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看完《82 年生的金智英》,作者用白描手法呈现了位普通女性的日常,婚后的家务、生育、婆媳关系、工作以及自己,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或身边的人的侧影!它把一个女性从孩童到职场再到全职妈妈一路上所遇到的种种艰辛写的让人感同身受。没有夸张的表达,就是平静的叙述。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我们应该善待那些做全职妈妈的人,她们不是值得羡慕的寄生者。她们的工作强度远大于很多上班族。看完眼眶默默湿了,其实中国女性也有很多处在这样的困境里,被捆绑在道德、风俗、人们一贯的观念里,迷失掉自己… 却也可能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好像很多人都认为女性生孩子、遭受身心上的痛苦都是应该的,我只能说这不是谁应该的,每个女性都有选择生或者不生的权利,如果说生孩子是女性生理结构导致存在的义务,那么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就是她的权利。当妻子选择生下孩子,就不要说为谁谁谁生孩子!因为每个人的选择需要自己负责,而不是把自己受得苦难完全推到别人身上,做个永远为自己言行负责,永远尊重自己的人也是很重要。无论生活待我们女性是何种面貌,女性都将从长久的时间历练当中,收获一份应对生活的优雅姿态 - 可能只有女性才能切身体会,在成长的道路上,有多少性别带来的焦虑与偏见。其实人生都挺不容易的,最重要的是给予温暖,还有就是人生是自己选择的,既然选择了就要尽全力走下去,人生终究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旅行,亲情胜过一切。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82年出生的金智英距离N号房只有一步之隔01. 真实上演的 N 号房
近日,韩国破获一场令人震惊的性剥削案件,Telegram 聊天室播放未成年淫秽视频,26 万人注册会员观看直播,该案件被命名为 N 号房事件。
据悉,受害者不仅包括了许多无辜女性和未成年人,甚至还有婴幼儿。
3 月 23 日,韩国总统文在寅下令对 N 号房全面调查,并表示政府不仅会删除非法影像,还会为受害者们提供法律医疗咨询等一切必要的援助。
而在类似 N 号房使用者们留言的地方,一个受害者舆论问卷调查的结果让人震惊:2394 人参与调查,其中:39% 选择了:这都怪文在寅;25% 选择了这都是(受害者)自找的事;17% 选择了(受害者像)废物一样。
只有 19% 的人选择了(受害者)可怜这一选项。
《82 年生的金智英》里的女主角金智英也差点跌进类似这样的悲剧,“幸好” 她因为怀孕生孩子辞职了,她的女同事们则没这么幸运。
02.《82 年生的金智英》中的偷拍针孔事件
二十多岁的保安在办公室对面的女厕安装了偷拍的针孔摄像头,并定期将偷拍的画面传到成人网站。公司的一名男课长正好是该网站会员,某天在网站上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女同事如厕的画面,但他没有报警或告知受害者,而是将那些照片散播给其他男同事看。
至今,大家都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那些照片,不知道传了多久,不知道他们在看的过程中聊了些什么。
这件事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是一位男同事告诫自己同为公司职员的女朋友去其他楼层如厕,被女朋友察觉,最终才得知真相。
但是这位女职员还是没有将其公之于众,因为她和男友的恋情还未公开。她思考了许久,最终忍不住告诉了一位非常要好的女同事 — 姜惠秀。
姜惠秀将这件事告诉了所有女同事,一起将偷拍针孔找了出来,并报了警。变态保安和男同事正在接受警察调查。
勇敢的姜惠秀看望生产后的金智英并将此事告诉了她。
姜惠秀说自己:
“我其实在接受精神科医生的治疗,虽然外表看似正常,还故意笑得很大声,一副开朗的样子,但其实我真的快疯了。现在只要和陌生人眼神交会,就会一直想着那个人是不是也看了我上厕所的照片;听到有人在笑也会觉得一定是在嘲笑我。公司里大部分女同事都在吃药,接受心理咨询。静恩甚至因为吃太多安眠药而被送去急诊室,总务部门的两名女职员和崔慧池代理、朴善英代理则干脆选择了离职。”
03. 一部竟有点 “幸运” 的悲剧
这本书写的是:1982 年出生在韩国首尔某医院妇产科的金智英的前半生,很写实,没有华丽丽的辞藻和悲痛欲绝的情节,对比来看,她的人生甚至算不得悲剧。
正如豆瓣上书友普宁困意所说:她的女儿甚至不捣蛋,她的丈夫甚至很温暖,她的母亲甚至向着她。如此一个平凡的 82 年的金智英却经历了所有发生着又被我们忽视的不平等……
父母俱在,衣食无忧,家人健康,丈夫贴心,孩子听话。而这居然是一个悲剧,在最开始和最终章,金智英都只能通过别人的口表达自己的想法。
更悲剧的是有人在问:82 年生的金智英和 12 年生的金智英有什么不同吗?
