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浮华与纯真📚

    🎥《了不起的盖兹比》目前有 6 个电影改编版本,分别拍摄于 1926、1949、1974、2000、2002 和 2013 年,其中以莱昂纳多主演《了不起的盖兹比》2013 版影响最广。💍2013 版电影被形容为 “奢华有余而内涵不足”,宏大奢靡的视觉冲击相当震撼,以至于观众离开影院,搜索的不是原著小说,而是知名珠宝品牌蒂凡尼为影片定制的复古珠宝及配饰。📍给没看过电影的同学: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内容简介 https://b23.tv/OO4eIe📻贾行家老师就在 192 期《文化参考》毫不客气评价道:“导演把浮华处理成了童话一样的鲜艳,没有找到那种纯真的感受。”🎯那么,我们就从三个方面看看 2013 电影改编和小说的不同,大胆推测一下,贾老师心心念念的电影没有改编到的 “纯真” 到底是什么?1️⃣“被穿越” 的浮华🎬《了不起的盖兹比》是以 20 世纪 20 年代的纽约市长岛地区为背景的小说,而 2013 版电影描述的世界则颇为 “超前”。🏙影片中出现了正在建设中的长岛地标性建筑 —— 克莱斯勒大厦(1928 年开始修建)和帝国大厦(1930 年才开始修建)。🚙影片中盖兹比开的黄色森伯格汽车是 1929 年的出品,汤姆的蓝色小轿车是 1933 的车型。🖊影片开始便有用圆珠笔书写的镜头, 但圆珠笔是二战后的发明。👱🏻️女性的装束发型是上世纪 60 年代的款式。🎸在派对上听到的不再只是爵士乐,而是更富变化的摇滚与电子乐,颇为现代。不得不说,2013 版电影的观影感受相当 “穿越”。2️⃣“被加码” 的紧绷🎭黛西丈夫汤姆在 2013 版电影中显得格外 “奸诈毒辣”,看到情妇的死去,小说中的汤姆是理性地避开人群,放声大哭;电影是一滴眼泪也没有,还有心思误导情妇的老公,欺骗他奸夫是盖兹比,怂恿这个可怜人 “借刀杀人”,令人不寒而栗。🐎2013 年版电影有几幕特别经典,比如盖兹比重遇黛西,而 “绿帽男” 汤姆和盖兹比正面交锋的一幕也获得不少好评。这一幕令汤姆这个角色更立体:😬电影给汤姆加了重磅台词,咄咄逼人,直怼盖兹比出身卑贱的软肋。戏剧冲突和张力明显比小说强得多。随时会发生的流血冲突,让角色和观众神经都很紧绷。📚小说描述:(汤姆在众人面前揭穿盖兹比伪造牛津学历,他的财富只不过来自贩卖私酒的勾当,想赢回黛西的心。)“那个开药房的事儿不过是小意思,” 汤姆慢慢地接着说,“但是你们现在又在搞什么花样,瓦尔特(盖兹比的合作者)不敢告诉我。” 我(叙述者尼克)看了黛西一眼,她吓得目瞪口呆地看看盖茨比,又看看她丈夫。我又回过头去看盖茨比,—— 看到他的表情我大吃一惊。他看上去活像刚 “杀了个人” 似的 —— 他激动地对黛西说开了,矢口否认一切,又为了没有人提出的罪名替自己辩护。但是他说得越多,她就越显得疏远,结果他只好不说了,唯有那死去的梦随着下午的消逝在继续奋斗。🎬再看看电影的描述(汤姆揭发盖兹比贩卖私酒,盖兹比反驳汤姆)What about it.The only respectable thing about you is your money. 那又怎样?你唯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有钱而已。(汤姆倒了一杯酒,冷笑道)We are all different from you.You see. We were born different.Its in our blood and nothing that you do or say or steal or dream up can ever change that. 我们都和你不一样你要知道,我们生而不同,这是融进血液里的东西,你无能为力,偷也偷不来,做梦也改变不了。🎞电影画面描述:(盖兹比下巴紧绷,青筋暴起,满脸通红,喘气声越来越重。汤姆还趁机走近盖兹比,用酒杯挑衅地撞击盖兹比的酒杯。一向温文、谨慎的盖兹比终于爆发了。他推倒汤姆,一手掐住衣领,一手作势挥拳,面部肌肉失控地颤抖,咬牙怒吼着:“你闭嘴。” 而远处的黛西小姐惊恐地捂嘴流泪,从那一刻起,她再也无法相信盖兹比了。)️可以说电影制造的戏剧冲突,让黛西重投汤姆怀抱的选择更合理。也直接揭示了新钱和老钱冲突的本质。3️⃣“被消失的” 纯真🥃酒与纯📜1910-20 年代美国妇女逐步获得选举权,酗酒导致的家暴问题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促使 1920 年 1 月 17 日禁酒法案生效。