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学的温度》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 “医学的温度” 为主题,阐述了对医学现状的种种看法,提醒我们应该认清医学的本质,让医学始终以病人为中心,既追求技术的进步,也重视有温度的人文关怀,从医学底层逻辑出发,为我们厘清了一些习以为常的认知误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者仁心

      这本书是在一位老友的推荐下看的。作者韩启德先生是九三学社上届中央主席,同时也是中国科协会长。但同时,他还是一位医生,确切的说,他首要的职业身份是一位医生。并不是因为同是九三人我就给这本书打了五分。而是在这本书里,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一位真正心系病人心系国家医疗卫生发展的医者他一心为病人服务、一心为社会服务的那份精神。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用怀疑,韩先生的品格也不用去怀疑。此外,通过阅览全书,让我对当下的一些医疗措施和医疗现象有了一些全局性的了解。我个人认为这对我们自己的生活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利用我们仅有的资源来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毕竟一个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疾病的存在就像生命的存在一样,正常且合理,但我们如何能与疾病和谐相处如何对待他这就是一个严肃而必要的命题。一个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韩先生通过他几十年的阅历和经历来讲述身为一个医者要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儿,也对国家和社会的变革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在他身上,能充分体现一位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我为我能和这样的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真心五星推荐。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学的温度》

        本书是作者对医学的本质、医学史、叙事医学、精准医学等问题的思考结晶,书中厘清了很多关于医学的误区,呼吁医学应有温度和人文关怀。本书核心内容:医学的本质不在于简单的治病救人或延长寿命,而是帮助人体建立新的平衡,减轻病人的痛苦。在这个本质的要求下,我们应该认识到,以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为代表的过度医疗行为并不可取。同时,现代医学目前比较推崇的 “技术至上论”,也违背了医学的本质,给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为了解决目前医学遇到的一些问题,作者提出医学应该增加人文关怀,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评价医生的时候,我们常说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尤其在疫情这样的灾难时刻,医护人员表现出的献身精神常常令人动容。中山大学医学院的门口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可以说,医生从来不是一项普通的职业,医学也从来不是一般的科学,它关乎人的生命健康,更关乎世道人心,所以,我们才会对医生的道德品质有比一般人更高的要求。韩启德院士是基础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一辈子都在与医学技术和理论打交道,但他能敏锐地认识到,谈技术不能脱离人文,温度对于医学同样重要。在他的叙述中,医学不再是一门冷冰冰的科学,而是有了浓浓的人情味。作为医生,他见过太多血肉模糊和生离死别,但这并没有让他变得麻木,而是坚定了他一生的信念,那就是:人活着就要为别人做事。在医患矛盾仍旧突出的情况下,对医学温度和人文关怀的呼吁很有必要,这本书是对 “技术至上论” 的纠正,它让我们看到医学和医生应该有的样子。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文与科学的“风月宝鉴”