这好似是 “理所应当” 的:排学号时男生在前面;女士被骚扰首先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穿地太过火了;有过感情经历被男人评价为 “嚼过的口香糖”;进入职场后的女性要考虑家庭和事业的平衡;为了生孩子放弃事业;家务不算工作,喝杯咖啡被骂是花老公钱的 “妈虫”;丈夫做家务会对妻子说 “帮你” 做家务……
金智英是沉默的、被动的形象。
学长在背后评价她是 “嚼过的口香糖”,当面用温柔口吻关怀她睡得好不好,金智英将 “口香糖睡什么觉啊” 咽回了肚子里;
当部长对着不能再喝酒的金智英劝酒说:这里这么多男人,有什么好怕的,金智英将那句 “最怕的就是你们” 咽回肚子;
公司给孕妇的优待制度是晚上班 30 分钟,男同事表示的是羡慕,金智英将那句 “那你要不要试试一直恶心想吐、吃不好、睡不好、想睡又不能睡、身体到处酸痛的感觉啊?” 也吞回了肚子里……
读者一直期待的反转、大突破、出走等等,都没有发生。
就算是到了本书的结尾,还是有一个揪心的尾巴。
04. 幸好有人在不断抗争,不断争取
幸好有人在不断抗争,不断争取。
小学时候帮金智英澄明真相的女同学、受过折磨也站在金智英角度说话的母亲、公司里据理力争勇敢发声的领导和同事……
其实人生中的各种苦难,谁都会面临,无关性别,只是许多人不愿承认这点。
只是希望我们面对张伟丽时,不要再恶意揣测人家是不是嫁的出去;面对类似 N 号房事件时,不要沉默、不要替别人原谅、不要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面对偏见、思维定势、恶意揣测时,勇敢向前一步,清晰表达自己。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金智英。
艾玛・沃特森说:争取的不是女权,而是两性都能自由。
她更清楚地指出:
女性主义从不等于厌恶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义者。
Feminsim is not about man hate, it's really not. 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 you are a feminist.