🍻但经历过一战洗礼(摧残)的民众,怀疑信仰,把清教徒克制的教条抛诸脑后。享乐主义风靡全美国,而放纵的一大标志就是饮酒。药店暗地售卖私酒,贩卖私酒成了黑帮暴富的捷径。所以宴会越是毫无节制,剧中男女越是醉酒狂欢,就越凸显男女主角坚持不饮酒的 “纯粹”。👸🏻黛西📚“(汤姆一家成天与)一帮花天酒地的人来往,个个都是又年轻又有钱又放荡的,但是她的名声却始终清清白白。也许因为她不喝酒的缘故。” 在书中,有两次关于黛西 “犯戒” 喝酒的描述,都和盖兹比的感情有关。🍾第一次是黛西和汤姆结婚前夜,收到盖兹比的来信,痛苦不堪,“她躺在床上,穿着绣花的衣裳,像那个六月的夜晚一样的美,像猴子一样喝得烂醉。她一手拿着一瓶白葡萄酒,一手捏着一封信。”🍸第二次就是汤姆揭发盖兹比的谎言,黛西决心离开盖兹比的一刻,不停饮酒凸显她的痛苦,也为醉驾撞死人的情节做好铺垫。️‍🔥黛西对盖兹比的感情从他在军营 “穷困潦倒” 的时期就开始了,爱得 “纯粹”,你可以责怪她意志不坚定,选择了现实,不能说她没有付出过爱。🎬然而在影片中黛西一出场就手持饮品,根本看不出她的坚守,而见不到她 “破戒” 背后,反映出来的对盖兹比的深情。👱🏼️盖兹比 “不喝酒这个事实有助于把他跟他的客人们截然分开,因为我觉得随着沆瀣一气的欢闹的高涨,他却变得越发端庄了。” 他的商业王国和追回初恋的大计,需要精明算计,需要坚定的意志力,不可以饮酒丧志。他的欲望 “纯粹” 只有黛西。盖兹比和黛西都坚持不饮酒,其实是他们自律自爱的表现,希望与世俗放纵区隔开,追求精神的 “纯洁”,这也许也是他们相爱的原因。真与梦盖兹比和黛西都是纯真的追梦人,只不过蓋茲比炽热而坚定,而黛西沒能逃过现实。👸🏻黛西一直以来她被人误解为贫乏空洞、矫揉造作的花瓶,作为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象征。黛西真的很冤枉,她有装傻、逢迎的一面,也有天真浪漫的少女心。她有灵魂,有好恶,也需要关注和疼爱。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描述她声音和语言的美,而电影版却只能看到黛西外表的惊艳,角色塑造不够丰满:📚“她的脸庞忧郁而美丽,脸上有明媚的神采,她声音里有一种激动人心的特质。用她那迷人的低语赞不绝口,一边走一边又赞赏花园,赞赏长寿花闪烁的香味,山楂花和梅花泡沫般的香味,还有吻别花淡金色的香味。我看最使他入迷的是她那激动昂扬的声音,因为那是无论怎样梦想都不可能企及的 —— 那声音是一曲永恒的歌。当曲调升高的时候,她的嗓音也跟着改变,悠扬婉转,正是女低音的本色,而且每一点变化都在空气中散发出一点她那温暖的人情味。”️黛西的溫柔嗓音和鼓励话语,温暖人心,摄人心魄,她的魅力,来自长期的修养。很可惜电影没有呈现到黛西的可爱之处。️‍🔥黛西的友人乔丹 “不诚实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而黛西不一样,她已经将近三十岁了(女儿都三岁了),还难以忘怀初恋。💔她对求真比谁都执着,面对盖兹比的逼问,她始终不肯承认没爱过汤姆,因为 “那不是真的”。她也做过努力,和汤姆摊牌,打算盖兹比私奔,但是面对 “盖兹比身世的谎言”,她没有扛住 “虚假”,“不管她曾经有过什么意图,有过什么勇气,现在肯定都烟消云散了。”😵面对她自己撞死了人的 “真相”,她无法接受,只能躲到汤姆为她预备的计划里,连盖兹比的葬礼都不敢现身。️他为她失去了生命,而她甚至没能为他澄清谣言。她的沉默任世人把所有责任推到盖兹比身上。那一天,黛西的 “纯真” 死亡了。👱🏼️盖兹比小时候,出身于赤贫家庭的他不相信命运,“他的内心却经常处于激荡不安之中。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各种离奇怪诞的幻想纷至沓来。一个绚丽得无法形容的宇宙展现在他脑海里”,他坚信自己是 “上帝之子”,可以靠双手改变命运。🎬在影片最后没有交代盖兹比父亲出席葬礼的内容,非常可惜。观众都以为盖兹比是个忘本的人,伪造出身和学历,与穷困的家庭划清界限。📚而书中却用他父亲的口吻交代了事实真相:“他两年前回过家来看我,给我买下了我现在住的房子。当然,他从家里跑走的时候我们很伤心,但是我现在明白他那样做是有道理的。他知道自己有远大的前程。他发迹之后一直对我很大方。” 盖兹比不是一个有异性,没人性,弃养亲人的人,毕竟他少年时期的日程表上面记录了 “要多亲近父母” 呢。