭门仇人的 “特殊关照” 下从被结扎发展到了被阉割,而伊什瓦因伤口感染导致了截肢。其实诸如此类的看似是因果关系的事件有很多,比如鲁斯图姆的车祸,纳拉扬一家被灭门,尚卡尔的身亡,乞丐头儿被谋杀,马内克卧轨自杀,似乎都是有迹可循的,让人忍不住设想 “要是不… 就不会这样了”。但书中的内容也按住了这样的念头:这件事必定发生,因为社会现实就是这样的,在这个故事里恶势力的确权势滔天,而有些人的人生注定要负重前行。其实书里除了像伊什瓦和小翁、阿什拉夫叔叔、阿维纳什这样心怀正义、相信公平的明显的正面角色之外,也有很多亦正亦邪的人,比如收租人虽然会听着房东的命令威胁房客,但他心中的善意却时时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沮丧,因此被解雇后他仍然冒着风险去提醒迪娜;凯萨尔警官虽然抓走了包括伊什瓦和小翁在内的流落街头的人们卖给工地,但他也会因为心中的善意而帮助被房东驱逐的迪娜,想办法抓走了两名打手;乞丐头儿为了赚钱会把小孩子弄成残疾的乞丐,会问乞丐收保护费,但他也真的保证了乞丐们的安全,收了裁缝的钱把他们救出了工地,收了迪娜的钱保护她的公寓,对此生都没能相认的弟弟尚卡尔满怀复杂的心情,为意外去世的尚卡尔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而他最后也因为把耍猴人的侄子侄女做成残疾的乞丐而被耍猴人报复谋杀,迪娜也失去了他的保护,也因此失去了公寓。这本书的词藻并不华丽,措辞富有生活感和画面感,对于人们日常安稳幸福的生活的描写仿佛让读者能看到一幕幕温馨的画面,让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画面是马内克、伊什瓦和小翁三个人并排在迪娜公寓的卫生间镜子前呲着牙观察他们牙齿的不同,迪娜站在一旁点评总结。四个人的生活实在太和睦温馨,他们努力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而在他们以为马内克会继续读三年的大学住在迪娜家里、小翁会带回一个温顺的新娘,伊什瓦和迪娜会像公公婆婆一样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五个人甚至加上以后小翁的孩子们会成为一个大人相互之间没有血缘却幸福的大家庭时,在这个触手可及的、预期会到来的幸福的顶点,情势急转直下 —— 马内克去了迪拜,伊什瓦和小翁惨遭毒手,迪娜失去了公寓和她依赖的这个幸福却脆弱的家庭。书中对于主角们的悲惨境遇的描写篇幅并不算多,比如从纳拉扬争取选民权力到恰马尔家族惨遭灭门,总共只用了两页,与描写他们生活的篇幅相比寥寥无几,却能把人的一生拖进深渊;而对于马内克在迪拜的八年,迪娜时如何被时间摧残成老妇人、成为乞丐的裁缝们是如何生活的,更是没有只言片语,而他们共同生活的时候就连喂猫这种小事都描述得十分清晰。对于他们来说,安稳幸福的生活难能可贵,在未来悲惨的境遇里,总要把这点快乐时光拿出来反复咀嚼,才能熬过眼前的黑暗。在小翁即将挑选新娘的时候,他和大伯伊什瓦、阿什拉夫叔公一起去赶集,刚买了新衣服,举着粉色的棉花糖,糖丝粘在叔公花白的胡子上,到这里一切都美好得像电影一样,下一秒警察包围了集市,叔公被打倒在地,不久后送医去世,粉色的棉花糖落在地上被老鼠啃食。生活的快乐不堪一击转瞬即逝,苦难才是生活中的永恒。但即便他们成了乞丐,也还是努力地继续生活,反而更让人泪目。最后的最后,马内克受不了与他幻想中的美好完全相反的现实 —— 想要重新拥抱错失的欢乐,为此下了很大的决心,却发现眼前的光亮是虚假的,周遭是无尽的黑暗。死去的朋友和朋友上吊的三个妹妹,成为乞丐和残疾人的伊什瓦和小翁,了无生气的迪娜阿姨,以及遍布驱逐、谋杀的首都,混乱的政治局势,黑暗的前景,即便他自己的生活即将像好的一面继续发展,他还是选择了自杀。而这一切,跟他共同生活过的如同他的兄弟一样的小翁、如同他的父母一样的伊什瓦和迪娜都不会知道了。他们在迪娜哥哥的住宅前相遇,彼此其实都认出了对方,但没有人戳破,于是日后再也没有了这样的机会。这不是像美国电影般最后能够惩奸除恶得到大团圆结局的美好故事,而是底层普通人在生活的重压下挣扎努力却依旧无力改变现实的悲惨故事。他们每一个人都为了活下去而付出了全部的代价,在几乎失去一切时却还能继续苟且于世,这才是最让我像心脏被捶了一顿一样难过的地方。可怕的是,也许这不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正是世界上某些人正在经历的惨痛却富有生命力的人生。很多故事我看完之后,随着时间流逝总会逐渐忘却,但我仿佛跟这本书里的他们一起生活了数年。希望这件事我不会忘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什么是苦难的边界当你感觉不到苦难体会不到每次被撕裂的痛其实 那只是因为幸运因为幸运地生存在这个美好的国度大地之上处处都是世间的不公哪怕一点点的善待都是此生的礼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深的绝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从来就没好过

                                      喜欢这本书,虽然还没看完,但晚上我会做关于这本书的梦,我喜欢里面每个人的善良,不是虚假的,而是真实的,迪娜的善良,是在她不了解前有怀疑和犹豫的,马内克从小接受平等观念,对每个人都平等尊重,单纯善良。伊什瓦和小翁对朋友和乞丐的善良,还有乞丐尚卡尔对伤员的善良,那都是人性的闪光,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良。        今天 10 月 4 日,我依然在虽然解封但是只能在小区附近走动的街上散步,准备过马路时看到一只小花猫被压死了,它蹬着小腿扭着身子痛苦的挣扎了一会儿就死了,我好像是第一次看到生命在眼前消失。迪娜家的小猫还好是平安的,今天我看书刚好看到伊什瓦被结扎后感染截肢,小翁被结扎后,又被二次手术切了睾丸,心沉到了湖底。该怎么办呢?       我今天看完了《大地之上》,我以为我昨天看到的已经是最残忍的了,谁知道今天看到马内克卧轨死了,我有些怪他,那么多人活的比他苦难,他为什么不能好好的活着呢?再想想我又不怪他了,他去看迪娜,伊什瓦和小翁,想向自己证明万事不必糟糕透顶,但是万事确实都糟糕透顶,虽然马内克没有遭受这样的苦难,但是他却不愿意再面对这样的世界。我觉得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亡。       我挺喜欢瓦森特劳瓦尔米克 ,他总是在苦难肮脏的世界能找到一块小小的位置,安静的活着。在静默的这两个月我看了好几本人性之恶和超级苦难的书,我想看看人类能沉沦到哪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印度版的《活着》,其中苦难的浓度甚至远远超过《活着》。这些苦难深重的小人物还能保持幽默,令人佩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许多快乐,就有许多悲伤,不幸才是主旋律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