希望这本书能有更多的读者,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让我们对女性的处境能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互帮互助,走出困境。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争取的不是女权,而是两性都能自由。”金智英是个韩国女人,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可她好像就活在我们的身边,且…… 无处不在。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其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在不带有过多主观评判的前提下,将人物的处境和现状以文字的形式,生动且流动地呈现出来。
正因为是流动的,我们作为读者在阅读、观赏的时候,会带有我们不同的思考和评价。坚强的人或会觉得金智英软弱,睿智的人或会觉得金智英愚蠢,幸福的人或会觉得金智英不幸,生活更为坚定的人或会觉得金智英矫情,而同样身在局中的人或能理解金智英的无奈……
《82 年生的金智英》有许多种解读方式。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的是 “自我”;从情感与两性关系角度,看到的是 “女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的是 “婚姻” 与 “协作”;从社会性角度,分析的是体制。
就现实层面而言,社会对 “对女性不友善”,对男性其实也未必是友善的。
女性们在承担相应社会压力的同时,男性们也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角色。
就如同故事里的丈夫郑代贤,他爱妻子,却也同样的迷茫和焦虑。家庭经济责任全部压在他一个人的肩头,而作为男性,他甚至未必能像金智英那样通过心理症状及倾诉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如果精神崩溃的是郑代贤,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柱,对于金智英一家而言,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
英国女演员艾玛・沃尔森曾在一次关于女权的演讲中提出:
“平权不意味着男性要牺牲权力。这不是一个分蛋糕我多了你就少了的游戏。平权同样会令男性受益。这一切都成为个人的自由意志选择,而不是社会期待,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男性或女性,是不是都更容易获得幸福?这就是平权给两性的红利。”
小说中之所以选择了开放式结局,也正如作者所想表达的:
“我认为,对于凡事总是谨慎做决定、忠于自己的选择、全力以赴的金智英来说,这个社会应该给予她合理的补偿与鼓励,也应该给予她更多机会和选择余地才是。”
于你,于我,都是。
于男,于女,都是。
最后,附上一首鲁米的诗:
我活於荒誕之唇,企望從中得到答案,於是敲了門
門開了。但原來我是從裏面敲的門
— 魯米 1207-1273,波斯詩人
I have lived on the lip of insanity, wanting to know reasons, knocking on a door.
It opens. I've been knocking from the inside!
—Jelaluddin Rumi,1207-1273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金智英是一面镜子,照出你我习以为常不觉有问题的思维模式《82 年生的金智英》,一本很容易就读完的小说,讲述了金智英从小到大到结婚生子后的生活。一边读一边有两个感受:一个是同情,原来韩国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受到的性别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比韩剧里演的还要糟糕。在家庭里一个儿媳妇的地位好像最低,要干最多的活,也不敢有丝毫的抱怨,然而当她熬成了婆婆,又好像一跃成了家里的皇太后,地位最高,可以什么都不干,可以有最高的话语权。在职场上,刚入职的女性会主动去干很多杂事,而男性则不会;女性会被要求坐在 “色” 领导的旁边陪酒,被占便宜;女性会因为以后会生孩子的 “麻烦”,投百十个简历都没人要。一个是代入感和感同身受,很多时候觉得 88 年生的我,生活经历和成长中的感受与金智英很相似,因为我也是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感觉自己是多余的,同样家里好吃好喝好用的也都给了弟弟。随着金智英的长大,然后又会发现周围有些人,我妈妈甚至我自己其实也是金智英。