他是个内心纯良的人。不过这个真相像其他许许多多的其他事,被流言蜚语掩埋了。🪜五年前在军营的盖兹比 “深切地体会到财富怎样禁锢和保存青春与神秘,体会到一套套衣装怎样使人保持清新,体会到黛西像白银一样皎皎发光,安然高踞于穷苦人激烈的生存斗争之上。” 超越生存压力才能得到精神上的净化,有了黛西,他攀升之路就不再孤单。于是,他抓住每个机会赚钱,一步步成为美国新贵。年轻人都会畅想未来,但是成年之后,也会逐渐现实起来。理性的人,绝不会为了虚幻的梦,耗费太多精力,付出高昂代价。而如今的盖兹比已经三十出头,功成名就的他追求明星贵妇都不成问题,而他却还在苦苦等待初恋,煞费苦心制造与黛西的偶遇,指望哪天晚上她会翩然而至,光临他的一次宴会,他的执念比一切都坚定。“不能重温旧梦?” 他大不以为然地喊道,“哪儿的话,我当然能够!” 他不听劝告,只要他愿意,他可以扭转时间。 “她会看到的。”🌅“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幻梦,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 无论遇到多少挫折,他都不会放弃希望。中枪跌落泳池的那一刻,他还在等待黛西的电话,“她会回来”,他一直希望着……🛶盖兹比始终对 “绿光” 抱有信念,年复一年,他相信,过去可以改变,未来近在眼前,只要把手伸得够长,就会触及一个美好的黎明。他没等到的未来,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会帮他走下去。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THE GREAT GATSBY

      13
      5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盖茨比:一地鸡毛

      这本书篇幅不长,短小精悍,但可读性很强,就是因为作者把侧面描写发挥到了极致,大量的留白给了读者更多的解读空间。小说以 “我”— 尼克为线索把书中人物串联起来,也从尼克的视角看待西卵的新钱和东卵的老钱。尼克的作用有点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红楼世界。全书只有九章,但前两章都是在做铺排,主人公盖茨比直到第三章才出场。对盖茨比的介绍也并不是直接介绍,而是大量侧面描写,给人若隐若现的感觉,留下了想象和解读的空间。这有点像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开篇精彩的灭门惨案,结果发现林平之不过是个小角色,真正的主角直到第五章才出现。全书情节并不复杂,大量的心理描写值得玩味。此处想到了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女性作家池莉,池莉小说就不以情节见长,而长于心理描写。记得她的一篇不很著名的小说《惊世之作》里,开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就写了两三页,给我极深的印象。而与之对比的就是海岩,海岩的小说情节很吸引人,但语言上就比较一般了。但是海岩的小说拍成影视剧就很容易,而池莉的小说,影视剧就很难拍出原作的味道,这也就是视觉艺术和文字艺术的区别吧。小说有两条线,一条是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另一条是新钱和老钱之争。新钱代表着新晋的暴发户,老钱代表着旧势力,二者是存在鄙视链的。哪怕新钱可以日日宴饮,夜夜笙歌,老钱们从骨子里还是瞧不起他们的。就像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寒族和士族,尽管皇帝都出自寒族,而那些高门士族仍然瞧不起寒族。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则令人唏嘘不已。盖茨比期待和黛西重温旧梦,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黛西已经不是原来的黛西了。而盖茨比仍傻傻地以为,自己是黛西唯一的爱,还要逼黛西承认她只爱自己不爱汤姆。孰不知他们已经结婚生子,怎么可能一点感情也没有?况且,黛西骨子里也是瞧不起新钱的。盖茨比反而把黛西逼急了,黛西激情之下,驾车撞死了威尔逊太太,又直接导致了盖茨比之死。而盖茨比死后,黛西早早就离开了,甚至都没有来送葬。第三章,盖茨比家喧嚣华丽的夜宴令人印象深刻,而最后一章,盖茨比的葬礼门可罗雀,无比孤寂,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仅他心爱的黛西没有出场,连生意上的好伙伴沃尔夫山姆都不愿意现身。盖茨比撒下了大把金钱,却收获了一地鸡毛。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繁华拢是梦