          我是一名大三年级的临床医学生,翻开此书原只是为了完成 PBL 而进行的资料查找,但当我阅读完这本书时,一时心潮翻涌,不吐不快。“医学从来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也从来没有现在这么令人不满”,“现在的医疗体制,老百姓不高兴,医生不高兴,政府也不高兴”,真是现实又无奈,一针见血。我觉得,这本书可以是一把风月宝鉴,正反两面是完全不同的风景。反面观之,能看到现在医学在还原论指导下的割裂,病人在不同细分科室间辗转、徘徊,科研在从细节回归整体时困难重重;治疗方法的循证依据不足,但又不得不治疗之间的矛盾;过度医疗的盛行而人并不自知;资本进军科研市场暗中施加影响,不知逐利的巨兽将顶刊变成知识性商业广告时,是谁的悲哀;当我们让一系列的检查成为主导,忽视病人的主观感受时,患者与医者之间是否已悄然形成隔阂。或许我们可以谦虚一点。比如,很多人特别排斥中医,尽管我也很难完全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但中医学的以人为本,整体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人文素养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或许我们需要在忙碌的工作与学习中,抽出一点点时间来仰望与思考,以防走偏方向。对医学日趋离开人文,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警惕呢?我们是否对医学抱有太高的期待了呢,因为医学的有限性,由过高期待带来的更大的失望,是否也是促成现在医闹乱象的一个原因呢?我们现在培养的医学生,是否变成了一个自我定位为科学家的医生,而不是病人通常需要的能关心人的医生呢?医学教育改革将走向何方呢,人人都说学医累学医苦,看着曾经学过的系统解剖学等,动脉的走向和毗邻,我们真的还记得吗?当外科遇到了相关案例再去查找,是否是更高效印象更为深刻的一种学习方式呢,我们是否做了很多又苦又累的低效无用功呢?风月宝鉴,反面观之即白骨,对于这些现实的情况,我们是否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呢?就拿我本人来说,我把我大量的时间放在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学科上面,做着风湿病学基础研究,而把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课程看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姑且听之的课程,看着翻得只有三四成新的基础和临床课程书本,以及接近全新的人文课程教材,这是否是一种缺失而并不自知呢?我想能意识到这些不足,就能为之后改正提供方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好在正照风月鉴,并不是索命的无常,而是大观园里女儿们的锦绣时光。叙事医学方兴未艾;高等学府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欣赏;韩院士的无私奉献,以及纯朴劳动人民的感激与爱戴,患者对医者的投桃报李…… 当我看到本书最后四章时,我多次热泪夺眶而出,我想中国还有这么好的一群科研人员,一群心系患者的前沿临床医生,一群高水平的高校教师,一群高人文素养的行业巨擘…… 学校里的伦理学课堂,我总是感觉老师讲得不痛不痒,以至于让我觉得不解决目前医生工作负荷大、心理压力大、工资相对低、职业危险系数高、医疗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谈奉献、谈道德都是不触及本质的东西。毕竟医生的经济基础没有好转,上层建筑的高水平也不可持续,我对整个课堂毫无感觉,以致我以为我的初心在当前时有发生的伤医案件的影响下变得冷漠,“人文是讲课讲不出来的,它是一种文化,是潜移默化的。老师对学生有最大的影响,老师的言谈举止、老师的接人待物、老师的处世哲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当看到韩院士的身体力行,我内心突然涌现出一股热流,我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太过狭隘了,而我内心的热忱也没有被冰封,医学有温度。我也有许多优秀的老师身体力行地关心着每一位病人,收到满墙的锦旗;老教授虽是解剖教研室的顶梁柱但依旧每天骑着破旧的老式自行车早出晚归…… 我想这种人文教育比单纯书本与课堂中不痛不痒的、说理式的教育更深刻、更长远。或许我们有时会抱怨,上面这些对医生提出的要求也太高了吧,我们压力也很大,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也这么想,但当我看完此书时,我内心的顾虑被打消了,我依旧会咬牙坚持走在这条困难、甚至可能暗藏危机的道路上,对于以上提到的许多困境,我们会想办法去改变,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去完善自己,但还是有许多没有办法去应对和改变的情况,但我还是会去做,我的内心还有热忱与期待,会渴望成为像韩院士、陶勇主任以及书中提到的各位优秀前辈一样,我们暂时甚至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破局,但也许这种人文精神也是促使医者前行的不竭动力。反照风月鉴,我看到了许多行业以及自己所不自知的问题,但还好,正照风月鉴,我依然看到了许多不自知的美好、希望、大家风范的人文素养,以及医学回归人的本质体现。
          医学只能调节平衡,而不能逆改天命,人都会走向死亡,或许医学可以让穿踏荆棘的人,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也不是悲凉。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医学本来的服务对象应该是谁呢?