在农村老家的理发店里,一个 53 岁的阿姨向 50 岁的理发师阿姨倾诉心肠,她说她觉得婚姻很没有意思,生活很没有意思,儿子长大了有了自己一家人的生活,自己和老公呢分屋睡已经七八年了,每天除了把饭做好喊他吃饭说上一两句简单的话,其他时候都不说话。她说她因为腿疼不能去打工了在家休息,说是休息,其实家里的活儿还都是她干,做饭洗锅碗,收拾家里,好像都默认这些活儿就是她的,没人去干,她说还不如出去打工。我把这些话说给我妈听,她说,不都是这样吗?是的,在我妈心里,她自己也默认很多活都是她干的,比如做饭,每次她做好饭都要给我爸端到桌上,拿好筷子,我爸也习惯了,如果我妈忘了拿筷子,他就会说 “没有拿筷子”,我妈就会去拿给他。在我妈累了不舒服不想做饭的时候她也不会主动说,让我爸去做饭,很多时候还会强打着起来做饭。我没生孩子的时候家里的饭基本都是老公做,他也很乐意做,有了孩子我辞职在家带孩子以后,家里的饭都是我做的,我好像自动就觉得自己不去上班了,做饭就是我的责任了,也好像是受了我妈经常念叨的影响,她常对我说我老公在外工作忙,回家一定要有热饭吃,所以有时候他回家晚了还没吃饭,我还要再给他做饭。《82 年生的金智英》就好像是一面镜子,通过智英,可以让我们开始思考,那些我们自己,尤其是女性,和周围人的一些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其实是有问题的,并且开始改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个女性身上都能或多或少看见金智英的影子看完这部小说很沉重。金智英是一个 1982 年出生于韩国首尔一个工薪家庭的普通女性,不像大多数小说的主人公有主角光环,这部小说的主角,极其平凡又似曾相识。书中提及的故事十分写实,从金智英的童年、学生时代、职场生活到婚姻生活、产后生活,就是无数平平凡凡的韩国女性的缩影,是男尊女卑时代下韩国女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常。 反观中国,这种现象到如今这个时代会好很多,但并没有完全消除。樊胜美、苏明玉的例子也许有些极端,但一些家庭仍然会让女儿学做饭、做家务,但不会主动教儿子做这些,这些父母也疼女儿,但就是一种 “说不清的力量” 在驱使着他们这么教育孩子。女性在职场上打拼,会得到 “她老公一定很支持” 的评价,但若换成男性,只会说 “他挣钱养家真辛苦”,不会有人说 “他老婆一定很支持他” 吧。几千年的传统传承下来的习俗,新媳妇初次上门要给红包,结了婚的女性要到婆家过春节,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爸爸们的 “找你妈去” 育儿法…… 奇葩说会以 “爸爸每周陪孩子不够 XXX 小时要不要取消爸爸称号” 为辩题,却想都不会想把题中 “爸爸” 换成 “妈妈”。 乐观一点,这些现象也在一点点变好,金智英的母亲也有自己的理想,却为了挣钱供自己弟弟读书而放弃,但金智英和姐姐是如愿以偿上了大学的。全球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在普遍提升,时代给女性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就像陈铭说的 “经济上和女性社会地位上在发生巨变,但新的恋爱伦理和婚姻伦理并没有跟上,我们都还在尝试”。我相信会越来越好,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发展并不会停止。 如作者所说,“由衷期盼世上每一个女孩儿,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为处在性别歧视中的女性感到抱歉我是一位男性,并且还有自己的夫人和一个三岁的女儿,尽管读完整本书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但还是为韩国女性的遭遇感到同情和遗憾。 作为一位 30 岁的成年男性,从前也没有深入的去了解关于女性遭遇到的性别歧视,但是也有所耳闻,读完整本书我跟妻子探讨了一下关于性别歧视和男女生平等方面的问题,妻子的回答比我想象的要正向和开朗。尽管我在努力的想要做好一个丈夫跟爸爸,但是无法避免的会有大男子主义的思想,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也希望更多的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能够为性别歧视和男女平等做出自己的贡献!女性不是生育的机器,而是跟男性一样具有平等合法的家庭地址和社会地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女权主义不是男女平等第二次读这本书了。第一次是因为看了电影,两个小时就读完了这本书。其实就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而言,我是没有感受到多少跟男生有明显的待遇不同的感觉的。这个首先要感谢爸妈和家人。我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也从来没有表现出过什么男孩就一定比女孩好的态度过,身边的爷爷奶奶也没有表现出这一点过,然而小时候我还是有点像男孩子… 上大学,步入社会,也没有过这种感受… 也有可能我不够强到要去跟异性竞争?