        想起一首闽南语老歌《繁华拢是梦》。盖茨比和黛西之间,是爱情吧。可是,她是 "声音里充满了金钱" 的黛西呀!读罢,唏嘘不已。积极上进、自律修身的盖茨比,在爵士年代却很难打通上升通道、突破阶级。通过贩私酒快速跃升,盖茨比成为了 “新钱”,却依旧自卑。暴富的真相大白后,"老钱" 们轻蔑地嘲讽他,他费尽心机建构的自信城池也轰然坍塌。东卵西卵又岂止是 "老钱"" 新钱 "的分界线,分明是所有阶级间的楚河汉界。横亘在那儿,难以" 逾越 "。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逐鹿,逐鹿

          Fake it to you make it”—— 爱情内外的消费主义象征我是呼延在后,今天准备从 “价值流” 的角度来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这场看似纸醉金迷的浮华一梦进行一些个人风格版本的业余解读和胡乱思考。----- 我自美国取来一坛风尘往事,名曰 “醉生梦死”。我且先浅斟,看官可有雅兴小酌一杯?-1- 消费主义,腐朽了爱情言归正传,这是一个超级简单的故事。简言之就是主人公盖茨比 “失鹿,逐鹿,士死,鹿死” 的故事。看官大多会在心中琢磨 “何失其鹿?逐鹿几何?鹿死谁手?” 的思路沿着书中文字如是寻将下去。可我偏不愿如此。只因这样的往事,酿不成我想要的酒,盛不满我准备的坛,斟不出我意中的灵韵和幽香。何失其鹿?随他!逐鹿几何?且随他!鹿死谁手?全随他!鹿是什么?尽随他!我的坛里,不纳剧情五谷,不置跌宕酒曲,不假文辞甘泉,只容得下一问:“士先死乎,鹿先死乎?” 如果看官愿意把爱情视为 “鹿”,那么盖茨比则是那位失鹿之士、逐鹿之士、鹿死之士、终死于鹿下之士。反观盖茨比一生所爱的那位黛西女士,她终究是那头迷倒众生的鹿?还是精心赶鹿的人?还是骑鹿难下的人?又或者,是披着华贵鹿皮的人?在向往爱情并追求爱情的路上,或许人人都可能成为如盖茨比那样倾心逐鹿的人,也可能同时身居其他角色。接下来的征程便是:逐鹿。有的人会一路狂奔,有的人会埋伏逼近,有的人会举箭劲射,有的人会大肆驱赶,而有的人则干脆把这片山围成一座牧场。还记得书中开篇那段引言吗?“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肠;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跳,跳到她高呼 “情郎,戴金帽、跳得高的情郎,我一定得把你要!” 是呀,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自己装扮成一头金光闪闪的鹿,用你的独特去吸引之,用你的高贵去导引之,用你的光芒去炫耀之,让你眼前的鹿也成为一个逐鹿的人。盖茨比在追逐他的鹿,黛西也在追逐她的鹿。盖茨比追逐的鹿在海湾的另一头纹丝不动,黛西追逐的鹿在卧床的另一头若即若离。盖茨比的逐鹿之法是穷尽财富将自己装扮成一头金光闪闪的鹿,声势浩大地向着海湾的另一头招摇呼唤;黛西的逐鹿之法则是走进他人水土丰茂的牧场精心更换挑选适合自己的那一头鹿,从而在他人高贵身份的光芒下也使自己周身分得一缕傲人的光彩。故事中逐鹿的结局是盖茨比这位失鹿之士惨死,死在了他穷尽一生试图追逐的鹿的脚下,换言之亦是因鹿而死。始终还是那一问:“士先死乎,鹿先死乎?” 看官若问我何必执着纠缠?我答:全因坛中,只此一问。看官若不信,那我便再斟满一碗,是否尽饮,随你。-2- 消费主义,辱没了高贵什么?你说酒不好喝?那没办法,只此一问便装满此坛,还要求啥琼浆玉酿。还记得书中首章开头那段话吗?“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的条件。” 比如,你喝过好酒。是哟,比我这好的酒千千万,我甚至都不会喝酒。比我酿酒技艺更佳的匠人千千万,我甚至都不会酿酒。比如,贵族。