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京城导游手册
我是土生北京人,从小生活在西四北的胡同里,“毛家湾” 对面,眼看北京的变化和发展,我看本书是怀旧神游,本书属于旅游导游手册,讲的基本是北京旧古建清朝和民国的往事,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首都,自然是名人荟萃,各种掌故和佚事很多。北京市 1949 年常住人口为 420 万人(城区 60 万人)。1979 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至 897.1 万人。1999 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 1257.2 万人,2019 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 2153.6 万人。我没有经历北京老城的拆除,但听我父母谈论过,小时候胡同里还是土路,60 年代末才铺设了柏油路,可长安街还跑马车,天安门广场在夏天还可以铺个凉席睡觉。珍宝岛事件后的全市挖防空洞是把传统的四合院第一次的破坏,到 唐山大地震后的抗震棚私搭乱建让老建筑基本上面目全非,而延续到上世纪末的旧城改造,是对传统北京城从大跃进时拆除皇城,这次是民居细节基本上面目全非了,当时北京被开玩笑说是 “被轰炸过”,从著名的各种环路到平安大道的开膛破肚,沙尘暴和雾霾,这样的故事在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在轮番上演,直到 15 年前旧城拆迁才学聪明,绿水青山的环境治理,城市市政建设的城市经营才基本上和国际接轨,从这以后,北京的旧建筑的复原修复,把整个城市当成一个大物业经营,城市花园绿水,各种博物馆纷纷建立,北京这个城市终于干净漂亮了。本书可惜缺乏解放后和当代名人故居的介绍和变迁讲述,帝都的藏龙卧虎还有太多的故事让新北京人去记述和探寻。2025 年 #129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6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有些城市,你可能不经意间就错过了。有些城市,你可能不经意间就错过了,有些事情,你过来那个年纪就无法再做了。一晃,离开北京快十年了。回想着一个人在潘家园陶影碟,在天桥乐听相声,在琉璃厂买旧书,在五道营喝咖啡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在北京待了十二年,只去过两次故宫,只去过一次颐和园,没爬过长城,没赶上过升旗,经常路过雍和宫却没在里面烧过香,离天津那么近也没想着说时不时去尝尝天津早点。有些事情你觉得不急,可等你再想做的时候却发现已经很难再去做了。这本书里提到的地铁线我都做过,而涉及到的这些隐秘的景点我却近乎于一无所知。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总被人说节奏快,很多人总是想着逃离它们,哪怕就是短暂的离开呢。可如果只是想要放松一下,大可不必离开这些城市。也许深圳比较新,北上广这三个城市可有着丰富的历史,不是那种几百上千年的古都类的历史,而是从民国以来的老城知识。比如这本书里提到的老北京脑子里那些亭台楼阁,又或者读陈丹燕老师上海三部曲里那些老上海记忆中的街道弄堂,又或者那些民国开创者战斗过的羊城里面的历史节点,都是异常丰富的。不要觉得反正我就身处这座城市,什么时候去不行,可能你还真得抓紧。突然的变故,意外离开某个城市我就不提了。就算你已经在这座城市里娶妻生子、安家立业了,可当孩子出生之后,你好意思留下妻子在家带孩子自己出去玩吗?有人说可以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去啊,当你真有孩子了,你还能专心去游历景观吗?你一方面担心孩子一个不小心或者走失,或被诱拐,或者不慎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你又怕孩子突然无理的苦恼,影响了他人游玩的兴致。所以每次出去玩,你都要像一个后勤部长似的,让老婆孩子玩的愉快,吃的开心,这时你又哪有兴致和精力去自己感受那些景点所能带来的思考与启发呢。年轻时,我一个人去平遥古城看县衙博物馆,跟团四十分钟的景点,我足足在里面泡了五个小时,那种状态一去不再有了。也许等到孩子大了,离开我的身边了,我和爱人会再次找回年轻时的游历方式,可那时的我们还有那份兴致和精力吗?很难讲。以前有过一个系列的书籍叫《35 岁以后就不会在做了的 50 件事》,当时还觉得他是贩卖焦虑,现在才知道有些事情错过了真的就很难再做了,而有些城市,离开了就真的不会再回去了。所以,请珍惜当下的时光吧,如果那些你觉得早晚可以去的地方,就赶紧去一趟吧,你认为早晚会做的事情,也做一下吧,因为以后可能心有余却力不足了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重新认识的北京看了这本书,真的是对北京有重新认识。印象中北京就是寒冷冬天,灰蒙蒙天空,来来往往人群。对于北京热闹认识,也就是说旅客来来往往,忙着打卡照相、穿越而来各位格格、太后。 但作者这本书从地铁线出发,介绍了北京 75 处名胜古迹。如果没有看这本书可能在北京遇到这些地方,也就是唏嘘一下,一带而过。但真正知道了这些建筑或者是古迹后的故事,就会对以往北京和这个物件儿有了一种 “哇塞” 认知打开。 这也许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无论时空流转、岁月变迁,物价还是那个物件儿,但当你带着故事眼光,带着历史期许,再重新审视时,便会有了另一种滋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