是我自己不够上进吧。在我的意识里,只知道男生就是比女生力气大,在学校被男孩欺负,老师也很好的主持了公道。以至于很难去理解那些身边朋友家里男女不平等的状况发生的时候,为什么朋友要自己隐忍。委屈得要哭出来的时候,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表达出来给家里人听。听到朋友的妈妈和奶奶在各方面表现出偏向家里男孩子,而让女孩让步的时候,我觉得莫名其妙。觉得她们应该是认知出现问题。其实看完这本书,我是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而不是韩国,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家庭里面的。也惊叹女神艾玛・沃特森说了如此有深度的话。向她学习… 没写过书评,只能算一篇笔记吧… 但是书确实写得很好,推荐大家都能看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后随想不知道是韩语表述和翻译的问题,还是什么别的原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真实得让人战栗,细节的描写让人寒冷,心理的剖析让人心疼。对于这本书,如果你是一个对于 “女权主义” 这个词很反感的人,我建议是:1. 先问问自己对于 “女权主义” 的认识是来源于网络骂战,还是真实的历史素材。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你是否深入了解、女权主义的功勋人物你是否知道、国内外学界对于 “平权” 的争论点在哪。“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毛主席如是说。2. 其次,你可以尝试抛弃大多数人对于这本书的标签 ——“女权主义著作”,就把它当成一部普通的文学作品来去读。在读的过程中:不要上升到什么形而上、空而泛的主义与理想,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应该怀着理解之同情。或许你不是 “金智英”,或许你没有遇到 “金智英”,但你不能否认,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个 “金智英” 的存在。“否认” 与 “不理解”,只是因为你不是 TA 而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我的修正和共鸣可能我已经被这个世界驯化了,也可能我是比较幸运的,至少我现在在工作,也能在工作中体会带一些些自我价值的体现,老公照顾孩子比较多,我父母也到上海来帮忙照顾,使我得以没有受到育儿的过多影响,有点儿像书中的女上司。但回想起来,我也是生完孩子回到公司后才被升职的,老板们的考虑永远是现实的。我一个人出差也会非常的小心,尽量隐藏自己是女生的事实。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有女生歧视,我们不能穿无袖的裙子,智力也被数字和物理老师歧视不如男生。家里的奶奶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甚至爸爸也有一些。孩子也是跟着老公姓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不谈女权,想给金智英支招坐在西西弗书店,一口气读完了《82 年生的金智英》,心里有憋闷、有庆幸。憋闷金智英一路走来,从上学、工作、结婚、到生娃成为全职妈妈,每次心中升起不合理的感觉,就会进入 "忘却自我" 的状态,要么让步,要么服从。最后,当 "我" 被挤压干净,就装进其他任何人,出现 "可以是所有人,唯独不是金智英" 的症状。同为 80 后的我,庆幸没有生活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同时,也窥见了角落里的担心,我是不是也有可能跌入金智英身处的漩涡。谈女权不是好方案谈女权解决不了金智英的具体问题,像是高瞻远瞩的政客,不能马上顾及到局中人。感觉金智英也很难由自己的处境出发,忽然顿悟,然后变身女权斗士,完成自我救赎。如果那是她的脚本,也不会发展成抑郁。我甚至觉得,在那样巨大的僵化环境下,绝大多数的我们都不具备这个能力和心气。小说里,唯一看起来有这个慧根的,是金智英学生时代,带领小团体,解决暴漏狂的大姐头。那么,如果金智英是我的闺蜜,我会支什么招?尝试给自己的声音容身之地当心里想的和外界的声音有冲突时,不要强行咽下去,息事宁人。小时候,看到奶奶以弟弟为尊的做法,金智英觉得不合理,但仍然按照奶奶的做法行事,不表露任何态度。而跟金智英生活在相同环境下的姐姐,对同样的事,她会展现自己的意志。妈妈纵容弟弟一人独揽大部分的方便面,姐姐生气,离席而去。虽然不能一下子改变妈妈,但是也并没有压抑自己。再看小说里的其他所谓的 "施暴" 人物,大都不是有真正的恶意,他们其实是被社会裹挟着向前,来不及思考的大多数,用习以为常的,固有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惯性,来回应一切。