是哟,盖茨比不是贵族,甚至居然连书中这个穷困潦倒的叙述者尼克都是一个落魄贵族,他和他的远房表妹黛西以及黛西的丈夫汤姆还有黛西的闺蜜贝克也都会因为盖茨比是暴发户而非贵族,情不自禁地看不起他的身份,鄙夷他的品味,嘲笑他的作风,最后,没有丝毫愧疚地利用完他便就此消失,更何谈感恩、哀悼和怀念。高贵,就是你喝过更好的酒,你见过更会酿酒的人,你出生便具有贵族的身份,你自小便身着华美昂贵的礼服,你被悉心教导如何遵守繁复雍容的礼节,你能够熟练而优雅地使用一整套刀叉餐具,你乐意斥巨资投入到彰显贵族身份的奢侈游戏上,你可以肆意嘲笑那些暴发户的粗俗举止和低劣审美。嗯,还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还有对平凡众生傲慢的偏见,还有对利益精巧的操纵。还有…… 还有对眼中那头迷人的鹿唾手可得。当然,还有情夫和情妇。倘若没有那么优越的条件该怎么办?那就装作有,在成为高贵之前先让自己看起来高贵。嗯,“Fake it to you make it”,谁不会呢?盖茨比就会,可惜他还稍欠时间,稍欠火候罢了。现在以自己出身高贵来笑话盖茨比是一个邯郸学步的暴发户而永远成为不了贵族的那些人呐,且等他个十年再来看他!再来看看那时的自己,和他又会有什么两样?美国自以为的贵族们在拙劣地模仿英伦贵族,英伦自以为的贵族们又在拙劣地模仿法兰西贵族,法兰西自以为的贵族们则慵懒地躺在日耳曼法兰克祖先王公侯爵的 “老钱” 功劳账簿上沽名钓誉顾影自怜。然后,美国的平民暴发户们又在拿着 “新钱” 大把大把地往自己头上脸上身上涂抹粉刷,妄图以自己或努力或侥幸成功实现 “美国梦” 的筹码来撞开平民与贵族之间的阶层壁垒,使自己得以飞升入另一片人间,好似得道升仙。从此吃的肉便不再是凡间的肉,喝的酒便不再是凡间的酒,花的钱便不再是凡间的钱。眼里,更是再也看不到凡间。看官若问我为什么现在反倒不去纠缠坛中那 “只此一问” 了?我答:因为我已经打算把这个酒坛送给你,倘若不喜欢我坛里的酒,不妨拿去全给倒了,随你自己酿!喏,拿去!-3- 消费主义,谋杀了平凡你早就被我这没头没脑的胡言乱语撩拨得耗尽了耐心,顺势接过那坛名为 “醉生梦死” 的风尘往事,探头向坛里望去。哈哈哈哈,我确实骗了你。你在坛里隐约看见一盏绿灯,那光芒堪堪够照亮一株绿藤,其余便是盛满着一坛死寂的黑暗。你有点慌,忙问:那我刚才喝的是啥?我答:无他,就是那 “只此一问”。你追问:酒呢?我又答:就是那 “只此一问”。你再问:我实实在在喝进去一杯加一碗的酒呢?我再答:就是我实实在在问出来的那 “只此一问”。你仍不满意,继续问:你不会在拿假酒来糊弄我吧?我不答。我会死吗?任何人最终都会死。我是说我刚才喝了那些假酒会不会死?那只是水,矿泉水,旁边超市里 10 块钱一桶买的。(我不想惹麻烦)那…… 坛里那盏阴森森的绿灯多少钱?不知道。盖茨比也不知道,他可能一辈子也买不起那盏绿灯,那是比他在西卵的豪宅和里面的夜夜笙歌纸醉金迷还要昂贵的梦,抓不住,又丢不掉。那…… 坛里那株绿油油的常春藤多少钱?不知道。盖茨比也不知道,但他一定觉得比自家墙上同样品种但疏疏落落的绿藤要好上千百倍。他买得到植株,却买不到过去,买不来时间。他只是想攀附在那株常春藤上,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再远一点。盖茨比到底有多少钱?不知道。正如谁也不知道他的曾经到底是不是如他所描述的那样,当他下定决心的那一刻,就用逐鹿的决心谋杀了他的过去,谋杀了那个曾经的杰姆斯・盖茨,以及现在乃至未来这个杰伊・盖茨比身上一切碍眼的平凡。他一心只想用财富来禁锢和保存他那本早应随岁月沧桑而淡去的青春与神秘,彰显财富堆积起来的高贵,哪怕只是看上去自欺欺人又脆弱到不堪一击的高贵。但是,现在他死了。是呀,他最终还是没能谋杀掉突如其来的死亡,这份众生平等的最大的平凡。那他的鹿死了没有?死在他前还是死在他后?还是同归于尽?别再问了,酒坛已经装不下了。-4- 逐鹿之士,逐鹿之死,逐鹿之思那位看官走了,带着酒坛走的,没有付钱。我转身又取出一个空坛,灌入 10 块钱一桶的矿泉水。自斟,自饮。从来不喝酒的我此时感觉自己很滑稽。我为什么非要灌醉自己呢?因为我相信自己会醉吧。因为盖茨比相信自己能逐到鹿吧。 纵然明知水和酒精的成分天差地别,我醉我的,与酒何干?纵然明知曾经的鹿如今已成逐鹿之人,我逐我的,与鹿何干?突然,张家口集市上的吆喝叫卖声把我从醉梦中惊醒。