            整部书都充满了对医疗体系的批判性思维。叙事的角度超越了医生,因为作者曾经担任的是医疗体系里国家级的最高领导。书中有个比方特别让人记忆深刻。人生就像搭班车,那些刚上车的是儿童,到终点下车的是老人。如果大家搭上车后都能老老实实遵守乘车规则,保证不从车上掉下来,那只有小孩和老人是最需要帮助的人。作者认为小孩和老人才是医学本来的服务对象。现实是,越来越多本来年轻力壮的人,由于不遵守乘车规则,也就是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半路就掉下车,落到河里。挤占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与其在下游打捞救援,不如在上游防止更多人落水,这相当于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如果能做到这样,就能更大限度提升全社会医疗公平。有些观点理性又显得保守。比如对于价格高昂的肿瘤靶向治疗的态度,作者人为如果只有少数人才用得起的治疗手段,是对全社会生命的不公平。资本介入,推高了医药的价格,让原来价廉物美的好药不得不退出市场,资本逐利且缺乏道德底线。总之出发点是好的吧,推动全社会医疗公平,有自己旗帜鲜明的态度。前半部分比较生动,后半部分偏说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学是有温度的

              医生与病人的沟通不是一些冰冷的化验单,而是彼此信任的一个建立过程。一本患者必读的书,也许书中理念会让你多活几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学的温度

                医学是计量的科学,更应该是人文的科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学的胸襟

                  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一个医学大家的胸襟,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行政岗位。韩教授都能够换位思考,把提高医学的质量救死扶伤作为第一己任,在任何环境下,在任何岗位上,第一想到的都是德要配位。在条件简陋的农村,无论政治地位高低,都能尽心尽力尽责冲在第一线,同时还能培养出,医德高尚的赤脚医生。升级高位看到不足但不会怨天尤人,善于鼓励年轻学者,尊重个人的行业和专业选择,痛恨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同时也不妄自菲薄,客观而现实的为学术研究创造公平的环境,同时自己以身作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干了行政就不再参与学术的评奖。高风亮节流淌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无论你在哪个行业都能治愈你的贪嗔痴。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医者的良心之作,强烈推荐!

                    因家里至亲查出肝癌,开始恶补关于医疗的知识,《医学的温度》是中国医者的良心之作,下面摘录了书中对于癌症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启发。      《医学的温度》— 关于癌症筛查与治疗的建议:      一、不提倡普遍性癌症筛检。      不提倡普遍性癌症筛查的理由:癌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本身就很低,检测检验仪器的准确性又不能做到 100%,即使能够达到 90%,仍有约 10% 的误疹,做群体筛查基数巨大,即使很小的比例,也会产生绝对数字很大的假阳性。且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早期筛查能够降低癌症的死亡率。关注的重点是:高危人群和出现早期癌症征兆人群,重点对他们开展定期监测。      二、以病灶为中心追求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缺乏意义。      病灶只是癌症的外在表现,不是癌症的病因,只治表,而无法治本,即使手术切除病灶,找不到病因,提高 5 年生存率仍然是困难的,这是多数癌症复发或转移的主要原因,人体与癌细胞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癌症的早晚与轻重,是人身免疫系统能否有效对抗癌细胞的反映。      三、对于老年人癌症治疗的建议:      首先,衰老是引发癌症的肯定的危险因素,不可避免;人口老龄化加快,癌症患者增加是自然规律。其次,老年人体质和免疫功能下降,往往多种疾病共存,对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耐受性差,癌症发展速度也慢,与机体共存的可能性增大,早期发现后,先观察,再决定是否开展侵入性治疗更理性。再次,对于进展比较慢的癌症,其发展速度可能长于剩余生命长度,保守治疗可能效果更好,更能保护患者生存质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学的温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学的温度

                        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具有不同的状态,推此及彼,事物的状态也与温度至少具有相关性。医学恰到好处的温度在哪里?本书作者给出了答案。在这个新冠疫情肆虐已经快 3 年的时期,读这本书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本书中的《现代医学与中医应该和而不同》这一章节留下最深印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师风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学哲学,医者仁心

                            具体到一个家庭,是需要父母和儿女共读的一本医学常识方面的书籍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