也许金智英可以尝试像姐姐,甚至大姐头一样,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疑惑和意见。实在不行,像大姐头一样,狠狠的向窗外吐口口水,亦是让自己的意志有容身之地。而这个小小的回应,也许就会在 "僵化" 上划一个小口子,就有机会让光进去,从而开启反省和调整的机会。加缪的《西西弗神话》里有句话,"有好几种自杀的方法,其中之一便是完全奉献和忘却自我。" 既然已经来到世间,既然已经那么努力,那就起来反抗,不要放弃,不要让自己消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呐喊我妈也是在第三胎的时候打掉了一个娃,跟金智英妈妈唯一形成反差的是,我妈第四胎生下的还是一个女儿。后在外公外婆的极力劝解和保护之下,小妹才得以延续了生命。所以,我们家,十几年来,三姐妹共同成长。时至至今,少女长成,三姐妹都已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我家中排行老大,正常上班。两个妹妹一个刚成家,努力学习工作中,另一个正在上大学。三姐妹的成长历程中,虽然不如金智英所在社会中,对女性的歧视严重程度之深,但她内心的那些呐喊声,是每一个己所不能及的女性估计都会有的体验,至少如今的我深有同感。虽然现在未婚,以后做了母亲,我想,同样的场景和感触避不开,拿不掉。就像我们都盼着金智英在努力认真过后,一定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一般,很少,也很难。但至少,还得做点什么。点点滴滴,如果有意识去感知周围的一切的话,就会觉得即便身在重庆,别人都说重庆男的都是 “耙耳朵”,怕老婆,也同在这样一个社会。“你们家里就只有三个女孩子啊,没有一个男孩子,那谁来保护你们呢?” 一个熟人长辈。年少无知的我当时听到这句话还窃喜,认为对方对我们多关心哪,你看我们是女生,自然柔弱不禁风,以后肯定都要找男朋友来保护我们。甚至在大学里一度拒绝学驾校的理由就是,“我晕车,将来让男朋友” 开。这些,我曾经看起来那么理所当然的事,现在都幼稚可笑。生活在这个时代,每个人的意识受限于物质世界。浑然不觉,只能一点点地开发。“我今天做了这么多家务,你应该表扬我吧。” 男朋友。自然当着他的面可以直接怼回去,“凭什么你做家务就要表扬你,我天天做家务就是应该的吗?” 这让我想到金智英老公说的那句,“我会帮你的”,为什么要用 “帮” 这个字?难道家里的一切不是应当由两个人共享吗?这一点我也是近两年来才逐渐意识到。“如果你晚回来,告诉我一声,这样我就直接在公司吃饭,不然到家吃不上饭了。” 男朋友。“我同样也在上班,你咋就没想过回来给我做饭吃呢?我即便晚一点回来,也要吃饭啊,你在公司吃,那我呢?我是不是回来还得自己做?我做饭给你吃就是应该的,你就只想着自己,你太让我伤心了。” 勇敢地表达自己非常需要勇气,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领会到,尤其是说完后愧疚感瞬间冲上头脑,刚刚的一切仿佛是头脑发热时的冲动,继而附身去寻求原谅的话,这一切似乎就在不停地给自己找抽。也许说出来不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甚至产生伟大的影响,类似 “走出非洲” ,但不站出来发声,你永远也不会唤起人们的意识,甚至是反思。就很多人像我一样的人,也许从小到大只是选择沉默,面对冲突暴力时,同样倾向于冷处理或者一个人默默地掉眼泪。除了害了自己,甚至伤害了身边的认,没有任何作用。“女生不讲道理,有的女生不讲道理,可以理解,你们是男的,应该是讲道理的啊。” 工作上的一位同事也是上级,常说到一句话。即便从道理的方面来讲,可能这是根据男女特征做出的分辨,也许是事实,也是大家所谓的公认的 “共识”。但就如书中的心理医生的审视一般,当重新听到这句话时,再也没办法把它当做一句玩笑话。我想,这也许就是《82 年生的金智英》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轰动的原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成为自己最重要感谢偶然的机会在某段无所事事的时光读完了这本书,太多的情节我已经记不清了,但这本书一直潜移默化地和其他女性主义的素材持续影响着我。女人不是一定要结婚啊。单身和已婚有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这本书非常直观地让人看到女性结婚生育后面对的繁重的劳动和满身的焦虑,给懵懂的少女一窥婚姻牢笼里的灰暗生活。里面的一个场景我影响深刻。就是当主角在下午看到白领端着咖啡自信地从她身边走过时觉得内心极其失落,好像原本闪闪发光的自己被生生谋杀了一样。为什么女人结婚了就没有资格活出她自己了呢?实在是残忍。婚姻中的女性是负重一百公斤在这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苟延残喘前行,然后被轻装上阵的男领导男同事们轻蔑地评价,女生上限就是低啊。女生一定要活出自我。我本是高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