耳边传来一串清脆笃定的报菜名:“八个酒菜是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獐腿、姜醋金银蹄子……” 我站起身来,甩了甩脖子鬃毛上的干草,嚼完嘴里仅剩的一角菜叶,凑上前去,向来声处问到:君可见鹿否?黄蓉答:“未曾可见。” 话音刚落,一枚炮弹在身旁不远处爆炸的巨响瞬间把我带到了战火纷飞的香港,听得一个女人在一处残垣断壁前怅然到:“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我打了一个响鼻,吹去爆炸溅起的灰尘,凑上前去,向来声处问到:君可见鹿否?流苏答:“未曾可见。” 眨眼之间,我出现在西卵小镇上的一个开阔的白色大理石游泳池边,只见一个中年男人正躺在游泳池里的橡皮垫子上晒太阳。我凑上前去问到:君可见鹿否?盖茨比刚要回答,就被一声突如其来的枪响打断。同时被枪声猝然打断的,还有我的颈动脉和随即渐渐模糊的视线。在完全堕入黑暗前,我始终努力圆睁自己硕大而鲜红的眼睛,试图看清他的回答。我知道,我已经不必再到海湾的另一头提问了。黑暗中,我的整个身体随着自己硕大的鹿角重重跌落进泳池里。紧接着脑袋上不知又被谁近距离补了一枪,灵魂欢快地经此处伤口望风而逃,倒映在水面隐隐的涟漪中,转出一道细细的红圈子。在我仅存的最后一丝意识里,闻到了从伤口处散发出的一阵沁入心脾的酒香……----- 这就是以我的风格版本肆意胡扯的一段取自美国的风尘往事,其中也有我思而未果、问而未得的答案。如果各位读者有意,烦请替我再去书中问上一句:“君可见鹿否?” 呼延在后,在此谢过!(全文完)2021.06.01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女人成就了他,也毁了他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我阅读这么多年来,读过的最近乎于天才的一本小说,短短十万字的篇幅竟然浓缩了 20 世纪 20 年代整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汽车,金钱,房产,股票....... 人们还未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便踏进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消费时代。作者对这一切捕捉得如此精准,以至于读者甚至能穿越时光,看到那个空气中流淌着欲望与金钱的时代。且看这一段描写:黛西还年轻。在她那虚假的世界里,兰香兀自馥郁,弥漫着势力的欢愉,管弦定了新调,为过往的哀伤画上休止符,替眼前的生机谱出新曲。萨克斯风通宵达旦,呜咽着那首绝望的《比尔街蓝调》,伴随着一百双金鞋银鞋,舞动着闪耀的尘埃。在灰色的午茶时光,低沉甜腻的调子拨动着宾客的心弦,青春的面孔如同玫瑰花瓣,给舞池的号角吹得无处不飞花。而我们的盖茨比直到书的三分之一处才被作者 “漫不经心” 地安排在叙述者身旁,在此之前他的身世全都由环境,周围人的谈论渲染,给人一种神秘感。而这更与他死后无人问津形成了强烈对比。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取悦黛西,只可惜他爱错了人,看错了时代。是的,女人成就了他,却也毁了他。极具绚烂感的场面描写,巧妙的叙述手法,精准的人物隐喻,高度凝练的社会缩影,还有那份不忍直视的世态炎凉,让这本书在我心里地位上升为第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我家书架上,《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已经放了有几年了,之前一直都没有拿起来看过。这次在 @熊儿老师的推荐下,将这本书找出来看,乘着国庆假期把这本书看了。读完之后,确实很有感悟。【故事梗概】《了不起的盖茨比》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其故事线并不复杂,主要围绕着男主人公盖茨比通过各种奢靡的宴会等方式,为的是通过一个中间人 —— 也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人称的人物,连接起他与女主人公黛西的桥梁,并重修旧梦。盖茨比所做的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包括他经营着黑市的酒精生意,他靠着经营走私酒的生意,成为当时一个响当当的巨富。每天他的别墅歌舞升平,汇集了各行各业人物在这里聚会。虽然当年美国禁酒,但是在这里所有人基本上都是醉醺醺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面有个异类,那就是盖茨比,他基本是不喝酒的,一直保持着清醒和一种忧郁。他的目光他的心都一直盯着海湾对岸,那里有他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在他终于见到黛西时,各种惊慌失措却又让人忍俊不禁。几经周折后,他期望着黛西能够跟他的丈夫汤姆说不爱他并离开他。实际上汤姆也是个渣男,在外面出轨了修车铺老板的老婆,并且被黛西发现了。此时黛西可能是厌恶汤姆的,但当盖茨比让黛西在汤姆面前表示不爱汤姆并且要离开时,黛西却是犹豫和躲避的,最可笑的是她实际上只是想保持着与盖茨比的私下关系。此时的盖茨比应该是失望的,他不惜一切的奋斗了五年多,换来的却是这样的局面,更可悲的是他想着为黛西隐瞒她撞死汤姆情人的事,到头来却是被修车店老板误会并被杀死。最终,在盖茨比的葬礼上,原来那些所谓的朋友一个都没到场,连他心心念念的黛西也没出现。可以说盖茨比就是一个可怜的人。 【感想】我们先人经常强调婚姻要门当户对,实际上是很有生活智慧的。盖茨比与黛西从最开始的时候两个人就是属于不同的阶层的,这种成长环境必然造成两个人在世界观、价值观上面的大差异。虽然在青春期的时候,由于受到荷尔蒙的影响而冲昏了头脑,这种差异可能会被忽略掉。但它并没有消失,而是刻在认知里面。这让我想起了保尔和冬妮娅,虽然在青春期两个人也有儿女情长,但是随着年纪增长后,保尔发现这是一道跨不过去的鸿沟,他也选择了理性。只是盖茨比就没有这么放得下了。所有的都是他的执念所造成的,但是最终并没有获得他想要的。我在金阁寺的读后感中写过中学时期暗恋的一个女生,在几年后,我们又见过一面,那时候她还是她,只是已经没有最初那种想法和感觉了。偶尔会感慨一下,但是这些都是过去了,我们要面对的是接下来的人生。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2年最后一本书

                今天这本书应该会是 2022 年最后一本书吧,22 年书看了不少,现在工作之余唯一能坚持做的就跑步和看书了。这本书篇幅不长,但在各大排行榜都能遇到的书,都说很好,说实话可能是文化的差异我确实没有太 “看懂”,所以不能做过多的评价,既然大家都说好的书,我一定会再看一次,直到看出他的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简的美国版《红楼梦》

                  大脑对回忆动了手脚,让我以为在有三十多万种图书的第三极书店里,第一眼看到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十多年过去了,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自我欺骗的可能性大于巧合。大脑不喜欢真空,会拼凑出看似合理的故事,填补回忆的胃口。在二十世纪最好的一百本英文小说里,兰登书屋把《了不起的盖茨比》列第二,好到什么程度呢?把书拿在手里用力抖,一个字都掉不下来,增删不得,可说是完美的艺术品了。这是本爱情宝典。爱她,就值得为她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而不该认为女孩物质,更不能要求对方甘于清贫,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不适合多数人。盖茨比知道黛西有极其物质的一面,重逢后带她参观自己的豪宅,看到她 “满眼的金钱”,没关系,谁让自己曾深爱她。爱时,全心全意地付出。也是社交宝典。别妄下判断,想要批评别人时,要知道并非所有人都有优越条件。三缄其口,是成为好的倾听者的前提。说话,要看时机和对象,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景下,以不同的语序说出,效果不同。面对不想交往的人,果断而明确的拒绝,远比委婉重要。还是修行宝典。盖茨比有清晰、科学的学习和运动计划,格式适合很多想走得远的不甘平庸者。大概脱胎于美国的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里,清晰详尽地列出了自己如何终身修炼十三项美德。这一修炼传统,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这位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一生多数日子奔波征战,在马背上写下《沉思录》,从未想过公之于众,却成为尊崇理性和看透命运的斯多葛派的传世经典,并影响乔布斯、克林顿、温家宝等政商界大佬。更有超脱的智慧。盖茨比替黛西承担车祸责任后,等不来她的电话,心里应该清楚两人已不再有复合可能,于是看空一切地缓缓走进泳池,这里埋着象征,意味着清洁身体和心灵,如虔诚的印度教徒沐浴在神圣的恒河之滨。盖茨比的朋友尼克说,他们(黛西及丈夫等等)所有人加在一起,都比不上盖茨比。深以为然,答案就在书里。从人物性格看,盖茨比缺陷很大,心里住着一个巨婴,在明知曾经的爱情已变味时,依然投入巨大财力和精力,希翼已为人母的黛西回心转意。站在旁观者视角,这也正是他可爱和可怜之处,在情感面前,理智不堪一击。我们所能做的,是提醒自己在靠近悬崖时,克制自己,冷静情绪,逐渐变得高贵和强大,并不失温柔。从文风看,与海明威圣经式精简明快的短句不同,作者菲茨杰拉德的长句有扫荡一切的美,当尼克去看望黛西一家时,“我们穿过高高的门厅,走进一个明亮的玫瑰色客厅,两端的法式落地窗将它不着痕迹地镶进这栋房子里。…… 一阵微风吹进房间,一端的窗帘被刮进来,另一端的被吹到外面,像一面面苍白的旗帜,卷动着拂向天花板上那些撒着糖霜的结婚蛋糕似的花饰,然后涟漪般掠过酒红色的地毯,像风吹过海面时那样留下一片暗影。” 这需要瑞士手表机芯般精密的观察和精准的描写功力。作者精准捕捉到美国二十世纪 “爵士年代” 迷惘、堕落、麻木、不甘、挣扎、毁灭的群像,剖开现象深入肌理,这些关于个体的特点,广泛嵌入不同人群中,又以各自所在的环境为土壤,生发出千姿百态。整个夏季,盖茨比城堡的奢华宴会上,他的劳斯莱斯和旅行车,往返奔驰,迎接四方的陌生来客,交响乐队的演奏,伴着香槟、笑语和繁星,吸引着飞蛾一般的人群,参加宴会的多数人根本不认识盖茨比,这一切只是为了引女主角黛西的到来。书的结尾处,海滨热闹非凡的别墅区多半已人去楼空。和高阳先生的《胡雪岩》最后一本《烟消云散》很有些相似,印证了《金刚经》的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有种梦幻感和寂寥感。但千万别以为是为了给人虚无感,觉得到头来一场空,不如得过且过破罐破摔。作者的本意,跟罗曼・罗兰相通,即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也跟《红楼梦》的文本结构相似,草蛇灰线了 “悟空” 和 “证情” 这两大主题。人会失去,也会死去,正因此,生命才可贵,命运才独特,才要努力地活,尽情地爱。盖茨比因自己意外的去世,更印证了《道德经》里 “死而不亡者寿,” 使得文本带有悲剧意味,使我们在怅然和反思中,回味无穷。能读英文原版最好,能欣赏优美到无以复加的对景物和心绪的描写。国内推荐张炽恒译本,译者是诗人和儿童文学译者,把这本美得像诗一样的书译得格外灵动;巫宁坤先生的版本也好,这是位严谨的翻译家,功力深厚,译文古朴典雅。人是文学的主体,人性是文学的灵魂。好的文学是一扇窗,窗外景色万千,有陷阱,也有希望,不幸的人各有不幸,幸福的人相信社会在变好自己也在变好。好的文学也是一面镜子,以不同时段不同心境阅读,体会往往不同。当盖茨比的葬礼在大雨中落下帷幕后,曾深爱的黛西连一句问候也没有,却随丈夫举家旅游而去,仿佛一切都未发生。初读这部分,内心满是鄙夷;重读时,少了不屑,多了理解,一个从小娇惯的富家女,被众星捧月,有富豪丈夫和亲生儿子,能指望她对意外闯入生活的旧情人刻骨铭心吗?黛西对盖茨比的感情,正因仓促和肤浅,才显得真实;更不能苛责盖茨比的痴情妄想,黛西本是他深埋心底的女神,是他努力奋斗的原动力,因此当他从自己的豪宅意外发现,港湾对面码头上闪烁的绿灯下住着黛西时,他多么惊讶,多么狂喜,多么情不自禁。以不同视角反复看,减少抱怨和苛责,多了理解和承担,在 “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这一最重要主题下,活得从容和智慧。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怎样才算了不起?

                    为她而生,为她而亡紫醉金迷的舞会落寞凄凉的葬礼一生何求?这样的人生了不起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